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诱杀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为何能够诱杀曹魏名将张郃?司马昭如何设计诱杀诸葛诞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17 12:06:56 浏览5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为何能够诱杀曹魏名将张郃

说起来张郃真的很倒霉,在正史里,明明是他劝阻司马懿不要追击,但是司马懿却命他追击,最后中计而死。结果《三国演义》里却说是张郃坚持追击,结果被诸葛亮射杀。

在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因为曹真前一年伐蜀失败,此时身体不好,正在洛阳养病,所以曹叡命司马懿长安防御蜀军。

不过这次司马懿表现不佳,他先是命费曜、戴陵率四千精兵留守上邽,自己率大军去救祁山。张郃劝他留部队驻守雍州和郿县,但是遭到司马懿拒绝。结果诸葛亮率蜀军突击上邽,击败郭淮、费曜等军,抢走了上邽附近的麦子。

随即诸葛亮又故意撤退,将司马懿的大军吸引到祁山附近。张郃认为这样光跟着蜀军没有其他动作军中会不服,提出分兵攻击蜀军后路,但是司马懿不听,率军跟着蜀军一路到了卤城,和蜀军对峙。部下众将果然不满,贾栩、魏平等人多次请求出战。司马懿没办法,率军和蜀军决战,结果大败而归。

而在诸葛亮因为粮尽退兵时,司马懿又命张郃去追击蜀军,张郃以“归军勿追”为由劝阻。结果这次司马懿还是不听张郃的意见,强令张郃前去追击。张郃不得不奉命而去,结果在追到木门时遇到蜀军伏兵,膝盖中箭而死

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所以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能诱杀张郃,一是靠诸葛亮料敌如神,知道魏军来追,事先设了伏兵,二是张郃被猪队友坑死了,更悲剧的是这个猪队友还是上司,张郃连一点办法都没有。

更倒霉的是,在《三国演义》里这个战败身死的责任还被推到了张郃自己头上,真是比窦娥还冤。

司马昭如何设计诱杀诸葛诞

说诞哥是大魏绝版忠臣我想没人能反对吧,诸葛诞能在危难之时及时做出自保的举动,也值得夸赞,而当时诸葛诞从某种层面来讲有望让曹魏的气数再延续一阵子,只可惜他不仅遇到了神一样的对手,也碰上了猪一样的队友。

由于孙权在立嗣问题上一直飘忽不定,导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得不可开交,最终孙权死前将孙霸赐死,也贬了孙和,改立年幼的孙亮。此时吴国政局动荡,魏国趁此机会由司马兄弟带头大举进攻江东,同行的还有诸葛诞,毌丘俭等人。在伐吴的路线上众将有了分歧,司马师考虑再三没有采纳诸葛诞的建议,结果魏军大败,带兵反击的诸葛恪一战成名。司马师在战后总结大会上是痛哭流涕,还说悔没有听诞哥的建议啊,然后把参与此次战斗的所有将领都降级了。

司马师的举动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毌丘俭对此就耿耿于怀,后来司马氏专政诛杀曹氏宗亲,毌丘俭带兵反叛,司马师命诸葛诞为先锋大破毌丘俭,诸葛诞也暂时驻扎在了毌丘俭的寿春城中。后来诸葛诞发现了司马氏的野心,也知道自己的身份定不能被他们所容,再加上好友夏侯玄等人皆被杀,令诸葛诞十分恐慌,于是在寿春屯兵,并联系东吴欲做举义之事。

此时司马师已死,司马昭当权,司马昭派贾充过去探口风,见到贾充后诸葛诞义正言辞的对司马昭的行为进行了抨击,并且还劝贾充弃暗投明。贾充可是理智的人,知道大势要去往哪边,于是回去禀告司马昭,说诸葛诞这小子嘴硬得很,还是早早除掉为秒。

其实无论诸葛诞给贾充什么答复,司马昭也会杀了诸葛诞,这或许就是司马家与诸葛家且不断的怨念吧,于是司马昭派兵进攻寿春城。诸葛诞觉得东吴的盟友很靠谱无论是朱异还是孙綝甚至是降吴的文钦,三人皆是无能之辈。而在需要聚集人心的时候诸葛诞为了给文钦面子还训斥了自己的两个爱将,于是这二人出城投降魏军,寿春城上的乌云更密布了。

最终诸葛诞与文钦矛盾爆发,在杀掉文钦之后诸葛诞选择率兵突围,结果铩羽而归,最终寿春城破,诸葛诞被杀,没逃走的家人也被司马氏杀了个干净。

所以诸葛诞之败,并不能说是司马昭用了多少计谋去诱杀他,而是盟友过于不给力,导致自己莫名其妙就陷入了被动的局面。诸葛诞一死,司马氏在朝中继续横行,最终一统乱世。


文/逻辑文史游

大魏第一强将诸葛诞!

萧何为何要帮刘邦诱杀自己的好友韩信萧何为何辅佐刘邦做沛公

两个问题笔者分别回答。

一、萧何帮助吕后诱杀韩信是迫不得已

韩信藏匿项羽的部将钟离昧被人举报,称韩信要谋反。

陈平献计,刘邦谎称巡游云梦泽,逮捕韩信,把韩信从楚王降级为淮阴侯。

韩信被软禁在长安,他称病不朝,心怀不满。

这时,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能明白,功高震主的军事天才韩信是国家的不稳定因素、危险分子。

  公元前197年,代国相陈豨谋反。

刘邦率军亲征。

陈豨曾经是韩信的部下,韩信准备在京城里应外合,袭击留守的吕后和太子。

韩信的家奴向吕后告发。吕后找来丞相萧何商定计策,谎称刘邦打了胜仗,陈豨已死,命令群臣进宫朝贺。

  韩信进宫时,武士一拥而上绑住他,斩杀韩信于长乐宫钟室。

当初,韩信登坛拜将是萧何向刘邦极力举荐的结果。

后人因此感叹韩信“一生成败一知己,七尺存亡两妇人”。

二、萧何辅佐刘邦做沛公,是因为刘邦更适合当带头大哥

刘邦、萧何、曹参等人都是沛县的小吏,平时关系密切。

刘邦性格豁达大度,喜欢结交朋友,说得难听点,就是有无赖气质,喜欢混社会,能豁得出去。

萧何等人相对来说老实一点,胆量不及刘邦大。

在沛县起义前,刘邦已经放弃泗水亭长的差事,把服役的民夫都放跑了,领着一帮人隐居在芒砀山。

沛县起义后,萧何和曹参担心身家性命,害怕造反不成,被秦朝诛灭九族,就竭力推举刘邦当首领。

刘邦顺从大家的意思,设祭坛,立赤旗,自称沛公。从此,人们都尊称他为沛公。

李鸿章诱杀太平军8个王爷,清廷是怎样处理的呢

所谓李鸿章诱杀太平军8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苏州杀降事件。

这一事件的缘由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当清军围攻太平军据守的苏州时,城中的太平军守将郜云官等见势不妙,乘着主帅李秀成不在苏州的时机,发动兵变,向清军献城投降。但是在投降之后,郜云官等为首的8人(纳王郜云官、比王伍贵文、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佳、天将范启发、天将张大洲、天将汪怀武、天将汪有为)不愿意解散、改编部队,而且继续控制苏州城的城门等要冲,以此为威胁,向清政府方面提出诸如索求实缺官职,给予其部队以正式编制等各种政治条件。

因为这批降军的人数有20万之众,超过了当时在苏州周边的淮军,一旦发生叛变反复,或者是联合李秀成里应外合,后果不堪设想。李鸿章于是设计,伪称召集8人来营议事,最后一网打尽。

这件事在清政府一方,其实没有人觉得不妥,只是当时随同淮军作战的常胜军统领戈登从洋人的角度出发,认为杀降不道德,不但声称要和李鸿章决裂,还在四处游说英国势力,要讨个说法。

整件事闹到清政府层面后,清政府的处理非常简单,即宣布李鸿章的处置非常妥当,要求李鸿章对8名降将所属的部队设法妥当遣散。同时宣布戈登等的行为属于“洋人不晓事理”。

萧何诱杀韩信为什么又要救他儿子

刘邦自诩,他之所以胜项羽,在于他会用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日张良,带兵打仗,攻城掠地,不如韩信,安抚百姓,筹粮募资,不如萧何。知人善任,却是刘邦得心应手的事。但,反观,刘邦得到天下,张良辞官云游,韩信被借刀杀人处死,萧何成就韩信却又致死韩信,伴君如伴虎,如履薄冰。说明,刘邦借力打力的功夫一流,却也为帝业计,是史上少有的寡情薄意之徒。与勾践有的一比。

历史上的杜立三是如何被张作霖诱杀的对此你怎么看

清朝末年尤其是在东北地区,出现了很多的胡子。什么是胡子?说的就是土匪。张作霖当年从甲午战场败退回来,经人介绍之下落草为寇。
土匪这个行业,除了要打家劫舍之外,还得认识各种各样的人。也是在做土匪的时候,张作霖和很多人都拜了把子。比如说汤玉鳞、张作相,后来也成为了张作霖手下的悍将。

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杜立三,他也是张作霖的拜把子兄弟。然而张作霖这个人不地道,以诏安的名义请他去吃饭,在饭局上面把他给杀了。实在是不光彩啊。

那么杜立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张作霖又为何要杀他?其实在土匪行业当中,很多人都是子承父业。当年杜立三的父亲是个土匪,结果被杜立三同族的叔叔举报,因此被朝廷砍头。

当时在外闯荡江湖的杜立三,听说消息之后立刻跑回老家。带着自己的几个兄弟,把自己的叔叔杜宝山和他儿子杀了。报了杀父之仇,不仅大快人心,而且也让杜立三迅速积累的名气。

土匪行业很大程度就是靠名气,因为名气高了投奔的人才会多。他把父亲之前的几个兄弟笼络起来,自己成为横霸周围几个乡里的土匪。
他当时立下规矩,每10亩的土地,就需要缴纳两块大洋的保护费。而当时国家的税收,要比这个少得多。而且他还占据河道,每一个路过的船只都要收过道费。

为了能够顺理成章的收过道费,当时有三条支流长年疏于治理,每次发大水都会淹没好大一片地方。后来他把其中的一条河流截断,因此造出了几十公里的肥田。

这也是他为数不多的好事之一,据说当时乡亲们还给他立了碑。他的名声才算是稍微好了一点。如果什么都是做好事,那么就没有土匪这个说法了。他又是如何欺压百姓的?

大家都清楚元朝有初夜权,但是杜立三竟然在自己占区内也行使这个权利。她有着九房老婆,全部都是抢过来的。比如说出去收地租的时候,看中哪家女子长得漂亮,就掳回去做压寨夫人。

当然除了这些修河与强抢良家妇女的事情,更加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抗击沙俄的事情。想当年日俄战争期间,沙俄与日本争夺辽东半岛。
沙俄的管理范围一直往东北的南部迁移,正好杜立三的管区有交叉。因此时间长了自然有摩擦,杜立三曾经消灭多股的沙俄势力,前前后后加起来有几百人。

后来日俄战争进一步扩大,日本曾经给杜立三支援过武器装备。经常让沙俄头痛不已,因此杜立三也多了一个包打洋人的绰号。

后来眼看着杜立三的势力越来越大,朝廷有点看不下去了。徐世昌在1907年出任东北总督的时候,准备好好治理该地区的土匪。能够诏安的就诏安,实在不行的直接灭掉。

当时张作霖也是趁着这股诏安的浪潮,摇身一变从土匪成为了官差。再加上徐世昌在东北任职,想要以后混的好,自然要和自己这个顶头上司打好关系。

张作霖做人也不赖,时间长了和徐世昌关系还不错。由于当时东北的土匪比较多,徐世昌一时间也管不过来。所以就打算用招安的土匪来对付土匪,等到准备剿灭杜立三的时候,他就想到了张作霖。

他在这之前给张作霖许以高官厚禄,告诉他只要能够拿下杜立三的人头,以后定然可以平步青云。张作霖本人就有野心,虽然已经和杜立三拜过把子,但是同一个娘胎里面出来的都可能反目为仇,更别说这个时代了。
其实张作霖还是讲点情义的,刚开始也是准备先诏安,来一个先礼后兵再说。但是杜立三不愿意做朝廷的走狗,另外再加上张作霖和日本人关系又比较好。杜立三尽管会接受日本人的武器装备,但是不代表会接受日本人。

在杜立三看来,张作霖就是没骨气,当初和他拜把子也是瞎了眼。然而耐不住张作霖软磨硬泡,没事的时候就会过去和他聊聊天。时间长了杜立三的脾气被磨没了,再加上周围的几个土匪要么被诏安,要不被灭掉,杜立三也开始考虑后路。

最后终于决定下山准备诏安,在这之前张作霖想请他吃顿饭,和以前的老朋友叙叙旧。这其中就包括了汤玉鳞、张作相等人,基本上都是张作霖的拜把子兄弟。而且杜立三也都认识。

其实刚开始杜立三也有戒备之心,他也担心张作霖来给他一个鸿门宴,所以去的时候带了十几号的兄弟。想当年项羽的鸿门宴,就算刘邦带了半个军营,基本上也打不过。因为在绝对的力量差下,什么东西都没用。

就在饭吃了一半之后,张作霖的府邸上突然传来几声枪响。等到外面侍卫赶过去的时候,发现杜立三和他的几个兄弟都死在了血泊当中。看来张作霖有点不地道,为了升官发财杀兄弟。

其实不仅仅是为了升官发财,当时的杜立三是辽西巨匪,张作霖还称不上巨匪。张作霖属于半路出家做的土匪,一开始还得叫杜立三一声大哥。只可惜杜立三没有张作霖会做人,所以张作霖发展的比他快。
但是就算这样,如果杜立三不死,顺利的被朝廷诏安。最后的东北王,花落谁家还不知。

怎样诱杀蟑螂

 消灭蟑螂的方法有洗衣粉灭蟑螂、肥皂水灭蟑螂、开水烫蟑螂、开水烫蟑螂、橘子、柠檬皮防蟑法等。

  洗衣粉

  一种高效的诱杀蟑螂的药剂,其作用甚至胜过一些化学杀虫剂。做法是洗衣粉撒在蟑螂可能出没之处,它吃掉洗衣粉后就会死去。

  热肥皂水杀蟑法

  将一块肥皂加入4升的热水中,溶解后直接喷在蟑螂身上,可有效杀灭蟑螂。

  苏打除蟑法

  糖和苏打粉各半混合,置于蟑螂出没地,约3-14天后,蟑螂就会消失不见,据说这也是美国人最常用的防蟑秘方。

  用热水溶解适量硼酸后,用拖把或抹布擦拭地板,干燥之后,白色硼酸结晶会渗入地板隙,可防蟑螂、蚂蚁等。

  橘子、柠檬皮防蟑法

  将橘子、柠檬的皮晒干或烤干后,放在各类橱柜中,不仅有香味剂的作用,还能起到一定的防蟑效果。

  硼沙、面粉、香油糖法

  将少许硼沙与面粉混和,然后滴入几滴香油。做成团。用纸卷成筒状、再将做好的药团置于纸筒中。

  糖水瓶子捕蟑螂法

  取罐头瓶1-2个,放3匙食糖水,加开水半碗冲化作诱饵,将瓶子放在蟑螂活动的地方,蟑螂闻到香甜味后,就会爬入罐头瓶“陷阱”中。

  桐油捕蟑螂法

  买100-150克桐油,加热熬成黏性胶体,涂在一块15厘米见方的木板或纸板周围,中间放上带油腻、带香味的食物作诱饵,其他食物加盖,不使其偷食。在蟑螂觅食时,只要爬到有桐油的地方,就可被粘住。

  蟑螂的繁衍速度很快,一定要及时消除。

苏莱曼尼之死,为什么说是美国的诱杀和谋杀

美国对苏莱曼尼的定点清除,可以被视为是一种谋杀,但谈不到诱杀。

可以分别谈谈:

之所以说是一种谋杀,因为符合谋杀的一些要素。

比如提前准备、暗中盯梢、长期策划、定点清除。

这些都是谋杀的必要因素,美国对苏莱曼尼之死就是采取了类似的这些动作,最终也直接造成了苏莱曼尼粉身碎骨。

比如在小布什和奥巴马时期,其实就对清除苏莱曼尼有预案了,也就是说美国人至少20年前就准备干掉他了。可以说准备的非常充分。

这次之所以在伊拉克实施,也是因为线人给了很多可靠情报。

比如两点——

1)叙利亚高级官员都被美国早就暗中给策反了。

媒体报道称,此人向美国提供了大量苏莱曼尼在叙利亚活动的信息,甚至包括啥时候来的,啥时候离开,坐什么航班之类的都说了。

此人帮助美国盯梢,还有个条件,那就是不要在叙利亚做,避免自己受牵连。美国答应了,就在伊拉克下手。

2)美国人拿到了苏莱曼尼同伙的手机通话。

这个同伙就是伊拉克什叶派武装“人民动员力量”副手穆罕迪斯。他和苏莱曼尼一起被美军炸了。

过去在和苏莱曼尼的多次通话中,他们试图在中东袭击美国都被美国人听到了。最终美国决定动手。

这些都意味着美国对苏莱曼尼谋杀的预谋。

不过虽然是谋杀,但在美国看来这是反恐战,用什么手段都可以的。类似针对制造911恐袭的拉登,还管对付他是不是谋杀?能置于死地就行。

为什么说不是诱杀呢?

因为苏莱曼尼不是美国人引诱到伊拉克的,是他大意,或者说过于自信乃至自负,认为美国人不敢杀他,因此才到了伊拉克。

按照常理,他和小伙伴策划了针对美国基地的袭击和美国大使馆的围堵,已经被美国公开点名了,就不应该在两天之后就踏入伊拉克。

但是苏莱曼尼非常自信,认为自己很安全。

这就是他对美国的误判,而且是严重误判。

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局面。

如果他不是这么自信,不到伊拉克的话,恐怕他能活得长久一些。

因此他被定点清除,和美国设下圈套没关系,是他自己非要到伊拉克。

吕后诱杀韩信的时候,韩信的亲兵为什么不来救他

韩信二十多岁时跟了刘邦,打了四年楚汉战争,在长安被“囚禁”了五年,三十多岁去世,辉煌而又短暂的人生,让人扼腕叹息。

身为叱咤风云的将军,韩信创造了无数纵横捭阖的过往,最终却没有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亦或是与刘邦裂土分茅,坐镇一方诸侯,而是被一个女人(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

据说,还是套在麻袋中,被一群七手八脚的宫女用削尖了的竹竿戳死。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韩信死的没有一点儿尊严。

其实韩信被以何种方式处死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有没有反抗的余地?他的亲兵为什么不来救他?这可能是一部分人都很关心的问题。因为在人们的固有思维中,韩信不是一般人,何况还有一个“侯”的身份。

如果从因果关系的角度出发,吕后之所以能轻松得手,说明韩信当时的处境很不乐观,与一只待宰的羔羊无异。

韩信的存在一直很尴尬,始终被刘邦“吊”着走。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为刘邦指点迷津,然后把刘邦从南郑带回关中,降服三秦之王,吞并关中之地,奠定一统天下的基石。但刘邦一直提防着韩信,如果说刘邦对韩信做到了“用人不疑”,定是掩耳盗铃。

返回关中后,韩信独挡一面,第一战就是灭魏国与代国。

彭城之战前,魏王豹响应刘邦号召,一起进攻西楚国都彭城,可是当彭城惨败后,魏豹又倒向了项羽。在游说未果后,刘邦果断派韩信出击。

韩信出手麻利,不仅擒住魏豹,还顺手攻占了代国,活捉代相夏说。在韩信完成既定任务之后,刘邦便派人把他的精锐部队调往荥阳。

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史记•淮阴侯列传》

于是,韩信又重新招募士卒,剑指赵国。很快于“井陉之战”,大败陈余,擒获赵王歇,俘虏李左车,一举占领赵国。

接下来,韩信与张耳驻军修武,准备进攻燕国。可是还没等韩信行动,刘邦又来调兵。但这次与其说“调兵”,不如说“偷兵”,等韩信一觉醒来,才发现自己成了光杆司令。

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腾公俱,从张耳军修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史记•淮阴侯列传》

上述意思,刘邦搞了一次“偷袭”,把韩信的军队全部带走。这里重点提到了张耳,所以有必要交待一下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当时,很可能张耳与刘邦已经结了儿女亲家,所以刘邦才将他放在韩信身边,起一个“监军”作用。其实韩信也有甩掉张耳的意图,在打下赵国后,就奏请刘邦封张耳为赵王,以安抚治理赵国。

刘邦没有拒绝韩信的理由,封张耳为赵王后,紧接着就来“偷”韩信的军队。

甩掉张耳之后,韩信就“自由”了吗?显然不可能,因为刘邦在他身边安排了一大帮“自己人”,比如曹参、灌婴等等,只是这些人与刘邦没有亲属关系而已。

尽管如此,刘邦对韩信还不放心,在攻打齐国时,他宁愿让郦食其去说服齐王田广投降,也不想韩信借灭齐之际,再次壮大势力。

结果,韩信听从剻彻之言,发兵占领齐国。接下来,又向刘邦讨封“假齐王”。

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刘邦大怒,但事已至无可改变,于是,他只好听从陈平与张良的建议,接受韩信为齐王的现实。

随后,刘邦派张良到齐国去给韩信送册书印绶。张良不走空,顺便把韩信的军队带回给刘邦,用他们攻击楚军。

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当上齐王之后,刘邦也将项羽消耗的差不多了,于是双方在鸿沟议和,罢兵休战,楚汉战争接近尾声。

之后,项羽率军东归,刘邦撕毁和约,尾随到垓下,楚汉双方随即展开决战。由于韩信等人的加入,刘邦实力大增,迫使项羽兵败自刎。

垓下之战结束后,韩信率军立刻返回定陶,安享齐王之乐。让韩信没想到的是,刘邦故伎重施,如上次在赵国修武一样,再次用“偷摸手段”夺了他的军权。

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步步为营,根本不给韩信任何于他不利的机会。而刘邦之所以屡屡出其不意夺韩信军权,一是内应的作用不能忽视,二是说明韩信的军队没有完全“姓韩”。这也是韩信在武涉与剻彻轮番游说之下,始终没有叛汉自立的主要原因。

夺掉韩信军权之后,刘邦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暂时落下,然后在诸侯的拥戴下,就地称帝。

有了皇帝的尊号,刘邦开始制定天下格局:封韩信为楚王、英布为淮南王、彭越为梁王、韩王信为韩王,长沙王吴芮、赵王张敖(张耳之子)、燕王臧荼几人的封国不变。

刘邦改封韩信的理由是,已故楚怀王(义帝)无后,韩信正好又是楚人。可是韩信在楚王位坐了也就一年光景,刘邦就将他诱捕至洛阳,改封淮阴侯。

韩信是淮县人,所谓“淮阴侯”,就是让他享整个淮阴县的食邑,地位和周勃、樊哙等人相同。淮阴侯是列侯,只有食邑,不掌管封地的行政权,没有军队,本人也不用回封地。

到此为止,韩信基本上被“废了武功”。最重要的是,住在京城长安,免不了受刘邦的监视。

从一国诸侯王,变为区区一列侯,心里落差之大可想而知,况且还没有充分的自由,因此,韩信过得很郁闷,感觉前途暗淡无光。

回想曾经,豪迈冲天,如今小命儿却被刘邦攥在手里,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韩信一点儿都不甘心。所以他越想越憋屈窝火,渐渐产生了造反的意念,而且越来越强烈。

手里没有军队,谈何容易?原来韩信手里有一张重要的牌可打,那就是外援。韩信的外援是陈豨。前99年,陈豨出任代国丞相,掌管代赵两国军权。

陈豨上任前,曾向韩信辞行,二人进行了一番深刻的交流。按韩信的说法,陈豨位高权重,掌天下精兵,不久便会遭人弹劾,引起刘邦的猜忌,到时由不得不反,所以要做好心里准备。

韩信是陈豨最崇拜的偶像,他的话字字珠玑,如雷贯耳,陈豨牢记于心。

两年之后,陈豨举兵,刘邦前往平叛。韩信对陈豨寄予厚望,所以等刘邦失利的消息传来,他立刻用矫诏释放监狱刑徒,进攻吕后与太子刘盈。如此,里应外合,大事可成。

但就在韩信坐等刘邦兵败的消息时,他的一个家臣却向吕后告密,把他的谋反计划全盘托出。

于是,吕后请来丞相萧何商议对策,最终决定由萧何以“庆功”为由,把韩信诱骗入宫,将其诛杀。

事后证明,吕后这招非常好使,没费吹灰之力就将韩信擒获。这种方式成本最低,如果吕后大张旗鼓地去抓韩信,势必会引起不必要的骚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位行事,如一次小小的外科手术,干净利落,刀到患除。

事实上,韩信谋反的成功几率不大,就算他用矫诏纠集起了监狱的刑徒,武器从那里来呢?还用矫诏骗开武库的大门吗?显不大现实,宫廷守卫又不是傻子。

另外,吕后手里还握着南北两大禁军,监狱那帮乌合之众怎么能是禁军的对手。所以,韩信有些异想天开,这也是一大部分人不相信他谋反的原因。

总之,韩信的命运一直被刘邦掌控,从他追随刘邦,锋芒毕露的那一刻起,刘邦就将他视为潜在威胁,且用且防。在这种主观意识驱使下,刘邦只会将韩信牢牢控制在手里,又怎么可能让他拥有亲兵呢?即便有,也是刘邦一手安排,用意不是让他们帮着韩信造反,而是做他的“保镖”。

因此,不管韩信反意是否存在,但他必然混得很惨,能受他驭使的也就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家臣。而如果主人韩信被擒,这些人就失去了主心骨,只能坐以待毙,或寻求自保,甚至做出污主之事,根本不可能有其他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