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闭关锁国和封建社会思想哪个是中国近代走向衰弱的主要原因
- 中国明清时期为什么要闭关锁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 明朝从什么时候开始闭关锁国的,锁国几年,对以后有什么影响
- 清朝的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 闭关锁国,是导致中国落后主要原因吗明、清都执行了此政策,谁的危害更大
- 明朝的海禁与清朝的闭关锁国哪个危害更大为什么
闭关锁国和封建社会思想哪个是中国近代走向衰弱的主要原因
闭关锁国和封建社会思想都是国家走向衰弱的主原因!
闭关锁国与世界隔绝既学习不到世界上的先进经验又学不到世界上的先进技术。
封建社会思想是束缚国家发展强大的精神枷锁!
闭关锁国和封建社会思想都是把国家引向衰弱的帮凶!
中国明清时期为什么要闭关锁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明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是因为当时的海上都是倭寇和走私商人,在这种情况下海上贸易的收入根本看不到,还要浪费大量的金钱和人力。
另一个闭国锁国的支持群体就是南方的耕读世家,他们是海上贸易的获利者。国库之所以没有收入是因为被这些乡绅阶级的代言人誉为收取商税就是与民争利,这个里面的民就是乡绅阶级。乡绅阶级通过海上走私获取大额利润,所以当然鼓动明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影响: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封闭了海上的力量,为防备倭寇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闭关锁国导致朝堂收不到海上贸易带来的暴利,导致明清接收到的海外讯息都是在传教士的口中传达出来的,缺少佐证,并没有积极相信并去获取讯息。导致中华和世界脱节。
而外国人通过传教士获取了大量的中国军事,政治,经济上的信息,在清朝无能腐败的情况下,传教士变成了侵略者的领路人。通过这些领路人,侵略者对清政府的讯息了解透彻。才在侵略中获取了大量的利益。这些都是闭关锁国所带来的影响。
曾经胸怀万语,也想笔下生花。请关注我,让我们一起解读历史吧!
明朝从什么时候开始闭关锁国的,锁国几年,对以后有什么影响
明朝海禁是十四世纪时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
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对此,洪武年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自元朝开始的海禁政策。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虽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但大大阻碍了中外交流发展。
隆庆年间明政府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海禁的解除为中外贸易与交流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明朝的海禁政策自洪武年间开始到明末海禁的废弛经历了一个多变的 过程。从明初严厉的海禁政策,永乐年间海禁的松弛,永乐后(洪熙—弘治)海禁政策的再强化,嘉靖年间的海禁政策高度强化,隆庆开放和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明末海禁的废弛。这些政策对明朝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太祖下令“寸板不许下海”,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 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七年(1374),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自此,连与明朝素好的东南亚各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洪武三十年(1397),再次发布命令,禁止中国人下海通番。到了明成祖永乐年间,由于永乐皇帝靠武力夺了他侄子建文帝的位,而建文帝又下落不明。于是,永乐皇帝组织了一支强大的航海队伍,由三宝太监郑和率领,浩浩荡荡七下西洋,向印度洋沿岸各国宣示大明帝国的威严,使之不敢藏匿建文帝。 郑和下西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创举,然而郑和的七下西洋却并未给当时明朝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反而让这种厚往薄来的贡赐体系增加了明朝的经济负担。民间反抗 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明政府对参与买卖外国商品的居民也不放过,“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在这一错误政策的指引下,明政府于洪武十九年(1386)废昌国县,二十年将舟山岛城区和镇外鼓吹两里以外的居民和其他46山(岛)的居民徙迁内陆。本来,明太祖期望海禁政策对海防的巩固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然而,由于海禁政策所实施的直接对象是臣民而不是海上反明势力,他不仅不能成为海防的有效手段,甚至在沿海地区激化了一些矛盾。沿海地区人民依海而生,靠海而活,或从事渔业生产,或从事海上贸易。明太祖“严交通外藩之禁”,堵绝了沿海地区人民的正常谋生之路。如“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他们除起来进行斗争之外,已经没有其他选择。诚如顾炎武所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此外,滨海地区的居民还采取了另外一种斗争的手段,逃亡、潜往海外。“国初......两广、漳州等郡不逞之徒,逃海为生者万计”。所以,海禁一开始就得不到切实的贯彻,反复发布的海禁令,也说明了这一点。还有一些人干脆参加了民间的对外贸易活动。“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东南诸岛夷多我逃人佐寇”。 嘉靖二年五月,日本藩侯的两个朝贡使团在宁波为入贡资格问题爆发了“争贡之役”,使很多无辜的中国军民被杀或被掳,“浙中大震倭自是有轻中国心矣”。 此后,明朝统治者认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并对日本“闭绝贡路”,实行更加严厉的海禁政策。是以,朝廷接受建议,封锁了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断绝了海上交通。走私泛起 在严厉海禁的政策下,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被视为非法行经,被迫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即被迫转入走私和武装走私,并出现了一些大的海上武装走私集团。嘉靖年间,最大的武装走私集团头目王直,成为众多走私集团的公认首领,“三十六岛之夷,皆听指挥”,拥众数十万,先称“靖海王”,后称“徽王”,甚至“南面称孤”。明王朝对这些武装走私集团进行军事打击,走私集团则团结起来并连结利用日本倭寇进行对抗,从而造成嘉靖四十多年间旷日持久的所谓“倭寇之乱”。倭寇之乱实际上是严禁民间海外贸易政策的必然结果,具有禁止与反禁止斗争的性质。倭寇之乱屡打不绝,甚至越打击反而越剧烈,使明王朝消耗了大量兵力物力,疲于应付,成了心头大患。这一时期严厉禁止民间私人海外贸易的政策,具有很大的落后性,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违背了广大人民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利益,给明朝社会经济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阻碍了正常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清朝的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主要是与世界文明史脱轨,导致像原始人一样的生活,最后的结果就是侵华。
闭关锁国,是导致中国落后主要原因吗明、清都执行了此政策,谁的危害更大
失败者总会为自己的失败找理由,而且最好能将失败的责任,推到与自己不相干的人身上。如此一来,自己就成了好人,坏事都是别人干的。当下称这种做法为自我“洗白”。
“闭关锁国”的说法,出自民国时期,民国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军阀混战,毫无建树,可以说是个一无是处的颓废失败的时代。
失败者总会千方百计为自己开脱,于是民国社会上层人士和学界,就将失败的责任归咎于清朝、甚至是明朝。说中国之困顿,缘于明清两代“闭关锁国”,如此一来,国家的破败就与民国政府无关了,民国就此“洗白”了。
其实明清两代并没有“闭关锁国”。
关于明朝:
1,明朝前期有“郑和下西洋”,大力开拓海外贸易。
2,明朝中期大力引进西方火器技术,明朝的火铳名为“弗朗机”,一看就是个外国名字。
3,明朝还授与爵位给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创立了最初的汉语拼音,利玛窦翻译了西方科学书籍,有一些还成为大明朝太学的教材。例如《几何》就是利玛窦翻译的教材,“几何”这个名字也是利玛窦取的。
4,明朝中后期,为了防海盗,为了边疆的安定,的确实施了海禁政策,但是明朝还是设立了很多通商口岸,允许正常贸易往来,也允许外国人通过合法途径,自由往来中国。
相比同时代的欧洲,明朝算是很开放的了!
关于清朝:
1,清朝统治者是很善于接受新事物的。自从入关后,清朝就很快接受了汉文化,来作为清朝的主流文化。
2,清朝好奇心极重,对新鲜事物极为痴迷。入关前就与洋人打得火热,入关后更是热情高涨,连传教士汤若望都获得了顶戴花翎,有了出入皇宫的机会。
西洋使臣也大批出入京城。外国人可以依法自由的出入中国,前往各地。清朝入关后就开通了对外通商口岸,对外贸易相当红火。
3,清朝对外国货品极感兴趣,洋货在大城市随处可见。
4,清朝后期也开启了工业化进程,还任用洋人为官,开启了洋务运动,为中国打下了工业丶科技丶教育基础。
可以说清朝不存在“闭关锁国”,民国的大师是清朝教育的成果。民国的工业、交通…都是清朝的成就。老实说,民国在各方面,都是在吃清朝的老本,民国对中国工业丶农业丶教育丶交通基础设施的贡献,真的不大!当然民国有民国的困难,但是民国将责任甩给前朝,以一句“闭关锁国”去推卸责任,显然是不对的。
导致明清两代落后于西方,是科举制造成的:
1,科举制导致社会认同以官爵来获取名利,而不认同以贡献来获取名利。
因此社会流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只读圣贤书”。如此一来天下不注重创造财富,只注重之乎者也了。国家不落后才是怪事。
在“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黄金屋。“的引诱下,世人要满足酒色财气的最佳途径就是金榜提名,因此除了读书参加科举考试以外,别的行当都不具多大吸引力,从而导致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趋于停滞。
2,科举制使得以其他方式为国付出,失去了意义,从而降低了人们为国作贡献的意愿,降低了社会进步的动力。如此一来,社会就会日益趋于贫困,这就会导致官老爷待遇不是特别的好。因此一旦国家纲纪稍有松弛,贪污腐化就大行其道。而贪腐又进一步束缚了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科举制导致了社会走向歧途,几百年下来,最终导致了清朝末年,中国大大的落后于西方。
明清两代没有“闭关锁国”,明清的不幸在于没有找到比“科举制”更好的社会引导机制。
明朝的海禁与清朝的闭关锁国哪个危害更大为什么
在中国历史上,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历来受到人们的抨击和批评。正是因为所谓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和世界的发展相脱轨,在近代历史上饱受列强欺凌。
那么,为什么到了明清两代,中国会开始选择闭关锁国的政策?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的封锁,哪个对国家的伤害更大呢?
1.为什么明清两代会选择封关禁海
闭关锁国的政策,对中华文明造成了很大伤害,直接导致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脱轨,让中国近代饱受列强欺凌,这是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的事情。
但是,与此同时,却极少有人知道,明清两代为什么会选择闭关?
为什么以前的朝代,没有选择此类政策。到了明清两代,越是英明的皇帝,就越会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呢?
要思考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从整个世界历史出发,看看当时世界上其他地方在发生什么。
明朝中晚期的时候,欧洲已经进入了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时代。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海上贸易开始变得更加频繁起来。而大量产自南美的白银,也开始迅速流通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而当我们将视角重新转回到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大航海时代初期,对于中国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
初生的航海贸易,给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带来两个巨大的问题。
海患和白银。
正是这两个原因,最终导致了明清两代的帝王,不约而同开始采用封关禁海的政策。
2.闭关锁国,其实非常英明
虽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闭关锁国的政策,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但如果从当时的社会条件出发,我们会惊讶的发现:这个政策,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
因为大航海时代到来,海上贸易开始变得更加频繁。同样的,当这块初生的肥肉变得越来越大,自然也会出现眼馋这块肉的饿狼。
于是,从明朝开始,海患开始成为中原王朝一个重大的威胁。
在明朝之前,从秦汉魏晋,一直到隋唐宋元,中原王朝的最大敌人,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但是从明代开始,除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外,随着航海技术越来越发达,海上的海匪越来越多,海患也变得突出起来。
《抗倭图卷》局部
比如,在明朝嘉靖年间,著名的抗倭战争当中,我们的敌人,其实就是这些海匪。而相对北方游牧民族,中原王朝斗争了上千年,好歹还有一定的经验,有一条长城可以作为依仗。可对于海匪,中原王朝则是第一次接触,也不知道如何去对付。
所以,在刚刚接触海患的时候,中原王朝其实是受到相当大的损失。
而禁海,则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弱海患的风险。
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固然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却是当时能做到的最有效得到办法。
除了海患之外,白银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随着大航海时代到来,大量产自南美的白银,开始出现在世界上的各个角落。众所周知,中国并不是一个产银国,我古代虽然也用银子作为货币,但更多的还是以铜币为主。
但是,当大量的白银从国外开始流入中原,百姓们忽然发现,用银子做货币,好像比用铜币更加轻松,而且也更不容易受到盘剥。于是,从明朝中叶开始,白银开始大面积成为中原百姓的主要流通货币。
但白银的流通,却给国家造成了很多负面的问题。
首先是汇率问题。当时的中原王朝,还没有人意识到关税和汇率的重要性。中国不是产银国,而南美是产银地。这就导致两地之间,相等白银的重量,价值截然不同。外国人可以用不能吃的白银,在中原买走大量的物资。而中国除了得到一堆看着很值钱的白银以外,实际上物资始终是在外流的。
现代人都知道,贸易的本质,是双方进行等价交换。但大航海时代的国家贸易,却是以中国吃亏的形式进行的。贸易进行的越多,银子赚的越多,但粮食就越少。当时的人,又不懂如何设置关税,封关禁海,自然也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3.封关禁海,可以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好处
相对来说,明朝的禁海政策,要相对宽松一些。明朝初年开始实行禁海,但从隆庆年间则重新开关,而且除了规定百姓不许下海之外,并没有禁绝民间贸易。
但是到了清朝,随着世界贸易进一步成熟,贸易量进一步扩大。当时南美所产的一半白银,都直接通过贸易流入中国。问题是,我们赚到白银之后,根本对外花不出去!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国内什么都有,根本不需要从国外买什么。这就造成了我们赚了大量白银,但本质上却是一直在赔钱!
于是,清朝开始采取更加严厉的封关政策。非但不允许百姓出海,而且还全面禁绝民间贸易。
但你知道,这样对国家有多大好处吗?
首先,因为百姓不得下海,海防的成本大大降低。要知道,从海患出现开始,我们所面对的海匪,很大一部分,其实正是我们自己。比如明朝著名的大海匪汪直,横行海上,甚至可以做到在日本建国!当时所谓的倭人作乱,其实很大一部分倭人,都是在给汪直打工而已!
另一方面,实施封关禁海后,所有对外贸易,由国家垄断,就如同盐铁专卖一样。这个制度,在早期曾经给国家带来极为丰厚的收入。比如著名的广州十三行,最巅峰的时候,说是富可敌国,一点都不为过。而十三行之所以如此富有,正是因为其垄断了整个国家对外的贸易。
当然,除此之外,封建统治者也不希望治下百姓,和外面交流的太多。因为那样的话,国家就会不稳定,会对王朝的稳定性造成极大的冲击。
正是因为这些好处,明清两代的地位,才不约而同的采取了相同的禁海政策。而这个政策,在开始的时候,也确实给国家带来了很多好处。可是从长远来看,却是让中国在世界发展的过程中,彻底掉了队,让中国在整个近代史上,都只能扮演被列强欺凌的角色。
至于说明清两代的禁海政策,哪一个对国家的伤害过大。个人认为,还是清朝伤害更大一些。这倒不是因为两者间的制度有何不同,而是在于所处时代不同。因为明朝的时候,禁海对国家更加有利;而清朝的时候,则是弊大于利!
可惜当时的人,都不懂什么货币政策和关税政策。如果现代的经济学家,能够有人穿越会古代的话,那中国估计当年也就不用实行禁海政策。单凭贸易,我们就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