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怎样理解“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句话
这两句诗出自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的七律诗《登高 》。前面写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指明季节环境并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接着信手拈来“萧萧下”与“滚滚来”,浓缩了时空,让人身临其境,易引发共鸣。
再浓墨重彩,引出精致简炼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名句,这十四字,内涵丰富,表达了作者远离故乡,颠沛流离,长期辗转,随业沉浮的惨状;阐明了自己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举目无亲,孤独无依,愁绪满怀的心境。
他是爱国主义诗人,有国势艰危的感叹隐藏其间!道尽了“国破山河在”怅惘,真正感时花溅泪!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哪八层意思
1.一层:悲秋—季节的凄惨。
2.二层:家乡悲秋不及万里外悲秋。
3.三层:定居万里他乡者悲秋不及天涯游子悲秋。
4.四层:短期天涯游子者悲秋不及长期者悲秋。
5.五层:长期少年天涯游子悲秋不及老年垂暮天涯游子悲秋。
6.六层:老年垂暮但身体健康者悲秋不及身老多病终年漂泊悲秋。
7.七层:身老多病终年漂泊者平日悲秋不及登台眺望满木萧然时。
8.八层:登台眺望满木萧然时有亲友在旁者不及孤独一人独自登台 。
字词分析
1.万里:指地理长度,说明其远。
2.悲秋:在特殊季节里人的悲凉情绪,秋在古诗里经常使用,代表正是”悲“,同时也在交待时间。
3.常:表示频率多或者时间长久。
4.作客:“客”用现代话讲就是流浪,作客就是成为流浪汉。常作客就是常年流浪,当很久的流浪汉,很悲惨。
5.百年:表示时间的长短,换个现代常用的,也可以用”一生“,表示时间长,长年。
6.百年:同时还暗示了作者年纪大,老了。
7.多病:身体不好,多有苦痛。
8.独登台:台为高处,独登台说明没有亲朋好友。秋日登高是一种习俗,说明作者思念亲人。
扩展资料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整体赏析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