×

赵尧 明一 戚夫人

刘邦精明一世,为何生前不给戚夫人留条后路?汉文帝刘恒继位,阴谋还是偶然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8 06:05:46 浏览5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刘邦精明一世,为何生前不给戚夫人留条后路

这个事情无解,戚夫人必死。

吕后跟刘邦很难说有什么感情,因为她嫁给刘邦,只是因吕太公觉得刘邦胆子很大,将来前途无量,必成大器,才单方面做主,把她嫁给了刘邦。

嫁过门后,吕后发现刘邦家里很穷,可谓是家徒四壁。并且最糟心的是,刘邦居然还有一个私生子。

像这种情况,现代女性估计早离了,谁愿意跟这样的男人过?不过吕后心理素质强,她忍住了,在家里任劳任怨,勤俭持家,既当刘家的保姆,又当私生子刘肥的后妈。而且由于刘邦在家什么活都不干,所以种田、砍柴之类的苦活、累活,也都是吕后在干。

后来,吕后给刘邦生了一子一女,日子貌似有盼头了。起码有孩子了,应该能挽回刘邦的那颗放荡之心了吧?然而,并没有。刘邦依然继续天天在外面到处游荡,完全不替吕后分担家庭负担。保姆和后妈的重担,还是吕后一个人负责。

时间来到公元前210年,刘邦犯了法,偷偷跑路了。官府抓不到刘邦,就把吕后抓起来一顿拷打。在狱中的吕后天天被羞辱,反复被折磨。一直到一年多后,官府乱了,才终于出狱。

应该说到这里,一般人早在不想在这个家里待了。毕竟秦汉时代,民风开放,女人还没像后来两宋时代那样受非人的道德桎梏,想离家还是可以离的。比如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就是生了女儿后才嫁给汉景帝的。

不过,吕后出狱之后并没走,他还是回到刘家继续恪守贤儿媳和良母的角色,把刘太公和刘邦的三个孩子都照顾的非常好。

又过了三年,刘邦做了义军头目,并且还越做越大,带着一群人推翻了秦朝。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大军阀之一。吕后的苦日子貌似是要到头了。然而,由于刘邦在灭秦的过程中,认识了戚夫人,宠爱的很。所以三年没回家的刘邦,直接就忘了家里还有一个黄脸婆的存在。

公元前205年,刘邦发起讨伐项羽战争,并趁项羽在齐地之际,荣归故里。可是,回到老家的刘邦压根就忘了吕后,一直到他被项羽赶回了荥阳,他都没把吕后接到身边。而由于刘邦主动挑衅项羽,吕后就因他倒了大霉,被项羽抓捕,扣在军中做人质。

这个做人质的过程中,吕后吃够了苦,中间还差点被项羽给煮了,而刘邦压根就不管吕后的死活。

公元前203年九月,楚汉议和,被扣了两年多的吕后终于被放回。此时的吕后,也终于应了吕太公的话,过上了富贵的生活。

然而,不回来还好,回来之后更气人。当时的刘邦只宠幸的戚夫人,对吕后这个黄脸婆根本看不上眼,对刘盈也看不上眼。

要说刘邦只冷落吕后,吕后都还能忍。毕竟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吕后习惯了。并且吕后也不是吃素的,她也养了一个老相好审食其玩。刘邦与吕后各玩各的。

但是刘邦想废掉刘盈,立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这就让吕后无法忍受了。

对于吕后而言,她这一辈子就这样了,心理再难受,过去吃的苦也不会改变。但是刘盈必须是太子!她的这种坚持,既是为了保她下半生的富贵,也是对儿子的补偿。毕竟刘盈跟着刘邦,也吃了不少苦。当年刘邦被项羽追杀,故意把刘盈、鲁元公主三番四次的推下车,几乎丧命。这种事情,叔可忍,婶都不能忍!自己的儿女受这样的磨难,而戚夫人生的刘如意一直都在坐享其成。

所以当刘邦想把财产给刘如意时,这就触犯了吕后的忍耐底线。吕后会自问——凭什么吃苦的都是自己?凭什么自己要被牺牲?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造了什么孽?要被刘邦这么糟践?

此时的吕后,她不能拿刘邦撒气,但她可以拿刘如意撒气,也可以拿戚夫人撒气。

因而从吕后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她只要比刘邦活的久,她必然会报复戚夫人。其实她也不是恨戚夫人,她只是恨刘邦。但是她不能否定刘邦,因为刘邦是她权力合法性的来源,所以她就只能拿戚夫人和刘如意泄愤。

可能有人会问,刘邦既然要扶持刘如意,他为什么不杀了吕后呢?

这个问题,我觉得刘邦不是没考虑过。只是当时的时势不允许他这么干。因为汉初的政治势力有五大派,除了藩王系、功臣系,势力最大的就是以吕后为代表的外戚系。当时不仅吕家有一定势力,如吕后的大哥吕泽有兵权,就连功臣系的很多人,比如樊哙等人与吕后也有联系。

外戚系已经坐大,刘邦想铲除吕后,谈何容易哦?其实刘邦临死前派陈平去杀樊哙,就是他想削弱外戚系的一种表现。

也就是说,刘邦到死,也没有彻底摆平汉初各派势力对皇权的威胁。在吕后被放回来的那一刻起,刘邦就无法撼动她的地位了。

总的来说,戚夫人的死,归到底就是刘邦造的孽。他明知道吕后的贡献,明知道吕后的背后有强大势力支持,而戚夫人只是孤家寡女,背后没有庞大的家族撑腰,根本无法与吕后斗,却还要拿废刘盈这种事情挑战吕后的忍耐底线,给戚夫人挖坑。这完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虽然他也给戚夫人留了承诺,但是死人的承诺有什么用?

从刘邦的行为来看,我觉得刘邦其实也不爱戚夫人,他只是好色,再加上老糊涂了,经不过戚夫人在自己耳边吹枕边风,一时头脑发热而已。如果他真的把戚夫人的死活放在心里,他就不会让换太子这种事情发生。因为这种事情一旦发生,刘邦又不能在吕后和戚夫人之间做一个二选一的决定,那戚夫人就只能死了。

汉文帝刘恒继位,阴谋还是偶然

简单来说,是必然。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生母薄姬并不受宠,不仅自己低调,也教着儿子低调,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与薄姬相反,非常高调,还想废掉太子刘盈,让自己的儿子取而代之。

戚夫人的计划没有成功,刘邦去世后,刘盈继位,吕后被尊为太后,替仁弱的儿子刘盈扛起了治理天下的重担。

一朝大权在手,吕后自然是要肆意报复,曾经闹得最欢的戚夫人被做成人彘,其子刘如意也被毒死,低调的薄姬并不被吕后视作威胁,按照规矩随子刘恒就藩代国,当上了王太后。

而代王被拥立的原因,据《史记》记载,是“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于天下,便。”

把它们拆开来,就是三条,代王刘恒是高帝刘邦现存最大的儿子,刘恒仁孝宽厚,刘恒母家薄氏谨良。

刘邦一共有八个儿子,分别是齐悼惠王刘肥、汉惠帝刘盈、赵隐王刘如意、汉文帝刘恒、赵共王刘恢、赵幽王刘友、淮南厉王刘长和燕灵王刘建。

其中刘如意被吕后毒杀,刘肥在惠帝六年去世,刘盈在惠帝七年去世,刘恢跟刘友的死都跟吕后有关,刘建在高后七年去世,刘邦的儿子中只剩下刘恒跟刘长。

问题是,一定要立刘邦的儿子吗?

其实不一定,刘邦的皇位是传给太子刘盈的,刘盈去世后,皇位理应由他的儿子继位,而刘盈有六个儿子。

在刘盈去世后,刘盈的长子刘恭被祖母扶上帝位,《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太子即位为帝,谒高庙。元年,号令一出太后。”

这个太子,就是刘恭,他被称作西汉前少帝,因为得知他并不是张皇后(刘盈皇后)之子,对吕后口出怨言:“后安能杀吾母而名我?我未壮,壮即为变。”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收拾你!

然后刘恭就长不大了,吕后先将其囚禁于永巷(宫廷监狱),然后以很低重病不能治理国家为由要求另立新帝,朝臣自然不敢反对,于是刘恭成了历史上第一位被废杀的皇帝,他的弟弟刘弘接替了他的位置,也就是西汉后少帝。

西汉后少帝当了四年多的傀儡皇帝,祖母吕后终于去世了,不过此时皇帝仍然年少,大权掌握在吕氏外戚手中,他仍然是个傀儡皇帝。

主少容易导致国疑,尤其是当皇帝掌控在一个集团手中时,只要这个集团以皇帝的名义增强本集团的权力,就很容易损害到其他集团的利益,进而激起其他集团的反抗,而帝国的主人此时完全不具备协调控制这些集团冲突的能力,由此,政治冲突可以引发政变乃至战争。

吕后去世后的汉朝,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中央有吕氏外戚集团和陈平、周勃等功臣集团,地方则有刘氏诸侯王集团,刘恒也是其中一员。

这三个集团没有一个是完全统一的,就算是有共同利益诉求的吕氏外戚,内部看法也不一样,加上家族领导人水平不够,昏招迭出,最终落得个灭族的结果。

而刘氏诸王的利益基本点是保障王朝还姓刘,而不是改姓吕,这就迫使他们向中央的吕氏外戚发动冲击,具体到各个诸侯王身上,要是带兵进了长安,那皇位还不是唾手可得?

在这方面,齐王刘襄表现得最为积极,他是刘肥长子,刘邦长孙,吕后一死,他在长安的弟弟朱虚侯刘章等人就派人给他送消息,让他带兵诛灭吕氏,乘机立其为帝。

刘襄谋划了一番,率兵西进攻打吕国,这是吕氏首领吕产的封国,并以诛杀吕氏为由向诸侯王发去书信。

齐王起兵,中央自然要做出反应,吕产派灌婴率兵抵御齐军,而灌婴,是功臣集团的。

此时功臣集团处于一个比较危险的局面,无论是外戚与诸王之争谁胜,对功臣集团都不是好事,外戚胜了将独霸中央,功臣集团被排挤;诸王胜了将入主中央,功臣将被洗牌。

这些功臣可不是一般人,他们大多都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

老奸巨猾的功臣们采取了非常稳妥的方式,先干掉吕氏外戚,然后坑掉幼主,堵住各路藩王进京的两个口实,人他们师出无名,接着打出迎立藩王的旗号,至于拥立谁,当然是功臣们说了算。

可以说,刘盈的儿子们败在了年龄上,他们有整个汉朝最适合继承皇位的血统,但却没有与之匹配的实力,可供他们稳住地位的外戚吕氏,智商感人,被功臣集团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

功臣们怎么处理西汉后少帝和他的兄弟们的呢?说来简单,功臣们以权威名义发布一则消息就可以了,这则消息是:汉惠帝无子,他的六个儿子都是吕氏的种,假冒刘氏之后,不应继承皇位!

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 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子之, 立以为后,及诸王, 以强吕氏。”——《吕太后本纪》

当谣言加盖印章,它就是天底下最可信的东西!于是刘盈仅存的五个儿子被剥夺了皇位继承权,大汉的皇位,空悬了。

空悬了就要找人补上,这个位子功臣们自然是不敢做的,诸王势力强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功臣集团也不统一,在维护功臣利益上是一致的,可推出一人当皇帝,那就不可能了,大家都跟着高帝打天下,凭啥你做皇帝?

皇位的主人,只能是刘邦的后裔,筛子一放,瞬间出来三个名字——刘邦第四子刘恒、第七子刘长和刘邦长孙刘襄。

选择的权力在功臣集团手中,功臣集团喜欢怎样的皇帝?自然是实力弱、为人好的,这个人不能在中央有太多根基,且继位理由要充足,不能落人口实。

就继位理由方面,三位都是合格的,不过血缘摆在那里,自然是高一辈分的刘恒跟刘长更有优势,年龄一排,刘恒又有些许优势。

而在性格跟实力方面,刘长是吕后养子,有给吕氏复仇的可能,而且这个人脾气暴躁(后来敢当街格杀审食其),相比于刘恒的仁孝宽厚,刘长可以排除。

刘襄被排除的原因就更简单了,他实力强,不好操控,同时母家外戚比较嚣张,迎立他又是给成功臣集团找个对手。

于是否决刘长跟刘襄的理由出来了:“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母家驷,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

于是就只剩下刘恒了,功臣们立刻派人去跟代王交涉,告诉他这个天大的喜讯,然而对于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刘恒显得非常谨慎。

不少代国大臣也劝刘恒不要前往长安,理由是“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啑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愿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

这话说的很直接,说出功臣们都老奸巨猾,最近刚在京师杀人,迎立大王一定是不怀好意,大王千万别去。

不过也有大臣劝刘恒去,所给出的分析就跟我上面提到的集团平衡,只不过我是开天眼从后往前看,而这些大臣当局者清,分析非常准确。

刘恒犹豫许久,最终去了,路上非常谨慎,在长安城外都先派人进城查看局势,然后才踏入长安地界。群臣给了代王盛大的恭迎仪式,刘恒也“下车拜”,之后进行了仪式化的礼让,刘恒明确继位。

当晚,刘恒入住未央宫,西汉后少帝即其四个兄弟均在当夜被功臣诛杀,功臣和藩王达成了完美的结合,但事实证明,功臣们迎立的并不是一个好拿捏的软柿子,刘恒当夜就让自己带来的近臣宋昌和张武,接管了京师和宫城的防卫兵权,以防不测。

尧字在姓名学中怎么解释

“尧”表示高。姓:〈形〉本义:高。五行属木。

会意。从垚( yáo),从兀。“垚”是土高,兀(wù)高耸突出,所以“尧”表示高。

拼音:yáo,简体总笔画:6,部首:兀,繁体:尧,繁体总笔画:12,康熙字典笔画:12。主要字义:指古代的一个圣明君王的名字。

尧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人名用字,二是特指帝尧。

使用此字的名人:14%用在名字中的第一字,86%用在名字中的第二字。建议在名字中的第二个字使用该字。

中国古代的皇帝陶唐氏之号。生于伊,嗣后耆,故称伊耆氏;初封陶,后徙唐,又称“伊唐氏”。

长此戴尧天。——杜审言《蓬莱三殿传宴》

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 舜、 禹、 汤…皆应运而生者。——《红楼梦》

又如:尧(草名,相传当初生于尧的厨房,能自己摇动生风,防止食物变质);尧天(比喻太平盛世);尧封(疆域,传说尧舜时划定我国疆土为十二州)。

尧,高也。——《说文》

曰若稽古帝尧。——《书·尧典》。马注:“翼善传圣曰尧。”

尧亦美谥也。——《论衡·须颂》

尧犹荛荛也,至高之貌。——《白虎通·号》

尧者,高也,饶也。——《风俗通·皇霸》

含有“尧”字的四字成语:

尧趋舜步:①指如尧舜之行。颂扬帝王的仪容举止。②指尧舜的德政。比喻政局稳定而清明。

女中尧舜:尧舜:传说中的上古贤明君主。妇女中的贤明人物。古代多称颂执政的女王。

尧天舜日:尧、舜:古代传说中的两位贤君。尧、舜在位的时期。原用以称颂帝王的盛德。后也比喻天下太平的时候。

尧年舜日:比喻天下太平的时候。

舜日尧天:比喻升平盛世。同“舜日尧年”。

扩展资料

古籍解释:

〔古文〕?《广韵》五聊切《集韵》倪幺切,?音侥。《说文》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白虎通》尧犹嶢也。嶢嶢,至高貌。古唐帝。《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

又姓。魏尧暄,上党人,以武功著。

又《諡法》翼善传圣,善行德义,皆曰尧。

又人名。《前汉·高帝纪》帝擢赵尧为御史大夫,曰无以易尧。《宋史》?尧叟,尧咨,尧佐,兄弟皆有声,世谓?氏三尧。

又山名。《山海经》美山东北百里曰大尧山,今直隶眞定唐山,县亦名尧山以尧始封得名。 或作㚁。本作垚,小篆加兀,作尧。兀,会高意。一曰从三土积累而上,象高形。

参考资料:-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