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哪里 夕死可矣

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哪里(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内涵是什么)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01 23:02:16 浏览10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其文化内涵是什么

我是钰姐,我来回答。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又富含哲理。

如“朝闻道,夕可死矣”出自孔子《论语.里仁》,其文化内涵非常的深刻和隽永,深得后世千古流传、品味无穷,我们来看看。

一、摒弃“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错误理解

大多数人可能会从字面意思去理解。

比如理解成“早上听到或明白了一个道理(或真理),晚上死了也可以了”。照这么理解,如果懂得了一个道理(或真理)就可以去死,这样值得吗?显然不合逻辑和事理。

如果每次明白一个道理就去死,那人生一辈子要明白的道理就实在太多了,岂不是要死很多次了。而且明白或领悟了道理,不是为了去死,而是为了更好的去做事,去践行。

因此,如果我们单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就会有失偏颇,失却了文化本身的内涵。中华文化一向博大精神、含义隽永,我们要领悟出其本质的内涵。

二、如何理解名言中的“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中其他词语都很好理解,比如“朝”和“夕”对应,我们来理解“道”。

我们常说“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或“悟道”等等,可见“道”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道”一是指“宇宙间的一切法则、规则、道理或真理”等;二是指“为达到某种道德标准或思想标准的途径”,比如人道、狼道或天道等,重点是“到达成功的路径”。

“道”在《论语》里遵循的是儒家的道德标准“仁”,也即是“仁义道德”。孔子在《论语》阐述很清楚,孔子甘愿为“仁”去“死”,这就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道”。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不为作官,只为行“道”,但是在他的有生之年都没看到“仁道”的实施,无法看到“天下大治”的局面。

虽然孔子为之努力付出了,但还是没看到“道”德结果,这是时代因素决定的。这就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仁义之道”。

历来统治阶级以“仁义之道”来治理天下;正人君子也是把“仁义之道”当作修身立己的准则。我们常听到“满口的仁义道德”,如今听起来有封建色彩或虚伪的情感。

因此,“道”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其现实意义是不同的。当今可认为是“道理或真理”,在古代可理解为“仁义道德”。

三、如何理解名言中的“死”

“死”在“朝闻道,夕死可矣”中,意思是“为......而死”,是动词的一种为动用法,这里是指“为真理、道理或仁义道德而死”。

比如《论语.宪问》中: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死”后其实是有被省略的宾语即“死之”,就是“为之死”。

当今理解“死之”,是“为道理或真理而死”,比如之前的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而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疫情中的逆行者为天下苍生的生死存亡而牺牲自我。

在孔子时代“死之”,孔子是“为仁义道德而死”。

因此,在不同的时代,“死”的对象是不同的。

四、“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深层含义:知行合一、牺牲奉献

“朝闻道,夕死可矣”背后的深层含义是知行合一和牺牲奉献。

1、“朝闻道”,重在践行,知行合一。

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而执著追求,为“道”而生,为“道”而死。

我们也常说“听过很多道理,却总是过不好这一生”,这就是只懂得了“道”和“知”,而忽略了践行,没有真正的付诸实施。

因此,我们懂得了仁义、真理或道理,就应该去努力实践它、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中国伟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2、“夕死可矣”,捍卫道义,牺牲奉献。

一个人如果有志于“道”,必会终身实践,毫无怨言,毫无遗憾,为“道”而舍身忘死,在所不惜。这就是“置之生死而度外”的最高道德修养。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或“为正义事业而死”等,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在新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深刻内涵。

结语

因此,“朝闻道,夕死可矣”可理解为:

如果你懂得了某些道理(或真理),你就应该按懂得的道理(或真理)去实施,去践行,即使为了这些道理(或真理)而牺牲自己,也是死而无憾(或死得其所)的。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END)

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个道和老子讲的道有联系么

老子之道,宇宙大道,阴阳之理,天地规律。孔子之道,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克已复礼!两道不同!

你如何看待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

当你明白了宇宙万物的真理之后,以前所看重的什么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就都如同过往云烟一样一点也不重要了,道家讲的是如何让你的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获得大智慧,获得灵魂的永生,普通凡人的生死观念是比较狭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