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对于现在的中国,《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哪个更有指导意义
-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 如何评价《战争论》
- 为什么《战争论》的作者不是拿破仑、腓特烈这样的名将,反而是克劳塞维茨这种基层军官
- 为什么《孙子兵法》中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战争论》中却说主力会战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对于现在的中国,《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哪个更有指导意义
谢邀:《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世界公
认的军事著作,前者享有“东方兵学瑰宝”之 尊,后者素有“西方兵学圣经”之誉。虽然两
者问世时间相差2000多年,但分别代表了东
西方古近代军事文化的最高成就,并均在东
西方军事文化融合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巨
大的作用,完全可以称之为“世界兵学双壁”,或者东西方的“兵经”。不言而喻,我们要想
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科技局部战争,不仅
要尽可能地掌握现代高科技和最新武器装备
而且仍然要学习以《孙子兵法》、《战争论》
为代表的经典军事著作,以提高我们指导战争的战略思维能力和谋略运用水平。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首先想到的是,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血和泪的灾难,尤其是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出发。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战争又是政治集团为了达到自己目的必不可缺的手段,同时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措施。
虽然战争有正义或非正义之分,但不管是什么样的战争,政治集团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也可以说是极端而残酷的手段。
如何评价《战争论》
《战争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一部经典性名著。作者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是普鲁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该书写于1818~1830年。中译本由军事科学院翻译,商务印书馆于1978年出版
《战争论》共3卷8篇124章,加上附录,69万余字第一篇一论战争的性质,是全书的总纲总则,大致上描绘了战争的总概念的轮廓。该篇主要论述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自己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指出它具有三个特性:暴烈性,概然性和偶然性;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并提出一个著名论断:“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第二篇论战争理论,主要论述战争理论应该包括对精神因素的研究,理论应该是考察而不是死板规定,理论应该不与实践矛盾,应该运用战争经验和战争史例建立理论。第三篇战略概论,主要论述五种战略要素,即精神要素、物质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特别着重论述 了精神因素、集中使用兵力、数量优势等几个回题。第四篇产战斗,主要论述战斗的性质、目的和主力会战的原则强调战斗是一切军事活动的中心,主力会战是真正的重心第五篇军队,主要论述军队的编组、战斗队形、宿营、行军、补给等问题。第六篇防御,主要论述“防御是更强有力的战斗行动类型”这一原理,指出防御不应是单纯据守,要有进攻和反攻,要善于运用民众战争。第七篇。进攻,主要论述进攻不是单一的整体,进攻不能超过顶点,要集中兵力,包围迁回,速战速决。第八篇战争计划,主要论述整个战争的组织以及战争与政治、战争与消灭敌人的关系,可以看作是对全书的归纳总结。
《战争论》的内容非常丰富,论述的问题范围很广,如战争的本质和战争计划的实施;军队的作战、编组、训练补给;战略、战役、战术;进攻、防御;一般战斗、持种战斗;正规军和正规战、民众武装和游击战;战争中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战争理论的内容以及建立战争理论的原则和方法等等。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主要是关于战争本质、建立战争理论原则、精神要素在战争中的作用、进攻与防御、运用民众战争和作战中的致胜因素等的论述。《战争论》反映了资产阶级初期的进步倾向和革新精神,对战争本质等问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首先,第一次明确地阐明了战争的实质和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其次尖锐地批评了以前的军事理论家卡尔大公和皮洛等人的数学的战争理论,也批评了他们把军队的给养或集中优势兵力于一点看作是战争的唯一规律的理论,深刻地指出了精神力量在战争中的作用。第三,辩证地揭示了进攻和防御这两种作战形式的关系。
《战争论》的作者毕竟是一个资产阶级军事学家,他的 著作不能不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因此,他不可能真 正揭露战争和政治的阶级本质;免不了要对战争的概然性 和偶然性加以夸大。他宣扬战争的概念是随着防御产生的, 说是“因为入侵引起了防御,而有了防御才引起了战争”。 这个观点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常常成为侵略者开脱罪责的借口。
《战争论》出版一百五十多年来,在世界各国影响很大, 被公认为是军人的必读之书。美、英、日、德和前苏联等 国的一些军界人士和研究者,都把该书视为军事经典。革 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也对《战争论》中 某些观点给予了很高评价。
为什么《战争论》的作者不是拿破仑、腓特烈这样的名将,反而是克劳塞维茨这种基层军官
很多著名的军事思想、理论著作都来自基层军官。因为他们在军队的基层长期工作,更了解军队的实际情况,明白军队需要什么,军队的弱点和优势。高级将领和统帅们毕竟高高在上,不可能对军队里的实际情况都了解,他们还有很多非军事的工作要做,忙于应付政治,无法潜心研究,他们中的一些名人,也只是把自己为基层军官时的一些想法付诸实施运用,或直接受到基层军官的影响。不过,《战争论》主要阐明了战争的政治性,揭示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战场上的胜利,也不是伤亡的多少,而是是否达到了战争的政治目的,没有达到政治目的的一方或达到的政治利益少的一方,才是战争真正的失败者。其他的东西则是大部分有思考的军人都能想到的,几乎是常识的东西,克氏所重点描述的“武德”,并非什么道德,而是军队可以看见、量化的硬实力,忽视人的作用,而只是数据计算,并将其无法理解的战争现象视为战争迷雾,而这个他不理解的东西,恰是崇尚“武德”的军队屡屡失败的原因,是他的“武德”理论的“克星”、“反对者”和“批判者”。
为什么《孙子兵法》中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战争论》中却说主力会战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吳孙子兵法》。中华古代著名兵书、中华古代兵书精华,孙子兵法36计。
不战而屈人之兵好理解,战争它有大有小。大的战争如: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和协约国之战,它也是世界上狗咬狗的一次战争。大约6500万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多万人受伤,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是什么?战胜者也是歼敌一万、自损八千,它们都要付出流血牺牲作为代价。第一次世界大战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争强斗胜、惊夺更多的财物,霸占更多的领土,奴役更多的民众,称王称霸。
不战而屈人之兵,按战略意义上来说,它为上上之策,它的战略目标已达到,为什么还要进行战争?而战争它是双方力量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用战争使敌方屈服,才能达到对方的战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