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为什么璀璨的汉文学史上没有出现史诗
史诗是什么?憶语,想像,揉杂着历史、传说和神话,是编写者的粉饰和夸张吹牛,传播的受众是谁?文盲或半文盲。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信史传承,使得史诗这样相对低级的记载传承方式没有空间。
比如荷马史诗,比如格萨尔王传,你要去芜存菁,才能还原历史。汉族人不用,平王东迁后的历史一笔笔的写在哪里呢。幽王之前也有人记载,被犬戎破坏,佚散了。信史在,野史自然退避。更无需编成韵文来弹唱。
住着巍峨广厦,小孩子问父母,家里为什么没有茅屋。
八百年后《全唐诗》收录那么多唐诗,失传的该有多少
《全唐诗》是我国目前为止收集采录唐诗最多的诗歌总集,全书共九百卷(另有总目十二卷),收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末附唐五代词12卷),诗歌作者二千二百多人。
要问失传的该有多少?这个很难考证明白了。按照十不存一的比例,则推算大概有50万首诗被创作出来。唐代以诗取士,一时为风尚,故而那些诗词中脍炙人口的精华作品被传抄,被鉴赏,所以能完整地流传了下来。
《全唐诗》于清朝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春夏开始刊刻的。纪昀曾称《全唐诗》“搜罗精密,只字无遗”。还说“唐诗之正变源流,莫备于此集”。可见此书收罗唐诗及唐诗人之完备。
一句话,唯有经典的,才是永恒的。唐诗恒久远,璀璨永流传。
如何评价民国古玩前辈刘宜轩他有哪些传奇呢
刘四儿,本命叫“刘宜轩”(公元1899年—1982年),江苏太仓人。父刘少溪于光绪年间在上海南京路开宝华祥古玩铺,刘宜轩算是古玩之家子弟。兄刘宝庚在上海青帮头目黄金荣的手下,经常来京邀请京剧名角到上海黄金大戏院演出,又由黄金荣出资,按上海大世界模式在北京香厂路建起一座“新世界”,刘宝庚当了新世界的总经理。刘宜轩不靠父兄,自己闯出一条路。幼年住在古玩铺,入上海外语学校读书,通晓英、法两国语言文字。1918年,19岁的刘宜轩来北京,给英国古董商阿伯特、美国古董商布洽德当翻译,经常往来琉璃厂。1921年,他在北京南小街租一所四合院,做起了洋庄古玩生意。
在民国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928年,有个俄国商人从新疆和阗运来一块特大碧玉原石,玉质通透无杂质。但当时整个北平古玩行没人买,因为玉质太纯净了(到这里,笔者想说一句,这个形式和我之前写的一篇“翡翠翎管”有相似的性质,当时这篇文字有许多网友评论说我杜撰,其实因为家学渊源,我写的古玩轶事都是有人证和物证的。),又是俄国人运来,许多久经江湖的大老板以及鉴定家都认为是俄国人用化学合成出来的,一传十、十传百,结果整个行里都不买,甚至连看都没人看。听说了这个事,刘宜轩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亲自找到了这个俄国商人,亲自查看这块玉。最后自己拿定主意,这是一块千载难逢的顶级特大和阗碧玉籽。因为整个北平没人买,这叫“货到地头死”,刘宜轩就把这个俄国人的价钱压下来了,最后谈的是5万银元。但钱仍是问题,虽然价钱压下来,但5万银元仍是巨款,一时半会儿去哪找呢?只好和俄国人说宽限几日好去筹钱。(看官看到这儿,笔者就又要扯一点老古玩行的规矩了,在老古玩行里,不论价钱谈的是天文数字般的巨款,还是零星几文,不会有合同,全凭双方的一个信字。说好了价钱就是这个价钱,绝无反悔之举,说了不算、算了不说,谈好了价钱要是哪一方不认账,那就会让行里人不齿,这个人也就别在古玩行里待了。)
最后刘宜轩找到郭静安合伙,请郑瑞生出资,商量好是由刘宜轩负责经营,赚钱三人按股分红。后来把这块碧玉籽一开,确实是从来没见过的特级和阗碧玉,一下子就发达了。刘宜轩从南小街搬到南河沿儿的一所大四合院起了个字号叫“大仁济古玩店”,又在本司胡同租一所房子,办起玉器作坊来了。刘宜轩找到清代梁诗正编纂的《西清古鉴》,书中著录清宫所藏古代铜器一千五百二十九件,皆摹绘其形制、款识。从书中选择古代铜器之图录,并找来古铜器真物作样版。要求玉工按图录和样版绘出图样、下好料,精雕细琢,使商周青铜器再现为碧玉工艺品。其中仿乾隆作碧玉器大部分卖给了美国人和日本人,京津沪的收藏家也有人搜集收藏的。从此,中国的和阗碧玉出现了一个新的等级分类:顶级的碧玉“刘四儿碧玉”。
而关于刘宜轩前辈的外号为何叫“刘四儿”,在这里要写一下,之前看到的资料都是:刘宜轩身材矮小,戴银丝眼镜,走路快不迈四方步,又加上他爹跟琉璃厂老古董商都熱,他在家排行老四,故而一开始行里的前辈都称呼他“小刘四儿”,后来都叫惯了,老的少的就都叫他“刘四儿”了。但这种说法恐怕不准确,因为工作原因,笔者家严与刘宜轩老前辈共事多年。家严对刘老前辈的知识与风度非常钦佩,刘老前辈和我父亲也非常谈得来,经常把以前的行里旧事同我父亲说起。而关于“刘四儿”这个名字的由来,刘老前辈自己是这样说的。
1921年,刘宜轩前辈租住在南小街的四合院,做洋庄生意。由于精通英、法两国语言,而且古玩、文史知识丰富,给洋人作为购买中国古玩时候的翻译非常受中国人、洋人的欢迎,对文物的复杂历史及知识经常可以做到达、信、雅的翻译。譬如他给布洽德翻译“拱璧”和“诸葛鼓”给行里人留下深刻印象。当布洽德问他,拱璧在中国古代做什么用?他双手拱抱这块璧,用英语回答说“是拱抱着的璧玉,中国古代天子祭天时拱抱躬身用的礼器。”并引申解释说“中国人重视拱璧,汉语中用拱璧这词比极珍贵之物,甓如布洽德先生生了儿子,很珍贵喜爱,中国人就会说,布先生生一子,视为拱璧。”布听了哈哈大笑,说“我喜爱我的儿子,可不能总是抱着他,那就太累了!”翻译诸葛鼓时,刘宜轩给布洽德讲起《三国演义》中的七擒孟获祭泸江的故事。说这鼓是一鼓两用,打仗时击鼓用它,驻军埋锅造饭时把它当锅用,是诸葛亮的发明,这鼓是在云南省发现运来的。布洽德听后说“这鼓里还有这么多故事,中国的文物历史故事多,美妙极了!”
所以洋人对刘宜轩非常佩服和尊敬,故称他为“刘 sir”,“sir”在英文中有“先生、老师”之意。而这个“sir”同中文“四儿”同音,中国人听到洋人这么叫他,便也跟着这么叫,最后就变成“刘四儿”了。刘宜轩知道后倒也不以为意,也懒得解释,就随大家叫了,到最后所有古玩行里的人都只知道他老人家叫“刘四儿”了,不光本名知道的人不多,连这个名字怎么来的都误会了。
刘宜轩老前辈这一生,虽然几起几落,但处变不惊,真的是“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浮沉随浪,只记今朝。”便是刘老前辈一生的写照,在此,我用这篇文字来纪念这位古玩行里的一代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