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刘邦和朱元璋为什么大肆屠杀功臣唐宗宋祖却没有呢
- 历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中为什么刘邦和朱元璋大杀功臣
- 刘邦为什么杀功臣
- 历史上开国皇帝都杀功臣,这是为什么
- 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诛杀为其建功立业的功臣
- 刘邦驾崩后,为何吕后提议杀掉开国功臣
- 为什么刘邦没杀几个功臣,总有人说刘邦杀功臣呢
- 汉高祖刘邦登基称帝后,为何会大肆屠杀功臣
- 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
- 刘邦到底该不该杀功臣
刘邦和朱元璋为什么大肆屠杀功臣唐宗宋祖却没有呢
中国历朝历代,只要是君主专制开国建业的,都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样一个规律,统治者不仅杀功臣,亲手足也自相残杀,就是为了夺权或固权,特别是泥腿子出身的刘邦和朱元璋,杀的最狠,因为他们白手起家,没有根基没有势力,靠着一帮底层将领成就霸业,既然当皇帝这么简单,那谁坐不是坐呢,所以要将一切危险和隐患扼杀在襁褓中,那就是杀。
刘邦说,不关我的事,都是那老婆子干的,最毒妇人心呀。
君王成事以后都要杀功臣,这是什么道理?因为老皇帝有顾虑,自己当皇帝这帮功臣还算服,最起码一起扛过枪,但自己老去后,接班的皇太子能否让这帮功臣信服,能否抵挡得住这帮老臣是个问题,所以任何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站在刘邦和朱元璋的立场上将心比心,一定会有足够的理由,对这些手握实权的功臣屠杀干净,有人说,革命成功了功成身退,隐居起来不就行了吗?
朱元璋说,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到头来都白忙活了。
想当年春秋战国时,范蠡帮着越国灭了吴国,范蠡立马隐退,而他的好友文种犹豫之下就被越王勾践杀了,然后追杀范蠡,虽然早有准备范蠡还是几经辗转,越国、齐国、宋国,几次化名,几次隐居,就是为了逃脱统治者追杀,因为范蠡名气太大,能力太强,被任何一个君主请出山,都会立刻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敌人,就算隐居起来也不放心,只能赶尽杀绝。明朝刘伯温也是一样,神机妙算,能力太强,功成名就后告老还乡回浙江,可是浙江的起义将领,当年跟朱元璋的死对头,方国珍、李伯升等人还活着啊,虽然归顺了明朝,如果哪天反了,你刘伯温再搭个伙,搞点事不是太容易了么,所以怎么都要给弄死。
李渊说,打铁还需自身强,咱不怕。
而唐朝和宋朝开国与其它朝代稍有不同,首先李渊带着几个儿子起事,他们可是关陇世族集团,能开府建牙的,起义前就有自己的军队,所以李渊建立唐朝时有着坚强的军事后盾,而且家族人丁兴旺,所以李渊李世民没有大肆屠杀开国功臣,但也杀了一些,比如吴王杜伏威父子俩被李渊给剁了,开国宰相刘文静以谋反罪被李渊处死,长孙无忌被李治给逼得吊死了;而宋朝赵匡胤、赵光义这哥俩,没有经过战乱,黄袍加身就当了皇帝,所以搞了个杯酒释兵权,把军权收归自己,消除了隐患,如果那些将领不交出兵权,你看赵匡胤会不会挨个给剁了?
历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中为什么刘邦和朱元璋大杀功臣
我告诉你,以前我也认为刘邦,朱元璋底层出生,源于心里自卑,残杀功臣。其实提出这种观点的就是他妈的权贵,要么是权贵的御用文人,说白了就是所谓的权贵神授论,意思就是说底层穿了龙袍也不想皇帝,只有他们才可以穿龙袍。
自从我单位上碰到有种人以后,真心恨不得杀了他,为啥。
单位上有种人,自己本身也不是什么管理层,就是工人,工龄长,稍微有点手艺,桀骜不驯,说话声音大,喉咙粗。
如果你没有关系,没有地位,不帮你的忙也就算了,无论你做任何事,他都要过来说你一番,各种不好都说你,教育你,倚老卖老,仿佛你的所有就是十恶不赦,别人官二代比他年纪小一二十岁,话说就说别人情商高,舔下老脸去舔屁股,你说你一个刚进单位的小年轻这样,有奔头也就算了,要是一个快退休的这货摆在你面前,你反感吗?
这还是一个芸芸众生里面的平凡人,你可以想象一下刘邦朱元璋收下那种能力超群的老革命,会是怎么样的桀骜不驯,刘邦,朱元璋在世都桀骜不驯,将来儿子登基还不翻了天了?儿子年轻,经验不足,正需要他们扶一把帮衬一把的时候,他就会拆台。所以,就是应该杀掉这些人,不仅要杀,将来大权在握,一定要学慕容博,他也是贵族啊,但是他对乔峰说:大权在握之时,要把中原武林人士赶尽杀绝,为至少丐帮逐你之时大大的出口气。
刘邦为什么杀功臣
其实,对于刘邦诛杀功臣的问题,其实,与楚汉争霸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联,刘邦这个人,在楚汉争霸过程中,可以说得上是,屡战屡败,与项羽单独交手,基本上就没赢过一次。
其实,我们分析刘邦的几次胜利,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借助外力,外力来源于哪里呢?必然是兵仙韩信,游击战之王彭越等人了,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人就真的听从刘邦的调遣么?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你刘邦自身的军事能力,本身就有限,而且,在楚汉争霸期间,更是做了许多无赖行径,就好比自己全军覆没了,然后,便像做贼一样抢夺自己手下韩信和张耳的部队。
如此,所作所为加上那么烂的军事能力,怎么可能让人心服呢?加之,刘邦军中所重用信任之人,大多与刘邦是同乡,对于,韩信,彭越等人刘邦是吝啬于封赏的,至于,为何封他们为王,还不是因为,又强敌项羽的存在,被逼无奈么。
天下一统之后,这些人让刘老三,食不安寝,夜不能寐,为啥,害怕他们谋反,毕竟,本来就不是自己人,帝王心术使然,只有杀光他们,才能食之有味,睡得香甜。
历史上开国皇帝都杀功臣,这是为什么
利益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
打天下时盼望全天下的精英都为自己效力,坐天下时又害怕精英造反。只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享受。
为了得天下要向部下许愿:你们打下哪里,你们就可以在那里当官,有政权就有财权。
部下打仗当然卖力,占领一个地方人人发财,新房子、新老婆、新车子。
大家都知道李自成进京,洪秀全当皇帝,张献忠江口沉银。
有钱就有心眼了,杨秀清为什么被杀?
有心眼就会“窝里斗”,就会结党营私,就没有安宁。
整个过程讲起来复杂,想起来又简单。
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诛杀为其建功立业的功臣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国家兴,良将亡。
功臣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以后,命运一般都比较惨,尤其是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功臣,他们在功成名就以后,不仅没有享受到自己曾经渴望的荣华富贵,反而是惨死,原因何在呢?
打天下时的豪杰变成了九五至尊的皇帝,人生的格局发生变化
刘邦与朱元璋二人,他们在平定天下以前,扮演着豪杰的身份。他们以开阔的胸襟、阔达的格局吸引着众英雄来帮助他们打江山。当天下打下来以后,功臣的使命已经完成,功臣在他们眼中已不再是功臣,而是必须防范的人,是威胁他们皇权的人。要坐稳江山怎么办,必须把这些功臣杀掉,于是像大英雄韩信等一批人成了冤魂。结局真是可叹!
功臣居功自傲,不懂自保
功臣们在帮助主人打下来江山以后,自认为“老子对天下有功,就得分得一些好处”,希望尽快加官进爵,比如韩信在齐王被打败以后,极力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刘邦当时觉得韩信还有利用价值,虽然心中有一百个不乐意,也不得不封韩信为真齐王。韩信的这一举动为自己将来的被杀留下了祸根。明朝的胡惟庸等人被杀也是同样的情况。所以一个人即使功劳再大,也要低调做人。
卸磨杀驴是历史的一大悲哀,可历史是残酷的,权力是迷人的。凡是威胁到别人权力,威胁到别人利益的人永远被人害怕,永远是人家心里的刺,是刺就有被拔刺的可能,所以说低调做人,保护自己才是处事的王道。
刘邦驾崩后,为何吕后提议杀掉开国功臣
吕后在刘邦在世的时候就有杀功臣之心,而且亲手安排杀了韩信,彭越等功臣,刘邦死后,她对功臣更加忌惮,怕儿子刘盈压不住场子,才提议把开国功臣都杀掉。
韩信在刘邦和项羽楚汉之争中建立了大功,可以说军事上没有韩信,刘邦就不可能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就是这样一位大功臣,大军事家,被吕后亲手杀死了。
陈豨造反,刘邦率军平叛,吕后留在长安主政。吕后是个心狠手辣又心思缜密的人,她担心韩信造反,就找来了萧何要萧何把韩信骗到长乐宫,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自然相信萧何,就随萧何来到长乐宫,可发现长乐宫里埋伏着武士,萧何也不见了。这时候吕后把韩信装进布袋,吊了起来,让韩信上不见天,下不着地,然后让宫女用竹枪把韩信刺死了。
刘邦驾崩后,吕后的儿子刘盈继位,吕后觉得自己的儿子懦弱,担心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不服,想杀功臣,于是吕后封锁了刘邦已死的消息,找来了男闺蜜审食其。
吕后和审食其的关系比和刘邦要铁。对审食其说出了心里话:那些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功臣都是平民出身,刘邦当了皇帝,他们当了臣子,心里就不舒服,现在又要给刘邦的儿子当臣子,那更不服气,不如把功臣都杀了,以免后患。
这件事走漏了风声,被曲周侯郦商知道了,他也是开国功臣,心里也很害怕,找到审食其说:我听说高祖已经驾崩,不发丧是为了诛杀功臣,现在陈平,灌婴,樊哙,周勃都领兵在外,要知道高祖驾崩不发丧要诛杀功臣,必然联手进攻关中,那时候可就危险了。审食其觉得郦商说得有道理,赶紧去找吕后,说明情况,吕后也不糊涂,于是刘邦发丧,放弃了诛杀功臣的想法。
总结:吕后在刘邦驾崩后提出杀掉开国功臣,是怕自己的儿子刘盈驾驭不了这些功臣,造成内乱,但因为事情败露没有实施。
为什么刘邦没杀几个功臣,总有人说刘邦杀功臣呢
刘邦诛杀开国功臣的罪名是洗不脱的。韩信、彭越、英布……等等。除了长沙王吴芮以变相交出权力和地盘换取身家性命,最终免于一死;张耳是刘邦的儿女亲家,而且早已失去实权,只剩虚名得以幸免(后来他儿子的王爵还是让岳父刘邦找茬给削了);汉初的异姓诸侯王几乎无一善终。虽然部分是借吕后之手除掉的,但是,诛杀异姓诸侯王和刘邦脱不了干系。刘邦不是他儿子汉惠帝,更不是他那俩傀儡孙子,吕后想绕过他诛杀异姓诸侯王,根本不可能。当然,异姓诸侯王里面卢绾是特例,他是刘邦自愿封的诸侯王,和那几位不得已封的异姓诸侯王不同,但命运似乎也没好到哪里去,后面再说他。
刘邦诛杀功臣不仅仅是针对异姓诸侯王,即便当年的发小,如卢绾、樊哙等,也没有逃脱被他预谋诛杀的命运。虽然说卢绾一直自称是担心吕后要他的命。但是,如果刘邦不起杀心,吕后怎么可能敢动刘邦的头号发小?当然,他命大,后来逃到了匈奴,没有成为刀下鬼。试想,如果他不逃,刘邦死了吕后必然是不会放过他的。即便刘邦不死,难道就一定不会杀了他?个人觉得,很难说。他之所以有时间出逃,应该还是刘邦自己在犹豫,毕竟从小一起长大,情分还是有的。但是,刘邦一旦下定决心要除掉他,他估计也是在劫难逃。当然,随着刘邦的死和之后卢绾的出逃,这一切到此结束。再说樊哙,又一个刘邦的发小,而且还是连襟,可又如何呢?刘邦为了防止其在自己死后成为吕后的台柱,临死前硬是派周勃、陈平去取他的人头。如果不是陈平为人圆滑、为求自保而耍了点小手段,樊哙的小命也就没了……
除去这些武的,文的又如何呢?号称开国第一功臣的酂侯萧何不照样因为一点小事进了监狱,差点丢了性命?如果不是以自污向刘邦示弱,表明自己没有野心、只求富贵,结局也很难说。至于张良,那是个拿的起放得下的人,舍弃了一切权力,甚至放弃了三万户的封赏,这才换来了自己的平安。而陈平和由武转文的曹参,也都是因为明哲保身才得以幸免。况且,文臣相对异姓诸侯王和武将还是稍微让刘邦放心些的,自然诛杀的欲望也就没有那么迫切。
剩下还有谁?夏侯婴?说白了那就是刘邦的老友加专职司机而已,他的战功大多属于协同作战,并不能独当一面。况且,太仆并没有太多实权,他能够活下来不是因为刘邦心软,而是因为根本构不成威胁。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当年没有发迹时和刘邦斗殴被抓,他冒着自己遭受刑罚的危险咬死了没有供出刘邦。所以,在刘邦心里他是一个靠得住的老实人,不为难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而且,他当年冒着被敌军追杀和被刘邦处罚、甚至杀了的危险,在逃命途中力保刘邦的一双儿女,刘邦和吕后还是记着这份情分的,从吕后掌权后依旧善待、甚至是优待他也能看得出。
那么,大咖还剩谁?周勃?他勉强算一个大咖吧。其实,他的咖位较前面几个还是稍逊一些的,姑且也算一个吧。刘邦留着他,一来这个吹鼓手出身的大将比较厚重少文,心眼不多,所以让人更放心些。况且,刘邦总要给儿子留几个镇场子的吧?都杀了,儿子用谁?加之他和吕后走得不太近,所以入选了。刘邦自己也曾经说过:“安刘者勃也”,历史最终也证明,刘邦还是很有眼光的。
至于其他那些,基本属于二流、三流的角色,也就不值得刘邦亲自动手了。
综上所述,刘邦诛杀功臣还是很下得去手的。只不过,没有像后世一些帝王那样滥杀罢了。因此,看上去他诛杀的功臣并不太多。但是,他觉得该杀的可是从来没有客气过……所以,诛杀开国功臣的罪名他是洗不脱的。
汉高祖刘邦登基称帝后,为何会大肆屠杀功臣
李世民敲打尉迟恭的话完美的解释了刘邦为何要大肆屠杀功臣,因为刘邦不杀功臣的话,功臣们就会谋反;或者说谋不谋反,只要具备谋反的实力,刘邦都不得不杀。如果北周武帝宇文邕杀了杨坚,后周世宗柴荣杀了赵匡胤,那么隋朝与宋朝就不会产生了。因此刘邦不杀功臣的话,他死后汉朝就不姓刘了,天下又要大乱了;韩信、彭越、英布三人都是当世名将,刘邦可以镇住他们,但刘邦死后吕稚镇不住他们。
尉迟恭是唐军中的骁勇悍将,他曾在敌军中不避白刃长矛救下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击杀了齐王李元吉,还将李建成的头割下来驱散太子的军队,又率军软禁李渊逼其退位;在对突厥的战争中,他身先士卒,击退了突厥大军。晚年尉迟恭居功自傲,不将其它大臣放在眼中,还动手殴打李唐皇室成员。李世民专门把尉迟恭请到书房敲打:我读《汉书》,发现汉高祖的功臣能够保全自己的很少,心里常常责怪高祖。到了登基以后,一直想保全功臣,让他们子孙平安。但是你做了高官之后不断触犯国法,才明白韩信、彭越遭到杀戮,不是汉高祖的过失。治理国家的重要事情,只有奖赏与处罚。分外的恩惠,不能给得太多,要严格要求自己,别做后悔不及的事。尉迟恭听了李世民的话后,从此辞官归隐故乡,纵情山水,不跟外人交往,得以善终。
韩信的军事才能在汉初无人能敌,刘邦对他是深深的忌惮,害怕他执仗兵权或者成为实权诸侯。原本韩信是齐王,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刘邦担心韩信谋反,将齐国封给长子刘肥,迁韩信为楚王。韩信当了楚王后权力大幅度缩水,刘邦还是担心韩信谋反,将楚国封给侄子刘鼻,迁韩信为淮阴侯,软禁在长安城中。刘邦死前不想杀韩信,他也怕背负杀功臣的罪名,但是韩信跟军中将领还有来往,且多有愤恨不平之意,最终吕后设计将韩信杀死。
刘邦、英布都是项羽分封的诸侯王,刘邦是汉王、英布是九江王;彭越则是自己有军队有势力,虽没有得到项羽的分封,但是也算一方实力诸侯。刘邦跟项羽相争时,彭越、英布都协助汉王,他们总在后面袭击项羽的后勤。楚国灭亡后,刘邦当了皇帝,他封彭越为魏王,封英布为淮南王;这两人以前跟刘邦称兄道弟,现在却要称臣,心中多有不甘,虽然没有谋反却令刘邦很不放心。最终刘邦将彭越砍为肉酱,分发给各位诸侯王,魏国被直接纳入中央管理;英布领到彭越的肉酱后,立即起兵造反,兵败后被百姓群殴而死。
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
1、因为刘邦多疑,认为打江山的大臣们功高盖主,怕他们谋反,所以先下手为强,把他们杀了。
2、高帝五年,汉初刘邦称帝,有封王封侯者百余人,这些汉初功臣中,大家熟知的有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曹参、陈平、灌婴、周勃、樊哙等人。其中,韩信、彭越、英布被诛,恰巧三人都是异姓诸侯王。汉高祖刘邦诛杀的功臣,大多是异姓诸侯王(还有陈豨)。
2、人物简介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 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
刘邦到底该不该杀功臣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严格意义上说,刘邦杀得并不能说是功臣,而是一些合作者。
刘邦称帝的时候,封王封侯的就有100多人,比较有名的是
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曹参、陈平、灌婴、周勃、樊哙等人。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善终,被刘邦杀掉的是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人。
有意思的是,其他的人也是战功卓著,绝对不亚于彭越和英布,然而彭越、英布却被封王。原因很简单,彭越、英布之流都不是刘邦嫡系,有自己的兵马,形同藩王。
比如彭越,本来是同刘邦平起平坐的诸侯,有自己的军队。
即便汉王二年(前205年),被汉王刘邦收买,拜为魏国国相,彭越仍然统帅自己的部队。
至于英布也是一样,他是同项羽平起平坐的诸侯,后来成为项羽的部将。后来看项羽要败,这才投靠刘邦。
这两个人都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英布是直接骑兵反叛。彭越是不遵守刘邦的命令,还没来得及反叛,就被刘邦先下手为强干掉了,成了肉酱。
至于杀掉韩信,也是一样。韩信在汉军中的威望极高,又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是个威胁。
况且,韩信此人性格傲慢,不服别人。在被降职为淮阴侯,他就应该安分隐居,他却仍然抱怨不公,串联部下,最终惹来杀身大祸。
其实,刘邦杀掉的这几个人,都是所谓不可靠的军头。
这些人的存在,无论是否实质性叛变,对刘邦以及后来的汉朝都是很大危险。
刘邦建立大汉时,直接控制的地域也只有关中、汉中、巴蜀、河北、淮北、江汉等地,其他多控制在这些万的手中。
那么,刘邦自然要对付他们,这同是不是功臣无关。
至于萧何、张良、曹参、陈平、灌婴、周勃、樊哙等人,没有割据力量,没有政治野心,也就没有危险。
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
看看唐朝的藩镇割据惨状,国破家亡,战争永无止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