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汉武帝时期,“李陵事件”为什么司马迁会被牵连受了腐刑
- 李陵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汉奸为何倍受同情李陵为何要背叛汉朝
- 李广、李敢和李陵皆不得善终,你怎么看
- 李陵是汉奸吗
- 从李陵事件的始末看,你认为司马迁为其辩解而受难值得吗
- 李陵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为其辩护的司马迁冤不冤呢
- 李陵事件,是毁了司马迁还是成就了司马迁
- 司马迁和汉武帝之间的矛盾有哪些
- 同是对游牧民族作战,李陵和李靖的结局为何天壤之别
- 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而受牵连,是汉武帝小舅子引起的,对不对
汉武帝时期,“李陵事件”为什么司马迁会被牵连受了腐刑
李陵是西汉时期名将“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本人也没有辱没先祖的名声,很会用兵,为人正直,下面士兵对他的口碑也比较好。我们都知道,从汉高祖刘邦开始,西汉一直没有停止对匈奴的攻打,尤其到了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汉武帝在位55年,有四十多年都在攻打匈奴。“李陵事件”也是发生在攻打匈奴的时候。
公元前102年,汉武帝派小舅子贰师将军李广利出战匈奴,召骑都尉李陵为李广利军押运辎重。但李陵不愿意辅佐别人,想要自带一部人马去攻打匈奴便向汉武帝请命。汉武帝知道李陵的本事,觉得他有乃祖遗风,也理解他的心思,但是没有多余的骑兵给他,李陵说没关系,只要步军五千就可以。汉武帝被他的豪壮之气感动,就答应了。
李陵以五千步兵孤军深入,和匈奴单于相遇对峙。开始匈奴派出约三万骑兵围住李陵,见李陵所部人少,立刻发起冲锋,但李陵布阵有方、丝毫不乱,最后把匈奴三万人击退,还追杀数千人。
后来,匈奴单于又召八万铁骑合众围攻。敌人十倍于己,且是骑兵,李陵的队伍抵不住了,一边打一边撤。一路血战,击杀敌军数千人。匈奴倚仗人多,想要拿人数耗死李陵,但是李陵只有败象,没有溃散,匈奴一时也吃不掉李陵,因为一路南撤,离边塞不过百里之地,单于心里胆怯,疑心李陵有大军埋伏,准备撤军。就在这时,李陵军中有个军候因为被校尉所辱,忿恨投敌,把李陵没有后援的情报都告知单于,匈奴于是全军压上,李陵力战难脱,南逃时,成安侯韩延年又战死,李陵自觉无颜见汉武帝,遂束手就擒。
汉武帝得知李陵投敌,勃然大怒,问太史令司马迁应该如何处置。司马迁是李陵的朋友,知道李陵为人,说李陵转战千里,虽败犹荣,“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本来汉武帝就因为他投降而生气,现在听到司马迁这样说,更是气上加气,结果被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处以腐刑。
汉武帝后来也知李陵孤军无援,力有不逮,派公孙敖将四万步骑深入敌后营救。公孙敖无功而返,公孙敖怕汉武帝责怪,敷衍搪塞,说李陵正在教匈奴练兵,使的汉武帝在盛怒之下族诛李陵家室,其实此人不是李陵,而是李绪。
李陵自知惭愧,本想戴罪立功,保全老母,可惜全家被杀,断了自己的后路,还为世人所恨,自己也无法再回去了。后汉武帝死,辅政大臣霍光、上官桀都是李陵的旧时好友,派李陵的故人去招李陵。李陵说:“归易耳,丈夫不能再辱!”。最后终死匈奴。
李陵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汉奸为何倍受同情李陵为何要背叛汉朝
作为司马迁的朋友,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将领之一,李陵的遭遇直到今天也难以下定论,这与我们的传统及价值观有很大关系。
李陵是名将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广长子李当户的遗腹子,他不但继承了爷爷的箭法,也遗传了爷爷封侯的渴望。所以当汉武帝让他做水货贰师将军李广利的运粮官的时候他很不服气,当着武帝面夸下海口,五千兵马可以打入匈奴王廷。
这当然是个笑话,当年霍去病也没有做到。但李陵为了家族的光辉豁出去了,他需要机会证明自己,他需要一场豪赌,以改变岌岌可危的家族命运。
汉武帝早过了年少轻狂的年纪,他当然知道李陵是在吹牛,但年轻有梦想总是好的,霍去病不也是初出茅庐就名震天下吗?给他个机会,说不定能还你一个奇迹,于是他爽快的给了李陵五千兵马。
不走运的是,李陵第一次出征就遇到了打压后辈的伏波将军路博德,还有不期而至的匈奴主力。5000步兵遇上八万匈奴骑兵。实话实说,虽说人数是司马迁给的,但这个数字水分太大,冷兵器时代在草原上,5000步兵遇到80000骑兵,逃命的机会都没有。
但不管遇到多少匈奴骑兵,李陵首先选择殊死奋战,当然,他还是输了,在距离汉军驻地一百公里的地方弹尽粮绝。
李陵想自己溜,失败了,于是他选择突围,突围失败了,他选择投降。太史公写道:
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
投降在当时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赵破奴将军就曾被匈奴俘虏,后来逃回来也没有追究杀头。
但李陵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先是到了匈奴与汉朝暗通曲款,后被人诬告为匈奴练兵,老母妻儿被杀,太史公为他说情被宫刑,再后来做了匈奴女婿,劝降苏武,昭帝年间,发小霍光上官桀上位,劝他回来,他拒绝了,理由是不想再受羞辱!
那么李陵是不是汉奸,该不该死?
作为汉朝的将领,他投降了敌国匈奴,还做了匈奴的女婿,为匈奴做事,无论如何都是汉奸,有人说他没有做对不起汉国的事情,这是不对的,作为有影响力的将领,他投降本身就是一件极为负面的事情,说他是汉奸并不为过。
那么他是不是应该自杀成仁,是不是战败就该死呢?
按照我们传统的文化观念,他确实该死,无论他尽力还是没有尽力,战败就该死,死了就是烈士,活着就是汉奸,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
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文化不允许有第三种可能,这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在欧美主流文化中,投降并不是不可接受的事情,例如美国,从不鼓励士兵去做无谓的反抗,如果反抗已经失去意义,那么投降就是可以接受的。在他们看来,个人的利益大于国家利益,因为是先有人才有国,国家应该是为人民而存在的。个人已经尽力的前提下,不能再去苛责。华盛顿在英军服役的时候,就做过法国人的俘虏,前不久去世的美国参议员麦凯恩也做过越南人的俘虏,但他回国后一样受到英雄般的欢迎。
比起那些在后方摇旗呐喊,只会打嘴炮的人来说,他们已经付出的够多了,即便是国家兴亡,他们依然有活下去的权力。
当然,这个逻辑我们至今不接受,也许很长一段时间依然不会接受。正如艾卿所说:
国人认为投降是可耻的,西方人认为投降不可耻,人有求生权利!这是尊重生命尊重人权!美国要求士兵在抵抗无效情况下投降,避免白白送死.美国人自己不想死,也允许别人不想死.中国人自己怕死,但是不怕别人死,所以不准投降!缺德残忍又自私!何时投降在中国不再被视为可耻,就说明国人价值观进步了!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李广、李敢和李陵皆不得善终,你怎么看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陇西李氏,是秦汉时期著名的武将家族。该家族传统上精于战射之道,为国家贡献了无数能征惯战之才。
秦朝时期,陇西的李氏,以将军李信最为出名。李信少年得志,深得秦始皇的信任,是秦国的主要将领之一,曾在在灭燕国之战中立有大功。
到了汉朝,陇西李氏望族又出了祖孙仨名将,但他们总是命运多舛,后人每每读到这段历史时,总是唏嘘叹息。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家族的命运实在是太不幸了。
爷爷大名鼎鼎,叫李广,外号飞将军。他虽然戎马一生、骁勇善战,在内外战场上屡立功勋,但却总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封侯之赏,这是否命运的不济?
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李广身材高大,臂长如猿,有善射天赋,他平时不善言辞,与人闲居时也每每以射箭来赌酒为乐,一生都以射箭为消遣。
李广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见水,见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对士兵宽缓不苛,这就使得士兵甘愿为他出死力。
李广射杀敌人时,要求自己箭无虚发,所以非在数十步之内不射,常常是箭一离弦,敌人应声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敌人围追,射猛兽时也由于距离太近而几次受伤。
漠北之战,是汉朝反击匈奴的一次规模最大、也最艰巨的战役,战略的目标是合围单于。这时的李广,已经六十多岁,可能就是此生的最后一战了。
战前部属,李广担任前将军,就是打前站的作战任务。但在临战时,主帅卫青却派他完成从东路迂回包抄的辅助任务。东路道路绕远,而且缺乏水草,李广据理力争。
“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史记》)
李广请求道:“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大将军却命令我从东路出兵,我好不容易得到与匈奴直接对阵的机会,我愿做前锋,先与单于决战。”
申诉没用,只好执行军令。但大军在半路上迷路,没在预定时间赶到会合地点,致使单于败逃。上面追究责任,李广愤而自杀。
就这样, 李广戎马一生,到死都没有得到爵位。
到了儿子李敢,总算挣了一些面子回来,封关内侯。但有句俗话“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儿子比老爸有面子,但却比老子命短,而且死的很悲惨。
公元前118年,李敢在大军归来后得知了父亲的死因,认为父亲的自杀,卫青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便找他理论,同时打伤了卫青。
一个下级军官竟然敢打伤最高司令,这还不反教了!但卫青并没有伸张此事,可见在卫青的心里,他对李广的死始终是有负疚感的。
卫青这里不追究,不等于没有人来追究。他还有一个更为出名的外甥呢。霍去病得知后,在甘泉宫狩猎时用暗箭将李敢射杀。李敢做梦都想不到,自己居然是在陪皇帝狩猎时被暗杀!
无端射杀手下将军,那也是死罪。但这时就看出裙带关系来了。一则汉武帝和霍去病,有连带的亲戚关系;二则那时正宠幸着他。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便包庇了霍去病的罪责,对外宣称李敢是狩猎时被鹿撞死的——李敢死后都受到侮辱,不说是被猛虎咬死的,被猎豹踩死的,却是被温驯的鹿给撞死的。 你说死的窝囊不窝囊?
到了孙子辈,李广的孙子李陵,也是继承祖业当了一名将军,吃刀口舔血这碗饭。按理说应该能有所起色了吧,可情况依然如故。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决定,西去讨伐匈奴,他以李广利为主帅。侍中建章监李陵,另外带一路步兵独当一面,强驽都尉路博德作为大军的后援。李陵带兵出征,就要独当一面,好建功立业。这正是他所期盼的。
出征的目的就是要杀敌建功,那碰到敌人好呢,还是遇不到敌人好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可能有人会说,怎么能问出这么脑残的话来。但我要说,李陵当时带兵,和李广利他们,走的不是一条路线,而是孤军深入到戈壁,而且遇到的是匈奴的主力,这情况就严重起来,大家的心情就没有那么轻松了吧。
李陵率军出居延,北行千里后,终于到达预定地点浚稽山,大军就此驻扎在浚稽山。第二天起来一看,他的五千步卒,已经被匈奴的骑兵四面围住,兵力达三万余人!这时他们的作战思路就不是奋勇杀敌,而应该是研究怎么逃脱的问题了吧。
汉军军阵采取守势, 他们以大车作为营垒,前排的士兵持戟和盾,后排用弓和弩,摆开作战队形,并且下令:“听到击鼓就进攻,听到鸣金就收兵。”
刚一开战匈奴的骑兵就势如潮涌的径直扑面而来,李陵指挥还击,汉军顿时千弩齐发,匈奴兵应弦而倒。匈奴军败退下去,汉军乘胜追击,一下子杀死匈奴兵数千。
匈奴的单于才不愿吃这个亏呢,马上调集附近左贤王、右贤王的军队,兵合一处,共八万多骑兵。李陵没有办法,向南边战边退,几天后又被困在一个山谷中。
李陵的军中,有一个叫管敢的军侯因被校尉凌辱而逃跑,然后投降了匈奴。他对单于泄露了汉军的军机:“李陵军无后援,并且箭矢已尽,只有精兵打着黄白二色作旗帜,单于只需派精兵射杀旗手即可破阵了。”
单于得知此军情十分高兴,命骑兵合力猛攻,边打边喊:“李陵赶快投降!”
接着挡住去路猛烈攻打李陵。李陵处在山谷底,匈奴则在山坡上,箭如雨下。汉军坚持南行,未等冲到鞮汗山,一天之中五十万支箭已全部射光,便丢弃战车而去。
当时,还剩士兵三千多,赤手空拳的就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军吏们也只有短刀。又被一座大山所阻折入狭谷,单于切断了他们的退路,在险要处放下垒石,很多士卒被砸死,不能前进。
于是他要部下把旌旗都砍断,把珍宝埋藏在地下。又扼腕道:“再有几十支箭,我们足以逃跑了,可现在无武器再战,天一亮就只有束手待擒了。不如各作鸟兽散,还可能有逃回去报告陛下的人。”
他令将士们每人拿上二升干粮,一大块冰,约定在边塞遮虏鄣会合。
夜半时分,突围开始了。李陵带队,几十名士卒一起冲了出去,但敌兵一直在后边咬着紧追不舍,人数多达数千人。他们很快就被追上,于是又是一阵激烈的厮杀。
李陵作战的地方,离边塞只有百余里。但激战了八天八夜,却没有一只部队前来救援。后来箭矢射完了,大刀也卷刃了,最后力竭被擒。
李陵兵败,消息传到汉庭,朝中文武百官都骂他失节。只有太史令司马迁说了几句公道话:
“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汉书》)
结果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最后被执行了腐刑。
从匈奴回来的使者,带回一个消息,说李陵在漠北,帮着单于练兵以对付汉军。汉武帝听后十分震怒,心说你投降就投降吧,还要帮助敌人对付朝廷,于是在盛怒之下抓来他的母亲、兄弟和妻子,全部诛杀。
事后汉武帝才弄清楚事实真相,训练匈奴的人,是另外一个驻守奚侯城的都尉李绪,并不是李陵。况且他当时只是力竭被擒,诈降的目的是要等待时机再杀回来。
但是现在说这些都没有用了。汉朝这边大一开杀戒,就彻底杜绝了李陵的归路,一代名将,只能带着屈辱和悔恨终老于茫茫大漠了。
结语:飞将军李广一家,自己自戕,儿子被暗杀,孙子被擒投降后,被灭门,这祖孙三代人的悲剧应该怪谁?
先说李广,既然外号飞将军,自然不是浪得虚名。他力大无比,箭术精湛。但一生征战无数,总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被封爵。这里头有自身原因,或因劳而无功,或因私自接受梁王的印玺,或因贻误战机。
但最后一战的贻误战机,却是因为主帅临时调整了他的战斗任务,在执行任务时迷路,你说这运气差到哪里去了!
李敢虽然凭战功封侯,但为父亲讨说法打伤卫青,霍去病为舅舅报仇,一个暗箭射死李敢。最后在汉武帝包庇下,对外宣称打猎时意外死亡,含冤而去。
到了李陵,运气始终没有改变。本想建功立业,谁知一口咬到石头上,崩掉了牙。作为君王的汉武帝,听信传言,使李氏一门绝后。
这是命也?运也?谁都说不清楚。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无论是正面的形象,还是负面的行为,李广一脉永远不会在历史上出现了,他们被彻底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参考资料:《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李陵是汉奸吗
今天就具体的给大家说说李陵事件的真相吧,其实最苦的还是当事人了,看看李陵的悲剧吧!
汉朝欠他们李家一个道歉!
李陵是汉将军李广的孙子。李广是个悲剧英雄,司马迁说他“数奇”,也就是命不好、运不济。更可悲的是,他这个“数奇”还遗传。
李广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都死在了他前面。老三李敢在李广自刎后,认为父亲的死都是大将军卫青害的,气愤不平,将卫青打伤。卫青比较低调,没有声张,但他的外甥——骠骑将军霍去病,年轻气盛,竟然在一次打猎中将李敢射杀。霍去病当时正红,汉武帝袒护得很,对外宣称李敢打猎时被鹿给撞死了。
他们李家的悲剧还没有完。到了第三代李陵,也是将门虎子,特别能打。但是,和他的爷爷、叔叔同样不幸的是,他的老板还是汉武帝。李广和李敢作了卫青、霍去病立功封侯的垫脚石,而李陵也逃不出这个怪圈。
此时,汉武帝捧他的小舅子李广利。为了让小舅子攻打匈奴立大功,汉武帝开始布局。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去统兵三万去攻打匈奴右贤王。
李陵则被安排搞后勤,运送粮草。李陵此时已经35岁,正是当打之年,而且在军中也小有名气,他心高气傲,不甘心给李广利“做嫁衣”。
于是,他主动请缨,要求上前线。汉武帝这个老狐狸一想,正好缺一个诱饵,你既然主动要当炮灰,朕也就成全你吧。于是,批准了李陵的请求,但是,朕没有马匹了,你就带着你的5000步兵去吧。大家都看出来了,匈奴都是骑兵,善于骑射,以步兵攻打骑兵,简直就是找死。
但李陵真是大英雄!他没有退缩,而是带着他的5000步兵,毅然踏上了不归路。
李陵和他爷爷一样,是个大战神。他带着5000步兵,居然打的单于的三万主力找不着北。单于急忙调集左右贤王来会战,兵力达到10万。而李陵只有5000步兵,没有后援。
打到最后,李陵的部队“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惨啊!但是,李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杀红了眼了。可是,“兵尽矢穷,人无尺铁”,奋战8天之后,李陵歼敌1万多,但他的5000步兵也只剩下400多人,“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最终,李陵长叹一声“无面目报陛下”,投降了匈奴!李陵兵败后,汉武帝以为他战死了,结果消息传来,他投降了!汉武帝怒不可遏,朝廷上下,察言观色,纷纷指责李陵的“汉奸行为”。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文采好,但官场经验不丰富,他对汉武帝说:李陵以少敌多,杀了匈奴那么多人,已经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投降匈奴,想必另有隐情,一定是想找机会报答汉室。司马迁话里话外,都在捧李陵,而贬低李广利,触怒了汉武帝,将其下了大狱。结果大家都知道,太史公惨遭宫刑!
李陵自己怎么看待这次投降行为呢?他在《答苏武书》中说:然陵不死,有所为也。他和司马迁一样,都不想死。因为,“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他有大才,有大志,不能像匹夫匹妇那样,徒然自杀,身死名灭。他还举了两个例子,范蠡没有因为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曹沫也没有因为三战三败之辱而自杀,后来,范蠡给越王勾践报了仇,曹沫也给鲁国雪了耻。一句话,李陵考虑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他还想着“报恩于国主耳”。
国主无情?
但是,汉武帝等不及了,当他知道李陵投降后,就收押了李陵的妻儿老小。后来,又有更坏的消息传来,说李陵在给匈奴练兵。这可把汉武帝气坏了,下令夷三族。可怜,李陵的老母亲、妻子、兄弟全被杀光光。
这就断了李陵“报恩于国主”的道路了。
而匈奴这边,单于非常欣赏李陵,把女儿嫁给了他,还封他为右校王,成为匈奴的实权派。至此,李陵也就由假降变为了真降了!
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从汉朝的角度来看,李陵做了汉奸,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了。你娶了人家女儿,接受了人家封的官,还不是汉朝的叛徒吗?但从李陵的角度来看,汉朝对的起他吗?他把汉朝看的也很透,苏武对他说:“汉与功臣不薄。”李陵讽刺说,你就是个好例子,你壮年出使,被匈奴囚禁在鸟不拉屎的冰天雪地里,放了几十年羊,颠沛流离,几乎嗝屁,但你“持节”不降,等满头白发回去的时候,老母也死了,妻子也改嫁了,为汉朝做出了多么大的牺牲啊!我还以为你能封个万户侯呢,结果汉朝只给了你一个两千石的典属国,而无寸土之封!你都这样,我回去还有好果子吃吗?
李陵对汉朝是伤心透顶了,他说“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就让我老死在匈奴吧。
这是李陵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套用老舍先生茶馆里的一句话:我爱汉朝,可谁爱我呀!
从李陵事件的始末看,你认为司马迁为其辩解而受难值得吗
谢谢邀请!在后面的汉书里,班固曾说司马迁没有弄清事实,偏袒李凌!事实上李凌投降匈奴后,消息传到汉武帝那里,汉武帝大怒,召集群臣议论这件事,大家都指责李凌的错误!只有司马迁出来说,李凌已经尽力,不是真投降,或许是为了将来再为大汉立功。汉武帝大怒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了!这期间,刘彻派人到匈奴打听李凌的消息,试图将李凌劝回!这时李凌已经去了匈奴单于的女儿了!刘彻派的人还没到就听说李凌在帮助匈奴训练军队!消息传回刘彻哪里已是近一年了!刘彻这才下令杀了李凌的家人,将司马迁宫刑!事实上帮匈奴训练军队是另外一位叛徒叫李绪!而李凌在匈奴地位很好高。苏武牧羊回汉是曾见到李凌劝其回汉,李凌说其能再辱,,,,李凌后也参与与汉军的作战!这说明李凌已是真正的叛变者了!所以司马迁为他受刑受到屈辱,却是没有了丝毫价值的!
李陵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为其辩护的司马迁冤不冤呢
历史延绵不断,遗憾也是层出不穷,有的遗憾会随着岁月流逝而淡忘,而有的遗憾纵使历经千年依然令人扼腕不止。比如,西汉名将李陵的被俘,就是让人永远无法磨灭的遗憾。
引用辛弃疾在《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中的词句: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其中的“将军”,就是指汉武帝时期的著名将领李陵。
李陵(前134年——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人。他是西汉初期的名将,也是“飞将军”李广的长孙,在对匈奴征战中屡立奇功。
作为忠良之后,李陵深得汉武帝刘彻的器重,先后被授予侍中、建章宫监和迁骑都尉等职,一直在驾前侍奉。基本上,李陵的一生都没有绕开汉武帝,可谓是“成也刘彻,败也刘彻”。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担任副将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作为策应和疑军,李陵亲率五千人马深入匈奴的腹地,遵照汉武帝“徘徊以观敌情”的指示,配合李广利的主力作战,寻机歼灭匈奴右贤王所部。
结果,由于情报有误,李陵太过于孤军深入,在浚稽山一带(今蒙古国土拉河和鄂尔浑河以南地区),与匈奴单于的八万主力精锐遭遇后被包围。
以五千对八万,在如此劣势的情况下,李陵竟不畏惧,在没有后勤补给的情况下,依然数次击退了匈奴骑兵。面对粮草殆尽的窘境,李陵只得率军进入山林退守,希望得到李广利主力汉军的救援。
此时的李陵,丝毫没有动摇过对于大汉的赤胆忠心,命令残余所部士兵化整为零分散突围。不料,在这次突围当中,李陵和他的数十名近身护卫皆被匈奴所俘虏。
出击匈奴兵败的消息传回到长安,贰师将军李广利为了推托责任,将李陵塑造成了桀骜不驯和贪功冒进之人。
汉武帝误听谗言,以为李陵兵败后很快投降,甚至还为匈奴练兵。他立时就雷霆大怒,下令将李陵夷三族。
太史令司马迁认为李家历来忠义,建议武帝暂勿处罚,待情况确切后再行处置。结果,盛怒之下的刘彻将司马迁罢官下狱,直到同意接受宫刑后才释放出狱,得以继续撰写《史记》。
当李陵听闻自己被夷三族,母弟妻子皆被诛杀的消息后,从心底对汉武帝产生了绝望。回顾自己拼死征战,本就是为了自己的家和国,即便投降匈奴也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
可如今,家没了,国也回不去了,于是索性真正归降于匈奴。且鞮侯单于极其看重李陵,将自己的女儿嫁与李陵为妻,还册封他做了右校王,负责管理坚昆地区。
数年之后,汉武帝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当年的昏庸和鲁莽,体会到了李陵当时在孤立无援之下的无奈。武帝念及李陵以及李广一门的忠勇和功绩,同意迎回李陵并派遣公孙敖专程出访匈奴,设法将李陵接回。
公孙敖信誓旦旦地出访,结果却无功而返,甚至连李陵的面都没见到。但是,他不愿因此受罚,诓骗武帝说李陵为匈奴练兵,根本不愿返回故国。
就这样,李陵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失去了可以返回汉朝的最后机会。
在年幼的汉昭帝刘弗陵即位后,李陵年少时期的好友霍光和上官桀都成为了权势熏天的辅臣,实际掌控朝政。他们多次劝说李陵返回长安,重新效忠大汉。
但是,对汉朝已经再无留恋的李陵拒绝回归。不过,他虽然为匈奴将领,但却极力避免与汉军交战,最终在公元前74年老死在匈奴。
有一种传言说,李陵从匈奴携部分汉军降兵逃到了靠近汉朝的草原繁衍生存,而且日渐强大。他的子嗣繁衍甚多,就连后来建立唐王朝的李渊都是李陵的直系后代。
关于李陵和司马迁,很多人都非常同情和感慨他们的遭遇。不过,二人都担得起伟大历史人物的称呼,李陵是影响汉匈两国的军事家,司马迁是影响整个中国历史的史学家,他的《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璀璨夺目数千年。
回答完毕!
李陵事件,是毁了司马迁还是成就了司马迁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司马迁
李陵事件对于司马迁来说,谈不上成全,而是莫大的伤害——此事极大地摧残了他的身体和精神。
李陵事件回顾
李陵,“飞将军”李广之孙,西汉名将,擅长骑射。李陵是名将之后,一心想像祖父那样建功立业,扬名天下,他自视自己和手下武功高强,向汉武帝请求允许其率五千步兵“直捣匈奴王庭”,并对汉武帝说“臣所率领的屯边将士,都是荆楚勇士、奇材、剑客,力可缚虎,射必中的。”可惜李陵过分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匈奴的实力,以为凭借自己的勇猛就可以灭了匈奴,结果他所率领的五千部卒与八万匈奴兵战于浚稽山,最后几乎全军覆没。
败了也便罢了,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李陵当初既然在皇帝面前慷慨激昂拍了胸脯说要力战匈奴,而且跟从的士兵大都已战死沙场埋骨于荒漠之中,那么作为头领的李陵就应该保全气节,血战至最后一息,而不应该垂剑投降,这样做即对不起他手下那些壮烈牺牲的勇士,也让他的家族和汉庭蒙羞。
李陵事件另一个主要责任人是汉武帝,汉武帝晚年刚愎自用、暴戾多疑,他指派的两个西征匈奴的主要将领皆不当:首先指派根本不会打仗的李广利为帅就是个大错误,他因为宠爱李夫人而爱屋及乌,想让自己的“大舅子”李广利立功封赏;其次汉武帝不应听信李陵一番慷慨陈词,然后就答应给他五千步兵命他去“灭匈奴”,李陵固然武艺高强且深得部下士兵爱戴,但是再厉害凭五千步兵就能灭了匈奴那也是“狂夫妄言”。
西征匈奴的失败让汉武帝很没面子,很气恼,但是气归气,他总不好拿“大舅子”李广利开刀吧,那样就等于承认自己识人不明用人不当,而且宠姬李夫人也不会答应,这时候汉武帝需要一个替罪羊,这只“羊”就是李陵,因为李陵投降了匈奴,因此汉武帝就把西征匈奴失利的责任一股脑“甩锅”给李陵,把他的家人和三族给杀了。
李陵的投降让汉武帝勃然大怒,众大臣们为了自保也“一边倒”地齐声附和汉武帝、声讨李陵,偏偏司马迁“不合时宜”地站出来为李陵说好话,替李陵辩解开脱,说李陵孤军深入,以区区五千步卒战八万匈奴兵,杀敌万余,投降也未必是真降。
“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汉武帝此时正在气头上,哪里听得进司马迁的劝谏,反而因为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而把他下狱论罪,并对司马迁施以宫刑。
李陵事件对司马迁的后半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司马迁受宫刑后,变成了一个“不是太监的太监”,这严重损伤了他作为一个男人、一个士子、一个读书人的自尊与自信,带给他巨大的精神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从此,司马迁是个另类,至死背负着沉重的屈辱,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他自觉不会被任何阶层接受,人们嘲笑鄙视他,便再有才情也枉然。
从此,作为一个男人、一个士大夫、一个才子的司马迁“死”了。心灰意冷的司马迁从此只是“太史公”,终日埋在故纸堆里,终于完成了号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光辉著作《史记》,他以写书来麻痹自己,减轻精神上的痛苦。
有人说是李陵事件成就了司马迁,所以才有了《史记》,照照不这样认为,司马迁本是史官,即使不受刑罚,写史书也仍然是他的本职工作,只不过通过此次事件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对社会与政治、人生有了重新的认识,并把这种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贯穿在《史记》当中。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司马迁和汉武帝之间的矛盾有哪些
太史公自己在《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中有阐述:“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於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没表达明白,贤明的君主也没有洞察我的心意,认为我在诋毁贰师将军李广利,目的是为李陵开脱,于是把我下到大理寺监狱问罪。我的赤胆忠心,终于再没有表白的机会了。所以被定了“诬上”的罪名,终于在法吏的判决中被认准。
这里说的好清楚,司马迁与汉武帝之间的矛盾?三个方面:
1.武帝认为太史公一是在“沮贰师”,即汉武帝认为太史公在公然诋毁自己的宠臣、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而李夫人以倾国倾城闻名,尽管早卒,但生前受武帝的宠溺,多年后武帝还对她念念不忘。这个李广利当时是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是手握军权的将军,如此罪名,够喝一壶了。
2.为李陵游说,即为李陵变节开脱罪责,甚至说好话。简言之,李陵事件 导致了太史公的身被腐刑。这也是司马迁和汉武帝之间发生矛盾的导火索。
3.“诬上”,诚实正直的司马迁在万马齐喑的情况下,能力排众议,根据实际情况,极力为李陵的投降辩解,这里的水好深。不知深谙历史知识的太史公是不知情,还是知情后要匡扶正义。李陵征讨匈奴失败的的责任在谁呢?显然应归咎于汉武帝。
因为,汉武帝分派给李陵的兵力太少,且骑兵当时已经全部派出,分派给李陵又都是步兵。当李陵遭遇匈奴主力,陷于重重包围时,又无得力的将领去救援。尽管如此,李陵仍然率军坚决抵抗,给敌人以极大的杀伤力,最后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才选择投降。朝臣几乎都知道这个内幕,而敢于直言的唯有司马迁。
之所以上纲上线到“诬上”的程度,显然汉武帝以为司马迁再深究下去,所有的黑锅都要自己来背了。因而,“诬上”罪名出来,已经罪无可赦了,这?杀一儆百人意思。身遭腐刑后,司马迁受了奇耻大辱,本想一死了之。虑及《史记》没有完成,司马迁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苍天?眼,委屈求全的太史公终于 为我们留下了“无韵之离骚,史家的绝唱”的宏伟巨著。
司马迁的遭遇,是汉武帝的刚愎自用、乾纲独断的结果。而身为史官的太史公没有明哲保身,泯然于众人的曲意逢迎或恭谨保位不是他的作派,他敢于犯颜直谏。司马迁为李陵辩解,也是维护朝廷的利益,减少人们对朝廷调兵不当的指责。而盛怒之下的武帝,没有体察司马迁的苦心,甚至不等他把话说完,就将他下狱治罪,处以重刑了。
同是对游牧民族作战,李陵和李靖的结局为何天壤之别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要首先回顾一下这两段历史。
先看李陵事件。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夏,汉武帝派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讨伐匈奴,另派李陵随从李广利押送辎重。李陵带五千步卒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匈奴骑兵相遇。匈奴八万骑兵围攻李陵,李经过八昼夜战斗,斩杀万余匈奴,最后部队弹尽粮绝,死伤殆尽,李力竭被俘。
再看李靖。武德八年(公元625元),突厥犯太原,李靖被任命为行军总管,驻守太谷。不久,李世民即位,任李靖为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这时,隶属于东突厥的苑君璋由于东突厥内部矛盾,投了大唐,而他占据的山西北部,正是进攻东突厥的必经之路。太宗见进击东突厥时机己成熟,便在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任命李靖为大将,率十几万大军,由映西、山西、甘肃等地,分六路出击讨伐东突厥。大军刚出发,突利可汗就带兵来降。第二年春,李靖亲率三千精兵,由山西北的马邑直逼定襄南的恶阳岭。突厥颉利可汗没想到李军突然到来,他猜想李靖敢孤军深入,一定是大唐倾全国之兵来战,因而慌忙向北方的碛口退却。而李靖则乘机夜袭攻克定襄,颉利可汗被打得只身逃走。
经此一仗,颉利可汗己无为抵抗,他便派人向太宗求和,唐太宗派人去谈判的同时并沒下令让李靖停止进攻,而李靖早看出突厥缓兵之计,也揣摩到太宗用意,他亲率精骑一万,带上二十天军粮悄悄尾随于使节队伍之后,迅速到达离突厥大营驻地十五里的铁山,突然出击,颉利可汗独自逃跑,突厥部众群龙无首,很快被击溃。此次战役,消灭突厥兵一万多人,俘虏十多万人部众。不久后,颉利可汗被所属部落所擒,献于长安,东突厥汗国被消灭。
回顾完历史,我们做一下比较。
1、李陵、李靖在各自事件中的身份和地位没有可比性。李靖是军中主将,是整个战役的指挥者和主导者。而李陵只是一个骑都尉,军中偏将,处于从属地位。
2、李陵事件只能称上一场战斗。场面上是八万骑兵围攻五千步兵,李陵占据优势地形,精心布阵,加之弩箭优势,所以能抵抗八昼夜,但也仅此而已。而李靖所指挥的是一场大战役,此役时间跨度有2年,已方动用兵力十多万人,李靖副手张公谨亦是名将,与李靖军策应的李勣更是百战名将。
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而受牵连,是汉武帝小舅子引起的,对不对
西汉时期,汉武帝改变一直以来的和亲政策,开始进行大规模军事战争攻南越,打匈奴,宣威朔漠,威风凛凛。但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带来国威的背后还产生着一系列连锁反应。国家的政策重心由内政转变为了战争,很多政坛的事情或多或少都和军事产生了一定的关联。
汉武帝天汉二年,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然后投降。这次战争中,其实李陵只是副将,主力兵团是由汉武帝宠姬李夫人的兄弟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李陵只负责押送辎重粮草,属于后备集团,和匈奴的战斗实际上是一场遭遇战。然而即使是遭遇战也是有原因的。
汉武帝好大喜功,喜欢在后方乱下指令,指手画脚。李陵在出征之前不想做后勤运输官,想要正面作战。武帝借口没有马匹供应他,想让他知难而退,不料李陵被激将直言愿仅率领五千步兵奇袭匈奴。汉武帝应允,并且命令路博德负责支援李陵。路博德官职高,资历深,不愿意做李陵副手。于是路博德单独上书汉武帝,借口人马短缺想要及时摆脱这项任务。汉武帝看道后大怒,以为李陵和路博德勾结在一起欺君罔上,临阵怯战。严令李陵进军,并规定了时间和路线。李陵就是在这样将帅失和,君臣离心的状态下,兵败被俘。
司马迁是李陵的好朋友,想要为李陵开脱。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但是在言语之间暗示是李陵的顶头上司贰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武帝为人偏执冲动,闻言大怒,就追究了司马迁的罪过。在天汉二年这场战斗中,李广利有没有失职呢?史书记载李广利受命领三万骑兵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得首虏万余级而还。期间李广利军队被匈奴大军围困,差点无法逃脱,汉军伤亡很大,死亡率高达十之六七。
从记载上看来,这是一场硬战,李广利斩首万余,自伤十之六七。可以说是血战到底。由此看来,还是司马迁言语上有所偏颇。但是,这场战争的直接责任人其实是武帝。这是一个连环事件,如果汉武帝可以量才录用,选贤任能,为李陵选择合适的位置和副手,配齐粮草马匹,规划好援兵两翼,那凭借李陵的战场发挥,这场战斗根本不会输。所以,真正需要检讨的是汉武帝。
文:经典守望者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