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古代凌迟有多残忍为什么石达开能不叫一声
- 石达开的儿子是被怎么处死的
- 为什么石达开自天京出走后就不行了他为什么不北伐而是一路向西
- 石达开远走大渡河,全军覆灭,最后他是否投降了清朝
- 太平天国最为悲情的英雄石达开为何遭凌迟而死
- 为什么太平天国里石达开、李开芳等名将在穷途末路之时会选择被俘凌迟而不是自尽呢
- 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为何要从天京出走
- 杨秀清和石达开谁的才能更高,为何杨秀清死后石达开屡吃败仗
古代凌迟有多残忍为什么石达开能不叫一声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古代凌迟的残忍程度让人毛骨悚然,如果现代人去观看古代的行刑过程,应该没几个人敢正眼看完。但在古代,每次行刑的时候总是围着很多人观看,甚至还对刽子手的刀法叫好,现场弥漫着麻木和冷漠。
凌迟到底有多残忍?
历史上很早就有凌迟的刑罚,但将其列入官方刑法是在五代十国的时候。明清时期记载的凌迟案例非常多,主要还是离现代比较近,很多史料得以保存下来。在众多的凌迟案例中,太平天国幼主洪天贵福的凌迟过程应该是最能体现这种刑罚的残忍。
1864年11月,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被执行凌迟。他被绑在囚车上押往刑场,一路上这位年仅16岁的少年被吓得胡言乱语,大声求饶,到了刑场被脱去衣物的时候,更是吓得大小便失禁,污秽满地。
洪天贵福的求饶丝毫没有动摇刽子手的心,行刑的时候,两名刽子手从工具篮里取出刀具,在他身上割下一片片的肉,每割十刀就吆喝一声,刑场下面围观的百姓也跟着喝彩。整个行刑过程从早晨开始一直到傍晚结束,洪天贵福的惨叫声也随着刽子手的刀起刀落而渐渐微弱,直至消失。
在割完第1003刀的时候,刽子手从工具篮里取出一把特制的刀具扎向洪天贵福的心窝,然后一旋转,掏出一块心头肉来,此时洪天贵福才最终断气。行刑结束后,从他身上割下来的肉和内脏都被围观的百姓买走,据说可以入药,其中命根子和眼睛价格最高。这也反应了围观百姓在看凌迟的时候,不是看着犯人怎样死去,而是看着这些所谓的“药”是如何从刽子手里制作出来,那种冷漠和麻木甚至比行刑的人还要可怕。
石达开凌迟的时候为什么不叫一声?
洪天贵福的凌迟过程因为有他的恐惧而变得更加残忍,但同为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在凌迟的时候却一声不吭,连刽子手都对他另眼相看。
在《蜀海丛谈》的记载中,石达开“致死默默无声”,丝毫没有畏缩的神情,让清朝官员都感叹他为“奇男子也”。
石达开面对凌迟无所畏惧的态度主要还是和他的性格有关。他从小就吃过很多苦,经历过很多的艰苦磨炼,后来参加起义后也是英勇神武,打过很多大大小小的战役,生死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好怕的了。他被清军包围的时候,决定自己出去投降而保全士兵们的性命,在他做出这一决定的时候就已经做好面对死亡的准备,因此哪怕是凌迟极刑,对于石达开来说也就是一死,咬咬牙就过去了。
历史上面对凌迟表现无所谓的人有不少,比如明朝大太监刘谨,他被剐了三千多刀,分三天剐,第一天割完三百多刀就押回监狱,他当晚还喝了两碗粥;还有清朝最后一个被凌迟的大盗康小八,也是整个凌迟过程都没有喊叫一声。
结束语
凌迟之刑非常残忍,在1905年由沈家本向光绪皇帝提出废除这一刑罚,同年四月光绪皇帝批准了他的奏折,决定把凌迟、枭首、戮尸等酷刑永远废除。
石达开的儿子是被怎么处死的
据记载,石达开共有三个儿子,均死于石达开遇阻大渡河前后。1864年6月4日石达开军分别抢渡松林河和大渡河失败,转向东进,于6月10日到达大渡河另一支流老鸦漩西岸的利济堡,该处水势比前两处更为险恶。渡河无望,他的五位妻子抱着两个幼子,相拉着投河自杀。石达开身傍就剩下一个五岁的儿子石定忠。
石达开受部下变节分子利诱,为保住所部活命,携石定忠到清营接受遣散。结果最终被四川总督骆秉章凌迟处死。对于石定忠去向,有记载说,因年幼小无法执行凌迟,等长大后再执行。更有说法,石达开托骆秉章抚养石定忠,定忠长大后想为父报仇,被骆毒杀。
我以为以上说法不成立,当石达开携子投清营时,为表明真心放弃武装,下令剃发、打碎渡河器械、把兵器投入河中。当时,还有总兵员八九千人,遣散老弱四千余人,二千壮兵留居大树堡关帝庙,二千人徒手随石达开往清营。到清营后,根本就没有石达开谈条件的可能,一场审讯接一场审讯,当然不会有什么结果,不到半月石达开便被处死。对于石达开余部,被遣散回籍者,遭沿途截杀;未回籍者给奴隶主做奴隶。随石达开到清营及关帝庙居留者,全被清军及地方武装分别杀死。试想,石定忠是被石达开公开带到清营的,为众人所见,谁敢藏匿?谁敢抚养?石定忠断无生理。所谓凌迟杀人,只不过要折磨被刑之人,其目的仍然是杀人,用个残酷的方法把石定忠杀死就交待了,有谁为了个石定忠自找麻烦。骆秉章是石达开同乡不假,但绝不可能抚养石定忠。
为什么石达开自天京出走后就不行了他为什么不北伐而是一路向西
这是两个问题。
①:为什么脱离太平天国单干后,石达开就不复当年之勇了?
②:为什么石达开不到北方发展?
先说第一个问题。
一个政权有没有战斗力,将领是否善战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要有中枢运行机构。这个机构要最大限度的调动一切资源支援前线,并站在大战略角度,给与前线将领指导意见。
如若不然,前线将领再善战,终究也只是一个一个的散兵游寇,成不了大事。
我们再看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早期诸将出身复杂,所谓满朝文武三百六行全,干啥出身的人都有,不管是什么领域,军事、经济还是政治,都有懂行的人,亦不缺石达开、林凤祥、李开芳等先锋将才。但是太平天国缺乏有大战略眼光,能够负责统筹后勤、民政的相国之才。
当时矮子里拔尖,唯一能把这副担子挑起来的人只有杨秀清。
天京事变前,杨秀清总揽一切,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胡以晃、赖汉英等统帅虽然各镇一方,但杨秀清是老大,大家都受他节制。他靠着自己建立的运行机制操办着天平天国前期的一切军国大事,支撑着前线将领开疆扩土。
总体来说,杨秀清虽是烧炭工出身,没学过怎么治国,槽点很多,可半路出家的他,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处理的还不错。天平军在前线能披荆斩棘,他的功劳最大。
然而天京事变后,杨秀清被杀,陪葬的,还有杨秀清一手带起来的东殿官署——这是一个几等于天平天囯中枢的存在,荡然无存了。
不仅如此,连带着那个可以作为杨秀清政务替代者的陈承瑢,也一并死在了事变之中。
陈承瑢是英王陈玉成的叔叔,在早期太平天国领导班子中,他位列第九。虽未封王,但在未封王的将领中,他地位最高。
东王、西王、南王、北王、豫王,五个王先后战死、被杀后,陈承瑢进补到第四位,地位仅次于洪秀全、石达开和秦日纲。
这个人的人品如何,不评价,但他的能力没得说,是个人才。他不是人才,他也坐不到如此高位。可以说他是继杨秀清被杀后,当时唯一有能力把太平天国中枢运行机制重新运作起来的人。
然而,就是这么重要的一个人,石达开在入京辅政后,居然把他给杀了。(连带着被杀的还有燕王秦日纲)
石达开逼洪秀全杀了陈承瑢、秦日纲后,他自己爽了,跟陈、秦二人有仇的人也爽了。
但是,太平天国的运行机制却彻底毁了。
石达开打仗确实可以,但让他负责当年杨秀清的工作,他能力还不足。他出走后,原有的平台没了,原有的后勤保障以及队友配合得当的条件也没了。而他自己又没有建立新平台的能力。
纵然说,他石达开浑身是铁,可他没有战略眼光,这个时候也没人能给他指导意见,他蒙着脑袋到处冲,走到哪儿都是人生地不熟的,而且根本没人配合他行动,他一切行动都在清军掌握中。他这么孤军奋战,自然也就不复当年之勇了。
再反观石达开出走后的太平天国。虽然洪秀全继续不管事,但仰仗于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侍贤、顾王吴如孝、堵王黄文金等人,太平天国在石达开出走后稳住了阵脚。这些人单拧出来,都不如石达开,但众人拢在一起后,群策群力,各誓一心,订约会战,就是比石达开单干要强。
虽说,太平天国后期的中枢决策机构水平不怎么样,陈玉成、李秀成也是各打各的,跟杨秀清时期统筹全局,远不能比。但再怎么说,他们也比单飞的石达开强。
有道是双手难敌乱拳、乱拳打死老师傅,合则生,分则死。石达开死就死在了他把天囯的运行机制给整废了,然后他自己又没有建立一套新的运行机制。
再说第二个问题。
石达开的出走之初,其实他只是放弃中枢的丞相地位,返回地方当军区司令。他当时只有割据的想法,并没有分裂天国的打算,因此他并没有带走天平天国的主力,只是带走了他自己原有的嫡系,准备去江西搞割据。
就这么点兵力,石达开敢北上吗?
前有林凤祥、李开芳、后有秦日纲。这三人北上失利均说明了一个问题——孤军北上如同找死。
所以站在当时石达开的角度考虑,去江西老根据地扩充地盘、兵力,是最稳妥的。无后勤式的孤军北伐,是最不靠谱的。
石达开抵达江西战场后,他的首要计划是救援被困在赣江以西各据点里的部下,全取江西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但是他在去天京辅佐洪秀全,离开江西的这段时间里,形势已经发生变化。曾国藩率湘军猛攻,已经夺取了长江中游、鄱阳湖、赣江流域的制水权,石达开现在才杀到,已经晚了。所以他在江西转战数月后,不得不放弃援救赣江以西各据点的计划。
恰恰在同时,洪秀全的两个傻哥哥在天京附近的作战也不利,天京附近的湖熟镇等诸多要塞被清军攻陷,多位天侯、丞相战死。洪秀全被迫向石达开求救。
可石达开此时不想跟洪秀全和解,坚持要搞割据,而西边是曾国藩,他去不了;北边又是太平天国的地盘,他也不想回去。于是他就决定向南发展,攻打浙江、福建,企图以围魏救赵之计引走清军,解天京之围。
在南下的过程中,洪秀全发现石达开已不愿跟自己合兵,就施展权谋,以高官厚禄诱惑跟石达开出走的杨辅清率部回天京。这样一来,石达开兵力不足了,在闽浙地区也不能立足。于是他就只能又转向西,返回江西。
可是回江西后,石达开还是打不过湘军。无奈之下,他只得攻打湖南,试图通过攻打湘军老巢的办法,釜底抽薪,把湘军打乱。结果在宝庆之战中,他又被湘军击败了,也不能再在湖南立足。
离开了湖南,石达开总结教训,他认为长江中下游是湘军和洪秀全的地盘,他无法彻底脱离洪秀全影响力(有神权加持),又打不过曾国藩。于是他就向决定两广转进,另开一天地。
可是南下两广也不顺利,石达开的部队目睹广西经过多年战乱后,纷纷出走,有的在洪秀全高官厚禄的诱惑下返回天京,比如童容海、朱衣点、汪海洋等人;有的向清军缴械投降,如武卫军等部;还有的人脱离了石达开单干,如石镇吉等人。
截止至1860年底,石达开兵力损失殆尽,身边只有千把来人。不得已下,他只能托庇于大成国的隆国公黄鼎凤。在这期间,石达开实质上成为大成国一平民,过着下野生活。
一年后,清军东西两路对进,攻陷大成国首都浔州府。石达开也无法再隐居下去了,他只得在大成国溃兵的拥戴下复出,试图收拢各地旧部,再图大业,计划夺取四川。
但这个时候清军已经围了过来,石达开彻底被圈死在了大西南。只能在广西、贵州、四川一带游荡。连长江都过不去,北伐中原就更是不可能了。最终,石达开在清军多重围剿下,兵败大渡河。
总的来说。石达开没有北伐,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没想过北上。他的原定计划是到江西搞割据,与洪秀全分庭抗礼。之后,计划赶不上变化,他不得不在江南流窜,远离洪秀全,北伐变成了不可能的事情。
至于他离开太平天国后,不复当年之勇,只能说明他不是全知全能的,他先前能取得那么多战绩,是有人搭好了平台,尽情让他发挥的结果。
情报有人给他递上,粮草弹药军械有人给他送来,兵源、船只有人给他备好,伤员有人给他安置,家眷不用他担心。他手下战斗人员比例大,大家都是无牵无挂,只需要集中精力去作战就行了。
然而脱离了原先的平台后,方方面面都要他自己来抓,他才发现自己能力不足,什么都抓不起来。城池他打不下,人口密集区他一个都守不住,他只能疲于山谷之间,搞无后方作战。
而这种作战方式是最惨的!要知道,粮草弹药以及其它生活用品、作战器械,如果都要士兵时时带着,作战部队也就跑不快了,变成了搬运大队了;而且部队成天吃上顿忧下顿,把精力用来找吃的喝的,不能优先考虑作战;家眷和伤员也无法妥善安置,部队哪有什么战斗力可言?
很多人牛,是因为他在平台的基础上牛,脱离了原来的平台,很快就不行了。石达开就属于这种人。当他的部队长期流浪野外,士气严重受挫,战斗力无法维持后。石达开他个人再勇又如何?没有用的。
石达开远走大渡河,全军覆灭,最后他是否投降了清朝
所周知,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名将,他文武兼备、内外兼修,被称为“历代农民起义者中最完美的男人”。
石达开 16岁出山跟随洪秀全转战南北,19岁成为军事统帅,20岁被封为翼王,实乃名副其实的“少年英雄”。22岁就将清军名将江忠源逼的跳水自尽, 23岁的打的湘军之主曾国藩丢盔卸甲,差点跳水自杀身亡。
然而,这个世上最完美的男人也有缺点,犯一个致命错误——脱离太平天国。
因为天京事变后,石达开不满洪秀全对他的猜忌,他选择了自立门户。然而出走后的石达开,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因为没有建立扎实的根据地,一直被挨打的地步。
一九六三年,石达开在四川和四川总督开战了,两方激战了二十多天都没有分出胜负。后来,石达开遭到了云南清军的偷袭,损失了四万多人。之后,他带着残兵败将退到了一个叫做“紫打地”地方,挑选了五千个精兵,准备抢渡大渡河。
可是,天公不作美,一场几十年难遇的洪灾悄然而至,五千精兵悉数葬身渡河,全部葬身水中。
无奈之下,石达开被困了二十多天,粮草不济,瘟疫大肆传播,让原本就已经元气大伤的石达开不堪重负,三万多大军到如今就只剩下六千多人。之后,他带领着剩下的六千多人马突围,结果没有成功。
走投无路之下,他为了为存兄弟们的性命,决定投降清廷。
果然,一开始清军为了让石达开放开顾虑,真心归降,释放了4000多名太平军将士,还给了川资。
石达开甚是宽慰,于是便带着他5 岁的儿子和3 名部将一起到敌营投降。哪里知道清军却出尔反尔,立马把余下的2000多太平军全部杀死。
据史书记载,骆秉章在公堂上“审讯”石达开时,问了4个字:“汝欲降否?”
石达开凛然回了16个字:“吾来乞死,兼为士卒请命,九泉当拜公赐。”
后来,当时的四川布政使刘蓉记述石达开在会审中的情形,令人动容:“枭桀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亢不卑,不作摇尾乞怜语”。
之后,石达开自然也难逃一死,他和3名部下一起被处以凌迟之刑。行刑中,部将痛得忍不住叫出声来。
石达开斥责道:“人当有一死,何不忍于须臾时间?”
部将听了,咬紧牙关,和石达开一样,至死不再叫喊,在场的清军士兵无不为之折服。之后,石达开的儿子也没能幸免于难,清军把他的儿子放进装有石灰粉的布袋里,活活被堵鼻塞嘴闷死。
当然,后人对石达开投降之举还是指责的多,认他的投降举动并没能换来部下的平安,反而让他自己遭受奇辱。
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石达开的投降还是有效果的。《越西厅全志·武功志》有这样的记载:“讯其余党之旄倪及协纵者逾四千人分涂遣散。其积年老贼二千余人安置于大树堡禹王宫,唐友耕派营分驻弹压,趁夜将其全部剿杀,无一贼幸存。”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就是,石达开虽然没能拯救所有的部下,但至少还有4000人存活了下来。
据悉,20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四川大渡河沿岸石棉、甘洛、越西、金口河、峨边等地,就留有有1000余名太平军战士后裔,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以耕田为业,很多人留有太平军征战用的兵器和物品,而他们的语音多半是广西、贵州腔调。
而且他们都直言不讳地说,他们是太平军的后裔,并且视石达开为救命恩人。
太平天国最为悲情的英雄石达开为何遭凌迟而死
石达开确实可以算是太平天国最悲情的著名将领之一,父母妻儿惨死天京,提理朝政遭到猜忌,率部出走屡遭质疑,走投无路被迫投降,惨死在清廷屠刀之下。
石达开是如何落到清军手里,遭受凌迟处死的呢?
年少成名 突遭变故
石达开,广西贵县客家人,家境优渥,平生喜欢结交江湖义士行侠仗义,类似于晁盖、宋江之类的人物,在当地颇具威名。石达开年仅16岁受洪秀全之邀加入太平军,受封为左军主将,翼王五千岁,是太平天国永安建政时所封五王之一。他文武双全,有勇有谋,在长沙水陆洲大败清将向荣,幸亏向荣的马跑得快“骑善马得免”,侥幸逃过一死。1855年初的九江湖口战役奠定了石达开在太平军中的威名,在他的指挥下,节节败退的西征军大败曾国藩率领的水陆大军,湘军自此一蹶不振,几年后才重振雄风。
1856年,太平天国爆发了著名的“天京变乱”,石达开的父母妻儿被北王韦昌辉所杀,惨死在乱军刀下。义愤填膺的石达开竖起靖难大旗,请天王杀北王以谢天下,洪秀全诛杀韦昌辉后,请石达开回京提理政务。可当石达开回京后,却遭到洪秀全多方猜忌,派他的两个哥哥处处予以钳制。终于明白上当受骗的石达开逃出天京,到安庆召集旧部实施远征。
众叛亲离 心灰意冷
石达开率领二十多万太平军精锐自安庆出走,却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大军茫茫然如同无头苍蝇一般,在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西等省流窜。见此情状,军中将士纷纷起义回朝,亲信汪海洋、彭大顺等纷纷劝他回京,连他的族弟石镇吉也背叛了他。心灰意冷的石达开打算回贵县老家隐姓埋名,可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清廷四处派兵对他展开搜捕。石达开只好硬着头皮再度逃窜,经湖南、湖北、贵州进入四川,准备占据成都做为大本营。清军沿途派兵堵截,石达开两次试图强渡金沙江均告失败,无奈之下,只好退到云南重整旗鼓。
1863年春,石达开在昭通府米粮坝成功渡过金沙江,准备渡过大渡河向成都平原进军。1863年5月14日,石达开率军行进至四川宁远府河西司紫打地陷入四面受阻的绝境,前有大渡河,后有马鞍山,左有松林小河,右有老鸦漩河。这时候,石达开新纳的十四王娘刘氏生子,石达开高兴之余下令全军庆祝三日,错过了最佳渡河时机。大渡河水连夜陡涨数丈,清军也借机赶赴北岸布置好了防务。石达开派兵强行渡河失败,向松林小河突围,土千户王应元率部拼死抵抗,土司岭承恩又趁机断了石达开粮道,形成瓮中捉鳖之势。石达开部被困在紫打地,粮饷无继,粮食战马吃光后靠挖野菜充饥。
英雄末路 死于凌迟
石达开写信给王应元和岭承恩以利借道,承诺如肯借道将送黄金千两做为酬谢,王岭二人不为所动。石达开只好冒死突围,沿河边峭壁行至利积堡,坠涯落水者达一万多人,王娘七人投水自尽。王应元率部紧追不舍,岭承恩从马鞍山压下,石达开腹背受敌,险象环生。自知大势已去的石达开写下投降信,情愿舍命以全三军,带着儿子石定忠、部将曾仕和、黄再忠、韦普成向清军投降。
窃思求荣而事二主,忠臣不为,舍命以全三军,义士必作……大丈夫既不能开疆报国,奚爱一生;死若可以安境全军,何唯一死!《石达开给骆秉章的投降信》四川总督骆秉章闻讯命人押解到成都受审,1863年6月25日,石达开在成都闹市被凌迟处死,年仅33岁。据说,石达开受刑时神色怡然,至死未出一声,观者无不动容,称他为“奇男子”。封建王朝对于犯谋反大罪者向来处以极刑,石达开做为太平天国的著名将领,被凌迟处死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什么太平天国里石达开、李开芳等名将在穷途末路之时会选择被俘凌迟而不是自尽呢
之所以石达开、李开芳等名将在穷途末路的紧要关头,没有选择自杀,不外乎以下三个原因:
一、侥幸心理。
无需讳言,石达开、李开芳是何等英雄了得的人物,但他们也是凡人,是凡人都有凡人的想法,比如,说怕死不好听,咱就说是珍惜生命。
率兵北伐的李开芳当时是在走投无路兼僧格林沁的招抚下,准备实施诈降计划,却被老谋深算的僧王看穿,绞杀了李开芳手下的诈降努力,李开芳已经陷入重围,与敌军短兵相接,没有机会自杀。
石达开的“投降”之举,有人也猜测为情势危急之下的诈降,更多人认为是他甘愿引颈就戮,以一人性命,博取手下将士们的安全,是大义之举。不管是诈降还是谈判,其实也都是存有侥幸心理。
二、自杀乃是怯懦表现。
活着我都不怕,我还会怕死吗?
对于他们二位领军人物,死亡恰恰是最不忌惮于面对的事情,想自杀,一枪就可以毙命,简单的很,也不用受罪,分分秒秒就过去了。说句不中听的话,自杀谁都会,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妇跟丈夫吵一架,脾气暴一些的马上就敢喝农药寻死,这算是哪门子英雄形象?究其实质,更像是一了百了的懦夫之举、逃避行为。
但只要选择活着,就必须把所有压力自己全部扛下,负重前行,这才是英雄所为,他必须承受常人所不能也不堪承受的种种苦难。
三、自杀行为为教义所不容。
太平天国运动的前期组织叫做“拜上帝教”,其实也就是基督教的一个畸形变种。由于学识所限,哪怕是作为最早期的核心传教成员,洪秀全也缺乏对基督教义的精准理解,甚至对基本的“三位一体”概念都很模糊。
但一些最简易的基督教义,在“拜上帝教”的小册子中还是得到了普遍推广,比如基督教徒不能自戮身体,因为他们的身体都已归于基督的名下,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死后就无法升入天堂.......诸如此类的教义在“拜上帝教”中也得到了普遍流传。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军人物,石达开、李开芳本人的宗教信仰可以有虔诚程度的区别,但他们必须为手下带个好头。
从石达开在刑场上的表现来看,就连观看行刑的清朝地方官都暗翘一个大拇指,翼王石达开是泰然自若,“神情怡然”,即便是遭到异常残忍之凌迟刑罚,却默然无声,连眉头都不皱一下,这也说明了石达开绝非贪生怕死之徒。
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为何要从天京出走
1856年太平天国一破威胁天京3年的江南大营后,太平天国达到了鼎盛期。突然爆发了激烈内讧的天京事变,北王韦昌辉杀东王杨秀清,天王洪秀全又杀北王韦昌辉,家人被韦昌辉屠杀的翼王石达开又逼迫洪秀全杀了韦昌辉的帮凶燕王秦日纲和佐天侯陈承瑢,这场王杀王的惨剧严重动摇了太平天国的根基。
1856年11月石达开回天京提理政务,由于对事变的善后处理得当,使人心惶惶的太平天国内部人心迅速安定下来,石达开以自己的威望和能力在天平天国内部深得人心。经历了天京事变的洪秀全变得猜疑心非常重,在他眼里石达开甚至有成为杨秀清第二的可能。洪秀全采取了两种办法来制约石达开的权力:一是由自己兼任军师,只给了石达开“通军主将”的名义指挥全国军务,军政最高决策权掌握洪在自己手里;二、将自己两位庸碌无为的兄长封王,处处钳制石达开。
在洪氏兄弟的掣肘和洪秀全的猜疑下,石达开过得很憋屈,据说洪秀全还有可能要谋害他,为免再次兄弟阋墙爆发内讧,石达开决定离开天京这个是否之地,外出打拼一番新天地。
可惜的是,原本威风八面的翼王石达开,在离京出走单干后,处处碰壁,最后兵败大渡河,就此烟消云散。
杨秀清和石达开谁的才能更高,为何杨秀清死后石达开屡吃败仗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任何一个人的个人才能,要在一定条件下方能扬长避短,发挥极致,否则,正才不扬,偏才出头,其结果很坏或很惨。需具体分析。
在杨秀清和石达开两人间,也是如此。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这两人都表现出不错的才能,杨秀清凭资历丶聪明和一定的统帅能力占据东王之位,并节制各王,不断取胜,当然才能不比石达开低。石达开凭能征善战统领大军成翼王,没有才能何担大任,但说他才能高于东王,没有根据。
但杨秀清在定都天京大权在握后,他的贪婪、权欲、自私逐渐暴露,才不正用,天父附身等骗术、唯我独尊的霸道,是天津事变的主因。如果杨秀清有大局观,也如金田起义后与洪秀全等人齐心协力,上下同心,将帅协力,何愁清朝不灭。而杨秀清此时所作所为,就是一个庸才和蠢才。而洪秀全丶韦昌辉等人包括后来石达开也一样,太平天大厦主要支柱已腐,岂能不倒。
太平天国整个大厦将倾,石达开又带10万精兵出走,无疑倒塌一角。而石达开这10万人马,脱离天京,独自出走,失去后方,无疑也是下策,在清朝仍占大半江山情况下,又向西发展,走向大渡河的绝地,岂谈才能。
个人才能发挥离不开大环境,需要条件,需要扶持的。任何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一旦才不正用,又无纠正,就会成蠢才,甚至招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