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真实的甲午中日海战是什么样的,真的如电影里放的那样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8657条回答。
其实黄海海战开始之前,北洋水师就输定了,当时双方最高指挥官心里都是有预料的。
北洋水师在建立之初,确实实力很强,比当时日本联合舰队要强出一截。
但北洋水师随后6年没有购买新式军舰,也没有换装新式武器,实力发展停滞了。
相反,联合舰队则下饺子一样,购买了6艘实力很强的主力舰。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吉野号,排水量高达4000多吨,装备12门120毫米以上速射炮,航速高达23节,也有一定装甲防御能力。
类似于吉野号的主力舰,日军有6艘,另外2艘稍微弱一些。
而我们看看,北洋水师除了两艘铁甲舰以外,最强的装甲巡洋舰经远号。
它的排水量只有2900吨,装备150毫米以上火炮4门,不是速射炮,航速15节,有装甲防御能力但并不强。
可见,如果将经远号同吉野号或者8艘主力舰任何一艘单挑,绝对是会被打败的。
北洋水师最强的经远号、来远号尚且如此,北洋水师其他军舰更是不堪一击,只剩下2艘铁甲舰可以支持作战。
所谓恶虎斗不过群狼,在敌人这么多主力舰的围攻下,铁甲舰也是绝对架不住的。
海战过程大概是这样。
日军舰队分为两股,第一游移击队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之后是本队的旗舰“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比叡”“扶桑”,本队侧面与北洋水师相隔的有桦山资纪乘坐的西京丸与准备用于内河侦察的炮舰赤城,这两艘军舰本来就是配角。
联合舰队这种布局主要是发挥航速的优势,占据海战主动权,第一游击队的各舰航速都在18节以上,大大强于北洋水师的十到十二节。
日军采用横列,也就是侧面对着北洋水师,以发挥自己两舷火炮多,射速快的优势。
相反,北洋水师则是正面对敌,采用纵列,舰首对着敌舰。
北洋水师军舰火炮主要部署在首尾,前部主炮口径大,威力强,采用这种战术比较有利。
12点50分,双方开始炮战,日本舰队随即开始向左转弯,开往北洋水师右翼,军舰侧面对着北洋水师正面。
开战才3分钟,12时53分,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开始发炮还击。定远主桅中弹,信号索具被炮火所毁,在飞桥上督战的丁汝昌身负重伤。由此,北洋水师失去有效指挥,基本是各自为战。
13点左右,日军第一游击队4艘主力舰,迂回到北洋水师右翼,开始猛烈炮击超勇、扬威两艘最弱的北洋水师军舰。这两艘军舰是撞击巡洋舰,是最早购买的军舰,压根没有防御能力,非常脆弱。
到13点20分,超勇、扬威在短短10分钟内先后起火重伤,先后沉没或者被烧毁。
与此同时,日军也犯了一些错误。由于指挥协调问题,第一游击队迂回到北洋水师右翼,而本队航速较慢的比睿、扶桑、西京丸号、赤城,没有跟上大部队,恰好被北洋舰队拦腰截断。
日本舰队本队,由此被分割为两部分。
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及右翼各舰,猛烈猛轰敌舰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4艘主力舰;左翼的致远、靖远等舰则炮击比睿、赤城等后续各舰。
日军本队措手不及,陷入被动中。
比叡、赤城先后被打成重伤,赤城号舰长被打死。
此时,日本急忙变阵,第一游击队左转,本队也右转,形成了对北洋水师夹击的势头。
在日军机动时,桦山海军军令部长乘坐的改造商船西京丸,暴露在北洋水师面前,也被击中起火,退出战场。
到了14点20分,北洋水师损失超勇扬威两艘弱舰,联合舰队损失赤城、西京丸两艘弱舰(严格来说这两艘都不算是作战军舰,赤城号排水量仅有600吨,西京丸仅有1门火炮),相对较强的老式巡洋舰比睿号,被1发305毫米重炮击中,负伤被迫撤走。
至此,双方还是旗鼓相当,损失差不多。
此时,双方主力军舰开始激烈炮战,北洋水师的主要炮击对象,是敌人旗舰松岛号。
松岛号连连中弹,但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也不断中弹。
然而,此时联合舰队体现了自己的战斗力优势,双方火炮炮弹投射量差了10倍。
在日军大量炮弹猛砸下,先是穹甲舰致远被击沉,随后负伤或者起火的济远、广甲在致远沉没后,逃回旅顺。
防御力很强的装甲巡洋舰经远号,在日军4艘军舰围攻下,也支持不住,重伤沉没。
大东沟口外的平远号防御铁甲舰、广丙及鱼雷艇也来助战,很快都被击退。不过,平远号也击中了松岛号,造成对方的损伤。
但松岛号连续两轮被击中,引发弹药爆炸,死亡28人,68人重伤,被迫撤退,将指挥权交给严岛号。
即便如此,联合舰队已经占有绝对优势,开始四面夹击北洋水师剩余军舰。
此时北洋水师只剩下4舰还在支持,很快装甲巡洋舰来远号受重伤,全舰木质甲板燃起大火,几乎烧成空壳,被迫暂时撤退。
穹甲舰靖远受伤更重,暂时退入浅水区自救,脱离本队。
这边日军几艘军舰围攻两艘铁甲舰,定远号、镇远号先后中弹上百发,但由于防御力惊人,始终没有沉没,只是受伤较重。
到了17点30分,由于天马上就要黑了,日本舰队认为不应该放弃优势,冒险和北洋水师夜战,退出战场,海战结束。
此战中,北洋水师大败特败,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以及触礁后被毁的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六百余人。
日本舰队松岛、比睿、赤城、西京丸4舰受重伤,死伤官兵300余人。
北洋水师5艘军舰被击沉,其中包括致远、经远2艘主力舰,另外包括两艘铁甲舰在内所有军舰几乎都是重伤,短时间内根本无法修复。
而日军损失的4艘军舰,其实只有松岛号属于主力舰,损失较重需要修理1个月而已。日军其余3艘军舰太弱,是否被击沉无关大局。
而其余的日本军舰最多就是轻伤,三五天修理就可以继续作战。
此时北洋水师还能够作战的军舰所剩无几,日本联合舰队则损失不大,彻底掌握了制海权。
假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坚持不投降继续打、不赔款,结局会怎样
清朝末期的时候,中国此时已经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啥意思呢?此时的清朝看似统一完整,实际上一部分主权已经丧失,作为摇摇欲坠的大清朝掌权人,慈禧太后女人当家,一生奢侈无度,对清朝统治属于“四处救火”“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已经积重难返了。
以残躯战豺狼
千疮百孔的大清朝,成了列强的半个殖民地,列强们秉承着“你给我钱,我就不打你”的标准,在大清朝的地盘上作威作福。这样的情况,让明治维新以来崛起的亚洲强国日本看在眼里,随着日本资源枯竭,地域受限的缺点暴露出来之后,日本决定“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日本来了一场豪赌,赌上日本的国运,搏击一次“天朝上国”的清政府,成则前途似锦,败则一蹶不振。
面对日本的搏命拼杀,清政府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弹丸”之地的小国威胁,他们此时才意识到,这个多年臣服于自己的“倭国”,原来如今也都这么猛了,不过,大清朝也是要面子的,列强不足以敌,这日本还不能打吗?于是清政府这一次决定与入侵的日本军队一决雌雄。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中国有句俗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也是为什么列强们只敢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尽管日本最近的小日子发展的不错,但是和清朝来比,还是太嫩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日本的国力和当时的大清朝比起来,并不占优势,而且远远的落后于清朝,如果单纯对比国民产值的话,悬殊更大。当时的清政府年国民总收入高达30多亿两白银,这个数字是日本根本无法企及的高度。日本政府每年总收入大约在5000多万两,而清政府每年总收入在7000多万两,这个数字看起来,日本确实很强,只是清政府还有其他收入3亿多两。
这些其他收入去了哪里呢?为何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没有用到战争中去呢?这才是中日甲午海战迅速落败的原因。
最初的清朝,财政大权归中央,随着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四处军需变得入不敷出,怎么办呢?财政大权下放,让地方想办法募集兵勇,自己想办法征集钱粮。这一幕似曾相识,没错,正是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之后的一幕。
连年战乱之下的清朝,地方官员各自为政,再收缴税收的时候,地方开始隐匿一些名目不报,积累自己的实力和小金库。这些隐匿下来的财富,正是从清政府全国国民总收入中获得,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其他”收入。这些收入落到了地方官员的小金库中,清政府根本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即便知道也无力征讨。
即便如此,7000万对5000万,清政府与日本的战斗还是占据优势。这个时候却发生了令人意外的情况。北洋水师备战的时候,向户部申请的2、3百万两白银,最终只批了150万两,就这一百五十万两还迟迟送不到前线,直到战争打起来还没有全部到位,只有开战时给的18万两白银。这个数字是一个可笑的数字,当年年羹尧打一个游牧民族也远远不止这个数字的军费。
战争打的是国力,且不说北洋水师与日本的军事配备,单单是这个数字的军费,就让这场战争成为了一个笑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日甲午海战却反其道行之,战争马上开打了,第二天的饭还没有着落,这样的战争谁愿意去打呢?好在有邓世昌这样的爱国人士,硬生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这也给了日本有力一击,让日本有点慌了神,他们没想到列强任意拿捏的大清朝,居然如此顽强,早知道如此,他们断不敢拼上全国之力发动这场战争。
清政府的个人“腐败”
清政府一看,大事不妙,中日海战远超出预期,这样下去,一旦战败,他们的统治地位就将不保,此时的清政府一看涉及到了自身利益,赶紧筹集资金,使出了浑身解数,最终在整场战争中也仅仅支持了3000万两白银而已。日本则消耗了8000万两之多,而日本的终极预算是惊人的1亿6千万两,原本这个数字对于清朝也没什么,可惜腐败的清政府,走向了末路,最终战败投降。
日本获得了一场出乎意料的惨胜,在得知清政府投降的那一刻,激动万分,在等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时候,日本人长长出了一口气,慈禧也长长出了一口气。日本人的叹息是松了一口气,他们这一次豪赌总算是有惊无险的赢了,获得了巨额赔偿之后,这波侵略战争就不亏了;慈禧叹气也是松了一口气,她看到日本接受了投降,拿一些钱不算什么,只要日本不打入北京毁灭了她的大清统治政权就行,多拿点钱没什么,随后再压榨百姓就有了。
为什么如此理解慈禧的清政府呢?并不是无端的猜忌,在《马关条约》中有2.3亿两赔款,大家都清楚,可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有8000万两白银是需要清政府在半年内付清才行。也就是说,清政府赔款有钱,但是支援战争前线却在如此之久的时间内只拿出了3000万两,让人气愤。
如果清政府不投降会怎样?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战争界的“马拉松”,这是一场拼耐力的战争,也是一场拼国力的战争。
如果宁死不降,结果也不会太好,日本的预算军费还有很多,而此时的清政府却腐败的拿不出一文钱支持国战。如果继续下去,日本会登陆,慈禧就会和八国联军入紫禁城时一样,选择逃跑,或者会选择迁都,总之她会落荒而逃,置百姓于不顾。
日本登陆,他们的目的就是抢钱,抢很多很多的钱,这一点从八国联军入北京时就能看得出来,日本是抢钱最多的国家,因为日本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缺资源,缺钱。抵抗日本的力量基本上就只能靠民间力量,化整为零,说得再直白一些,如果甲午战争继续下去,基本上就是“全面抗日战争”提前到来,而此时的世界局势与“二战”不同,日本想以战养战的策略恐怕不会如“二战”时期一样顺当,毕竟在中国的利益牵扯多国列强,他们自然不会袖手旁观,让日本一家独大,这一点从“三国逼日还辽”就能看出来。
如果在登陆战之后,日本不能抢夺大量的白银和资源运回国内,此时的日本恐怕就无法再继续坚持下去,毕竟此时的日本国内矛盾重重,如果甲午海战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日本最终恐怕会在列强的钳制下,退出中国,从此一蹶不振。
慈禧投降的本质
大清软弱无能?不,大清这么多年的统治,加上大清朝开疆扩土,说大清朝软弱无能,说慈禧一无是处就太过“一叶障目”了。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慈禧太后并非一个愚蠢女人,执政40多年就足见其高明之处,她之所以选择投降,并非看不到日本国内情况,也并非看不到最后会战胜日本的事实,只是慈禧太自私,为了一己私利,选择了放弃民族大义。
清政府殊死搏斗战胜日本,会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除掉一个大敌,如此一来,慈禧当为英雄也不为过。只是这样一来,原本高高在上的慈禧将会失去如今的地位,也会在乱局中失去对中国的统治,慈禧不是不明白将战争延续后会发生什么,而是太过清楚延续战争后自己会失去什么。
可能在慈禧太后看来,自己活一天便享受一天,至于未来中华民族如何,她一个死人自然不必去管,这个烂摊子就留给子孙后人吧。
综上,中日甲午海战如果继续下去,日本很可能会在列强的钳制下,在中国陷入战争泥潭不能自拔,最终国内矛盾爆发,从此一蹶不振。而慈禧则会在混乱的局势中失去对中国的统治地位,清政府很有可能会因此提前灭亡。
▲文/野史日记 欢迎大家关注!
大家对日本怎么看
应当是优秀的大和民族。鉴于人口众多,土地资源严重紧缺,造就了该民族野心勃勃,扩张欲望强烈。二战前夕就兴起了工业革命,武器装备较为先进;军国主义对外实施入侵,吞并了东南亚、南韩、北韩;对我国由东北、华北、上海、南京实施大规模入侵,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九一八、七七卢沟桥、八一三、南京大屠杀滔天罪恶。该民族没有任何信誉而言,一边与美国和谈,一边发动珍珠港事件;最终美国佬两颗小男孩,将该民族彻底征服;从此沦落为美国佬的傀儡。但该民族仍然借鉴美国工业优势,独自发展工业、军工、电器行业、汽车制造业,均独领风骚。总体该民族反叛、野心、凶残,极其惹人厌!但该民族聪明智慧、敬业作风、产品质量还是值得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