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如何评价《道咸宦海见闻录》这本书
- 宋词大家周邦彦,为何一生宦海沉浮
- 宦海沉浮和宦官有没有某种渊源,一海一官,感觉风马牛不相及也
- 宦海沉浮和沧浪之水这两个小说情节怎么一样
- “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郑板桥为何画竹40年
如何评价《道咸宦海见闻录》这本书
读《道咸宦海见闻录》
——张集馨的宦海生涯
作者张集馨生于1800年(嘉庆五年),卒于1878年(光绪四年),1829年(道光九年)中进士。
整体而言,作者进士出身,精通文墨,才思也应在众人之上。作者自1836年外放为山西朔平知府后,三十年间曾在山西、福建、陕西、四川、甘肃、河南、直隶、江西等省任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署理巡抚等。但是,整个官场生涯中,作者始终未能做到封疆大吏。
最初,张在知府任上,勤于政务,有一番成绩。后当上“肥缺”陕西粮道,对奢侈、腐败、交际等逐渐加深认识。后来调任四川,处理政事颇为得力,并与琦善搭上关系(获得赏识),上升势头良好,但似乎对官场风气颇为不能适应。之后却因琦善倒台,自己也受了连累,官场蹉跎十年,身体也已不济。在琦善之后,作者再没有得到一个有力的靠山提携,反倒是遇到了很多掣肘之人。(作者还是李鸿章的儿女亲家)。等再次获任甘肃按察使时,已经心气不在。之后赴多地任职,从起初的认真办事到后来精力不济、心气已灭,逐渐敷衍混事。
宦海沉浮,荣辱恩怨:
》年五十时,“年已五旬,功业未就,读书仕官,无异常人,自顾头颅,业经斑白,殊可愧也”。
》到任时给上司致意送礼,结果被门房“欠平六分,立时掷出”,“因思庆督已经说余脾气太刚,只好容忍,令家人再加一钱送去,以后致送皆加平,始不挑剔”,感叹“晚年薄官,乃受奴辈荼毒,殊可慨也!”
》“十余年来,余遭谗毁,东奔西走,宦辙屡更,不问家事”
宦海沉浮,历尽人事:
关于桂良
作者如果不主动向桂良低头,主动认错、执弟子礼,很难再有出头之日。桂良可能就是讨厌他是个满腹经纶的进士出身!
关于应酬之道
在四川,一个茶商的儿子,由刑部司员捐纳知府,“应酬之道,最为优长,未几而相得甚欢”,通过在吏部任职的杜受田之子,派到四川,又与作者很快交好,被推荐到总督琦善(“人甚聪明,再加历练,当是美材”),遂得到了一个知府实职。
关于主战派
颜伯焘,一个坚决的主战派、一个被英夷坚船利炮吓破胆的老头、一个家产惊人的总督
宋词大家周邦彦,为何一生宦海沉浮
谢谢邀请!
“宦海沉浮”,这个词真是很形象,在大海里,哪有不沉浮的。翻开历史,沉沉浮浮的,不止周邦彦,也不止是词人。
东晋南北朝时的大诗人陶渊明,动荡于做官与田园之间十余年,儒家传统教育,要求男儿立志入世,达济天下,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总是做不了几天,他便辞官回归田园。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坎坷,乌台诗案差一点丢了性命,最后被贬海南。名满天下的“苏门四学士”也有相似遭遇。
北宋词人晏殊官拜宰相,快60岁了,却因撰写宋仁宗生母墓志之事,遭弹劾贬为地方官。他的词不同于花间派,他也写愁,但却是积极的愁、美丽的愁。
周邦彦是北宋和南宋之间词坛举足轻重的人,他把宋词的文学性和音乐性结合的很紧密,只可惜,我们听不到他的音乐美。他也曾多次被排挤逐出朝廷。
上面列举的几位都是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拥有不凡历史地位的人,性格柔和、豁达,人品佳,受老百姓喜爱,但官场深似海,纵使有诸多优点,照样“淹死”你。他们与官场相看两都厌,宛若前世的情敌。这可能也是陶渊明多次复归田园的一个原因吧。苏东坡是陶渊明的崇拜者,被贬的日子,每日必读陶诗,他的豁达心境,也有一部分来自于陶渊明的力量。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这样意思的话:“天才不适宜为自己铺平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但总会在后世获得巨大承认……”。
他们是后世景仰的文学天才,却总是坎坎坷坷,沉沉浮浮。
也许,这就是天意吧!
(图片来自手机)
宦海沉浮和宦官有没有某种渊源,一海一官,感觉风马牛不相及也
宦:做官。如仕宦。宦游。古乐府《孔雀东南飞》:“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宦海:旧时指官场险恶,如处海潮中浮沉无定,故称官场为“宦海”。《儒林外史》第八回:“宦海风波,实难久恋”。
题主所问:“宦海沉浮和宦官有没有某种渊源,一海一官,感觉风马牛不相及也”?
问题是题主把宦官孤立看成了太监了。其实宦也做官的意思。
宦海沉浮与孤立的宦官,也就是太监确实不相及。但是,若是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宦当然就有宦海沉浮这样的遭遇。
汉语词组确实深奥,独立一个汉字是一个意思,而组成词组或成语就是另一种意思。
无论是官还是宦,可都是给皇帝老儿当差的,他们在皇帝面前唯唯诺诺,大气不敢出。而在百姓面前个个如狼似虎,面目狰狞。清朝太监李莲英本是侍奉慈禧太后的一个当差太监,确身穿二品官服。真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李莲英身上既体现了官又是宦的角色,所以官宦的界线难以厘清。
由于官场是一个充满阴谋、互相倾轧的地方。官员的升降如同小船航行在表面风平浪静的大海之中,其实表面平静之下却暗流涌动,暗礁密布,一不小心就有翻船的可能,所以宦海沉浮对于官员而言也是家常便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其为官的成就远远低于他在文学方面所发辉的作用。苏轼一生多次遭贬,宦海沉浮,郁郁不得志。所以有感而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其《赤壁怀古》一词结尾时长叹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古代尽管官场凶险无比,大批举子仍然乐此不疲,皓首白发也就是为了求得一官半职,美其名曰:求得功名,荣光耀祖。一部《儒林外史》将古代知识分子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所以说,宦海沉浮形容的是古代官员们的处境险恶。与宦官之间应该是有一定的渊源。(2020/08/20)
宦海沉浮和沧浪之水这两个小说情节怎么一样
《宦海沉浮》和《沧浪之水》都是讲述了大学生有志青年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改革发展中发愤图强,职场变迁的故事,说的直白点就是官场中的人和事。
当很单纯很有雄心壮志的新青年??从大学的校园跨出校门前,想着进入社会后努力报效国家,但是真的进入岗位后看到遭遇到种种社会现实后的,从大学毕业时的空想家一直实干到官场的圆滑世故,写出了当代官场生活的无奈。都是以官场为依托描写人性的作品,写出了改革开放时的社会各个层面。
两部作品也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吧。
“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郑板桥为何画竹40年
郑板橋画竹,在他自己的诗里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揮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在此之前,另一首诗题中写道:“余画兰竹,家数小小,亦有苦心,卅年探讨。“不管三十年.四十年,都是生前诗题中讲的,不是臨终之言,他73岁逝世,画竹时间应有50余年。郑板桥是清代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诗.书.画三绝,绘画方面,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年不变之人。“早年曾在扬州卖画,44岁中进士,50岁后在山东范县和潍县先后当县令,为官清廉,体恤民族,因不善逢迎得罪上司,终被免职,重返扬州卖画为生。他通过观察和创作实践,提练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实景,胸中之竹是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以画竹抒发自己洒脱豁达的胸怀,表达了勇对现实,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借竹缘情,托物言志,抒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表现“立根原在乱石中,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劲,表达“写取一枝清瘦竹,乌纱掷去不为官“的气节。
画竹之外,画兰表现人要像兰一样幽静.持久.清香.不浮不躁不争。
板橋画石,与前人不同,前人很少将石作为主题形象表现,郑板桥有时将石作为主题,画孤立峰石,有一幅题款“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一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将石头与人品结合到一起。
讲到郑板桥的书画,有时会提到郑板桥书画润格问题,历代文人书画,有赠画,收礼品,收钱,后两者均是“犹抱瑟琶半遮面“,都不会有明码标价,郑板桥制定板桥润格,明码标价,这是历史上第一人,当时是惊骇世俗之举,“大幅6两,中幅4两,凡送礼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賬,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作无益语言也。“讲得很率直明白,收钱不收礼,也不愿与求画者多啰嗦。
颜梅华画郑板桥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