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王安 战国

战国时期,韩国的历史有多久?嬴政这么尊崇韩非,为什么还杀他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30 01:08:16 浏览5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战国时期,韩国的历史有多久

谢谢悟空的邀请。

基本上,战国时期的韩国都没怎么在历史舞台上有所作为,

战国初期:申不害在韩国变法,训练新军,还没训练成型,庞涓已经杀到家门口,随后韩国向齐国求救,孙膑让韩魏两国打成两败俱伤,齐国才出兵相救,把庞涓乱箭射死。魏国也开始衰败了,韩国唯一。一次登上历史舞台的绝佳机会也浪费了。

战国中期:韩国野王城的郡守,冯亭。将战略要地上党,交给赵国来防守,因为赵国“胡服骑射”后,军力强盛,韩国想借此机会让赵国正面对抗强大的秦国。那果然不久后,就发生了冷兵器时代中人类最惨的一次现役“长平之战”秦军一次性消灭了赵国45万人,从此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战国后期: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名义上是说帮秦人挖水渠,搞水利建设,实际上韩国是想把秦国的民和兵搞到疲惫,从而想拖垮秦国。

结果被秦国识破,从而将计就计,继续用郑国来帮助秦国来挖渠,结果八百里的关中全部通水,取名“郑国渠”。但,韩国这样的做法惹火了秦国,公元前230年,韩国降将,史内腾率秦军第一个就把韩国给消灭了。

嬴政这么尊崇韩非,为什么还杀他

准确的说嬴政并没有诛杀韩非,韩非是自杀身亡的,他喝了同学李斯送给他的霍顶红毒药而死的。嬴政只是将韩非投入大狱,还没有来得及定罪,韩非就自杀了,嬴政将韩非的尸体送回韩国,没有过多久秦国就灭了韩国。韩非之所以被嬴政投入大狱,原因只有一点:韩非是间谍。

嬴政是法家思想的拥护者与实践者,他最崇拜的人是法家先驱、秦国功臣商君!嬴政对先祖嬴驷诛杀商鞅以立威的事十分不满,嬴政自比先祖秦孝公嬴渠梁,他想找到他的商君。吕不韦想用《吕氏春秋》教导嬴政治国,但是嬴政坚持用《商君书》治国,最终因为政见不同,嬴政将吕不韦去职流放巴蜀。嬴政读了韩非子的几篇文章后,认为韩非就是他想要找的商君,他要与韩非君臣联手,统一天下,再造华夏,故命令韩王安交出韩非。

韩王安正在苦苦思索如何保住韩国社稷不亡,如何让秦国将注意力转向别国,这时他接到秦王政的命令,让他将天下贤人韩非送去秦国。韩国从申不害死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并最终沦为秦国的附庸。申不害是法家术治派,所以韩国的术治思想很浓烈,所谓术治可以简单的理解成谋略,以谋存国是韩国的国策。韩国先后想出了资周抗秦计(秦灭周之战)、移赵攻秦计(长平之战)、水工疲秦计(郑国渠)等惊世谋略,然则均被秦国以阳谋手段化解。

韩王安接到秦王政的命令后,突发奇想的思出一条存韩大计,也就是兵事疲秦计。韩王安找到韩非,要求他去秦国给秦王政献计,让秦国攻赵击魏灭楚亡齐,以此消耗秦国的兵力,让秦国无暇顾及到灭韩事宜。韩非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深知韩王安的兵事疲秦计对秦国无效,但是作为韩国王子的韩非不能拒绝韩王的要求。因为存韩之策在于变法强国,但是目前韩国不具备变法的条件,也只能存一天是一天了!

韩非到了秦国后就给秦王政建议,要求秦王出兵攻灭魏国、赵国、齐国、燕国、楚国等国,让韩国作为秦国的附庸国继续存在。对于秦王政要求韩非当秦国丞相,协助秦国统一天下,再造华夏的事一点不感兴趣。最终消息传来韩非是间谍,是来用兵事疲秦的,故秦王将韩非投入大狱,让他再思考思考。不过李斯怕嬴政放了韩非,或者韩非回心转意与秦王合作,李斯自己就没有用武之地了。所以李斯告诉师弟,嬴政要酷刑折磨处死他,并给韩非留了一瓶霍顶红毒药,最终韩非自杀而死。

韩非死后,嬴政没有追究李斯的责任,但是充分利用了韩非的尸体。嬴政派出隆重的队伍送韩非尸体回韩国安葬,并以韩王安“构害天下贤士”的名义消灭了韩国。韩非行使兵事疲秦的证据大家可以去《韩非子.初见秦》、《韩非子.存韩》两篇文章里看到。

如果王安集团还在,还会有今天的微软公司吗

    比尔盖茨说过:

如果王安完成第二次转型,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微软了,我可能不会成为现在的科技明星,而是在某个地方做教师或者律师了。

    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王安是谁了,这里回顾一下。

    王安的崛起

    1920年2月7日,王安出生于上海,从小就是个天才,16岁高中毕业进入交通大学机电工程专业。

    1940年毕业,带领团队进入深山鼓捣无线电通信设备,为抗日战争出了一份力,抗战胜利后公派到美国留学。

    王安在美国考取了哈弗大学硕士学位,并且3年内拿到了应用物理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被艾肯召入哈佛计算机实验室。3个星期后发明了磁芯存储器,解决了数据存储问题(当时采用IBM打孔卡片存储)。

    1951年,王安依然离开了哈佛计算机实验室,创立在王安实验室,为了周转资金,将磁芯存储芯片专利50万美元卖给了IBM,并且将资金全部用于研发。1955年,将实验室改名为王安电脑公司,接二连三的推出了很多产品。

    1964年,王安推出了桌面台式计算机“LOCI-2”,与现在的电脑大小差不多,售价3000美元,相比IBM当时电冰箱大小,以及10000美元的月租金的电脑,展示了压倒性的优势。

    随后,王安电脑公司推出了相比IBM产品好用很多的打字机,文字处理系统,在软硬件的珠联璧合下,王安电脑公司迅速抢下了IBM当时的办公市场,银行、报社、证券、保险等这些行业都成为他的客户。王安也完成了个人财富的积累,一度成为美国第五大富豪。

    王安的陨落

    1975年,1976年,有两个年轻人创立了“微软”和“苹果”专攻电脑市场,当然此时无法与王安电脑竞争。

    IBM率先完成了转型,重金投入了个人电脑领域,并未实行开放化、标准化的策略,兼容市面上大部分的设备和软件,形成了一个产业生态圈,有互相兼容的设备、软件,当时的“微软”也是生态圈中的一员。

    王安因多年与IBM接下的梁子,坚持不生产兼容IBM的PC,就连显示器都不兼容。王安电脑无法使用IBM庞大的软件库,只能自己开发软阿金,导致了新产品与市场节奏脱节,在科技潮流中举步维艰。

    1986年,王安身体抱恙,王安又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在接班人问题上,王安不顾董事和下属的反对,选择了自己的儿子王烈作为公司总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了公司财务状况极度恶化。

    1990年,王安因食道癌去世,享年70岁。王安电脑公司与于1992年8月申请破产保护,1993年9月正式破产。此时个人电脑市场只剩下微软的windows系列和苹果的mac系列,王安电脑的一代传奇,就此陨落。


    总之,王安电脑公司获取了辉煌的成绩,在办公领域曾经打败了IBM,但是在个人电脑时代,因为两个错误的决定,导致王安公司的陨落。

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可以多多点赞哦,也可以随手点个关注哦,谢谢。

韩赵魏三家分晋,为何韩国在三晋中最为弱小

三家分晋后,三兄弟命运截然不同。

魏是战国早期的霸主,赵则在战国后期风光一时,两国各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唯韩,从头弱到尾,从来没有出头过。

独特的崛起之路,使韩开局就弱

韩,是晋国的公族。他起步还算早。

不过,“曲沃代翼”后,夺位的晋公害怕其他公族依样画葫芦,长期防范、打压公族。

尤其是在“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时期,由于韩曾支持晋惠公,所以成为重点打压对象。

后来,韩厥在赵的提携下,才进入卿士行列。

韩成为公卿时,晋国的各公卿的实力已非常强大,彼此斗争非常激烈。

实力不足的韩氏为求生存,只有遵循两条原则:1、坚守“君子”形象,以道义自保(这在春秋时期还是管用的);2、坚持韩赵联盟,以求得力量。

所以,在瓜分进程中,韩主要依靠道义和正确的站队来谋求生存、发展。

相比之下,名将辈出的魏,自魏舒之后,军力一直非常强大;而赵更是历次瓜分战役中的风头最劲、代价最惨烈的“出头鸟”。

因此,在历次成果瓜分时,实力弱,又不出风头的韩,往往所得最少。

在讨灭祁氏、羊舌氏后,主政的魏氏将两大公族的领地分为十县,韩仅得一县。

在讨灭范氏、中行氏后,韩所得又远不如智、赵两家。

晋这块蛋糕足够大,所以,三家分晋后,韩氏的实力仍然胜过一般中小诸侯。

不过,与赵、魏相比,韩分得的资源就少得多了。

糟糕的地缘环境,使韩生存、发展环境恶劣

三家分晋后,魏得到了晋的精华部分,虽然处“四战之地”,但毕竟实力在手。

赵得到了晋的北境。虽然实力也不是很强,但毕竟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韩就悲催了。

1、农业基础先天不足。

张仪曾描述了韩国的农业条件:韩地险恶,山居,不能种麦只能种豆。一遇到灾年,大家就要吃糟糠了。

由于粮食储备不足,韩就算是倾举国之力,也最多只能养30万兵,除掉一些基本工作,能用于作战的,不过20万。

2、国防环境恶劣。

韩,天下之咽喉也。——《战国策.秦策》。

韩的旧都韩原,早在春秋时就是秦晋争霸的战场。

韩的新都新郑,在春秋时就是晋楚争霸的主战场。

所以,秦要经略关东,楚要北进中原,韩都是第一个攻击目标。

同时,韩的领土,又几乎把魏国一分为二。

所以,尽管韩实力不强,但却是魏的“心腹之患”。

只要韩和魏不合,魏一定第一个来干韩国!

成为天下强国们的“必争之地”,是韩的悲哀。

3、发展空间有限。

韩西与魏、秦交界;南与楚交界,东与宋、魏交界,东南与郑交界;然后···领土里面还包着一个周。

三晋团结时,面对楚、秦,韩还可以跟着分一点利益。

三晋分裂后,魏、秦、楚不打你,你就烧高香吧。

周虽然没实力,但毕竟是天下共主,也不方便去惹。

所以,韩的扩张空间,只有郑、宋。

其实,郑、宋,也不方便惹,齐后来就吃了灭宋的亏。

韩能灭郑,算是作到极致了!

韩的扩张,至此算是到极限了。

即便如此,韩的领土、实力仍然是七雄之末:“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食”。

糟糕的内部治理,错失机遇

基础薄弱、环境恶劣,所以,如果操盘的不是顶级高手,韩国就没什么机会了。

可是,韩的操盘手···连平均水平都达不到。

战国开局之初,三晋关系还非常密切,秦、楚等老牌大国也还在打盹。

如果韩国能抓住这个机会,是可以先发展起来的。

不过,韩国却生生错误了这个时机。

同为新兴诸侯,赵氏早已“选联举贤,任官使能”,以贤用人;魏文侯更是招贤纳士,开始变法。

相比之下,韩则仍然以“贵亲”用人。韩的所有重要职位全部由公族掌握。

缺乏人才,使韩的治理水平非常低。

《韩非子.守法》就描述了这种乱象:以前晋国的法令没有取消,韩的新法令就来了;先君的法令没有收回,新君的法令又来了。

如此低级的错误,正是管理效率低下的典型表现。

这种治理水平下,即使韩国有不错的法令、政策,又怎么能得到贯彻呢?

这还不算完,世袭的公族权力膨胀后,使韩君权不得集中。

更要命的是:公族还互相攻击,甚至刺杀君主,使韩的政局不稳!

就这样,韩活活错过了最好的图强窗口。

不成功的变法

韩昭侯下定决心,以申不害主持变法。

申不害变法,在一段时间内效果颇佳。

韩侯打击了公族,加强了君主集权。而韩在军事上也得到了增强,一度获得了“劲韩”的声誉。

不过,申不害、韩昭侯的变法“术”有余,定法不足,“制度化”不足,使变法的根基不稳,经不起变故。

而韩国,无论内部还是外部,无法预料的变故是最多的。

在魏的攻击下,韩成了孙膑“疲魏弱韩”的牺牲品,遭遇重挫。

遭遇变故后,变法仓促结束,韩终未能由此图强。

“横竖”都要挨打

此后,已经不是韩国愿不愿意图强的问题了,而是:历史不会再给机会让韩国图强了。

当天下大势是三晋同盟,或齐魏争霸时,韩国尚有短暂的喘息之机。

可是,魏国衰落后,秦国开始了“大出于天下”的历程。

韩与秦连横,则成为第一个被合纵国打击的对象。(谁让你离我们更近?)

韩参与合纵,则成为第一个被秦打击的对象。(谁让你离我最近?)

横竖都是挨打,韩拼尽全力,能自保就不错了,已再没有什么时间和空间来图强了!

最后,韩一弱到底,直到亡国!

韩国的基础薄弱,地缘环境恶劣,生存、发展的空间都非常小。

或许正因如此,韩国统治者不偏好长期投资,“深根固本”,倾向追求短平快。

平心而论,韩“术”玩得不错,故能吞并魏楚虎视眈眈的郑,跨入大国行列。

可是,进入战国中期后,天下大国君主都不傻,韩哪有那么多“短平快”的机会呢?

最终,韩“横竖”都挨打,连遭打击,再无喘息之机,一弱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