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应该为五斗米折腰吗
- 当今社会你如何看待“不为五斗米折腰”你“折不折”
- 誓做顶天立地的你,在现实中真会不为三五斗米折腰、不媚权贵吗
- “不为三斗米折腰”的前一句是什么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士可杀不可辱还是逃避现实无力参政
- 李白为什么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而现在绝大多数人却做不到
- 为什么男人碰到女人会折腰
- 带数字的古诗,谁记得最多有多少
- “为问折腰从斗米,何如白眼看时人”,什么意思
应该为五斗米折腰吗
当然,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现在这个社会,现在这个年代,气节已经不重要了。
现在的社会充分体现“英雄不问出处”这句话的精髓。这个社会只要你成功了,说的话就成了金玉良言,成为了金科玉律。就会成为别人的榜样。
得很少有人去追问他是怎么成功的,他成功的背后是否有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这 是个笑贫不笑娼的年代。
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往往是固执的人,他们还守着自己的气节,还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份静土,所以在普通人的眼中,他们不成功,但他们往往有自己的行为准则,有自己的信条,宁愿吃亏也不愿屈服。
我想到了我的初中班主任,一个很有能力很和蔼的小老头,当然教我的那个时候他还不老,他是一个很负责的老师,严肃但不失幽默,讲课生动详细,我们都喜欢他的课,他带的班级也总是名列前茅。
但他总是在领导选举中一次次的失败,只是因为他不肯送礼,也不肯去拍马屁走后门,每次有人劝他去走动走动,他总是不为所动。他总是不耻于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所以很多年过去了,他一直还在一线教学。
有句古话“识时务者为俊杰”。何必为了所谓的气节跟生活过不去,该折腰就折腰,该变通就变通。
当今社会你如何看待“不为五斗米折腰”你“折不折”
谢谢邀请:我坚决不折腰,打死不折腰,我宁愿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这是我的性格,我也我的志气。
我举个例子。1999年我参加高级教师评选,量化总分合格,CN部级论文,省级论均有,被选送到县教育局(当时县尚未撤销),可是被删除名单,理由是下海经商。得知此信息后我开始运动。
我找到一位外学区书记,当年也是我要好朋友,也就是这位朋友与提出拒绝我入选高级教师名单的人至好,当我准备上门拜访时,提前打电话联系时。
那天中午烈日当空,电话中我说明拜访来意后,他在电话中告诉我在凉快,没空(意思是在卡拉OK。)
我听后马上回家,不求他,大不了明年再参评,第二年他们不敢再拒,因为影响只有一次,不能第二次惩罚。
第二年我以全学区(当年我区没有撤销前有千名教师)量化总分第二名成绩入选选送县教育局参评获得高级资格通过。
我的宗旨是能不求人尽量不求人,用自己的能力与智慧与他人竞争。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生只有努力向上才有生存与立足的空间。
誓做顶天立地的你,在现实中真会不为三五斗米折腰、不媚权贵吗
2008年2月,瑞士全国规模第二大的连锁超市集团Coop公布了一项有趣的意见采访调查,结论指出:受访者当中有65%的人会为了看到地上掉有一个面值5瑞分*小的硬币而俯身去拾捡。
此内容发布于 swiss info. 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近乎4%的受访者表示,若地上掉的不是5瑞郎(等于500瑞分),他们连瞧都懒得瞧一眼,广东话称这是「大种乞丐」,意即「连讨饭也要挑三拣四」。而真正具有「见钱不眼开、过路不拾遗」风范的人,只占3%。
另,该统计也显示一个有趣的现象:受访者年纪超过50岁的,有85%会为了地上区区的5瑞分而俯身拾捡,30岁以下的年龄群仅仅约占42%。由此可见一般瑞士人对于金钱的重视。难怪他们有句俗话说:“瞧它一分不上眼,便把一元不当钱” (Wer den Rappen nicht ehrt, ist des Frankens nicht wert.),意思说,钱总是钱,即便是小到一分一厘,也应加以重视。
至真至性至苦至痛
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东晋的大诗人,由于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就离开了官场。大家在对他一贯的印象中可能认为这个人是比较穷苦的,但实际上陶渊明的穷不是大家所理解的这种穷。
在陶渊明的这些诗歌中其实不难发现,他是有做官的欲望的。但是现实给了他沉痛的打击,使他不得不隐居起来和山野为伴。所以,陶渊明的想法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或许他只是想在山野之间排解他的苦闷罢了。
《乞食》。陶淵明晚年之作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对于《乞食》,我们如果只看到渊明的洒脱,那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此诗告诉我们的更多的是诗人的很深的痛苦——那是一位花甲老人不堪承受的人生大痛,肉体的和精神的。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诗人上来就指出,是饥饿驱赶着诗人出门的。
德语“为了5瑞分而弯腰去拾捡” (sich nach einem Fünfräppler bücken)这一景象,不禁令脑际泛现华文世界自古以来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来--(不)为五斗米折腰。表面乍看起来,华、德这两句口语所呈现的景象(折腰vs.俯身)极为相似,但若拿起放大镜去仔细分析,便会发现两句话的背后,实则不管是从心理的角度或是文化的背景来看,都是存有相当的差异性。
“俯身弯腰”的目的是为了地上区区的几分钱;俯身去拾,心里多少带着点“捡到便宜的获利快感”,没有什么人格与节操上需顾忌之处。而古今中国人及海外华人所在意的“折不折腰”,则是为了卑微的官职或报赏而自贬身价,带有道德与尊严上自我谴责的意味。
西方人为了捡东西而折腰,应是多出自于现实利益的考虑,是西方典型物质主义的自然思考逻辑。弯不弯腰去捡,在于被捡的对象是否值得一捡,这是一种实际的价值衡量,捡与不捡,没有人格与道德的考虑因素。中国人的为了五斗米折腰,则出自于做一件事对不对得起自己的人格与自尊,一般指的多是“为了一份差事或酬赏”,其背后则又往往涉及“赏饭吃的衣食父母” (Arbeitgeber)是不是值得受禄者的尊敬。这是道德衡量的问题,也是自尊与作人原则卫护的问题。此处的“折腰”是指“躬身屈膝”,折腰的对象是“自己所面对的那份尊严”而非西方人那映入眼中“地上的钱币”。一方是以物质的价值为考虑的出发点(贴近俗世),另一方则以道德的厚度为衡量的重心(形而上)。这是东西方价值观差异的现象之一。
“不为三斗米折腰”的前一句是什么
没有前一句,只有后一句。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士可杀不可辱还是逃避现实无力参政
陶渊明博学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有志之年心中就抱有远大的志向,渴望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奉献并建功立业。在其弱冠之年就开始了为实现政治理想的宦官生涯。然而,官场的黑暗、朝臣的奸污和政治的昏庸,让陶渊明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选择辞官隐居,并不是没有能力参政。他从衣食富足到能维持生计是他用他的气节和人格尊严为代价换来的,既是一种士可杀不可辱的气势,也表现出他对现实社会无力改变的一种无奈,当然也有厌恶官场逃避现实无力参政的情绪在里面。
陶渊明隐居田园生活,虽然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但在浑浊的尘世中,能洁身自好不与官场腐败同流合污,仍然保持着自身的朴质纯洁,其高洁傲岸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李白为什么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而现在绝大多数人却做不到
谢邀。“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句成语,流传上千年,出处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意思是讲为人清高,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品格。说的是陶渊明任县令时的故事,一天上头官员要见他,别人劝陶要穿戴整齐迎接,陶渊明本来是个率性之人,不甘低三下四拘礼就说此话,后辞官,隐居山林。我看此成语源头虽然来自陶渊明,对李白也应如此。“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斗酒诗百篇,喝酒,随性,豪放,曾传杨贵妃为他敬酒,高力士为他脱靴,只能是为五斗酒折腰,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当然,李白在官场上也有失意之时,生活也会有窘迫之时,名气大,才气高,再穷可以卖字画,做家教,开矿业,还有墨客诗友朋友们接济,加上桀骜不驯的性格使然,也不大可能为五斗米折腰。而现在的人绝大多数做不到,普通人都要挣钱吃饭,养家糊口,为五斗米活着折腰并不是什么耻辱的事,农民进城打工,学生毕业找工作等等……老百姓讨生活没有那么多“清高”,关心“米袋子”“菜篮子”很现实且理直气壮。
为什么男人碰到女人会折腰
看到这个问题,让我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自相矛盾之处很多。这个现象是其一。
不是吗?中国受儒家思想统治几千年,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思想束缚了中国人,根植于炎黄子孙的血脉里。
可是,男人碰到女人不由自主地折腰,这一现象怎能说是男尊女卑?应该倒过来男卑女尊。
我个人认为,男人碰到女人会折腰,都是传统观念使然。就是男人不与女人一般见识。好男不跟女斗。男子汉大丈夫怎能欺负弱小女子。正是这样的思想观念灌输在一代代的中国人脑子里,才有男人碰到女人会折腰的行为表现。
个人浅见,不知对否?
带数字的古诗,谁记得最多有多少
诗词的题材很广泛,其中有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数字诗。数字诗也叫数诗、杂数诗等,是嵌名诗的一种,每句都嵌同一个数字,可谓匠心独运,别开生面,读起来朗朗上口。今天与大家一起分享几首史上最有名的数字诗。
化平淡为神奇的一字诗
“一”字笔画最少,也能化平淡为神奇。诗中用多个“一”字,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每个“一”都具有鲜明的形象,真是错落有致,含义不俗。
清代陈沆的《一字诗》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全诗用了十个“一”字,却错落有致,含义不俗,绘声绘色,很有诗情画意。
清代女诗人何佩玉也写过这样一首诗:
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也是连用十个“一”字,并不给人以重复单调的感觉。
数字藏头诗
数字藏头诗是把数字藏在诗或词里,最著名的数字藏头诗是卓文君的《怨郎诗》。
西汉时,蜀中才子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星夜私奔,才得以结成夫妻,传为一时佳话。可惜的是男人有钱就变坏。司马相如在事业上取得少许成就之后,就产生了找小三的念头,寄了一封只写信送给妻子。她拆开信一看,见顺写着十三个数字,又倒着写十三个数字,排列的数字却无“亿”谐无“意”,一下子就明白了丈夫的遗弃之意。卓文君看后倍感伤心,便回以这封著名的《怨郎诗》。这才挽回了薄情郎的心。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道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现存最早的数名诗是南朝文学家鲍照写的。此诗将一至十用在每联首句。看似数字游戏,却深寓讽刺意味。通过对贵族官宦生活的描写,揭露了门阀制度下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一身仕关西,家族满山东。 二年从车驾,斋祭甘泉宫。三朝国庆华,休沐还旧邦。四牡曜长路,轻盖若飞鸿。
五侯相饯送,高会集新丰。六乐陈广坐,祖帐扬春风 。
七盘起长袖,庭下列歌钟。八珍盈雕俎,绮肴纷错重。
九族共瞻迟,宾友仰徽容。十载学无就,善宦一朝通。
数名诗中的避数诗
数字诗中还有一种有趣的避数诗。诗里不含这个数字,却巧妙的运用这个数字的典故或应用,改编成谜语把这个数字暗藏在诗中。
比如清代诗人孙原湘的《艳体二章 》:
吹箫桥畔月如环, 亚字栏干对照间。写过乌丝三页满, 弹来雁瑟一弦闲。清波双现金钗影, 和气全飞玉管斑。漫说荷花共生日, 十年不减丽娟颜。此诗便是句句暗藏二十四避数诗。
江苏扬州有“二十四桥”,两个“亚”字相对,为二十四划。
古时信笺也称乌丝,每页八行,三页便是二十四行。
瑟;瑟有二十五弦,其中一弦闲着不弹,只拨弄了二十四弦。
俗语有“金钗十二行”之说,照影水中便有了二十四只金钗。
玉管出自杜甫的诗《小至》:“吹葭六琯动飞灰。”
俗传荷花生日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丽娟,汉之宫女,武帝所幸,年十四。”十四再加十年,就是二十四。
琯是古代历家用以“候气”之物,以玉做成。《后汉书·律历志》云,候气之法,为律管,以葭莩灰实管内,“气”至则灰飞管通。律是校正乐器之器,以管之长短,分测音之高低,有阳律六,阴律六,共十二支,每支两端开口.共二十四口。《周礼·春官》: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十字令”
“十字令”共十句,每句开头为数字,依次排列,其形式工整,寓庄于谐。古往今来也有许多“十字令”广为流传。比如这首贪官画像,就把贪官的丑恶嘴脸刻画的惟妙惟肖:
一身二用,两面三刀,三头六臂,四面楚歌,五斗折腰,六亲惟认,七上八下,八面玲珑,九霄难逃,十恶不赦。历代名家写过数字诗的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如果你读过哪些奇妙的数字诗,就分享出来和大家一起欣赏吧。
“为问折腰从斗米,何如白眼看时人”,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大致时候:试问自己要为了斗米而卑躬屈膝吗?恐怕还是像古人一样,对不喜欢的人就白眼相看来得自在吧。表达自己不愿意再委曲求全,有归隐之意。
这里面用了两个典故。
不为五斗米折腰
《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说的是晋代名士陶渊明,
他为了养家糊口,在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浔阳郡派督邮来巡查工作,名为检查,实际是索要贿赂。他一到彭泽官舍,就派人去叫县令。陶渊明本就对这些假借上司名义作威作福的人很是不满,刚准备动身,下属劝他说参见上官要穿官服。
这样一来,陶渊明再也忍耐不了,长叹一声:“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完,就辞官挂印而去,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县。
陶渊明从此归隐田园,开一代山水田园诗风,成为隐士精神的象征。
阮籍能作“青白眼”
白眼的典故则来自竹林七贤里的阮籍。《世说新语》里说阮籍能作“青白眼”:两眼正视,露出虹膜,则为“青眼”,以看他尊敬的人;两眼斜视,露出眼白,则为“白眼”,以看他不喜欢的人。
阮籍母亲死时,其好友嵇康来慰问,阮籍给的就是“青眼”;而阮籍看不顺眼的嵇康的哥哥嵇喜来吊唁时,阮籍就是给的“白眼”。
这两句来自宋 刘攽《寄王宗杰》
谋拙材疏懒是真,岂堪为吏走风尘。已知富贵非吾望,欲以诗书老此身。
为问折腰从斗米,何如白眼看时人。闻君高卧辞冠冕,多幸佯狂亦有邻。
全诗的意思是:我才疏学浅大概还有点‘懒’,确实是不太适合当官做吏。福贵我已经不指望了,能陪伴诗书终老,就很好了。难道还要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吗?不了,不了,我就学学先贤,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白眼。听说你也辞官归隐,高卧松云了,这样多好啊,可以为邻作伴了。
作者其人
刘攽(bān,1023~1089):北宋史学家。他较出名的,大概是辅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担任类似副主编的职务,负责汉代历史。
在仕途上,由于他“为人疏隽,不修威仪,喜谐谑,数招怨悔,终不能改”,又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虽颇有才名,一生浮沉,做过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等知州,最大做过中书舍人。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从古至今,隐逸总是在文人士大夫所追求,尤其是在不得意的时候。人生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不委屈求全,有时也是一种解脱。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心态好,就什么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