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古的拼音

远古音中古音怎么区分?古代没有拼音,那么文字的读音靠什么记录下来仅靠口口相传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30 06:53:27 浏览5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远古音中古音怎么区分

周秦两汉语音为上古音,称隋唐语音为中古音。广义的古音包括上古音的声、韵、调,狭义的古音指以《诗经》、《楚辞》押韵为中心的周秦两汉韵,等于古韵。

古代没有拼音,那么文字的读音靠什么记录下来仅靠口口相传吗

@头条号@中国作家网 @中华鬼谷子智囊团

在中国古代没有汉语拼音的时候,古人是怎么通过学习认识汉字的呢?老师是怎么教学生识字读音?难道仅仅是凭借直接口口相传吗?其实古人很早就发明了一套方法来进行汉字注音,进行教学和传播文化。

一、直音法

顾名思义,所谓的“直音法”,就是用读音相同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的读音。举个例子,《尔雅》中有:“’肇’注’兆’。”此外呢,还有“帝”音“地”、“根”音“跟”等等。

但是“直音法”有着天然的缺陷,譬如,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者同音字更加生僻,如果勉强用发音相近的字注音就会出现注音不准的情况。

二、读若法

读若法是为了解决直音法的缺陷应运而生的。与直音法不同的是,用读若法注音的字不一定非要是相同的音,也可以用读音相近但声调不同的字,这便大大扩大了直音法注字的范围。举个例子,“化”字用读若法就可以标注为“化读若花,去声”,“烟”可以标注为“烟读若严,音声”,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很轻松的避开生僻字的认识。

三、譬况法

所为“譬况法”就是指用相近的事物来对比说明。这种方法的重点不在于字的本身读音,而是告诉我们发音的方法和重点,这种源于早期先秦的注字方法现在也被认为是汉字注音之始。任何学习一门外语应该是“譬况法”入门的,就像我们一开始学习英语,老师会让我们学习如何张嘴,舌头放在牙齿的什么位置,然后通过声带怎么发声。用这种方法一定要张开嘴发出声音来,朗读出声才能学到正法。或许也是读书人读书时都爱摇头晃脑的原因。这便是“譬况法”的通俗解释。

四、反切法

反切法和我们今天的拼音很接近,它起源于东汉。因为佛教刚传入中国的原因,用梵文写成的经书太过晦涩难懂,反切法便由此诞生了。反切法是用汉字给汉字注音,反切两个字,前一个是反切上字,下一个是反切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切字。例如,《广韵》中有:“冬,都宗切”,意思是冬的读音dong,是取“都”的声母d和“宗”的韵母ong合并而来,上字取清浊,下字取四调,“宗”的一声声调为“冬”的注音。反切法是为了补救直音法和读若法的不足而诞生的。

反切法直到1918年,才被北洋政府教育部淘汰。

五、叶音法

“叶(读作’谐’)音法”是一种盲目的篡改读音的错误注音法,因为远古、上古时期的读音发展到中古后期及近古时期时,有些字的读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演变和改变,致使一部分古籍中的诗句上下句之间已经不与当时的读音押韵了,而后来的某些学者不了解语音是不断演变的,所以把远古的读音主观的变成了与当时的读音合辙押韵的读法,这是非常错误的。叶音法多用于对《诗经》等远古、上古时期古籍的注释,是错误的注音法,很多都是注释者主观随意的拼凑和捏造,所以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用法了。

叶音法一般用“叶”某音的方式来注音,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比如“贫”中的“叶频眠切,音骈”,就是叶音法。叶音法是用改变字的读音来迁就押韵的注音法。这里为了跟诗最后一个字“篇”押韵,就把“贫”的读音改为“频眠”反切后“骈”的读音。这种注音法是对古代语音缺乏认识造成的结果,是不科学的。

六、注音符号简介

现在字典后面除了汉语拼音外的另一种注音方法,叫做“注音符号”,那是清末民初章太炎模仿日本“假名”(用汉字边旁表音)而创造出来的一套注音方法,即用符号标注汉字读音。在北洋政府时期被教育部颁布为标准注音方法,现在台湾依然使用注音符号。这不是中华古代注音法,是近代才刚刚出现的。注音符号(神:ㄕㄣˊ)是1912年制定,1918年发布,只比汉语拼音的1958年早了40年。

相对于拼音来说,注音符号有时简称注音。目前在中国台湾地区,小学生在学会汉字书写之前,会先学习注音符号作为中文字的替代写法。

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古人创造了太多的文化和创新发明留给子孙后代,以上这些认字方法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方法或多或少都慢慢没落了,可我们远远不能忘记老祖宗们用智慧给我带来的这些文化。现在中国大陆使用的汉语拼音是1955-57年研制,1958年颁布的。如今已经成为联合国规定的用拉丁字母转写汉语的国际标准。作为后世子孙,我们也承担着为中华五千年文明这栋“大厦”添砖加瓦的历史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