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李世民是如何选择的,他们的排名合理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9 01:53:54 浏览6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李世民是如何选择的,他们的排名合理吗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说白了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搞出来的“国家级荣誉天榜”,用以纪念和颂扬开国功臣们的丰功伟绩,彰显李唐帝王的博大胸襟和礼贤诚意。

那么,这二十四位有资格上榜的牛人都是谁,为何长孙无忌排第一,为何猛将秦琼排最后,为何战神李靖排位偏低,这种排序合理吗?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来掰一掰个中缘由。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有谁?

1、长孙无忌:司徒、赵国公;

2、李孝恭:司空(追封)、河间郡王,贞观十四年病逝;

3、杜如晦:司空(追封)、莱国公,贞观四年病逝;

4、魏征:司空(追封)、郑国公,贞观十七年正月;

5、房玄龄:司空、梁国公;

6、高士廉:开府仪同三司、申国公;

7、尉迟恭: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

8、李靖:特进、卫国公;

9、萧瑀:特进、宋国公;

10、段志玄:辅国大将军(追封)、褒国公,贞观十六年病逝;

11、刘弘基:辅国大将军、夔国公;

12、屈突通:尚书左仆射(追封)、蒋国公,贞观二年病逝;

13、殷开山:陕东道行台右仆射(追封)、郧节公,武德五年(622年)病逝;

14、柴绍:荆州都督(追封)、谯国公,贞观十二年病逝;

15、长孙顺德:荆州都督(追封)、 邳(pī)国公(追封),贞观二年病逝;

16、张亮:洛州都督、郧国公;

17、侯君集: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潞国公;

18、张公瑾:左骁卫大将军、郯(tán)国公,贞观六年病逝;

19、程咬金: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

20、虞世南:礼部尚书(追封)、永兴县公,贞观十二年病逝;

21、刘政会:户部尚书(追封)、渝国公,贞观九年病逝;

22、唐俭: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jǔ)国公;

23、李勣(jì):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

24、秦琼:徐州都督(追封)、胡国公,贞观十二年病逝。

▲标紫指的是在凌烟阁功臣评定时已逝者,标黄指的是当时的健在者。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序有何依据?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何如此排,我们结合一些常见的问题来探讨。

一、长孙无忌为何是凌烟阁之首?

长孙无忌做榜首其实是名副其实的,主要理由有以下两个方面:

1、官职

官职很大程度上就能反映出臣子在帝王心中的地位,除了个例以外,功劳也必须与之匹配,否则难以服众。而长孙无忌的官职在众功臣中最高,是司徒。

唐朝的三公沿用了东汉的官制,依次是太尉、司徒、司空,虽然皆为正一品,但仍是讲究授予顺序的,司徒位于司空之前。

从榜上可以看出,长孙无忌下面跟着四个司空。那么我们不妨暂且扩展一下,他们四个官职一样,这顺序是怎么论的呢?

李孝恭是皇族,同等官职下,排第二那是理所当然,谁还能不对皇族恭让三分;

接下来,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都是贞观名臣,是李世民开创盛世的核心臂助,按说他们的功劳不容易区分高下,毕竟“房谋杜断”一向是双璧合一,而魏征也不能被小觑。

有人觉得魏征不就是敢犯言直谏嘛,功劳也没觉多大。大错特错了,魏征历任谏议大夫、尚书左丞、秘书监、侍中 、太子太师(知门下事),史学界对魏征的定义是“名相”,不是正直的“大喷子”。魏征对上进谏纠错、维护朝风,对下整顿吏治、主持公道,如此上清下肃,才是百姓之福,才是苍生之幸,谁敢低估他的功绩?从另一个侧面看,魏征在《新唐书》上单人列传,而房杜二人合传,不能因此说魏征就是最牛,但足以说明魏征真的有分量。

那么说到底他们三人为何如此排序?因为地位相近,所以按照“死者为大”的原则,追封的司徒在前,先故去的人在前,所以顺序是杜、魏、房。

2、功劳

在功劳方面,长孙无忌也是不虚任何人。长孙无忌本就是李世民的大舅哥,所以他从一开始就认准了自己的亲妹夫,一条道走到黑。可以说,征战拼搏的过往岁月里,陪伴李世民、为其出谋划策最多的就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虽是文官,但也领军作战过,立下不少功劳。

最困难的时候,秦王府的主力们被太子党打压分解得七零八落,就连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暂时被迫出走,那个时候坚定地为李世民打气谋事的就只剩长孙无忌了。玄武门关键一战,也是长孙无忌在其中带头串联,最终辅佐李世民登顶成功。如此心腹功臣李世民把他排在第一理所当然。

二、猛将秦琼为何排最后?

同样是“门神”,尉迟恭排第七,秦琼却排到了最后,两人的差距有点大。

尉迟恭排得高,勇冠三军、军功卓著先不提,主要是因为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不但救了李世民,还亲手杀死了齐王李元吉,最后还替李世民逼宫李渊退位,绝对是李世民的铁杆死忠,深得李世民的喜爱,因而对于尉迟恭怎能不极力地褒奖一番呢。尉迟恭上面除了之前讨论过的五位“大神”,就剩一个高士廉。

高士廉和尉迟恭一样都是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的最高阶,从一品,仅次于三公,所以他们也符合上段说的按照官职排序的逻辑。而高士廉高尉迟恭一筹主要是因为高士廉是长者,同官位、同爵位的情况下,长者为先。

当然,高士廉还有更多为先的理由,他是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的亲大舅,从小抚养兄妹长大,后来还看中李世民,将长孙皇后嫁给李世民。就冲这层关系,李世民就要对高士廉格外优待。况且,高士廉关键时候也没掉链子——玄武门之变时,高士廉释放监狱囚犯,发给他们武器,并与他们赶到芳林门,配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再看秦琼,生前最高官至左武卫大将军,正三品,这个官职在功臣榜上毫无优势,垫底不算奇怪。还有一点也是限制秦琼排名的主要因素,那就是秦琼一生冲阵过多,失血过多,后期身体急转直下,以致于贞观初期的几次大战都是以程咬金、李勣、侯君集、张亮等人为骨干进行的,而秦琼只能在家养病,事业和功绩上也就只能停滞不前了。

三、李靖为何排在尉迟恭之后

李靖被称为大唐军神,那是军方第一号人物,虽然后期怕被李世民猜疑而隐居在家养老,但是排在尉迟恭后面还是有些别扭。

尉迟恭的功绩前面提过,不再赘述。而李靖在评榜时还健在,最高官阶是特进,比尉迟恭的开府仪同三司矮了一级,所以在后面也不奇怪。贞观二十三年,李靖去世后被追封司徒,要是李靖评榜时有这个官职,那就堪称长孙无忌了。

结语及排序相关的其他因素

综上,能看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序的大致规则:

1、官职大的在前;

2、如果官职相同,优先皇族,次优先追封的,再优先早逝的,最后优先长者。

当然,凌烟阁的排名不止是按照一种规则进行的,这里面有李世民的综合考量和权衡,最后再简要说一下其他人的上榜原因:

萧瑀(9)是后梁皇族后裔,屈突通(12)、虞世南(20)是隋朝宿老,长孙顺德(15)是皇后亲戚且是玄武门参与者,这里有平衡、安抚各势力的考量;

段志玄(10)、刘弘基(11)、殷开山(13)、柴绍(14)是原从大将,打从晋阳起兵就是李世民的铁杆部下,这里有褒奖从龙功臣的考量;

张公谨(18)在玄武门之变中,促使李世民下定反击决心并及时关闭宫门,切断东官救援,居功至伟,这里有褒奖玄武门参与者的考量;

刘政会(21)、唐俭(22)是李唐初期的坚实拥趸,忠心不二、宁死不屈,这是安抚奖励开国功臣的考量。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期待朋友们的留言关注。创作不易,欢迎点赞分享,在此感谢。

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与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打仗哪边更厉害

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与李世民的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他不在同一时代,无法相比。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云台二十八将与凌云阁二十四功臣,都为东汉王朝和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各有千秋。他们能建不世之功,与他们有一个好领导分不开的,刘秀与李世明都是一代明君,知人善任,能让一些英雄豪杰团结在他们身边,组成了一个战无不胜的团队,开创了几百年的基业。如果没有刘秀和李世民这样的领袖人物,他们也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在大的变革时期,领袖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到底有哪些人呢

-唐太宗李世民“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本在皇宫内的一座小楼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是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凌烟阁的由来  
唐代长安城皇宫内三清殿旁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名为凌烟阁。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烟阁来陈列由阎立本所画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即为《二十四功臣图》,比例为真人大小,面北而立,以示尊皇,并时常前往怀旧。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皇帝,很善于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恩威并施,双管齐下,把一个个能人异士治理得服服贴贴,却又使名将功臣多半得以善终。凌烟阁二十四元勋像就是例子。当时李世民年迈体衰,开始怀念往事,追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战斗岁月。将他那些老部下的形象绘入凌烟阁,以为人臣荣耀之最,此后凌烟阁功臣成为唐代豪杰从军报国功成名就的标志。李贺《南园十三首》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二十四功臣名单   

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和秦琼。

唐朝凌烟阁24功臣简介,为何没有罗成

我们都知道隋唐第七条好汉罗成是演义小说中的人物,一个虚构出来的人又怎么可能会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呢?但我们仍然可以试着分析一下为什么罗士信不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罗士信可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唐初猛将,在演义小说中,一会罗士信和罗成是同一个人,一会又不是一个人,但罗成的历史原型确实可以看成是罗士信。
罗士信最初的经历和秦叔宝差不多,都曾跟随隋将张须陀平定叛乱,只是罗士信年龄更小,14岁就上阵杀敌,很是勇猛。后来又跟随裴仁基投了瓦岗李密,李密在和王世充的邙山大战中失败投唐,而罗士信、秦叔宝、程知节等人被王世充俘虏,在最初,王世充表现得极为爱才,尤其是对罗士信,两人几乎到了同吃同睡的地步。但没过多久,众将领就对王世充没有了期待。而且王世充这个人很护短,他的侄子看上了罗士信的战马,问罗士信要,罗士信不给,他就帮着侄子把战马抢过来。

第二年,罗士信借着攻打谷州的机会投了大唐。跟随李世民平定天下,在620年攻打洛阳王世充的时候,罗士信夺下了千金堡,洛阳平定后,他被封为剡国公。然后又在第二年随李世民征讨发动叛乱的刘黑闼。罗士信代替王君廓守城,被刘黑闼围困了七天,时值大雪,李世民救援来迟,刘黑闼已经把誓死不降的罗士信杀死。
李世民花重金赎回罗士信的遗体进行安葬。这一年是622年,罗士信23岁,谥号为勇。可以说罗士信是隋唐之际最英勇的将士。但这样的罗士信并没有进入凌烟阁。

643年,李世民为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夺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烟阁来陈列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为此,李世民在凌烟阁辟三层。

  • 最里面是宰辅之臣: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
  • 中间为王侯之臣: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
  • 最外面是一般功臣: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秦琼。

这份名单虽没有严格按照功绩排名,但也八九不离十,这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比如秦琼排在最末,程知节也排的很靠后,即便是尉迟敬德也只是排在第七,要知道尉迟敬德可是玄武门之变的最大功臣。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太平盛世中的李世民重文官轻武官。
而罗士信的落选同样说明这个问题,猛将易得,能臣难得。可能会有人说罗士信没有入选是因为他死的太早,确实有这方面的原因,罗士信在622年去世,当时天下未定,等643年李世民建凌烟阁,已经过去了21年,如此久远,李世民可能早忘了。

但另一个人的存在却打破了这种观点,他就是凌烟阁中位于13位的殷开山。他同样是死于622年。殷开山与罗士信是有不同的,殷开山以学问品行知名,在隋朝为官的时候就政绩不错。后来李渊起兵,他投了李渊,谋略过人,成为心腹。他跟随军队出征并不以英勇出名,而是他善于做招抚工作,将流民、盗匪、敌人拉来唐军阵营。
所以他的战功又不同于一般的武将,在619年已成为吏部尚书,但在622年随李世民征讨刘黑闼的路上,因病去世。李世民为此痛哭。

从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罗士信为何落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他是一名武将且在唐时间短又去世的早。619年投唐到622年去世,才三年的时间。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大唐宗室名将李道宗和李神通为何榜上无名

我谈谈我的看法。

整体上看,李道宗是资历不够,李神通是能力不行。

一、李道宗

李道宗很年轻,和李世民的年纪相仿,所以,他在武德年间的军功并不是很多,武德五年(622)以前,一直都是跟着李世民作战,功劳不显。直到武德五年(622),李道宗出任灵州总管,才开始独当一面。先后与梁师都和突厥的郁射设交战,并取得了胜利。

李世民即位以后,李道宗才开始逐渐受到重用,先后参加了贞观三年(629)讨伐突厥的战争,贞观八年(634)讨伐吐谷浑的战争,以及贞观十九年(645)讨伐高句丽的战争。在战争中屡立战功。

应该说,李道宗能力是完全够格的,但是,就是资历太浅,贞观十七年(643)图形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没有一个是年轻的,因为李世民列出的功臣,要综合考虑开国、统一战争、玄武门之变和贞观年间等不同时期的功劳,像李道宗这样太年轻的,而且在贞观年间才开始建立主要功劳的,没办法和那些老资历的功臣竞争的。

李道宗虽然没有进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但是,李道宗是贞观十一年(637)李世民选定的十四位世袭刺史之一。与图形凌烟阁这种虚名比起来,担任世袭刺史是实打实的长久权力,李唐宗室成员担任世袭刺史的,只有李道宗和李孝恭两个人,可见李世民对李道宗的信任和重视。

二、李神通

李神通资历确实很老,但是能力太一般。

早在义宁元年(617)李渊晋阳起兵以后,李神通就在关中起兵响应,是最早响应李渊的宗室成员。但是,自打武德元年(618)开始,李神通独立领兵作战,基本上败多胜少。武德元年(618)李神通作为山东道安抚大使经略山东(太行山以东,相当于现在的河北和山东),除了刚开始打宇文化及的时候略有战果之外,在与窦建德的交战中,一败再败,最后全军覆没,李神通被俘。武德四年(621)刘黑闼起兵,进攻李神通,李神通再次被打的大败。

可以说,除了最早起兵响应李渊这一功劳之外,李神通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劳。而图形凌烟阁的是功臣,功劳必须要足够大,李神通是显然不够格的。

以上是我的一点简单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文韬”岑文本为何没有被唐太宗选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为了纪念对大唐的有功之臣,令人在皇宫中一座叫凌烟阁的小楼画下二十四位大臣的画像。他们分别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秦琼。这便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由来。

这份名单与官职无关,与爵位也无关,纯属李世民个人对于大唐建国有功之臣的一种荣誉上的褒奖。它既有对入围者功劳的评估,也掺杂了李世民个人的情感,同时也有一些“你懂的”潜规则在起作用。并不是一份纯粹的功劳榜排名。

比如为大唐建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两大柱石元老裴寂、刘文静就缺席。实在要分析下,可能是因为裴寂主要在帮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当差,在贞观一朝基本是个花瓶,对李世民本人的贡献值不高。而刘文静则被李渊以谋反之罪处死。尽管贞观初年他被平反,但李世民或许有所顾虑,也没把他放上去。

如果这两人都没上榜,那其他任何一个人缺席都不奇怪。

我们再来看岑文本什么背景。

岑文本原来是大唐敌国——梁国的一个中书侍郎,主要任务是撰写诏书、掌管机要。也就是类似秘书长之类的文官。梁国被灭亡后,岑文本在大唐地方与军队辗转赴职,直到贞观元年,才被调往首都长安,担任级别并不高的秘书郎,同时到中书省帮工。

但岑文本有个长处,就是思路清晰,文笔优美,能够胜任并行工作。据说,当时因为中书省的诏书写作工作繁多,岑文本便同时安排六、七个书僮根据他的口授进行并发写作。结果不光写作速度极快,写作品质也非常有保障。

他这个怪异的能力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所以,在中书省副长官——中书侍郎职务空缺时,李世民便把岑文本提拔了上来。

而凌烟阁列出二十四功臣的贞观十七年,正是岑文本担任中书侍郎的这段时间。

可以看出,从敌国投靠过来之后,岑文本长期混的一般,自然也就没有得到建立大功的机会。同时,在资历上,他没有参与过太原起兵,没有陪同过李世民征战天下,没有参与过玄武门之变,甚至也不是十八学士之一。就连当上没几年的中书侍郎也都属于破格提拔。所以他的资历不仅与二十四功臣没法比,甚至跟很多没入围的功臣也没法比。

李世民即便非常喜欢他,也没法强行让他上位。

不过,凌烟阁列功臣榜的时候,正是岑文本最受李世民信任的时候。一年后(贞观十八年),岑文本便更进一步,被升为中书令,位居宰相之职。再一年后(贞观十九年),岑文本在随同李世民出征高丽时,因操劳过度,得病身亡。他的死,一度让李世民痛哭流涕,悲痛不已。

约两百年后,唐朝的第十六位皇帝唐宣宗将凌烟阁的功臣榜进行了又一次扩充。这一次的榜单中,总算有了岑文本的名字。

唐太宗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结局如何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为纪念当初共同打天下的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分别是:赵国公长孙无忌,河间元王李孝恭,莱国成公杜如晦,郑国文贞公魏徵,梁国公房玄龄,申国公高士廉,鄂国公尉迟敬德,卫国公李靖,宋国公萧瑀,褒忠壮公段志玄,夔国公刘弘基,蒋忠公屈突通,郧节公殷开山,谯襄公柴绍,邳襄公长孙顺德,郧国公张亮,潞国公侯君集,郯襄公张公谨,卢国公程知节,永兴文懿公虞世南,渝襄公刘政会,莒国公唐俭,英国公李勣,胡国公秦琼。

二十四功臣结局

【1】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参谋玄武门之变,长孙无忌深受唐太宗李世民重用,李世民去逝前,任命其为太子李治辅政大臣;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长孙无忌反对唐高宗李治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武则天)为皇后,被武则天怀恨在心;后被许敬宗诬陷谋反,削爵流放黔州,自缢而死;其家产被抄没,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直到上元元年,唐高宗李治追复官爵,命其孙长孙元翼承袭赵国公爵位,陪葬昭陵。

【2】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

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升任礼部尚书,改封河间郡王,好游宴,晚年生活奢侈豪爽,后房歌姬舞女达一百余人,常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年五十岁;诏赠司空、扬州都督,陪葬献陵,谥元,配享高祖庙庭。

【3】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

参谋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即位后,迁尚书右仆射,封蔡国公,配合房玄龄同心辅政,负责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贞观四年,病逝,时年四十六,追赠司空、莱国公,谥号为成。

【4】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徵

魏征以敢于直谏而受唐太宗李世民尊重,贞观十七年病死,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后侯君集以谋反罪被处死,杜正伦被罢免,魏徵曾经向李世民推荐两人有宰相之才,魏徵生前又将自己所有谏辞给史官褚遂良,李世民开始对其产生恶感,并取消衡山公主与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约;后来李世民又为其重立纪念碑,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

【5】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参谋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封邢国公,负责综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晋书》。贞观二十二年,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

【6】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参谋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即位,拜侍中,封义兴郡公,入为吏部尚书,封许国公;后封申国公,世袭申州刺史,迁尚书右仆射、开府仪同三司;拜太傅,辅佐太子李治监国。贞观二十一年去世,追赠司徒、并州大都督,谥号文献,陪葬昭陵,配飨太宗庙庭。唐高宗即位,追赠太尉。

【7】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

玄武门之变时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官至右武侯大将军,封鄂国公。晚年谢宾客不与通,于显庆三年(658年)去世,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陪葬昭陵。

【8】特进、卫国公李靖

历任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贞观二十三年病逝,终年七十九。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景武,陪葬昭陵。唐玄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

【9】特进、宋国公萧瑀

归顺唐朝,拜民部尚书、光禄大夫,封宋国公;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六任宰相,六次罢相,削爵贬出京城。贞观二十二年,复位,加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贞观二十二年,萧皇后去世后,萧瑀深受打击,身染重病,不久去世,时年七十四,赠司空、荆州刺史,谥号贞褊。

【10】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

参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后,升任左骁卫大将军,封樊国公;后升任右卫大将军,改封褒国公,并世袭金州刺史。贞观十六年病逝,终年四十五岁,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谥号忠壮,并陪葬昭陵。

【11】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唐朝建立,以功授右骁卫大将军,进封任国公;贞观年间,刘弘基拜卫尉卿,改封夔国公,世袭朗州刺史,并以辅国大将军致仕,后曾随军远征高句丽。永徽元年病逝,终年六十九岁,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谥曰襄,并陪葬昭陵。

【12】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

降唐后,任兵部尚书,封蒋国公;参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即位后,因功赐封食邑六百户,进左光禄大夫,授洛州都督。贞观二年病逝,享年七十二岁,赠尚书左仆射,谥曰忠。永徽年间,重赠司空。

【13】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

随李渊太原起兵,因功赐爵陈郡公,迁丞相府掾。武德六年病死于随李世民讨伐刘黑闼的路上,殷开山病死,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曰节;贞观四年,配飨唐高祖庙庭。

【14】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

支持太原起兵,从秦王李世民征战四方,积功封为霍国公;贞观初年,拜右卫大将军,出为华州刺史,转左卫大将军;参与定襄之战,从灭东突厥,累加镇军大将军,平定梁师都,改封谯国公。贞观十二年,因病去世,追赠荆州都督,谥号为襄。

【15】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

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拜任长孙顺德为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参与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即位,赐封长孙顺德食邑一千二百户,并赐以宫女。贞观二年,因病去逝,追赠他为荆州都督,谥号襄。贞观十三年,追改封为邳国公。永徽五年,重赠开府仪同三司。

【16】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被房玄龄推荐入天策府,担任车骑将军;玄武门之变后,因功被封为右卫将军、怀州总管、长平郡公;历任御史大夫、光禄卿、豳夏鄜三州都督、相州大都督长史、工部尚书、洛州都督,封郧国公;后揭发侯君集谋反,改任刑部尚书;曾任沧海道行军大总管,随军远征高句丽。后宠信术士,由此逐渐萌生异志,于贞观二十年被告谋反,斩于西市。

【17】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潞国公侯君集

参与玄武门之变,封侯君集为左卫将军、潞国公,赐邑千户,后又封为右卫大将军;随李靖讨平突厥,后又领大军灭高昌国,功勋卓著,开始居功自傲。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受到牵连被处死,家人被迁至岭南。

【18】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

参与玄武门之变,因功升为左武侯将军,封定远郡公;平定东突厥后,因功封邹国公,改任襄州都督。贞观六年病逝于任上,年仅三十九岁,追赠左骁卫大将军,谥号为襄;贞观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追思旧功,改封他为郯国公;永徽五年唐高宗李治又追赠张公谨为荆州都督。

【19】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

降唐后,履立战功封宿国公;参与玄武门之变,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改封卢国公,世袭普州刺史。麟德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唐高宗李治追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谥号襄,陪葬昭陵。

【20】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

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贞观十二年去世,年八十一,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

【21】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

唐朝建立后,历任刑部尚书、光禄卿、洪州都督等职,封邢国公。贞观九年逝世,追赠户部尚书,谥号襄,累赠并州都督、渝国公,后配飨高祖庙庭。

【22】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参与谋划太原起兵谋划,后因功拜为礼部尚书,授天策上将府长史,封莒国公;平定突厥,因功授户部尚书。唐高宗永徽初年,致仕于家,加特进。显庆元年病故,年七十八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谥号为襄,陪葬昭陵。

【23】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勣

随李密降唐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后又大破东突厥、高句丽,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累封英国公。总章二年去世,年七十六,册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后配享高宗庙庭。

【24】徐州都督、胡国公秦琼

投唐后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因此浑身是伤。唐统一后,秦琼久病缠身,参与玄武门之变,于贞观十二年病逝;官至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死后追赠为徐州都督、胡国公,谥曰壮。

凌烟阁二十四人,当时任什么官职,有什么功绩

643年,李世民设凌烟阁立24功臣像,这些功臣囊括了平定天下、玄武门之变和治理天下三个方面的功臣,这里,四姑娘就来说说他们在643年的时候任的官职,以及功绩。但因为在643年已经有部分功臣去世,所以这里只能写他们生前的最后官职以及追封的官职。

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既是功臣又是外戚,其妹是长孙皇后。长孙无忌自李渊起兵之后就追随李世民,是李世民最坚定的拥护者,李世民继位后,任宰相。更是辅佐李治,主持修订了《唐律疏议》。643年,长孙无忌的官职是正一品的司徒,爵位是从一品的赵国公。

李孝恭:李唐宗室,李渊的堂侄。战功赫赫,攻灭巴蜀,灭掉萧铣,平定江南。640年暴卒,生前官职为正三品的礼部尚书,爵位是从一品的河间郡王。去世后被追赠为正一品的司空和扬州都督。

杜如晦:在李世民的军中任兵曹参军,参赞军事,运筹帷幄,参与玄武门之变,是开创贞观之治的主要谋臣,和房玄龄合称“房谋杜断”。630年去世。生前官职为从二品的尚书仆射,爵位是从一品的蔡国公;去世后被追封为正一品的司空,爵位改为从一品的莱国公。

魏征:直言进谏,面谏50次以上,上书十多次,主要有《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还主持编纂了《隋书》。643年去世。生前官职是正三品的侍中和从一品的太子太师,爵位是从一品的郑国公;去世后被追封为正一品的司空和相州都督。

房玄龄:原先是秦王府的记室,为李世民出谋划策,网罗人才。参与玄武门之变,是开创贞观之治的谋臣之一,主持修订《唐律疏议》。643年,房玄龄任过的官职有正三品的中书令、从二品的太子少师、从二品的尚书左仆射、正一品的司空,从一品的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爵位是从一品的梁国公。

高士廉:是长孙皇后的舅舅,参与玄武门之变,治理蜀地;参与编纂《氏族志》。643年时候的官职是从二品的尚书右仆射和从二品的太子少师,从一品的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爵位是从一品的申国公,勋是正二品的上柱国。

尉迟敬德:跟随李世民平定天下,参与玄武门之变。643年时的官职是正三品的右武侯大将军,从一品的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爵位是从一品的鄂国公。

李靖:在唐初为李唐平定天下,击灭东突厥,后又平定土谷浑,是唐初有名的军事将领。643年时的官职是正三品的兵部尚书,从二品的尚书右仆射,从二品的文散官左光禄大夫,爵位是从一品的卫国公。

萧瑀:前朝萧皇后的弟弟,刚正不阿。因为太过耿直在贞观时期曾六次拜相又六次被罢相,官场沉浮也不过如此。曾任从二品的尚书左仆射,爵位是从一品的宋国公。

段志玄:开国功臣,跟随李世民平定天下,参与玄武门之变,击败土谷浑。642年去世,生前官职为正三品的右卫大将军和从二品的武散官镇军大将军,爵位是从一品的褒国公,去世后被追封为正二品的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刘弘基:跟随李渊太原起兵,攻入长安的头号功臣。后跟随李世民平定天下,镇守边疆。635年之后,刘弘基就请求致仕,不再担任实职。643年身上的官职就是正二品的武散官辅国大将军,爵位是从一品的夔国公。

屈突通:兵败降唐后参与平定天下,在平定王世充的战争中战功第一,后参与玄武门之变,镇守洛阳。628年去世,生前官职为正三品的工部尚书,洛州都督,从二品的文散官左光禄大夫,爵位是从一品的蒋国公;去世后被追封为从二品的尚书右仆射。

殷开山:跟随李渊太原起兵,足智多谋,善于招抚流民,622年,在跟随李世民平定刘黑闼叛乱的时候因病去世。生前官职为正四品的陕东道大行台兵部尚书,正三品的吏部尚书,爵位是从一品的郧国公;去世后被追封为从二品的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

柴绍:平阳昭公主的驸马,跟随李渊太原起兵,平定天下,从灭东突厥,灭梁师都。638年去世,生前官职为正三品的左卫大将军和华州刺史,从二品的武散官镇军大将军,爵位是从一品的谯国公,去世后被追赠为荆州都督。

长孙顺德:长孙皇后的族叔,跟随李渊太原起兵,擒获屈突通,平定天下。639年之前去世。曾任正三品的左骁卫大将军,去世之前曾获罪免官,只保留爵位,即从一品的薛国公,去世后追封为荆州刺史,爵位改为从一品的邳国公。

张亮:李世民的心腹,曾在玄武门之变之前前往洛阳秘密联络山东豪杰,后来跟随李世民攻打高句丽。643年之前的官职是正三品的工部尚书和正三品的太子詹事,洛州刺史,爵位是从一品的的郧国公。

侯君集:参与玄武门之变,征讨土谷浑,攻灭高昌国。643年之前的官职是正三品的右卫大将军,正三品的吏部尚书,从二品的文散官光禄大夫,爵位是从一品的陈国公。

张公谨:参与玄武门之变,从征东突厥。632年去世,时年39岁。生前官职为正三品的左武侯大将军,襄州都督,爵位是从一品的邹国公;去世后被追赠为正三品的左骁卫大将军,爵位改封为从一品的郯国公。

程咬金:跟随李世民平定天下,参与玄武门之变,镇压铁山獠人叛乱。643年之前的官职是正三品的左屯卫大将军和从二品的武散官镇军大将军,爵位是从一品的卢国公。

虞世南:初唐四大家之一,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参与编撰《群书政要》,善于进谏,著有《圣德论》。638年去世。虞世南去世之前已经请求致仕,当时还有官职为从三品的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爵位是从二品的永兴县公。去世后被追赠为正三品的礼部尚书。

刘政会:跟随李渊太原起兵,并留守太原,经营李唐大后方。635年去世,生前官职有正三品的刑部尚书,从三品的光禄卿,洪州都督,爵位是从一品的邢国公;去世后被追封为正三品的民部尚书,爵位改为从一品的渝国公。

唐俭:跟随李渊太原起兵,助破突厥。643年之前的官职是正三品的民部尚书,从二品的文散官光禄大夫,爵位是从一品的莒国公。

李绩:原名徐世绩,降唐后被李渊赐姓李。在唐初平定天下,战功卓著。攻灭东突厥,灭薛延陀,后来还攻打高句丽,是李世民留给李治的辅政大臣。643年之前的官职是正三品的兵部尚书,正三品的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爵位是从一品的英国公。

秦叔宝:跟随李世民平定天下,参与玄武门之变。638年去世。生前官职为正三品的左武卫大将军,爵位是从一品的翼国公,勋为正二品的上柱国;去世后被追封为徐州都督,爵位改为从一品的胡国公。

秦琼的名气很大,为何凌烟阁24功臣排在最后一名

许多人都觉得,秦琼排在凌烟阁24功臣最后一名,这是委屈了他,甚至有些人因此觉得,他是不受李世民待见的人。

其实我觉得,秦琼排在凌烟阁24功臣最后一名,一点也不委屈。

毕竟,他排上了。

唐朝初年,其实谋臣如雨,猛将如云,能上凌烟阁榜的,已经是无比的荣耀了。毕竟当时,还有许多战功卓著,谋略深远的名将谋臣,不能上榜。

如李唐宗室之中,除了上榜的李孝恭之外,像李道宗、李神通、李神符等人,也都是战功赫赫的名将,比如像李道宗,在大破吐谷浑,击灭薛延陀,随征高句丽都立有大功,在唐朝初年的宗室人物中是可以和李孝恭并称的人物,晚年也被唐太宗李世民看做是可以和李勣、薛万彻二人齐名的名将。可是像李道宗这样的宗室名将,却连凌烟阁的榜单都挤不进去。

在谋臣之中,前有裴寂,是唐朝的第一位宰相,在新旧唐书中,王世充、杜伏威等割据一方的军阀列传之后,李唐名臣的列传,排在首篇的就是他和刘文静;同时,像温大雅、温彦博兄弟,王珪、岑文本、戴胄、裴矩等人也都是一时的名臣名相,他们也不能挤入凌烟阁;

武将之中,像丘行恭及其父亲丘和,早早就跟随李世民南征北闯,征战四方,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以及后来灭高昌等,都有他的战功,可是他也不能够入选凌烟阁,其他的像李大亮,安抚樊、邓,下十余城,击破辅公祏,计擒张善安,大破吐谷浑,俘虏其名王;像史大奈,随从秦王李世民征讨薛举、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立下汗马功劳;还有像薛万彻、薛万钧兄弟,郭孝恪、任瑰、契苾何力等,也都是一时名将。他们也都没有能够列入凌烟阁榜单。

其实,这就好像我们国家当初,评选十大名帅,不能因为叶元帅排在十大元帅第十位,就觉得他的名气和位置不想匹配,要知道,后面还有十大将,上将、中将、少将等,甚至有一些领袖元勋,连参与评勋都没有。

当然,除此之外,评价一个人的贡献,很多时候,是看他的综合贡献的。毕竟凌烟阁排位榜,不是隋唐好汉榜,凭武力来定一切。

当初,刘邦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排在首功的是从来没有带兵打仗,取敌首级的萧何,可是在刘邦的心中,萧何就像打猎的猎人,而那些冲锋陷阵的名将,不过是猎狗的作用罢了。所以,萧何的功劳甚至比张良、韩信、彭越、曹参这些人还高,至于英布、樊哙、夏侯婴、灌婴、周勃这些人则更为后面了。

光武帝刘秀凭云台二十八将,排在第一的是邓禹,可是邓禹是打过败仗的人,论起打仗能力,他还不如吴汉、岑彭这些人;

梁山好汉排名,排在第一的,是武功平平的宋江,排第三的,是连武功都不会的吴用,排在天罡星最后一名的,是浪子燕青,可是能够打赢燕青的天罡星,却不多,像排在二十二位的李逵就打不过他。

所以,虽然秦琼的名气很大,可是他毕竟是冲锋陷阵的将军,他的作用,也多是樊哙、周勃这样的名将,他的影响,常常是一场战斗,一时战役,自然就不如那些影响大局、大盘的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