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行书章法最基本的形态是什么
- 书法能被大众欣赏吗,还是只是小众的艺术
- 请问您有喜欢的书法吗
- 名位,《天下十大行书》之十的李建中《土母帖》,如何欣赏与学习
- 对联书法,你喜欢哪种字体(篆书、隶书、楷书、魏碑、行书、草书)哪种书体更好看
- 如何写行书行书的写法有哪些行书书法欣赏
- 什么书法最好看
- 林散之的书法如何欣赏
- 于右任书法到底好在哪里如何欣赏于右任书法
-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你最喜欢哪种书法作品
行书章法最基本的形态是什么
中国书法中,五种最具代表性的书体分别是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如果以笔画形态是否具有动感来加以区分的话,那么楷书、隶书、篆书属于静态书体,而行书、草书属于动态书体。
动静态书体的区别点在于书体笔画层面上的形态,笔画是否具有动感是主要标准。
如果从章法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也可以将这五种书体分为:
章法独立型书体和章法粘连类书体。、
很显然,章法独立型书体就是楷书、隶书、篆书。同样处在一幅书法作品中的字,他们之间关联不是很紧密,笔画上没有链接。所以章法独立型的书体基本上比较规矩、整齐,横成行、竖成列。
而章法粘连型的书体,比如行书、草书,他们通过字与字之间笔画的呼应关系、连带关系,来确定一幅作品中字与字之间的关联度大小。
一般来说,行草书的粘连是为了书写的方便快捷,但在同时也让整幅作品的气韵更加连贯生动、显得一气呵成了。
在特点上,行草书的粘连往往是一个字最后一个笔画直接无限延长,然后延长到下一个字起笔的地方,它就像一群在表演歌舞的艺术家,伸出他们极具美感的长袖和身体,接连不断的书写、延伸。
粘连除了在章法上会显得有气韵,一气呵成之外,还会使得书体动态十足,本来僵硬呆板的字体突然灵动起来,像“活” 了一样,这就使得字体变得生动形象了。
粘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书法家水平高低如何。
一般来说,水平最低的人,两个字粘连在一起,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因为你要对这两个字有足够的把握,然后才能谈到怎么样将这两个字粘合在一起。
而水平较高的人,可以将这两个字粘连在一起,但是粘连的数目一多,他就自顾不暇了。你要同时对很多字有把握和了解之后,做到每一个字都烂熟于胸,才能从容不迫,不假思索地进行粘连书写。否则粘连之间生硬死板,影响整体观感。
而水平绝顶的人,是将一列字全部都粘连在一起,这一整列的字都能一笔下来,一气呵成,水平必须很高才可以。对于字的把握必须要做到结构清晰、重心不失。
所以,行书章法的形态大致上可以呈现出这样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也代表了不同的水平的书法家对于书法的掌握力。
在这方面,比较著名的代表就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王献之最喜欢写一笔书,所谓一笔书,就是某一列字,全部从上到下,一笔下来,连贯地书写,少有中断。
王献之的《中秋帖》就呈现这种特点,我们可以看到,中秋帖第一列,仅仅在“秋”“相”这两处地方做了中断,第二列在“然”字前面中断了一次,前面全都气韵相同的接续在一起。第三列“何”“大”处作了中断但是即便在中断处,你仍然可以感受到好像他们之间虽然没有链接,但是隐隐然似乎有有无形的丝线将它们接续在一起。
而后世的书法家根据王献之这种“粘连”水平,将这种形态的书体总结为一笔书。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
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
对于此,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说:
伯英(张芝)章草,学崔(瑷)、杜(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张怀瓘这句话非常具有大格局,他不是从一个小的书法家的角度来进行论证,也不是从某一个书法作品中得到启发,而是从草书诞生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因此理论的水平就很高。
伯英,其实就是在说张芝,张芝那个时候,还没有诞生楷书,当时出现的草书是从隶书中脱胎换骨而来,人们称之为章草。“章草”这一名称由来也很有意思,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它是章帝创立,也有人认为是写奏章时候用的书体,也有认为是写《急就章》而得名。
从后世一些章草大家,比如皇象、索靖等人流传下来的章法作品中可以看出,章草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没有笔画的粘连,每一个字都是独立的,字与字之间没有非常明显的游丝音带。
所以作为草书书法初始阶段的书体,章草的“章”,应该是严格遵循法度的意思。
“章”这个字,人们往往说是“立早”章,但实际上,章在古代是“音十”章,作为一个计数单位,它是指每十个音节作为一章。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
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
所以,章带有很强烈的法度意味,章草实际上是指那些一开始的时候,严格遵循隶书法度的书体。
这当然不是说后世的书法家在写草书的时候不遵循法度了,而是说他们不遵循除了笔法之外的其他法度了。章草带有很浓烈的隶书意味,而根据我们之前说的,隶书是属于章法独立型书体,因此,章草也带有这种特色。
后世的小草、大草,开始打破这一规则,开始有了粘连、有了呼应,章法上不再样遵循竖成列、横成行的规定。
从一开始“章草章法的字字独立”,再到最后王献之创立“一笔书”,整个草书发展的阶段正好也印证了我们前面关于行草书书写水平高低的判断。
而张怀瓘显然更看重粘连水平对于书体发展的意义。他认为“变之以成今草”的关键在于能否“一笔而成”,而粘连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分辨书体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而按照张怀瓘的观点,草书到了王献之、王羲之这里,就已经成熟了。
行草书从一开始的“章草”,发展到到后来的小草、大草,狂草,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突破旧有草书章法限制的过程。
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那就是草书为什么显得如此不注重“章法”呢?为什么写草书的时候就可以横不成列,甚至竖不成行?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要往艺术的本质上去寻找。
艺术归根到底是人类特有的行为之一,人类通过创作一些看似无用的艺术品,来表达内心世界、宣泄情绪或者改变世界,利用艺术本身无穷的魅力,或者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或者凝聚力量,或者带有哲理思辨,引人思考。
这些形式,既可以是图像,也可以是符号,也可以是声音,每一个艺术门类采用的形式不尽相同,但是他们本质上大致相似。而现代艺术尤其体现了相当明显的理念性、观念性。
古典艺术的特点在于他们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所以古代艺术在描摹现实,表现现实方面花费了很大功夫,但是人类有了摄影、照片之后,艺术家们开始转向那些隐秘的、不容易被人们捕捉到的事物。比如小说中的意识流写作、绘画的抽象派等等。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所谈到的行草书艺术仍然属于古典艺术的范畴,尤其是魏晋隋唐时期,这一时期行草书发展的阶段,是他们处于古典艺术的时代。但是在古典艺术的时代,他们就已经显示出强烈的现代艺术倾向。
行草书是中国书体中特有的一种书写符号,尤其是草书,相比于行书、楷书和隶书,草书极度简省的书写方式让它本身带有更多的符号性质。这种简省的书写方式就影响到了书写的其他方面,包括在结构上的字形大小调整,甚至是我们现在谈到的章法。
随意自由的章法虽然会给人以一种繁乱之感,但是书写者的情感宣泄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释放,如果是楷书、篆书那样,整整齐齐的排列,你恐怕很难从感性上体会到这一幅书法作品的情感究竟如何,而一幅行草书就能做到不用细看就可以感知到。
比如颜真卿最为著名的行书作品《祭侄文稿》,颜真卿虽然写的非常繁乱,但是我们不用看文字内容,就能感受到颜真卿当时心情的悲痛,同样用正楷字、隶书和篆书来书写《祭侄文稿》,恐怕效果就没有那么形象了。
同理,颜真卿在大历六年(771年)所写的《大唐中兴颂》,这一块碑石是给国家歌功颂德的,如果采用了《祭侄文稿》一类的行草书,效果就会适得其反,无法体现出国家的气势和严肃性。
行草书的章法安排是一切从简,将笔法之外的一切限制都打破,让艺术家们创作时有充分的自由,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艺术家们情绪情感的抒发。
总之,从行草书发展历程来看,由于艺术家自由发情感的需要,行草书中章法和结构的因素被逐渐打破,但是对于书法家的功力考验、汉字字形的熟悉度考验都在与日俱增。这是行草书章法上的特点以及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书法能被大众欣赏吗,还是只是小众的艺术
写字是书法,
雅俗多重天。
一幅书法作品,首先给人的是视觉美。就如同我们走在大街上,男人看女人,女人看男人一样。
第一视觉印象都差不多,不要低估了大众的审美水平。
如果是大众都看不上眼的字,连大众这一关都过不了,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字,百分之八九十,就不要谈了。
若是玩,书法则真的是小众艺术。
写字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
写好字则非常难。
写到流流芳千古,则是凤毛麟角。
请问您有喜欢的书法吗
我很喜欢宁夏李景杭先生的楷体书法,李景杭的书体大气、豪放、公正、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名位,《天下十大行书》之十的李建中《土母帖》,如何欣赏与学习
历史有时有很多巧合,很多事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公元945年,那位写下“天下第五行书”《韭花帖》的“尚意书风之祖”杨凝式辞世,也是在这一年,李西台李建中出生,而此人的书法一生受杨凝式影响极深,成为杨风子与“宋四家”连接的纽带。
书法史上,杨凝式之后,五代末、宋代初的书坛,一派寂寞衰败气象,这一点与宋末极为相似,而此时的李建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李建中虽出生于五代,但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宋朝度过,他对杨凝式书法钦佩至极,在他的作品中很容易找到《韭花帖》的痕迹,如字势的收敛,对用笔细腻度的把握, 尤其是拉开字距、行距,造成宽阔疏朗的构成空间,与《韭花帖》如出一辙。
李建中传世之作不多,较能反映其艺术成就的是所谓的“西合六帖”:《土母帖》、《同年帖》、《贵宅帖》、《屯田帖》、《左右帖》、 《斋古帖》等,而《土母帖》是其代表作。
《土母帖》行笔沉著稳重,法度严谨。结体凝重,字形以纵长为主。章法行距宽疏,字距拉开,行气清新浓郁,格调高雅。
李建中书风与唐、五代相近,受杨凝式影响尤深,对开启宋代尚意书风有直接影响。
《土母帖》临习时须注意:
1、用笔沉稳,行笔精劲,提按有度,线条内敛,有欧阳询意韵。
2、通过少量的“撑笔”和随意的笔调,增添些许活泼和灵动。
3、字形结构浑厚严谨,雍容多姿,唐人遗风时有显现。
最后介绍一下杨凝式、李建中书风与尚意书风的关系:
所谓尚意书风,即强调书法的意趣和性情,关注以情感进行书法创作,而不太关注书法技法本身,有时甚至可以说以情感来弥补技法的不足。
而杨凝式留下4件作品,每件风格不同,这种可塑性极强的创作风格为尚意书风的产生提供了想象空间,而其作品对趣味与情韵的追求,更是激发了后世书家对性情的追求。
而李建中清雅爽健的书风,正好从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对联书法,你喜欢哪种字体(篆书、隶书、楷书、魏碑、行书、草书)哪种书体更好看
草书。
如何写行书行书的写法有哪些行书书法欣赏
一,行书比楷书运笔稍快,有时以圆转代替方折,运笔过程没有楷书复杂,并且出现了连笔和笔画简省。
二,实际临帖时,可以分几个侧重点来临。
三,如重点是抓大感觉,那么就用快速临摹法,此时只注重整体大氛围,大关系,忽略其它,舍次求主,抓大放小,在感觉上和原帖接近即可。
三,如果重点是放在气韵上,那么主要注意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牵丝、映带、承接关系。
四,假如重点是放在解决节奏上面,就要注意字的大小,疏密,轻重,粗细等的对比度。
五,如果重点是放在章法上,临帖时要注意整体章法的虚实,行轴线的摆动,行距关系。字的横向关系处理。作品外缘留白。
六,采取这种各个击破,逐步解决问题的方法。把临帖复杂变为简单化,可以减少我们学行书的畏难情绪。降低学行书难度。
七,行书如何欣赏?
行书欣赏要看作品整体面貌体现的精神内涵。有没有雅、有没有正大气象成分。看章法分间布白,看墨色变化,看题款形式,看节奏变化,看气韵生动,看奇险多姿结构,看线条的力量感和丰富的变化。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下图为王宠所书书法作品《晚晓诗册》。)
什么书法最好看
篆书古朴,隶属大气,楷书端庄,行书潇洒,草书奔放。书法中的字体类别繁多,也只能同类相比,而且个人欣赏角度不同,审美观不同,结论不尽相同。我个人认为:篆、隶、草、行、楷这五类书法字体,只要创作者的笔力功夫到了,哪种书法写出来都好看。
林散之的书法如何欣赏
谢谢激情。欣赏林散之的书法作品应该从他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来进行欣赏。
林散之七、八十年代,被认为是草书之圣。他六岁临帖,12岁写对联,1973年在《东方欲晓》发表作品,一举成名,时年75岁。六岁到75岁,多少年的笔墨情缘,可见其功底深浅,又可知“功夫”在书法中何等重要。
风格和特点:不狂不傲——笔随心动,不骄不躁,我行我素,线条洒脱大方,奇而不险,拙而不弱……静寞之中蕴着神奇和浪漫。他与历史上、其它草书大家相比、少了一些狂颠和刚强,多了些安稳和软静。谁都不像,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另眼相看。成其为书法大家。
总之,欣赏林散之的书法作品,要从他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来欣赏。所以说要成为书法艺术家不容易,你写别的字、再像那是别人的,你写自己的,笔墨情缘几十年,不被人们认可和接受,也是一事无成。
于右任书法到底好在哪里如何欣赏于右任书法
于右任(1879年——1964年)先生是从三秦大地走出去的名流,在政治、诗词、书法、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尤以书法上的成就最高,被誉为“近代书圣”和“当代草圣”,是公认的书法大师,不论是学术界还是民间,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
在1999年《中国书法》杂志组织的“20世纪十大书法家”投票评选活动中,于右任跟吴昌硕、康有为、林散之均为35票,并列第一,正是这个活动结果的公布,等于给于右任进行了盖棺定论,让他成为现当代最有代表性的书法大师之一。
“20世纪十大书法家”投票结果如下:
吴昌硕(35票),康有为(35票),于右任(35票),林散之(35票),毛主席(26票),沈尹默(26票),沙孟海(25票),谢无量(22票),齐白石(19票),李叔同(15票)。
实际上,于右任生前在书法上就获得了很高殊荣,他的草书跟谭延闿的楷书、胡汉民的隶书、吴稚晖的篆书,正好代表了真、草、隶、篆四种书体在此时期的最高水平,因此,他们四人有了“民国四大书法家”的美誉。
千禧年之前的投票评选,只不过是为于右任锦上添花罢了,有没有这个评选结果,都不影响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于右任的书法究竟好在哪里?应该怎样来欣赏?关于这些问题,我谈谈我的认识。
于右任书法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引碑入草”,就是说,他把碑学书体的笔意和审美融入到草书中来,创作出一种全新的书法美学形态,并取得了极高成就,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开宗立派的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书法有“帖学”和“碑学”两大流派,帖学书法以二王、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书法家的作品为宗,在审美趣味上追求书卷气,呈现出秀逸、妍媚、灵动、潇洒的风格特征,草书则是帖学书法的重要形式之一。
碑学书法是指镌刻在各种碑石上的书法作品,以魏碑、唐碑为代表,由于成品是由刻刀镌刻而出,让书法线条中自然而然附带上浓郁的金石味,流露出刚健、雄强、拙朴、粗犷的美学趣味。
打一个比喻来说,帖学如同身姿婀娜的舞女,碑学则如威武霸气的将军。
很显然,帖学和碑学归属于不同的书法美学体系,从笔法、技法、章法、墨法、结构上,没有任何相通的地方,如何把两者兼容互补起来,正是“引碑入草”的主要工作,毫无疑问,这个工作带有探索性质,实践难度非常高。
但于右任先生没有知难而退,他的底气是他的传统书法功力非常深厚,对历史上许多书法名家的作品都可以如数家珍。
他的具体做法是,改掉古人写草书时喜欢用侧锋的习惯,尝试着中锋用笔来写草书,把一些笔画写得相当纤细,但不缺乏骨力感,既保持了草书的潇洒灵动,又兼具了碑学书法的圆劲刚健,将魏碑和草书打通成一片,构建出书法上的新形态、新境界,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学习对象。因此,他的书体被称作“于体”。
于右任对书法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创建了“标准草书”。
在于右任之前,中国书法史上曾经诞生了三种草书形式,一是“章草”,诞生于秦汉时期,是从隶书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古人为了追求书写速度和效率,在写隶书时,对一些笔画进行连笔和简化,逐渐创建了章草,以东汉张芝和西晋索靖为代表。
二是“今草”,也叫“小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化后得来,具有笔画连绵环绕,文字连缀呼应的特征,集大成者是东汉的张芝,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北宋的黄庭坚。
三是“狂草”,是对今草笔画进一步简化后得出,常常将点画连绵书写,故有“一笔书”的别称,但在章法上跟今草一脉相承,属于“乱中有序”的书法形式,代表人物是唐代的张旭和怀素。
于右任在总结完前三种草书的基础上,以毕生心血发明了书法史上的第四种草书,也就是“标准草书”。
“易识、易写、准确、美丽”,是他确立标准草书的四大原则,围绕这四大原则,他还把古人的一些草书笔法进行了矫正,让其更加合理与实用,并出版了《标准草书》法帖,让草书既保持了艺术价值,又兼具了实用价值。他的创新对书法史具有功高盖世的贡献,因此,他享有了“近代书圣”和“当代草圣”的美誉。
于右任的草书融合了魏碑特征,书法线条综合了犀利、柔韧、潇洒、遒劲等多种审美元素,因此,欣赏他的草书时,遵循两点原则即可。
一是欣赏线条中飞扬灵动、延绵不绝的气韵,这个审美特征是由点画的连绵书写,即“笔断意不断”的方式塑造而来。
二是欣赏他的书法线条本身的味道,这跟欣赏碑学书法作品没有区别,以欣赏线条中的金石味和庙堂之气为准则。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你最喜欢哪种书法作品
谢提问!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此作品前半部表现叙事意境,后半部渐次汹涌澎湃,展开了书法画面,再现其侄季明殉国血与火的场面。此作品开书法表现被书写内容的先河。与当时李世民崇尚的二王书风无血统关系,属横空出世。这就是多年来此作品与《兰亭集序》比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