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仲相齐

管仲有什么才能吗?管仲与孔子的的思想主要有哪些异同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2 18:08:13 浏览8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管仲有什么才能吗

管仲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思想为后人留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今天我们看到的《管子》一书,就是后人根据管仲的思想、言论总结出来的。他的以法治国的理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有些至今仍就有实际借鉴意义。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全赖管仲的协助和治理。管仲因此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相。

孔子曾经这样说过:“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大意是:“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老百姓到现在还在享受他的恩惠,若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成为蛮族统治下的臣民了”。 诸葛亮平生佩服的二个人,一为管仲,另一个是乐毅。所以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管仲(约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百家代表人物之一,周穆王的后代。管仲的祖先是周穆王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导致管仲生活很贫困。管仲父亲去世后,老母在堂,生活贫苦,管仲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了谋生,联合好友鲍叔牙合伙做生意维持生计。成语“管鲍分金”说的就是这段故事。合伙经商失败后,管仲与鲍叔牙以几经曲折,一同到齐国从军。

齐僖公三十三年

(前698年),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公子小白和公子无知。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不久,齐襄公与其妹鲁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谋私通,醉杀了鲁桓公。对此,管仲预感到齐国将会大乱发生。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姥姥家去躲避。鲍叔牙辅佐公子纠莒国外公家藏匿。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死了齐襄公,自立为齐国新一任君王,很快公子无知又成为了宫廷内乱的牺牲者,第二年也被手下大臣雍林人给杀掉了,齐国又陷入了一片混乱。齐国人打算在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中间选一个,约定他们谁先回国,说就是国王。

管仲提醒公子纠: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距离齐国很近,如果他先我们一步回到齐国,我们就没机会了,我先带人去拦截他的车马,再派鲁国大将曹沫护送您回国。公子纠很满意这个计划方案。果然在莒、齐边境,管仲遇到了急忙赶路的小白,管仲明知故问地追问小白回齐国有何事,小白回答处理丧事。管仲不依不挠步步紧逼,鲍叔牙为公子小白辩解,同时不敢耽搁,命令部队火速前进。

管仲见状拦不住公子小白,只好拔出弓箭,射向公子小白,看到小白栽倒在车里没了声息,只是驾着车马走了。管仲以为自己的这一箭成功解决了公子小白,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向齐国进发,谁知到了齐国,发现公子小白已经成为了齐王,管仲既惊讶又气愤,率领鲁国军队跟齐国交战,因为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很快就败下阵来。鲁国求饶,齐桓公开出条件:一,杀死公子纠,二,把管仲交给齐国。鲁庄公没办法,只好将二人交了出来。本来齐桓公想杀掉管仲以报一箭之仇,被鲍叔牙制止了,鲍叔牙说: 如果只想富国强民,用我就可以了。如果想称霸天下,必用管仲不可!公子纠就这样被处死了,而管仲呢?在鲍叔牙的力荐下,于齐桓公元年(前685年)担任国相,成为了齐国的丞相。

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在管仲的辅作下,终于称霸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尊管仲为“仲父”。

管仲注重经济,崇尚实干,反对空谈,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颇得唯物论中“物质决定意识”的精髓。

管仲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四民分业,士农工商”。这一政策的要点就是把国士分为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同行业的人聚居在一起,易于交流经验,提高技艺;营造专业氛围,使民众安于本业,从而避免民众职业的不稳定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使子弟从小耳濡目染,在父兄、邻居的熏陶下自然地掌握专业技能。

管仲从税制、商旅、娱乐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整体配套改革: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在全国范围内,根据不同的土地,征收不同的税赋,打破了过去整齐的税收,给农民带来更多实惠,体现了公平。打猎捕鱼要遵循季节和农时,否则予以处罚。调剂物价,施行“盐铁专营”制度,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寓稅于价,与民争利,达到“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的效果。管仲改革的实质,就是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巧妙利用经济手段实现赢得对外战争的胜利。从国家内政看,发展商品经济,让国民富裕而不至于造反;从对外关系看,扩大对外贸易,并以军事的威慑力维持国家间均衡。

管仲实行宏观管控,设立国储粮制度,国家采购囤积大量粮食,以控制市场粮价的波动,达到平衡丰饥的效果。运用价格杠杆来调节国内经济,比如:国家掌握了大量的布,即不必再征收布税,而要征于原材料麻税,麻价因课税涨十倍,布价就可能因此而上涨至五十倍。运营价格杠杆来调节进出口市场,“因天下以制天下”,也就是根据不同情况来控制商品价格,如果他国商品的质量高于本国,就提高该商品在本国的销售价格,以控制外国商品的输入;如果要鼓励出口,就压低出售价格,“天下高而我下低”。这样既鼓励了贸易流通,又保证物价控制住合理范围内,不至于引起大的波动。齐国为了更多地吸引外来商品,在齐国设立的检查站,只查危险品,不对货物本身征税。因此齐国商贾云集,异常繁华。

管仲鼓励社会就业与社会消费。“富者靡之,贫者为之”,鼓励消费,甚至倡导奢侈,促进就业。富裕的人只有不断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为了刺激经济,年岁欠收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在这时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是雇佣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贪图享受,而是为了促进就业,搞活社会经济。

管仲强调选贤举能,以法治国。他认为在任命各级官员时,都必须根据其实际的政绩,特别是要有取信于民的真实政绩,而不是靠虚假的、表面的政绩。乡是地方行政区域。每个乡领导每年必须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况。考核孝道德、政绩等,乡里如果有表率、有人才没有举荐,叫“蔽贤”,乡长要受处罚。如果有坏人、有坏事不举报,叫“蔽恶”,乡长要受惩罚。如果有身体健壮,不举荐,叫“蔽才”,也有罪过。犯了罪的人,如果判了刑,可以用犀牛皮顶罪或免罪。齐国人把法看得比国君地位重要,人人遵守法律,生活才有良好的秩序。

管仲改革目就是富国强兵。他与齐桓公关注的军事,改变了军队的建制,作内政而寄军令。要把军事隐藏到政治制度中去。首先把五家联为一体,叫轨,十轨为一里,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五乡为一军,这是行政单位。里面包含了军事目的,伍长、里长、连长、乡良人等。也就是亲戚邻居听到声音看到背影,都知道要协同作战。当时齐国有三军,三万人,装备精良,有好的作战素质。管仲还利用古代的狩猎,作为军事演习。对内,齐军纪律严明,作战能力强。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管仲认为,真正的霸主不是以力服人,而是以理服人,要在诸侯国中获得真诚可信的形象。

管仲认为改革的根本思想,要把国家建设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缺乏一个就倾斜了;二维绝则危;三绝则覆,四维绝则灭。根本目的是使民众国建立成礼义廉耻。这是理想目标,不能作为改革的起点。他觉得是人民生活的实际改善。只有丰衣足食了,才有建立的基础。

管仲不仅是一个政治家,经济学家,而且更是一位管理大师,由于他改革成效显著,齐国因此国力大振。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去世。后人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等。所以,管仲是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人。

管仲与孔子的的思想主要有哪些异同

管孔二人都是旧士绅的杰出代表,都有报国,立业,建功,显身荣家的士绅心态。二者执政理念完全不同,管仲崇尚实干,平等,富民强国。而孔丘则主张清谈,固级,愚民忠君。所以,孔子孟子都竭力反对管仲所为。孔子曾经骂管仲不遵礼,不忠上,不知俭。孟子则骂他不是男人。不过,孔子在世时,最终还是承认,管仲是仁人。因为,管仲相齐,恤民兴业,重农齐兵,使齐富且强,霸于诸侯之首。在大量事实面前,孔子不得改变态度,前踞后恭,止詈兴颂。二者比较起来,管仲略胜一筹,其主张与能力,都在治国实践中崭露无遗。而孔子的主张却无人问津,虽数度游历列国,然终不为执政者所认可,落得个一事无成,形若丧家之狗。

《易经》里的管仲,你知道多少

管仲,名夷吾,曾执掌齐国政事,齐恒公的霸业能够得以成功,大都得力于管仲的计谋。

在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之时,能使齐国富国强兵,而且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深得民心。

但据我所学易经中没有管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