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律大石

如何看待民族英雄耶律大石?如何看待金庸抨击崇祯是“无道昏君”,称赞耶律大石、康熙、忽必烈等人的情况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3 03:45:21 浏览7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如何看待民族英雄耶律大石

01

公元1122年,金军西进南下,准备给辽国最后一击。

此前,面对所向披靡的金军,辽军被打得满地找牙,疆域急剧缩水,五京只剩下了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南)。

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当时的辽国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抛下了危如累卵的国家和一众契丹重臣,向西逃入云中。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北宋趁自己的老邻居落难之际,背弃了带来百余年和平的“澶渊之盟”,跑去和金国签了个“海上之盟”,夹击辽国,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

这就是当时的辽国所面临的情况:南北夹击,兵临城下,皇帝西逃,命悬一线。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已经放弃。

留守在南京的契丹大臣们,决定拼死一搏。

这其中,就包括本文的主人公——耶律大石。

02

耶律大石,字重德,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八世孙,通晓契丹文、汉文,擅长骑射。天庆五年(1115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契丹人管翰林叫林牙,所以耶律大石也被称为大石林牙。

这个称呼几乎与其本名一样为人熟知,因为他是见于《辽史》记载的唯一一位契丹族进士。

虽然跟天祚帝的血缘远了点,但作为皇亲国戚,忠诚毋庸置疑,再加上能力出众,文武双全,大石深得天祚帝的赏识。

于是,他作为契丹族的优秀青年代表,历任泰州刺史、祥州刺史、辽兴军节度使。

如果没有意外,大石也许就会缓步高升,终成一代名臣,写入《辽史》列传之中。

但历史最不缺的就是意外。

女真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搅动华夏大地,给了大石一个血与剑铸造的舞台。

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最终,耶律大石的故事被写入了《辽史》本纪之中。

03

先从女真起兵说起。

公元1114年,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

刚开始,天祚帝完全没有把女真人放在眼里。但不久之后,阿骨打击败了天祚帝派去平叛的所有部队,并于次年建立金朝。终于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天祚帝决定亲率大军讨伐金国。

不过,天祚帝的发挥向来都是非常稳定的。

他大败而归,辽国五京之一的上京临潢府(今赤峰市林东镇)沦陷。

此时天祚帝定睛一看,辽国大地已是叛乱频发,烽烟四起。虽然大部分最后都被镇压了下去,但已危及辽国的统治根基。到本文开头的1122年为止,金人已经攻克了辽国五京中的四京,准备进攻仅剩的南京析津府。

而曾经的友好邻邦北宋也不知道脑子进了什么水,竟然完全不考虑唇亡齿寒的道理,决定与金人夹攻辽国。金人打辽人都不在话下,那打北宋呢?

天祚帝受不了了,堂堂辽国皇帝,怎么能死在这呢?于是他率领卫兵五千逃入云中(今大同)。

皇帝虽然跑了,可国家还在啊。于是留守南京的重臣们,拥立了耶律淳为皇帝,继续抵抗,史称北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主角耶律大石临危受命,于白沟河大败二十万北伐的宋军,解除了一路威胁,算是露了个脸。

然而不久后,新皇帝耶律淳病死,其妻萧德妃摄政。本就摇摇欲坠的北辽,看起来更是希望渺茫。

而奇迹,也确实没有发生。

虽然再次大败奇袭的宋军,但南京最终还是被金军攻破,北辽灭亡。

不过,耶律大石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天祚帝

04

逃离金军之后,耶律大石来到天祚帝处,希望跟随天祚帝继续抵抗。

天祚帝仿佛完全忘了自己曾经抛弃国家和人民远遁,理直气壮地质问大石:

老子还没死,你们怎么敢立耶律淳?

大石更有底气:

大敌当前,陛下你不能抵抗,抛下百姓自己逃走,我们就算立了十个耶律淳,不也是太祖的子孙吗?总好过向他人求饶吧?

天祚帝自知理亏,赦免了大石。

而就在这时,附近的一些部落归顺了天祚帝,让这位“中二少年”突然感受到了流淌在体内的太祖之血。于是他决定主动出击,去跟金人掐架。大石拼命劝阻,却毫无效果。

大石想通了,跟着这种小肚鸡肠,智术浅短的人混,不是被他杀了就是被他给害死。更重要的是,复国怎么可能会有希望呢?

审时度势之后,大石率领二百骑兵连夜向北逃跑。他不想给天祚帝陪葬,他要为辽国保存实力。

而不听劝阻的天祚帝结局又如何呢?

战败被俘,死于金营。

就这样吧,使生灵涂炭,他难辞其咎,这是他应得的。

05

耶律大石不用想也知道天祚帝的结局如何。而他应该做的,不是一味逃跑,更不是自杀,而是保存血脉,光复辽国。

大石向西北翻过青山,渡过黑水,达到白达达部落,受到了礼遇以及资助。他发现,在远离金国的地方,辽国依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他继续向西北进发,穿过了漫天黄沙,人迹罕至的沙漠,最终带领着二百多人,找到了那个只听过,没见过的辽国西北路招讨司所在地,可敦城。

由于远离中原,又有大漠的阻隔,这里驻守的辽军并没有受到金军的进攻。可在辽国灭亡之后,他们就成了无主之军,不知为谁而战斗。耶律大石的到来就像擎起了一面旗帜,给了他们方向。

是的,国家抛弃了我们,但是大石林牙来了。

于是,一路走来,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耶律大石,终于看到了希望。

他又聚拢了当地七州十八部的力量,以恢复辽国为号召,很快拥有了精兵万余人。他自立为王,按照辽朝的制度,设立官署。一支以复兴辽国为使命的力量,在西北诞生了。

虽然站稳了脚跟,但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摆在了大石的眼前:

可敦城并不适合长久的发展,可是要离开的话,该向东还是向西?

向东是故土,也是强敌。

耶律大石看着眼前刚刚积攒起来的力量,知道自己还远不是金朝的对手。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决定——继续向西。

但他心里很清楚,向西,是为了将来能够向东。

出发,神秘而充满机会的西域!

耶律大石西征路线图

06

大石首先取道高昌回鹘。他写信给高昌回鹘的国王,极力表示自己的友好。此举赢得了高昌国的信任,国王盛情款待了大石。

经过高昌之后,耶律大石率众成功抵达了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并以那里为中心,开始经营。这个融合了契丹族和汉族文化的外来势力,迅速受到了当地各部族的拥戴。

中文 阿拉伯文历史中对西辽的记载

公元1132年,在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之后,耶律大石在叶密立称帝。

采用突厥汗号,菊儿汗(众汗之汗),以及汉族尊号天祐皇帝,改元延庆。西辽政权由此建立。

这个政权是辽国的延续,又被称为哈剌契丹。

同年,耶律大石出兵高昌回鹘,兵不血刃,高昌回鹘便正式归顺了西辽。

两年后,东喀喇汗国归顺,成为西辽的附庸。大石在其境内的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建都。而原先东喀喇汗国控制不住的康里人和葛逻禄人也都向西辽臣服,西辽国力大增。

而实力的大增,伴随的是翻涌的思乡之情。

于是大石派元帅萧斡里剌率军东征金国。临行还特地叮嘱,要信赏必罚,与士卒同甘苦。

但事与愿违,大漠仿佛是一道无尽的屏障,将西辽的军队死死地隔绝在了西边。萧斡里剌率军在漫天黄沙中前进了万余里,却毫无所获,反而是“牛马多死”,只好班师回朝。

耶律大石哀叹,皇天弗顺,这是命啊!

他终于明白,自己已经离家太远,回不去了。

07

西辽的影响力不断向西,渐渐威胁到了当时西亚的霸主,塞尔柱突厥帝国。

于是,两强相争之势逐渐形成,一场改变中亚格局的战争即将到来。

先动手的是塞尔柱王朝的苏丹,桑贾尔。

不可一世的苏丹动员伊斯兰诸国,集结了十万骑兵,对葛逻禄人发动了进攻。

葛逻禄人当然不是对手,于是向大石求援。

土库曼斯坦5马纳特货币上的桑贾尔素丹像

大石写信给桑贾尔,为葛逻禄说情。这位在伊斯兰世界声名赫赫的苏丹毫不在意,甚至有些想笑。他在给大石的回信中,大肆吹嘘自己的军队,还奉劝大石皈依伊斯兰教,完全不把新兴的西辽放在眼里。

谈不拢,那就打吧!

公元1141年,桑贾尔率联军十万,在撒马尔罕以北的卡特万草原与大石展开决战。虽然联军的人数远超西辽,但这种场面大石早已不是第一次见了。

他指挥若定,将队伍分成左中右三路进攻敌军,迫使桑贾尔首尾不能相顾,最终大败塞尔柱联军,赢得了这场震惊世界的卡特万会战。

这也是继唐代的怛罗斯战役之后,东亚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第二次对抗。这一战过后,塞尔柱突厥退出了河中地区,并从此一蹶不振。西辽也以此确立了自己在中亚的霸主地位。

这个来自东亚的孤儿,终于在遥远的异域他乡,坚强地活了下来,闪耀世界。

08

西辽统治时期,汉文化在中亚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是汉文化最后一次在西域传播,蒙古灭西辽后渐渐穆斯林化,一直到近代。

其疆域东起图拉河,西尽咸海,称霸中亚近百年。

卡特万一战,更是确立了西辽在中亚穆斯林世界的统治,威名远播欧洲,要知道桑贾尔军队可是轻松蹂躏“十字军”的。

以上任何一条,都值得被后人称颂。

而大石,全都做到了。

公元1143年,耶律大石带着对故土的无限思念离开了人世。

庙号德宗。

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了西辽政权的符号,即使在他去世几十年之后,西域、南宋、金国依旧用大石来代称西辽。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伟大的人。

他既是文化的使者,又建立了赫赫武功。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他的信念。

教科书对西辽的介绍

从南京城下的挺身而出,到离开天祚帝时的审时度势,从穿越千里黄沙的不畏艰险,到经营西域的运筹帷幄,大石不忘的,是心心念念的故土。

耶律大石的一生,体现了一种自始至终不变的精神。

这种精神,最终镌刻成了他的墓志铭:

我这一生,不曾放弃。

我有生之年确实发起过东征,可惜离故土太远,补给跟不上,最终遗憾…

如何看待金庸抨击崇祯是“无道昏君”,称赞耶律大石、康熙、忽必烈等人的情况

金庸先生是一位小说家,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金庸原名查良镛,很多人以为他姓金,说他是满族人,是不对的。

言归正传,金庸先生认为崇祯帝是一位昏君,在客观事实上,这并非没有道理。当然,崇祯帝的勤政也是个客观事实,但是崇祯帝在面对国家危亡时昏招迭出,不愿后世评说他是逃跑皇帝、赵构第二,拒绝南迁,也没有派太子南下,这直接导致了南明了乱象,连一个偏安都没有达成。而那句“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把自己的责任推卸给臣子。他猜忌心重,用人不信,他以一死换取“君王死社稷”的美名,却葬送了整个明王朝。

耶律大石、康熙帝、忽必烈都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君主,耶律大石远征中亚,让俄语中的“中国”发“契丹”的音,作为君王,他们都留下了一段传奇,而且他们的国家在他们手中都处于上升阶段,不能因为他们是少数民族就忽视他们,污名化他们。而且金庸先生称赞的也不只是有少数民族英雄,汉家天子也被他称赞过啊。

耶律大石的西辽为什么消失了

在古代的中亚地区,这种国家旋起旋灭是非常正常的,也很常见,西辽也一样。

辽国灭亡之前,辽天祚帝在逃亡之前,曾命耶律大石留守北京,但天祚帝逃走后,耶律大石另立了一位皇帝。之后,金军进攻时,耶律大石无力抵抗,只能逃走。在逃走时,因为有过另立皇帝的事情,怕被天祚帝追究责任,所以,耶律大石没有去逃到天祚帝那里去,而是直接向西北方向逃亡,穿越沙漠,来到了中亚地区,建立了西辽。

耶律大石逃亡时带着的契丹人很少,只有几十个人,因为之前西北地区的突厥系游牧部落多数都已臣服于辽国,而耶律大石又以恢复辽国为名,又是辽国皇室宗亲,所以得到了当地突厥系游牧部落的支持,其中就包括当时在新疆东部一带的畏吾尔人部落。耶律大石用当地部落的军队开疆拓土,建立了西辽,所以除了极少数皇室是契丹人之外,其他人几乎都是当地的突厥系游牧部落。

西辽在中亚站稳脚跟后,因为耶律大石本人具备比较高的汉文化修养,所以很快就按照辽国的统治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了比较强大的国家。周边许多突厥系部落和民族都向他臣服,包括花剌子模、喀喇汗王朝,都一度向西辽臣服,将西辽皇帝尊为古尔汗,而在中亚再往西的地区,一些民族甚至就把西辽视为中国,也就是他们所说的桃花石。

西辽建立八十多年后,蒙古开始崛起。蒙古先消灭了夹在西辽与蒙古之间的乃蛮部,乃蛮部王子屈出律向西逃亡,逃到西辽。西辽收留了他,并把他招为驸马。之后,屈出律窃取了西辽皇位,成为西辽最后一个皇帝。蒙古以追杀屈出律为名,继续向西进攻,攻入西辽,屈出律出逃,西辽灭亡。

西辽本质上就是耶律大石利用辽国余威,强行把一些突厥系民族捆绑在一起形成的一个部落联盟国家。这种国家本身和所有的草原游牧帝国一样,兴起的时候很快,灭亡的时候也很快。因为游牧部落就像是一群土豆,把这些部落组织起来的国家就像是一个袋子,当这个袋子能够通过扩张为各个部落带来利益时,国家还能保持稳定和秩序,而当当袋子破了的时候,这些土豆就会散落,整个国家就会崩溃。

西辽就是这种情况。在前期的创业期,耶律大石代领当地的部落建立国家,东征西讨,击败了阿拉伯帝国的军队,金军也并没有越过沙漠进入中亚,所以西辽在当地没有遇到更加强大的对手,就能够不断扩张。唯一比较强大的对手是阿拉伯帝国,但当时的阿拉伯帝国早已经四分五裂,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西辽在卡特万会战中胜利之后,就在中亚确立了霸权地位,成为周边其它游牧部落国家的宗主。

但蒙古崛起之后,先后进攻金、西夏,并一路向西进攻,都未遇到对手,包括札剌亦儿、克烈部、乃蛮部都先后被蒙古征服。这时候的西辽已经衰落,完全无力抵抗蒙古人的进攻,所以蒙古进攻西辽是很容易的就取得了胜利。而对当地的那些游牧部落来说,被契丹人皇帝统治,和被蒙古大汗统治都是一样的,所以也没有太强烈的抵抗意志。

西辽的灭亡虽然过程并不复杂,但却引起了连锁反应。西辽灭亡后,蒙古就完全控制了中亚地区,这里都被成吉思汗后来分封给他的儿子察合台和窝阔台作为封地,这个地区也是后来元朝时期一直处于混战状态的乱源。控制中亚之后,蒙古就打开了南下阿富汗、印度的通道,向西就可以继续进攻中东和西亚地区,继续向西北就进入了伏尔加河流域。

可以说,消灭西辽是蒙古能够建立空前绝后的横贯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的关键。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中亚地区一直被视为亚欧大陆的枢纽地带。

耶律大石是如何带着辽朝余部席卷中亚,建立西辽的

谢谢邀请,先要说明的是,耶律大石能够在辽朝灭亡,带领残余部队称霸中亚,建立西辽帝国,不是一般帝国创建时的那种军事天才的成果,耶律大石的成功,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不是一个特别能打仗的人,而是一个有“文教”素养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不是一个武将,实际上他打仗的水平一般,西辽帝国对中亚的征服也不是“打”出来的,而是“谈”出来的,西辽帝国的出现,靠的是以军事实力为基础配合政治攻势来使中亚分崩离析的各部族政权纷纷归顺西辽的方式来实现的。

耶律大石的身份其实是不高的,他是辽太祖阿保机的八世孙,意味着他跟辽朝皇室的关系其实已经很疏远了。他之所以能够登上政治辽朝末年的军事舞台,是依靠的科举考士,他考中进士,成为“翰林”,他的绰号“大石林牙”,就是对他文才的表彰(林牙是契丹语学者的意思)。这是他最后能具有非常强的战略头脑的关键。

1124年7月,在辽朝灭亡前夕(辽亡国在1125年2月),他带着200铁骑兵离开辽国的末代皇帝天祚帝,向西发展,不久进抵“可敦城”(前回鹘王城,在今蒙古的巴彦诺尔附近),可敦城是辽朝西北的重镇,在这里设置有建安军节度使司、西北路都招讨司等军政机构,有常驻骑兵2万人。这是辽朝末年辽国最后的军事实力所在。

耶律大石以可敦城为中心,经过五、六年的时间,逐渐收服了原辽朝统治下的漠北诸部,到1130年,已具有相当的实力。终于引起金朝方面的注意,金朝在这一年准备调集军队进攻可敦城,但因为路远难走,中间还隔着沙漠,实际上双方没有交上手,但这也引起耶律大石的思考,出路在哪里?。

实际当时金军强大,金军仅仅用十多年的时间,就灭亡的辽和北宋,耶律大石知道跟金军硬拼是不明智,这一点天祚帝就没有认识到,天祚帝在敌强我弱的时候还主张跟金军硬拼,最后亡国,当年耶律大石就坚决反对,建议天祚帝“养兵待时”,因为天祚帝坚持要去跟金军拼命,才离开他的。这时他意识到向南、向东发展,跟金军硬拼不行,收复辽朝的故土是不现实的,还不如去换个方向“开疆拓土”。

当时的西域和中亚,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分别有高昌回鹘汗国、东、西喀喇汗王朝,而且内部民族、宗教问题复杂,内部斗争不断,难以形成合力,如果向西发展,依靠可敦城的2万大军,可以干一翻大事。1130年2月,耶律大石果断地离领主力撤出可敦城,向西越过阿尔泰山,抵达新疆北部的额敏县一带,修筑“叶立密城”作为新的根据地,

耶律大石最终也想用“武力”解决问题,他刚在叶立密城立足脚,就发动了对喀喇汗王朝的战争,结果因退路被高昌回鹘截击而惨败。之后,耶律大石转变策略,放弃了“一战”定天下的想法,以叶立密城为基本,慢慢地招抚西域各部族,他有着辽国进士的出身,具有很高的政治素养,到了西域后很快就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秩序,获得当地很多不满喀喇汗王朝统治的部族的欢心,这些部族纷纷归附他。1132年2月,他在叶立密城正式建国,自称“菊儿汗”和“天佑皇帝”,然后开始了他的“帝国事业”。

第一步是解决当时统治新疆东部地区的高昌回鹘王国,他率军突然抵达高昌,然后和逼回鹘王谈判,高昌回鹘王最终在他的军事威胁之下,表示接受西辽帝国的监管,帝国派出“总监”等官员驻守高昌,负责征集赋税等事务,同时帝国仍然保留高昌回鹘政权,高昌回鹘作为帝国的附属国仍然得以保留下来。这是帝国事业的关键一步,尊重西域和中亚多民族多文化的现实,开创了一个“加盟店”的帝国扩展模式,这样帝国的发展和对手之间,就不是你死我活式的而是互惠联盟式的,大大地降低了帝国扩张的阻力。

第二步是解决当时统治着喀什、和田一带的东喀喇汗王朝,办法跟解决高昌回鹘差不多,东喀喇汗王朝内部部族组成复杂,各部族经常不服王朝统治,1134年东喀喇汗王朝治下的葛逻初、康里人发动判乱,东喀喇汗王朝的大汗伊仆拉欣派人和耶律大石谈判,结果是由耶律大石率军进驻东喀喇汗王朝的首都巴拉沙衮,帮助喀喇汗王朝镇压叛乱,在西辽的强大军力面前,东喀喇汗王朝的大汗伊仆拉欣也表示愿意接授西辽帝国的监管,西辽于是把东喀喇汗王朝纳入到自己的统治之下,同时也保留东喀喇汗王朝原由的政治结构,伊仆拉欣被封土库曼王,作为帝国的附庸仍然统治自己的人民。

第三步是解决统治中亚河中地区的西喀喇汗王朝,西喀喇汗经常跟其统治下的葛逻禄人发生冲突,耶律大石趁机扮演调停人角色,插手西喀喇汗事务,最后在1141年与西喀喇汗王朝发生卡特万会战,葛逻禄人全力参战,帮助西辽帝国击溃了西喀喇汗王朝的军队,事后西喀喇汗王朝也表示向西辽臣服,接受西辽的监管,跟高昌回鹘和东喀喇汗一样,西喀喇汗原来政权也得以保留,其大汗作为西辽帝国的臣属仍然统治王朝原来的人民为帝国效力。

所以,总的来说,耶律大石之所以能够席卷中亚,倒不是因为他特别会打仗,事实可以相反,他一生其实没打过几次像样的胜仗,但他却特别懂政治,在战略方向的把控和政治手腕的运用上,具有过人的才干,最终得以在辽朝灭亡后,率领残部在西域和中亚新建帝国。

耶律大石凭借2000人建立西辽,西辽是如何灭亡的

公元1124年,耶律大石认为辽天祚帝无法完成复兴辽国的大业。同时他又害怕天祚帝嫉贤妒能,会加害于他。于是他就先下手,干掉了天祚帝派来监视他的人。然后,带着两百余名心腹和六百多匹马,抵达了漠北草原中心的重镇可敦城。

可敦城又叫镇州,据说城内有两万铁骑长期驻守,除了皇帝,谁都调不动。

也是耶律大石命中有当皇帝的运,就在他抵达可敦城不久后,突然从南方传来消息,说天祚帝被金国人俘虏了,辽国灭亡了。

这个事情就好比,你想瞌睡了,没枕头,睡不着,很着急,结果马上有人送枕头。

耶律大石正愁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自己与天祚帝的关系。结果没想到他居然被俘虏了。这下好了,不用再操这个心了。

并且皇帝被俘虏,朝廷也被一锅端了。那接下来就应该是推举新皇帝了。而此时谁又最有能力接过这个重担呢?

这个时候,当然是耶律大石最合适了。

因而在公元1125年,在辽国西北路招讨司的七个军州的长官和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等十八个部族首领的共同拥戴下,耶律大石称王建号,在草原深处又恢复了辽朝。

对于耶律大石称王这件事,金国方面听说消息后,很是愤怒。一向跟耶律大石有仇的完颜宗翰请旨,要兵求灭了契丹余党。只是由于当时金太宗已经下旨攻宋,金军主力全员南下,此时已经不可能再回师,去撵草原上的辽国残余势力了。因而耶律大石便幸运的躲过了一劫。

此后五年,耶律大石一直待在可敦城。他为了打败金国,期间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派人联络西夏、北宋,夹击金国。但很可惜,西夏最终向金国称臣。北宋直接就被金国给灭了。耶律大石的努力,均是白费功夫。

到了1130年,耶律大石向现实低头。他意识到想凭一战打败金国,是不可能的。因而便做出一个重要决定——离开可敦城,先去中亚地区扩展地盘,等到实力能与金国平起平坐之后,再杀回来。

耶律大石的这次主动战略转移,很成功。

他先是通过武力震慑住了高昌回鹘,逼其称臣纳贡,沦为自己的附庸国。紧接着,又以高昌回鹘为跳板,进入吉尔吉斯境内,降服了当地六万多户突厥部族。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牛、骆驼、马、羊等物资,还获得了当地部落贵族的支持,于公元1132年,在新建成的叶密立正式称帝,建立了西辽帝国。

鸟枪换炮,今非昔比了。此时耶律大石再看金国的态度,自然也不一样了。

公元1134年,忍了九年的耶律大石决定反攻金国。这一战,他调集七万精锐,任命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剌为兵马都元帅,敌剌部前同知枢密院事萧查剌阿不为副元帅,茶赤剌部秃鲁耶律燕山为都部署,护卫耶律铁哥为都监,征讨金朝。

在战前的誓师大会上,耶律大石用白马青牛祭天,强调中亚并非久居之地,鼓励士兵应当荣归故里,复兴大辽。但由于西辽与金朝相隔遥远,西辽军在路上把粮草吃完了,都没能摸到金国的门槛。不得已之下,西辽军只好撤回了中亚。

耶律大石听说消息后,泪流满面,忍了九年的结果,竟然是如此的不堪。他不甘心,但又没办法。于是,他只好认命了。

公元1137年,为了更好的在中亚立足,耶律大石决定第二次西征。

这一次出征,他以三万人打服了在西亚不可一世的赛尔住帝国,并降服西喀喇汗国和花剌子模。堪称是一战,撵走了和打服了所有在中亚能够威胁西辽的实力,使西辽成为中亚唯一的霸主。

值得一提的是,耶律大石第二次西征时,正逢欧洲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由于他们打得都是赛尔柱帝国。于是当时在欧洲就流传着一个东方世界有一位神秘的祭司王约翰,是基督教的捍卫者的传言。

后来俄语、阿拉伯语、拉丁语和古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发音都类似于“契丹”,就是受耶律大石的这次西征的影响。

不过也就是在此时,耶律大石病死了。没能带领西辽再创更大的辉煌。

而在他死后,由于关于怎么管理葛逻禄人的问题,之后的萧塔不烟,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三位西辽统治者,都处理的不好。于是西辽的国力也就越来越弱。

那么,这是个什么问题呢?

简单点说,是这样的。西辽承袭辽制,征服了什么部落,就让什么部落按照旧制,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不会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这类似于中原的西周时代,周王室分封诸侯,周天子只管理王幾之地。

耶律大石来到新疆之前,当地的霸主是东喀喇汗国。葛逻禄人是被东喀喇汗国统治的二等民族,一直不能当家做主。

为了能够当家做主,葛逻禄人主动向耶律大石称臣,非常卖力地为其征战。西辽能大败赛尔柱帝国,葛逻禄的贡献很大。

但很可惜的是,葛逻禄的卖命,并没有换来任何回报。西辽统治中亚后,依然让东喀喇汗国维持在新疆的统治,而给西辽卖命的葛逻禄人则依然要接受被东喀喇汗国的统治。

这一下,葛逻禄人就不干了。造反的事情此起彼伏,前后几十年之久。一直到女皇帝耶律普速完时期,命令收缴葛逻禄人武器,强迫葛逻禄人停止游牧,强迫将葛逻禄人从河中地区迁徙南疆从事农耕,才算完事。

但是如此一来,葛逻禄就更不干了,这更加激起了葛逻禄人起义的决心。西辽的国力在内耗中,消磨的很厉害。(把葛逻禄人迁往南疆也加速了当地的突厥化)

我们知道,实力这种东西是此消彼长的。就算你的实力不变,可别人在增加,你一样是变弱了。所以当耶律大石死后,西辽国力没有任何增强时,那接下来将要发生的,必然是西辽被新的霸主取代。

新的霸主是谁呢?是花剌子模。

公元1175年,原本臣服于西辽,作为西辽东北屏障的乃蛮人叛变。归顺了金朝。

这个事,没有引起西辽的注意。因为当时西辽的附庸国,花剌子模在国王摩诃末的统治下慢慢积蓄势力,开始跟宗主国叫板了,不想听西辽的招呼了。

为了压制花剌子模,西辽招数用尽,一点办法也没有。而且此时的西辽,最要命的问题还不单是花剌子模,它的国内也出了问题。

耶律夷列的儿子耶律直鲁古是个沉溺于娱乐游猎,不理政务,典型的昏君。他没有能力搞定怀有异心的花剌子模,且本身又不理朝政。结果自然是各附属国纷纷叛离。东部的高昌回鹘投靠蒙古,西面的各部落也全部被花剌子模扫荡,臣服于摩诃末的统领下。

到了公元1211年,从乃蛮部投奔西辽屈出律(乃蛮大汗的儿子)看到辖境日益萎缩的西辽王国气数将尽,便发动政变,干掉了耶律直鲁古,自己做了西辽皇帝。

西辽帝国,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不过,屈出律也好,摩诃末也罢。他们都没有得意太久。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遣悍将哲别率两万铁骑征讨花剌子模,中途路过西辽,屈出律抵挡不住蒙古大军,闻风而逃,蒙古军顺路就灭了西辽。屈出律带着钱财逃跑,也没有逃出很远,后来他被猎户擒获,交给了蒙古军队。

至此,西辽彻底覆亡,共历三世三帝两后。

至于花剌子模,其在中亚与蒙古大军激战四年后,也被蒙古大军彻底碾平。一个隐忍了几十年之久,好不容易才崛起的新兴中亚帝国,只辉煌一代人,就遗憾的灭亡了。

为什么说耶律大石是中华文明的英雄

说耶律大石是中华文明的英雄,肯定是过了。充其量是其西迁的行为客观上推动了文化之间的交流。

契丹贵族耶律大石在大辽帝国覆亡之时,率部西走,在亚洲内陆转战十余年,行程上万里,大败塞尔柱帝国,降高昌回鹤王国、东西两喀喇汗国、花拉子模国及乃蛮、康里、葛逻樣等部为附庸,最终建成西辽帝国。

耶律大石在西辽的统治,本着兼收并蓄的思想,使契丹文化、汉文化在中亚地区得到了弘杨,促进了欧亚文化的交流;维护了中亚地区近百年的稳定,推动了中亚地区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

耶律大石(1094—1143),“字重德,太祖八代孙也,通辽、汉字,善骑射”。他幼年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不仅通晓契丹文,而且也通晓汉文字,还掌握了契丹族的传统骑射技术。天庆五年(1115年),耶律大石考中进士,“擢翰林应奉”。之后,他又升翰林承旨。契丹语中把“翰林”称为“林牙”,所以人们又称他为“林牙大石”或“大石林牙”。后任泰、祥州刺史,辽兴军节度使。

作为契丹贵族,他在辽、北辽朝廷中均率领将士抵御外族的进攻,曾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却不能力挽狂澜,无助于大势所趋。在北辽小朝廷崩溃后,耶律大石不顾四军大王萧干的反对,率众投奔天祚帝时,却遭到了皇帝的倍加责难。辽朝岌岌可危的形势本来只有靠协力的合作和整齐的指挥才有得一拼,但天祚帝如此行为,不仅仅是被压迫人民反抗的对象指向,他在统治阶级上层的威信也丧失殆尽。这无疑又为耶律大石西迁的思想萌芽推波助澜。

耶律大石在天祚帝的身上己看不到辽复地振兴的兆头,被俘金营时对辽金力量的对比的认识又使他更清楚地明白了现实的严峻,主观和客观的力量一步一步地推动着他的西迁计划的成型。

当耶律大石逃回契丹,把西迁计划劝谏给天祚帝时,不仅得不到皇帝的认同,反而激起了幼稚的皇帝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妄想与金一决死战。他于此彻底绝望,于第二天清晨率领部分将士“宵遁”,一路向西北地区而去,直至可敦城(即镇州)。据《辽史·天祚本纪》记载,其时为1124年(保大四年)。
耶律大石在西北与金、宋形成了均势,金既不能把大石斩草除根,大石也没有挥戈东进的实力。在休养生息之后,耶律大石大约于1130年(金天会八年,辽亡后五年)假道回鹘,向西发展,先于叶密立称帝,最终在原喀拉汗王国驻地八拉沙衮建立政权,史称“西辽” “黑契丹”或“哈喇契丹”。西辽建国之后,经过一系列东征西讨,臣服河中地区和花剌子模,在中亚建立了疆域广大的军事统治,其附属国有东喀拉汗王朝、西喀拉汗王朝、高昌回鹘汗国、花剌子模等国,葛逻禄、康里等部。

西迁的影响

耶律大石的西迁,无论对于耶律大石及其随行人员,还是对于他们身后所代表的那个已经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辽政权,或对于他们的迁人地区,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并对东西文化的交流,也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耶律大石的西北屯兵,成为掣肘于金的力量,客观上遏制了金南下灭宋的步伐。而宋对耶律大石,既有顾忌,又心存联合之念。虽然大石起初并没有南下的打算和实力,但在西夏、金、宋各政权之间,短期内起到了平衡作用。在他开始向外发展,试图联合宋朝的时候,又刺激了金的进攻策略,从而打破了平衡局势。

对于西辽迁人地,即其直属地来说,汉族、契丹族文化是一种异域的文化,它具有与当地文化完全不同的特质,两者的交锋必定会产生冲突与不适应。针对这种情况,耶律大石做出了正确的调适,使这两种文化在一地并存磨合,实现了兼容。在这样的基础上,耶律大石及政权的核心成员们本着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制定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基本政策。

在西辽统治时期,中亚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继喀喇汗王朝进一步向前发展,使中亚地区在12一13世纪进人了繁荣发展时期,这与西辽的各项政策是分不开的。

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中亚地区的经济进步和城市发展。

第二,西辽的政治、经济政策和文化环境也为民族融合提供了成熟的历史条件。

第三,耶律大石实行宗教宽容政策,使西辽直辖地和属国内一时宗教盛行。

第四,西辽的统治促进了中亚地区东西文化交流的加强,并使其成为这一时期中亚文化的最大特点。

第五,使汉文化在中亚地区得到进一步传播。

耶律大石的西迁和建国,既是辽王朝的继续,也是汉文化和契丹文化在中亚地区的突进。这时的中亚正处于封建社会发展的前期,汉文化的推行是与社会总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并且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西辽的建立,结束了中亚各国内部的混乱和各国之间的纷争,大一统出现,社会局面相对安定。西辽的统治者以儒家思想作为指导,对属民“轻徭薄赋“,对属国“柔远怀来“ “羁縻’’ “安抚“,对宗教信仰循俗“宽容”。因此,当地比较紧张的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都有所缓和,形成一种比较安宁、宽松的政治环境。耶律大石把地域如此辽阔、民族众多的王朝治理得井然有序,是我国历史上治理民族地区的又一典范。

耶律大石如果跨过沙漠,能否打败当时的金,能否收复辽国故土

不可能吧,他的基本盘就那几百西辽骑兵,中亚的兵员素质不行,也就欺负欺负阿三,对上金国铁骑,那不是找死吗。

如何评价西辽开国皇帝耶律大石他是不是华夏文明的英雄

耶律大石一代传奇,心目当中的真英雄。在那个风云动荡的年代,以一己之力挽救辽王朝的血脉,开疆拓土并建立疆域辽阔的西辽帝国,由将军到皇帝的传奇一生。

耶侓大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八世孙,少年时期便勤奋好学,通晓契丹文、汉文,骑射技术一流,不仅如此,而且还在1115年中了进士,可谓是文武双全。

如果没有女真人的兴起,如果没有金兵的作乱,耶侓大石或许一辈子也只是个能臣,不会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公元1101年正月,耶律延禧继承帝位,即天祚帝。这位皇帝的荒唐程度那是和宋徽宗旗鼓相当啊,在位期间,耶律延禧无所作为反而一味的打猎赏乐,辽王朝陷入内柔外困的局面,不堪忍受辽王朝腐败统治的女真人起兵反抗,这位天祚帝也被金兵俘虏后病死,绵延209年的辽朝灭亡。

面对金兵的强势进攻,耶侓大石思索着未来的辽朝命运,望着那扶不起来的天祚帝,耶侓大石下定决心要由自己来完成复兴大辽的命运。下定决心后,耶侓大石率领200部下踏上了西征的路途。

西征路上,耶侓大石心志坚定,穿过连绵的大青山,渡过奔腾的黑水,穿越那寸草不生的沙漠,来到可敦城,暂时在这里安定下来,耶侓大石召集七州十八部的首领,以复国为号召,聚拢人心,聚集了数十万兵马,并在这里称王。

兵强马壮的耶侓大石决定继续西征,于1130年2月22日,按照契丹族传统,杀青牛白马祭告天地、祖宗,整旅西行,借道高昌国来到叶密立,在这里建立了一座城市,并以此为都城开始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公元1132年,耶侓大石在叶密立正式称帝,建元延庆,西辽建立,同年降伏高昌回鹘势力。耶侓大石主动出击,进攻西喀喇汗国,击败其反抗势力。公元1141年,一场震惊世界的卡特万战役爆发,耶侓大石在此战中以少胜多,击败10万联军,从此塞尔柱帝国的势力退出河中地区,西辽成为中亚霸主,中华文化也得以在中亚一带传播。

卡特万战役,耶侓大石又降伏花拉子模,西辽疆域达到历史上的最大规模。公元1143年,耶侓大石去世,他是一位伟大的成功者,在完全陌生的环境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帝国,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一生的志在是恢复故国,但他无法实现夙愿,直到去世也只能遥望东方,那儿有他魂牵梦萦的家园。

西辽的耶律大石为什么不攻打金朝呢

耶律大石建立西辽后为何没有向东攻打金国? 这要从当时的形势来分析

建国之初实力悬殊

西辽缔造者耶律大石登上历史舞台正是金国与辽国决战的最后时期,金国短短2年内便攻下辽国的中京、南京,辽国已经岌岌可危,离灭国只是指日可待了。但当时的辽天诈帝在外交上的错误以及军事上的无能,让耶律大石感到绝望,于是于1124年,耶律大石率200军骑往西离家出走,自立为王。随后不到半年,辽国便灭亡了。

耶律大石离开时只带了区区200军骑,虽然西行路上得到其他部落的一些资助,再加上到了辽国边界可敦城后召集的辽国离散部队,算下来的总军力也不过万余人。如果按照这个军力,如果主辽国还没灭亡,想打点骚扰战、游击战扰乱下金国还是可以(实际上也这么做了)。但主辽国很不争气的快速灭亡了,这时如果再去主动进攻正在鼎盛之时的金国,那无异于以卵击石。 于是耶律大石放弃了之前的复国的想法,迅速调整了战略,转而走向休息养民的发展路线,准备屯积实力再作所图。

图1: 征战中的耶律大石

政治野心

耶律大石专注的发展了5年后,实力大增,部众已有几万人。造理说,是不是该到了反攻金朝的时机了。但耶律大石毕竟是个高明的政治家,此时离辽国已经灭亡5年了,辽国的残余势力都归顺于耶律大石,此时有着政治野心的大石觉得复国对他来说已经意义不大了,为了已亡之国消耗实力是不明智之举;而且他清楚的认识,金国的实力正在建国之初的鼎盛时期,之所以让自己安稳的发展5年,不是自己强大,而是金国在南宋战场的失利导致他们无暇顾及自己。

但大石也很清楚的知道,他的大部分部下毕竟很多是原辽国的旧部,不做一点实际的成绩无法树立自己的威信,让部下臣服。所以,耶律大石在积聚了实力后,向金国也发起了几次骚扰战,取得了一些小胜利,夺回了一点城池。 而且大石很聪明的见好就收,因为他已经达到自己的目的,已经树立了自己的威望,为他下一步称帝的野心做好了铺垫。于公元1132年正式称帝,国号为西辽。

所以耶律大石在原辽国灭亡后,自己实力蓄积起来后,他的野心已经不是复国了,而是自己当皇帝。在这种目标的驱使下,跟金国正面对抗是没有意义的。当然这个做法有客观因素(金国过于强大),但大石的自己政治目标改变才是最主要原因。

金国对抗,各有胜负

耶律大石称帝后,其实是伐过金国的,因为自己政治目标已达到,而且毕竟金国是自己最大敌人,而且当时西辽刚建立,还没引起金国注意。为了给拥立自己的百官一交代,趁着金国南征失利和内部动乱,公元1134年,耶律大石聚集7万兵马浩浩荡荡的征伐金国。但毕竟金国幅员辽阔,军事强大,而且处于守势,很快这7万军队便失败而归。让耶律大石和群臣们知道,要打击金国,不是短期能做到的,要长远图之。

后来金国也回击了西辽,但西辽防守下,也击败了金国,此时的金国,刚刚结束完内乱和对南宋战争的失败中,金熙宗也采取了息战养民政策。至此之后,西辽和金国之间很长时间内很默契的处于“和平”状态。

避实击虚的西征

耶律大石要当皇帝,要建立强大的国家,打金国占不到便宜,但国家要发展,怎么办。自然而然就会往软柿子捏。 这里的软柿子就是当时中亚的诸国: 东昌回鹘、喀喇汗王朝、花剌子模、康里部等。 耶律大石先后10年间将中亚这些国家逐一吞并,并采用柔和宽松的治理方式,使得西辽成为了中亚地区强大的帝国,达到了西辽的鼎盛时期。 所以大石这种避实就虚的方针对于当时的形势来说是相当正确的。

图2:鼎盛时期的西辽

随着中亚战事的胜利,帝国日益强大,耶律大石也油尽灯枯于1143年去世。之后的西辽,忙于处理吞并后的中亚诸国之间的内部矛盾,更无暇顾及比自己更强大的金国。

建立西辽的耶律大石,为何被欧洲人称为祭司王约翰

耶律大石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帝王。他字重德,契丹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八世孙,是西辽的开国君主。

他通晓契丹、汉文字,擅长骑射,中亚史书中记为大石林牙,具有横跨东西方的特点,在东西方都有盛名。早年耶律大石在辽国被金国即将灭国之际,率领一支残余辽军西逃,通过征服中亚等地区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国家——西辽,甚至击溃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塞尔柱突帝国,让西方心惊胆裂,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纵横中西的帝王。

祭司王约翰是西方一位传说中的君主,祭司王约翰被认为是从12世纪到17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传说,传说中他是东方三博士的后裔,统治着一个信仰聂斯脱里派的国家。传说由于一个东方叛徒汪鹏程的出卖,祭司王约翰最后死亡。在最初的传说中,这个国家位于印度,当时所谓印度是一个约等于世界边缘的名词。

欧洲人对这个国家的想象,特别后期的记载融入了很多博物志、游记以及亚历山大传奇的内容,基本上是各种半人马,独眼巨人等类人生物和青春之泉等各种不思议的事物。这些对东方的夸张想象影响了之后《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曼德维尔爵士旅行记》等志怪游记的诞生,并间接引发了欧洲的大航海时代。

传说祭司王约翰试图从不可名状教徒手中拯救圣城耶路撒冷,但是被底格里斯河的激流阻挡了步伐,而耶律大石正好在这段时间大破塞尔柱帝国的军队。所以将这则传说和真实历史事件联系了起来,认为所谓的祭司王约翰是耶律大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