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超

曹操选择谁接班比较好?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人物还是三国的人物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19 01:51:44 浏览4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曹操选择谁接班比较好

知道号称三国最聪明的贾诩为什么会选择曹丕吗?因为曹操其实早有答案。无论是站在封建时代“立嫡立长”的传统角度来看,还是从文治武功上的表现来看,曹丕都是最好的接班人。袁绍和刘表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曹操不可能步他们的后尘的。但有一个儿子确实让曹操犹豫过。

曾经的曹冲给过曹操幻想,所以他曾多次和大臣们议论曹冲的事情,透露出想让他接班的念头。这才有了曹冲去世后,曹操对曹丕说:“冲儿离世,是我的大不幸,但却是你们哥几个的大幸事。”因为曹冲不只是天资聪颖,更是仁爱。曹操当时治国极严,曹冲却从不正面和自己的父亲相争,而是通过自己一系列聪明的办法让曹操感觉到自己的严苛,并因此饶恕违反法律的人。有一件事很好地证明——曹操的马鞍放在仓库被老鼠咬坏了,按照惯例,库管是要被处死的。曹冲知道后,宽慰他,三日后即可无忧。便将自己的贴身衣物裹在刀上,面露哀伤。曹操很好奇,就问他怎么了。曹冲回答:“人们都说要是衣服被老鼠咬了,衣服的主人就会有灾祸,可我的衣服竟然被刀咬了,我很害怕。”曹操大笑,“这都是谣传,什么事情都没有,不用愁苦。”不久,库房管理员找到曹操汇报马鞍被老鼠啃噬的消息,曹操便大笑着饶过了小吏。

如果不是曹冲过分优秀,曹操未必会有那样的念头,但他的早逝,将曹操的幻想生生摁灭了。曹植,或许只是曹操对曹冲爱的转移对象吧,这不是说曹操不爱他,而是比起曹冲,曹植还是不如的。况且曹冲又年幼,曹操42岁才有了他,怎能不偏爱?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人物还是三国的人物

谢谢邀请!《三国志》武帝纪,曹操字孟德!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汉恒帝时,曹腾当中常侍大长秋,被封费亭侯。曹腾死后,养子曹崇继承爵爷,官至太尉。但没有人知道曹崇的出生的前后情况,曹崇生太祖(曹操)。(有说曹崇是宦官的养子)!曹操二十岁是被推荐为孝廉,做郎官。后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升顿丘县令。被征入朝授职做议郎!汉灵帝光汉末年,黄巾起义,曹操被任命为为骑都尉,讨伐颍州的贼寇,被提为济南国相!……………………再往后曹操胁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称魏王!因为没有称帝,只能说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人!要说是三国时期的人也不为过!他是个跨时代的伟大人物!

刘备的综合能力真的强过曹操吗

世上的能人有两种类型,一种能人擅长于琢磨事,另一种能人擅长于琢磨人。

曹操的长处在于,擅长于琢磨事。因此曹公谋事十谋九成!“盛世宠臣,乱世奸雄。”就是当世对曹公能干事,能干成大事的赞誉。因为在盛世之时,能干成大事的人,一定会得到朝廷的倚重;在乱世之时,能干成大事的人,一定是称霸天下的一方雄主!

刘备的长处在于,擅长于琢磨人。因此玄德公,能倚仗他人之才,成就自己的功业。有知人之智,有识人之能,是成就大业的必备条件。

玄德公与孟德公,是两种类型的能人。

玄德公之所以没有一统天下,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不得天时;二是没有看清深层次的问题,没有去尽力争取世家大族的倾力支持。

孟德公之所以没有一统江山,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与玄德公的出现有关;二是没有去争取世家大族的倾力支持;三是对人性的理解,不够深刻,在识人、用人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

总的来说,孟德公、玄德公的综合能力是不相上下的,只不过以一方之主的标准来看,拥有擅长于琢磨人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一些。因为要成就大业,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找对人用对人!

曹操为什么说“世人皆看错我曹操”,曹操的志向和抱负到底是什么

曹操的某些言行遭人非议,是曹操认世人看错他。的确还是有一些事实,做事不择手段,宁愿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挟天子令诸候等遭世人指责。曹操出生于东汉末年,身逢乱世,镇压黄巾军起义,讨伐董卓崛起,逐步打败很多诸侯割据统一了北方。从龟虽寿,观苍海,可看出曹操的内心世界,抒发出自己的情感,和大无畏的报国精神,远大的统一天下志向,和雄心壮志,晚年还奋发思进去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

从儒家传统的忠君思想出发,曹操无疑是奸雄,他虽然名义上拥立汉帝,维护皇统,但实际上不过是借了汉献帝这块金字招牌,使自己站在政治与道德的制高点上,便于向其他诸侯发号施令以及开出条件,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在平定北方之后,由于刘备和孙权都有自立之心,而且已成气候,因此汉献帝的作用趋近于零,相反在政治上对自己掣肘的副作用日渐明显,先后有董承的衣带诏事件、魏讽之乱等,对此曹操也是痛下杀手,处死了一大批心向汉献帝的臣子,甚至连皇后妃嫔以及外戚都没能幸免,沉重的打击了忠于汉室的势力,也使朝野明白了汉室式微,曹魏革新之势已成。随后晋魏王爵,加九锡,将代汉的一切基础打好,自己却以汉朝臣子的身份死去,可谓面面俱到,狡诈无比。

但从普通百姓和后世人的角度看,曹操绝对是个英雄。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的局面,在他手中基本结束了,虽然偶尔也会和蜀汉、东吴发生些局部战争,但曹操治下的大部分百姓都可以免于战乱,至少在不碰到灾年的情况下,可以吃得饱饱的活下去。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面对过死亡威胁的人,永远体会不到和平的可贵,你看一下今天涌入欧洲的那些难民至少可以有些许感触。同时,曹操唯才是举,不论出身德行,只看才学,这一举措使得很多进身无望的寒门子弟,得到了一展才华的机会,曹操的雄才大略以及超越时代的政治目光,当之无愧英雄的称呼。

实际上英雄还是奸雄,无非所站的角度立场不同而已。但本质上的“雄”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是说曹操所立下的丰功伟绩,无论是赞赏他的人还是厌恶他的人,都无法抹杀。因此讨论他是什么“雄”,其实意义并不大。

如何评价曹操

曹操自古少了,他又文治武功,文学上在上下几千年中,诗读起来朗上口,他才华可以空前绝后,一看他三国之间故事,太多了,他可以说,世间少有!他的谋世算得心应手。但有时他为自己的目的,可以讲就不管什么了。他最终刨造了江山。

曹操为什么不杀了汉献帝自己做皇帝他的目的是什么

谢谢邀请。

一、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不杀汉献帝是明智之举。

1、古代杀皇帝属于大逆不道,容易遭到众人攻击,遭到文人墨客口诛笔伐,在历史上留下骂名。刘邦以项羽杀义帝为理由攻击项羽。从历史过程来看,刘裕、朱温都篡权成功,把前朝皇帝杀掉,结果刘裕、朱温的后代在改朝换代过程中被屠杀殆尽。曹操不杀汉献帝是有远见的。

2、汉献帝年龄小,军政经验少,身边没有出众文武大臣,没有一定实力规模的军队,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对曹操不构成太大威胁。

3、西汉、东汉共存在405年,在人们心中有巨大影响力,汉献帝刘协本人没有什么劣迹和过错,曹操没有理由杀汉献帝。

4、曹操势力发展需要汉献帝。曹操招兵买马,反抗董卓势力,开始时势力弱小。董卓死后,各地实力派军阀互相攻击混战,曹操需要借助汉献帝东汉朝廷名义来发号施令,争取所作所为合法性。

5、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大小军阀对汉献帝态度也不一样,像袁绍不愿意把汉献帝接到身边,担心行动受限制。曹操主动把汉献帝接到许昌,来利用汉献帝影响来增加自己的势力。实践证明,曹操这种做法比袁绍武高明。

6、曹操在文武大臣面前拿着孙权劝他称帝的信说:这是想拿我在火上烤啊。曹操也说若天命在我,我为周文王。他本人活着的时候不想称帝。他自己写文章表明不想称帝。

二、曹操的目的

曹操是治世能臣、乱世枭雄。曹操目的是不断变化的,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曹操是想为东汉朝廷做事情效力的;随着曹操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他逐渐有称霸掌控东汉朝廷野心的,虽然他自己经常表明没有野心的心迹,但是一些做法不能自圆其说。

1、曹操借助官宦家庭的背景出来做官的时候想整治社会不良现象。

曹操镇压过黄巾军农民大起义,是为了维护东汉王朝统治。曹操组织义军参加了反抗董卓乱政行动。这时候曹操势力弱小,还是想为东汉王朝服务效力的。

2、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不断壮大,曹操有控制汉献帝、当权臣,掌控天下想法。曹操一再表明心迹,不想称帝,但是对汉献帝周围反对他的人进行了坚决镇压,对不服从他的地方军阀势力进行了讨伐消灭,称魏王加九锡,离称帝仅一步之遥,奠定了曹魏政权基础,以致于周瑜、诸葛亮等说曹操名托汉相,实为汉贼。

总体来看,曹操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英雄,对社会发展历史进步有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曹操在大多数人们心中印象不好。

一直没搞明白,为什么说曹操,曹操就到有什么典故吗

导读:百度百科于此条典出的解释,有误点,不与苟同。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老百性的一句常用俗语。形容刚刚提到某人,某人就出现在了面前。突出一个巧字,也有点迷信中邪性的意思。

这句俗语放在现代来用,已是中性话词义了,有助添幽默的成分。古时民间用该句,是多少有点贬议因素的。因为曹操在明清时期的话本、戏曲等民间文艺中,形象十分不堪,大奸臣、乱世贼子。与曹操沾边的俗语、歇后语、小段子,基本就沒什么好事,曹操之反面之恶,白面勾黑线,深入世民之心。

民间演义中,国舅董承受汉献帝血带诏,私下召集团队抗击曹操,多次小聚密谋,结果事泄,被曹操诛杀。说曹操,曹操到的俗语,盖是由此演化而出。含有意思为:曹操的耳目众多,动作迅速,无所不在,因此随时都可能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必须小心提防。

古人民间的文化普及率很低,认知多是来源于戏曲、街谈,易成人云亦云之势。现代人知识量与古人己是云泥之别,看历史问题,越来越有个性化、客观化、多角度的思维。曹操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一面,已逐步广为人知、接受。要知道搁在封建旧社会里,你在田头要说一句,曹操是俊杰、大英雄,邻居八成会认为你吃错药了。

演义和戏曲中,汉献帝自写诏书,缝于玉带内衬中,在太庙功臣阁招见董承,谈时政,赠玉带,叮嘱回家细观,勿负朕意。董承受带出得功臣阁,便碰到曹操。心惊之下一番周旋,才避过曹操。溶入民间智慧的百姓俗语出处向来不好考证,这前脚受诏,后脚就碰到曹操,可能性上应该是形成说曹操、曹操到的原始素材。

很多朋友在写历史小文或问答时,会利用搜索功能,查阅相关资料,取经吸长为辅,完善文意。散发弄舟也是如此,既可多看多学再增识,又可严谨印证自文。但是看到搜索百科上,介绍‘’说曹操、曹操到‘’时,用的典故是曹操洛阳救驾那一段,汉献帝发诏曹操救援,诏未至人已到,以此来诠释这句俗语的出处。这,就有点儿不严谨了。

我不敢说以典出董承之败,百分之百对,但线索性、逻辑性、背景性全有。而百科中说典出李郭兵乱曹操热血到,就有点牵强附会了。明清民间俗语中,说曹操是雷锋,非奸人,怕是流传不开来吧。

说曹操,曹操到,英语短句为speak of the devil 。devil(读音为)的意思是“魔鬼”,该短语从字面看也是“提及/说到魔鬼”,用来形容当谈及某人时,某人(如同魔鬼一般)正好出现的场景。

作为类似官方性质语态的百科,也是吸纳各层来稿,正确率百分九十几是有的,但还有百分零几的不完善,也是会有的。稍有差异,三人成虎,极易误导,我看到不少文史爱好者,甚至v级问答达人,已开始被百科这一条框住,于此洋洒引申成文了,实不敢苟同。

我是爱看古书爱侃古事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