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濒死死亡的人是否留恋亲人和世界
- 你畏惧死亡吗弥留之际你会有牵挂吗
- 《雍正王朝》中康熙弥留之际,为什么不主动放出圈禁的老十三帮助四阿哥稳住局势
- 老人在最后临终时会感到害怕吗
- 人在弥留之际究竟是舍不得阳间的儿孙,还是马上想见过世的父母
濒死死亡的人是否留恋亲人和世界
你这个问题仿佛是为我量身打造的,因为普通人只能臆想,而我却可以用亲身经历来回答。
死亡有两种情况,是突发意外身亡和可预知命不久矣,在等待中亡故。
我在服现役期间,曾因执行公务发生意外。医院专家事后说我是九死一生,堪称奇迹。归队后战友们见到我都觉得不可思议,说我的命是捡回来的。
意外是突然发生的,留给我的反应时间不会超过一秒钟,然后就陷入昏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不会有太多的想法。唯一的念头就是“我这是要死了吗?再吸一口气,再吸一口气……”。如果我没能被抢救,这个念头就是最后的心理活动,只能是心有不甘和对自己生命的留恋。
我在医院被抢救时,短暂恢复意识。大概有三到五分钟时间,睁不开眼晴,发不岀声音,身体也完全不听自已指挥,仅仅能听到施救医护人员对话。他们大概是在确定施救方案,还对是否用麻醉剂有争论,我明确听到有人说尽人事,听天命的话。那一刻真的是思绪万千,想爸爸妈妈、想亲恩未报、想自己年方二十还没交过女朋友、想吃妈妈做的红烧肉……,想自已要永远失去这些,心中并无恐惧,有的只是不舍和遗憾。
当然,我是幸运的,今天还可以享受生命,有机会在此回忆过往。
所有的朋友们,请珍惜当下,认真生活。这样才能不辜负生命,不辜负时光,不辜负你爱的和爱你的人。人生无常,你永远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
你畏惧死亡吗弥留之际你会有牵挂吗
不畏惧!
因为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抗不住。
到我弥留之际,已经了无牵挂。因为人世间的任务我已经完成。
父母早已寿终正寝,儿女均已成家立业,各自都有了幸福的小家庭,用不着我再牵肠挂肚。老伴性格平和,儿女们不会亏待他。所以,我会笑着离开尘世,寻找我那早己驾鹤西去的父母。
感谢邀请!
《雍正王朝》中康熙弥留之际,为什么不主动放出圈禁的老十三帮助四阿哥稳住局势
康熙畅春园传位的这一段剧情,电视剧对原著小说的改动比较大。在原著小说中,十三阿哥是康熙放出来的。准确的说,是康熙在弥留之际,口谕雍正,让雍正带着金牌令箭亲自去十三贝勒府放出来的。
我截一张小说的相关内容——
按照原著的情节,畅春园传位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一、康熙提前召见雍正,口谕传位给他。并让雍正从侧门先走,去把老十三放了。(顺便把大阿哥和废太子也放了。)
二、康熙将八爷党扣留在畅春园,给雍正争取时刻。
三、雍正带着康熙给他的金牌令箭,赶到十三贝勒府释放胤祥。
四、二人分头行动,雍正赶去畅春园听传位诏书,老十三去丰台大营夺兵权。
五、老十三和十七阿哥分别带丰台大营和西山大营的兵赶到,雍正顺利登基。
原著中有一个情节设计的非常有心机,康熙宣雍正去畅春园时,雍正本打算叫上十七阿哥也一起去。此时邬思道哈哈一笑,四爷你一个人去就可以了。叫上十七爷,是打算被人家一锅烩了吗?
邬思道的这个想法是很对的,因为只要十三阿哥或者十七阿哥有一个人在外面,起码就能保证雍正的人身自由不受限制。
反观八爷党,就没有邬思道这种谋士替他们想到这一层,结果导致全部被扣在畅春园内,被雍正一锅烩了,毫无还手能力……
后来老九开窍了,打算闯出去,结果被雍正命令侍卫直接给他挡了回来,为时已晚。
电视剧在改编时,把这一段戏份精简,尤其是关键人物十七阿哥略去。我个人感觉,目的可能是为了制造戏剧冲突,突出雍正在畅春园继位的困难。
毕竟,如果按照小说的剧本,那八阿哥一伙人也太弱鸡了,全程被康熙算计。康熙死后,又被雍正全程压着打,这就凸显不出雍正继位的困难了。
所以,我觉得电视剧里面康熙弥留之际,仍然没有主动放出老十三,其实还是为了让剧情紧凑,好看。
当然了,如果只看电视剧,康熙不放老十三貌似也说得通。因为康熙把后事安排在畅春园里面,身边的侍卫都是自己的人。并且事先已经敲打过隆科多了,有侍卫和隆科多的保护,雍正顺利继位,问题不大。(至少康熙认为他安排是万无一失的)
只不过康熙对隆科多还是看走眼了。这厮在继位之夜其实卵用没有。
我曾经在另外一篇文章里面计算过,隆科多去乾清宫取传位诏书的路程,撑死了四十公里左右。
而雍正派张五哥去释放老十三,老十三再去丰台调兵,然后再带丰台的兵去畅春园勤王的路程,比隆科多要远的多。
(1)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从畅春园赶到雍和宫交给邬思道。(15公里左右)
(2)张五哥再从雍和宫赶到孚王府,将老十三放出来。(4公里左右)
(3)老十三从自己家赶到丰台大营,杀了成文运,夺兵权。(22公里左右)
(4)老十三再从丰台杀到畅春园。(大约21公里)
这完全就是饶了北京城一大圈啊!路程最起码也有六十公里!隆科多比张五哥出发更早,路程比张五哥、胤祥少了几乎一半。老十三在丰台大营还经历了对峙杀人,调兵遣将等一系列的事。而隆科多只是轻轻松松去取个圣旨,竟然还在十三爷之后才赶到……
可见这厮就是故意在路上磨蹭,估计就是偷偷的躲在哪个角落里,看到老十三带丰台大营的兵来保驾了,觉得老八一伙人肯定没戏了,才装模作样的赶到,宣读圣旨。
所幸老十三顺利赶到,才挽回了局面。隆科多这个人靠不住,后面将他圈禁,前面的铺垫很足,一点都不冤枉。
另外,我认为多电视剧里面至少还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促使了康熙没有释放老十三。
其一、康熙对雍正说,老十三这个人的性格不成熟。他不仅喜欢冲动,还经常顶撞人。连我都敢顶撞,日后必然也敢跟你顶。
所以就需要康熙扮黑脸,关胤祥十年;雍正扮白脸,继位后再放出来。老十三就欠雍正一个人情了,日后见面矮三分,不会像以前一样跟雍正抬杠。
并且老十三两次圈禁,都跟雍正有关系。第一次被圈禁,太子明明是来找雍正的,是老十三出去替雍正挡了枪;第二次被圈禁,下令屠杀江夏镇的明明是年羹尧,结果还是老十三替雍正背了锅。雍正欠老十三大人情,这个人情需要雍正自己来还。
其二、康熙想一个人静静的走。提前放出老十三,让老八知道了,必然又是不得安宁。
这一点在电视剧中有很多线索,康熙用稳麻痹了老八,以为防住了老四,就大功告成了。殊不知真正的boss,是他的父皇。
康熙先是让张五哥去接雍正,接着又把金牌令箭放到如此显眼的地方。明摆的就是给机会给雍正,让他实行自己的计划。
纵观全局,老八一伙人才是最可怜的,同时也是想最多的。既想算计老十四,又想防止老四一伙人。结果没想到被康熙给算计了。
老人在最后临终时会感到害怕吗
我母亲临终时,就没有害怕,她提前半个月就不进食也不喝水,说要干干净净的走,整整15天,走的时候非常安详,问她那里不舒服,说没有不舒服,只是要我不要摸她,说我摸她就走的不踏实,临走都是清清楚楚的,一点没迷糊,真是好命,我母亲一生都是助人为乐,从来都不发脾气,对外人能帮助的就一定会帮,就是因为一辈子积善行德,所以走的时候没有受一点罪,人活着还是要多做善事,我母亲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人在弥留之际究竟是舍不得阳间的儿孙,还是马上想见过世的父母
应该说,有的是前者;有的是后者;有的是两者兼而有之。
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死亡,甚至是恐惧死亡,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的。有的是因为手里还有很多的钱没有花;有的是因为还有很多福没享受的够;有的是留恋自己的亲人;有的是害怕死亡的痛苦;有的是因为理想尚未实现……
人生只有一次。“人死不能复生”,所以人们都珍惜生命,珍惜人生。
没有人急于见到已经去世的父母,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死后是否能够真的见到去世的父母。有的人之所以说,死了可以见到去世的父母,其实就是一种自我安慰。
没有人死而复生过,因此死后的世界对于活着的人,永远是个谜。
我一个朋友的岳母,癌症晚期,痛得浑身难受,有时候痛得拿头去撞墙,撞得鲜血淋漓的。她在去世前,就经常叫喊着:“娘啊,你快来把我领走吧!”这当然不是因为她迫不及待地要去见娘,而是痛苦的不再留恋这个世界。
所以说,对于去世的父母,无论如何思念,也没有人急于去见他们,只是希望在梦里能够相见就是。
人生一世,往往都有太多的担心和恐惧:有的人恐惧疾病;有的人恐惧贫穷;有的人恐惧考试;有的人恐惧黑暗;有的人恐惧饥饿;有的是恐惧孤独等等。但是人们最恐惧的还是死亡。因为关于死亡,荒诞不经的传说实在太多;对于死亡以后的仪式,实在隆重而繁琐,;死亡以前的种种迹象实在痛苦不堪;死亡者亲属的悲痛欲绝等等。所以有位哲学家说的好:“死的恐怖来源于对于死的联想。”
有的人相信死者死后对自己的人生有影响,因此就在丧事的办理上一丝不苟,对于死者的虔诚态度更是无与伦比。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但是,这些都助长了人们对死亡的神秘感和恐惧心。当然也不排除有的人,对于死者生前的歉疚想借丧事来弥补,其实也就是自我解脱而已。
人们应该懂得,只要内心强大,任何死者都无法影响到生者的世界的。人的感情丰富多彩而足以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培根随笔》中说过:
复仇之心可征服死亡,爱恋之心会蔑视死亡,荣誉之心会渴求死亡,悲痛之心会扑向死亡,恐惧之心会预期死亡。
还有一些患了抑郁症的人,他们就想方设法地去寻死。我一位熟人,患了抑郁症,经常彻夜难眠,内心焦躁痛苦到了极点,后来趁家人不注意,跳楼自杀,才享年48岁。
我有一位朋友是医院的大夫,他告诉我说,有一次在他们医院住院的一个尿毒症病人,昏迷了三天,苏醒过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支开了陪床的家人,然后打开窗户,从十几楼的病房上跳了下去。这个病人才26岁。
这些自杀的人,当然不是为了什么荣誉,而是他们感觉生的痛苦已经远远大于欢乐。因此,我个人有时认为:
一个人如果人生的痛苦大于欢乐,他就会不在乎生死,甚至会因为感觉生不如死而主动寻死;如果生的欢乐大于痛苦,他就会对人生留恋不舍,而努力好好活着,甚至多活一天都要竭尽全力;如果生的只有欢乐没有痛苦,或者是欢乐无限而痛苦少得可以忽略不计,他就会想方设法地刻意去追求长寿,甚至幻想长生不老。
内心深处有坚定的信念也可以战胜对死亡的恐惧,而视死如归。
像岳飞一心要收复河山、直捣黄龙,最后面对奸臣的迫害,明知是死,也坦然面对,因为他做到了“精忠报国”。岳飞的理想就是要报效祖国,当报国无门的时候,他就生无可恋,因此不怕死。
像谭嗣同,本来有机会可以撤走,但是为了惊醒世人,他愿意步向刑场,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不朽呐喊。
像文天祥面对荣华富贵,他丝毫不为之所动,反而选择了以死报国,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像阿基米德面对敌人架在脖子上的利刃,坦然一笑,说道:“请等一下,让我把这道题做完。”这道题就是造福万代,举世闻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死之寻常犹如生之天然。所以我们不必害怕死亡,不害怕死亡,就要正确面对人生。我们的人生应该是:努力学习,好好工作,争取为社会多做贡献。至于寿命的长短就听天由命吧!
所以我要说:“努力行善,莫管前程!”这就是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