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书铁券

朱元璋称帝后铸了多少块免死铁劵,都给了谁,为何没见拿出来用?丹书铁券是谁发明的丹书铁券真的免死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2 13:47:44 浏览10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朱元璋称帝后铸了多少块免死铁劵,都给了谁,为何没见拿出来用

朱元璋在铸造免死铁券的时候留了个心眼,那就是在铁券上写了一行小字:最终解释权,归老朱本人所有。

这当然是个玩笑,不过也就解释了,为啥老朱颁发了那么多免死铁券,却没有人拿出来用过的原因。其实人家拿出来过,不过发行方对此不认可,你又有啥办法呢?

一、拿到免死铁券的人,基本都是武将。

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最重要的帮手,当然都是武将。因为有这帮人在战场上厮杀,才有了老朱家两百多年的江山。

武将在战乱时,作用非常大。可是到了和平年代,武将不仅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反倒是成为了尾大不掉的麻烦。

由于他们都是武将出身,容易在地方上搞事情。所以朱元璋必须要照顾一下他们,也就是说如果他们搞了事情,可以免除一些罪行,这就有了免死铁券。那么朱元璋颁发的免死铁券,有多少呢?

  • 第一组、六公二十八侯。

洪武三年,朱元璋开始封赏开国功臣,其中就有这六公二十八侯。他们基本上清一色都是开国武将(李善长除外),而且都获得了铁券。

六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

二十八侯分别是:汤和中山侯,唐胜宗延安侯,陆仲亨吉安侯,周德兴江夏侯,华云龙淮安侯,顾时济宁侯,耿炳文长兴侯,陈德临江侯,郭兴巩昌侯,王志六安侯,郑遇春荥阳侯,费聚平凉侯,吴良江阴侯,吴桢靖海侯。赵席南雄侯,廖永忠德庆侯,俞通源安南侯,华高广德侯,杨璟营阳侯,康茂才之子康铎蕲春侯,朱亮祖永嘉侯,傅友德颍川侯,胡美豫章侯,韩政东平侯,黄彬宜春侯,曹良臣宣宁侯,梅思祖汝南侯,陆聚河南侯。

这些人都拿到了朱元璋的免死铁券,所以就洪武三年这一批功臣统计下来,一共颁发了34份铁券。唯一一份文官铁券,给了李善长(他家有2张)。

  • 第二组、部分伯爵。

我目前查到的资料中,东莞伯何真,在洪武二十年,也获得了一张免死铁券。这哥们理所当然也是武将出身。

所以不排除后来这帮伯爵中,有部分功臣表现不错,得到了老朱的欢心,所以老朱一乐呵就给了他们一块免死铁券。30

二、免死铁券长啥样?

其实颁发铁券,并不是朱元璋第一个发明的。早在汉高帝刘邦一统天下以后,便出现了铁券。只不过刘邦所颁发的是丹书铁券,更像是勋章一样的荣誉奖章,并没有免死的作用。

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也给功臣们颁发了铁券。这个时候的铁券就有点作用了,可以抵消一部分罪责,也可以成为家族的保护伞。

隋唐开始,颁发免死铁券基本上就成了常态了,只要是开国元勋,基本都能拿到。所以说到了朱元璋时代,颁发铁券,基本上成为了奖赏功臣们的一种常例。

到了朱元璋时代,免死铁券就被分成了七等,按照功劳大小,所减免的罪行也是不同的。并不是说你犯了啥罪,都能够用铁券来挡住伤害。那么铁券长啥样呢?

《明实录》里对铁券的模样,有比较准确的描述:

有言台州民钱允一吴越忠肃王镠之裔,家藏唐昭宗所赐铁券,遂遣使取之。准其式而加损益,其制如瓦,第为七等。公二等,其一高一尺,广一尺六寸五分;其一高九寸五分,广一尺六寸。侯三等,其一高九寸,广一尺五寸五分;其一高八寸五分,广一尺五寸;其一高八寸,广一 尺四寸五分。伯二等,其一高七寸五分,广一尺三寸五分;其一高六寸五分,广 一尺二寸五分。外刻历履恩数之详以记其功,中镌免罪减禄之数,以防其过。字 嵌以金为副,九十七副各二分为左右。

也就是说,免死铁券分为七个等级,公爵的铁券有两个等级,侯爵的铁券有三个等级,伯爵的铁券有两个等级。铁券长得跟瓦片似的,外面写着功臣的功劳,里面刻着功臣可以减免的罪责。

三、免死铁券管用吗?

其实从刚才《明实录》的记载里,我们就能发现,免死铁券上的内容,是有区别的。根据不同功臣的功劳,他们所免除的罪行也是不同的。

比如在魏国公徐达的免死铁券上,就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朕本疏愚,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礼,兹与尔誓,若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 子免一死,以报尔功。於戏!高而不危,所以常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常守富也。尔当慎守斯言,谕及子孙,世世为国良臣,岂不伟欤?

这块铁券不仅把徐达的功劳都给写下来了,而且还写下了免死的一些具体细节。比如说可以免除徐达两次死罪,免除徐达的儿子一次死罪。

其实仔细去查找这些铁券的内容,我们就会发现,不少人的铁券,都可以免除儿子一次死罪。这一殊荣诱惑力极大,毕竟做父亲的,总是要为自己的儿子考虑的。

但是也有一些人,因为战功还够不到档次,所以只能免除自己的死罪一次,儿子就没机会了。比如说安庆侯仇成和凤翔侯张龙,他们来的铁券只免除自己的一次死罪,儿子没机会。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免死铁券的作用,在朱元璋晚年却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你比如说李善长他们家,有两张免死铁券,自己可免死两次,儿子可免死一次,结果全家70多口全部被老朱给宰了。

最惨的蓝玉,手握一张免死铁券,满以为老朱不敢动他。结果老朱不仅把蓝玉剥皮实草,而且还连累了1.5万人同时被杀。

总结:是免死铁券,还是催命符?这要看老朱怎么解释了。

一时间,免死铁券,基本上成了催命符。调查下来,最初拿到34份免死铁券的家庭,很少有不遭难的。只有汤和跟华高这两家结局稍微好点。

汤和他的5个儿子,不是在战场战死,就是早逝。孙子也多是年幼夭折,所以未曾被朱元璋清算。华高更惨,直接绝后,你没后代谁跟你计较呢?毕竟有子孙才有谋反的理由。

由此可见,老朱颁发的免死铁券,最终解释权,始终掌握在老朱手里。这帮功臣们,似乎小瞧了老朱,误以为手握免死铁券,就真的可以免死,真是个笑话。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丹书铁券是谁发明的丹书铁券真的免死吗

我是一更历史,历史专栏原创作者!

丹书铁券,也叫免死金牌,是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又称“丹书铁契”,最早见于史籍《汉书·高帝纪》和《祭遵传》,其名曰“丹书铁契”、“丹书铁券”。

所谓丹书,就是用朱砂写字,铁契:就是用铁制的凭证。上面用朱砂写着几行字,再一分为二,一半给有功之臣,一半则保留在皇宫里。当大臣要使用的时候,只需要拿出那一半,再和皇宫内保存的另一半进行对比,就可以分辨出真假了。

那长什么样子呢?《演繁露》中有记载:铁券壮如圆筒瓦形,铁质金字,两券合而为一整体,左券颁发给受券人保存,右券藏入皇家内府或宗庙内,如若遇特殊情况,将两券合在一起,以检验真假,防止伪造。

颁授“丹书铁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据考证,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为巩固统治笼络功臣,颁给开国功臣“丹书铁券”作为褒奖,可世代传袭,《后汉书·祭遵传》有记载:“丹书铁券,传于无穷。”

但是最早的“铁券”,并无免罪和免死等特权,仅作为一种加官晋爵封侯的凭证。获赐铁券的功臣及其子孙中,不乏获罪甚至被处死的人,比如拥有“铁券”的张良,韩信,彭越等人,最终还不是一样都被杀。

直到南北朝时期,丹书铁券才加入了免死的功能,而这在当时的价值自然更大了,毕竟有了这个铁券就能够在关键时刻救命了。当时的朝廷上,几乎有功之臣都有一个,早期铁券免死次数大多在3次以下。

而到了唐朝的时候,铁券就更多了,几乎所有皇亲贵族,有功之臣,人手一份。而且,“铁券”上的丹砂填字渐渐改为用黄金填字,故后世又将其称为“金书铁券”。

至于是不是真的可以免死?我们可以通过几个例子说一下。

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后周柴家手中谋得皇位,为了安抚民心,下旨厚待柴氏子孙,赐柴氏“丹书铁券”,即使柴氏后人犯罪,也不得加刑。

到了明朝,朱元璋虽沿用了丹书铁券,但是从法律上规范了“丹书铁券”的颁授对象,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比如李善长、徐达等人,都被赐予“金书铁券”。

与唐代的铁券相比,明朝的丹书铁券,内容已有明显变化。一是谋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二是免死的次数较少,子孙不免死。

《野荻编》有记载:“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然免后革爵革薪,不许仍故封,但贷其命耳。”

朱元璋在制作丹书铁券的时候,曾特意在其后面添了一行小字,小字的内容是“谋反不可免死”。这就是朱元璋的高明之处,因为后来被他杀掉的这些功臣,都被他定了谋逆罪。

比如说李善长,他也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比肩汉朝的萧何,曾立下无数功劳,明朝建立以后,他就被封为了丞相,位极人臣。也被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

《明史·李善长传》记载:乃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

但是他却在七十多岁的时候,受到亲人以胡惟庸党的连累,一家七十多口被满门斩首。当时李善长在刑场上,也曾拿出了丹书铁券,想要朱元璋放他一马。但是朱元璋却不屑一顾,还让他自己好好看清楚免死金牌上面的字。

李善长听到朱元璋这样说,果然在免死金牌的背面看到了这一行小字: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此时他才明白朱元璋的心思,但他也无话可说,只好等死了。

到了清代,盛行了一千多年的“丹书铁券”制度,方被废止。

所以虽然丹书铁券有免死之说,但更多的时候,还是皇帝说了才算,毕竟在古代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不就是古代至高封建皇权的体现吗?

而且拥有丹书铁券的一般都几乎是有功之臣,可自古以来,有功之臣能得到善终的寥寥无几。因此,有时候丹书铁券倒没有起到免死作用,而很多时候更像是催命符!

我是一更历史,专注文史领域,感谢您的关注和点赞!

丹书铁券即免死金牌有管用的吗多少个朝代有类似的

1、丹书铁券当然有用,能起到免死金牌的作用,丹书铁券明朝较多。

2、宋朝也有免死金牌,唐朝也有。

3、丹书铁券也不是全有用,明朝就发生过,皇帝要杀人,免死金牌也没有什么用。

清代的“丹书铁券”有什么来历

清代没有丹书铁券,最晚的丹书铁券出现在明代。

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里有一段叫《紫砂记》。里面有个恶霸班得五,说是有一次太宗皇太极打猎迷路,班得五祖上把家里仅有的一头驴送给皇太极让他回家。皇太极感念班家忠义,赐丹书铁券,让班家免死三次。后来康熙微服私访,发现班家后代班得五危害一方,决定铲除,碍于丹书铁券不能违背皇太极当年的旨意,最后是偷偷把丹书铁券换了个假的才杀了班得五。

我们知道,《康熙微服私访记》是戏说,不是历史。清代已经没有丹书铁券了,就算有,哪有送头驴就免死你家三代人的道理?历代丹书铁券都是赐给重要功臣的。

(钱镠铁券)

丹书铁券的发展,最早要追溯到汉朝,一开始是赐给功臣来表彰他们的功劳。铁券上记载的也都是臣子的功劳,没有什么免死的内容。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开始赐给大臣当作护身符。有铁券可以免罪、免死。也有“金书铁券”,是在铁券上写金字,丹书铁券则是写红字。

现存最早的丹书铁券是唐昭宗赐给吴越王钱镠的,应该是“金书铁券”,上书333个金字,表彰钱镠平定董昌叛乱,写了“卿恕九死,子孙免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的免死内容。免除钱镠九小鑫哥,其子孙三次死刑,一般的罪责不予治罪。但其实,钱镠所处的唐朝晚期,朝廷对地方已经无法控制了,铁券效力实在有限,钱镠靠着平定董昌叛乱获封,后来自己也一步步割据,向朝廷上表要求封王,进而自立朝廷,独立建元,成为五代十国中吴越国创始人。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赐后周柴荣家丹书铁券,《水浒传》中柴进即柴荣子孙,家族免死。

到了明朝,对丹书铁券的形制进行进一步规范统一,“因唐制有所损益,形亦如瓦,分七等。公二等,一高尺,广一尺六寸五分;一高九寸五分,广一尺六寸。侯三等,一高九寸,广一尺五寸五分;一高八寸五分,广一尺五寸;一高八寸,广一尺四寸五分。伯二等,一高七寸五分,广一尺三寸五分;一高六寸五分,广一尺二寸五分。外刻所赐功臣履历、恩数,中镌免罪,减禄之数。封号四等,佐太祖定天下者,曰开国辅运推诚;从成祖起兵者,曰奉天靖难推诚;余则为奉天翊运推诚和奉天翊卫推诚。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颁给功臣,右藏内府,有事则合之,以取信。洪武三年,赐铁券者公六人,侯二十八人;二十五年,改制铁券,又赐公及故公共八家。永乐初,靖难功臣亦有赐者。”

那就说为什么清代没有丹书铁券?其实看看明朝就明白了,虽然给大臣赐了丹书铁券,但要他们死也是随随便便的。因为明朝丹书铁券就加了“谋大逆”不予免死的条款。众所周知,明朝初年,朱元璋用胡惟庸案,蓝玉案杀了无数大臣,都给他们加了谋逆的罪名,说杀就杀,你有丹书铁券也没用。后来朱棣靖难之役夺了建文帝的江山,对支持建文帝的大臣还是说杀就杀。所以,丹书铁券只是皇帝收拢人心的手段,根本不能免死,要杀还是照样杀。清代那些早期功臣都是渔猎为生,对汉族政权的这种虚头巴脑的东西不感冒。其实清朝统治者自己也明白靠这东西忽悠人不太有用,不如赐土地金银爵位来的实惠得多,就干脆废掉这个制度,务实一点算了。

免死金牌又称丹书铁卷,它是怎么来的它真的能让人免死吗

谢邀!

丹书铁券,本身是指由朱砂在铁片上书写大臣功绩和奖励的荣誉证书,和现在的勋章有些类似的性质。唐朝用金嵌入字中取代朱砂,因此又得名免死金牌。

它是刘邦在建立汉朝后为表彰功臣根据战国时的铜节发展而来,最开始并没有免死的功能,到几百年以后的南北朝才开始赋予免死的功能。

说他免死管不管用,应该还是有用的,毕竟历代帝王对杀拥有丹书铁券的功臣及功臣之后都有所顾忌。以明朝朱元璋为例,开国后大发丹书铁券给功臣,但后来为给太子上台扫除障碍要杀功臣的时候,也是先找借口将丹书铁券收回后才开屠戮功臣的。但其效用仅此而已肯定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

并且能够获得丹书铁券的人本身就是位高权重或名门望族,一般不是谋反的问题,在他们面前又不是问题,没必要使用。造反免死金牌又没用,其又显得比较鸡肋,因此其表彰的功能比起用于顶罪的功能更大。

如何看待“丹书铁券”最早是哪个皇帝想出来的

丹书铁券是统治者一时兴起,感谢有大功臣子之举,也是拉拢或鼓励人的一种做法,也是彰显古代帝王权势的一种,更是古代人对权力和法度的一种无视,弄得不好又是统治者借题发挥的一个把柄,最可怜的还是被统治者玩弄于股掌的愚臣愚民,看不透世事的可怜人,所以丹书铁券也是古代统治者一个垢病。

历史上有成功使用丹书铁券免死的例子吗

“丹书铁券”这种“代命券”,聪明人谁敢要?一个人真到了皇帝赏赐你“丹书铁券”的时候,那么你也离死不远了。皇帝都没什么可赏赐你的了,无奈只有拿出一些破纸、破牌子来忽悠你,到了这种程度,想活下去挺难。聪明人从来不要这些破纸、破牌子,比如秦国大将王翦在领举国之兵进攻楚国的时候,曾先后五次和秦始皇要钱、要田、要宅子、要美女,这样,秦始皇才对他放心。何况“丹书铁券”有的时候可以让皇帝省下很多金钱和土地,一张破纸、破牌子比万金、万顷土地还让人舒服,多发几张又何妨。

历史上有一类人,他们说的话千万不要信,这类人就是皇帝们。有一句话叫:君无戏言。但这句话只能他们自己说,别人不能替他说。如果君有戏言了,你也不能说,你只能配合着他把谎圆过去。如果你不配合他,那么他不会宠信你,如果你不会来事地给他指了出来,那他肯定弄死你!所以说皇上的话基本是满嘴跑航天飞机。比如他可以要求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你绝不能要求他:天下兴亡,皇帝有责。游戏是他自己制定的,你得好好陪着他玩儿,要想玩得好,起码得知道,兴是属于皇帝的,亡是属于底下人的。就像崇祯皇帝上吊之前,他永远怨的、恨得是臣子,他从来不会想到他有什么责任,他之所以掩面去死,所谓的无颜去见列祖列宗,完全是花架子,习惯了,到死没人看的时候也不会改。

皇帝的话已经是满嘴跑航天飞机了,那么“丹书铁券”这种免死的模式谁要信谁就真的缺心眼了,人家都要把你砍了你还给人拿个秤。“丹书铁券”这种免死的模式通俗点就是皇帝用很多方式,口头上、书面上,给你许诺你这辈子不管犯什么错,我都不会整死你。比如刘邦向韩信许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向三顺王、吴三桂许诺永不相负,结果谁也没好。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在获得“丹书铁券”后很快就被整死的例子。第一位刘文静。 唐高祖李渊在武德元年五月称帝后不久公布的“太原元谋功臣”中,一共有十七人,前三名是:尚书令秦王李世民、尚书左仆射裴寂、纳言(宰相)刘文静。这个刘文静与秦王李世民、裴寂一同得到“恕二死”的特权,即两个“丹书铁券”。结果不到一年,刘文静与兄弟刘文起喝酒,喝多了耍酒疯,拿刀砍家里的柱子,又要杀裴寂。本来也没多大个事儿,何况又是臣子之间的矛盾,作为皇帝的李渊,你调节一下不就行了吗,可李渊没有,趁机就把他宰了,而且还抄了家。刘文静临刑之时,无奈长叹:“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

刘文静为什么死的?还不是他和李世民关系好,让李渊感觉到比较忌惮。于是李渊问自己:这两个人合起伙来把我弄下去怎么办?我那大儿子李建成怎么办?结果,无解。这样,刘文静就死了。所以,丹书铁券有个屁用。

汉族是这样,那么少数民族呢,也一样。

第二位,蒙古草原萨满教的领袖“通天巫”阔阔出。萨满教是草原土生土长的宗教组织,在草原世界统一过程中,萨满教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成吉思汗的成功和萨满教在背后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作为萨满教的领袖,阔阔出对于蒙古国的开国那是居功至伟的。无论成吉思汗有什么主意,都可以假借阔阔出向长生天祈求。阔阔出对长生天一顿祈求,长生天每次肯定同意,那底下信教的人,还有什么脾气。还有,成吉思汗这个称号就是由阔阔出最先提出的。

对于阔阔出的功劳,成吉思汗在建国的时候许诺他“九罪不罚”,也就是不管你犯了什么罪,前九次没事。

有了九个“丹书铁券”的阔阔出,那肯定是飘得没法没法的了。不光频频干预蒙古国的事务,还企图离间成吉思汗和他弟弟的关系,这样一出一出地,成吉思汗肯定会很愤怒。最后也把他给弄死了。弄死他的原因是萨满教的教权和蒙古国的汗权产生了不可调节的冲突,有多少张破纸、破牌子也没用。

前面说的两个是手握丹书铁券飘了的,后面说的是一个手握丹书铁券给自己留后路的,也就是聪明人,更是敢于反抗的人,吴三桂。

清朝后期的“九九消寒图”里有一句话:九九八十一日完,闯王造反到顺天,三桂领兵南下去,我国大清坐金銮。这个图里涉及的人物都是我国历史长河中耳熟能详的人物,比如第一段的三皇五帝,夏桀,武王,纣王等。清王朝能把吴三桂的名字放进去,足以证明清王朝对于吴三桂的功绩还是给予极大的肯定的。

由于清朝前期,满清八旗铁骑在南方的兵力很少,所以南方的大片土地都是由三顺王和吴三桂打下来的。打下天下的吴三桂,没有和那两个王爷一样,光是敛财敛物。吴三桂是一刻也没有放松警惕,不断敛财敛物的同时,还不断厉兵秣马。可以说他要不是碰上了康熙皇帝,估计能够腰缠亿贯,拥兵自重,自然死去。

可是康熙皇帝是谁呀,怎么能看着他“天下财富半三藩”。于是康熙皇帝想方设法地把他给逼反了。他造反虽然是康熙逼的,但也没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康熙皇帝认为,吴三桂撤也反不撤也反,而吴三桂的造反,也让康熙皇帝没有预料到。以至于吴三桂造反的时候,康熙皇帝没有准备,弄得十分狼狈,还一度有过迁都盛京的想法。虽然三藩之乱让康熙皇帝给平定了,但是在历史大局上,还是影响了康熙皇帝对沙俄、对噶尔丹的军事行动。后面的结果是,在尼布楚条约中清王朝面对噶尔丹的军事压力,不得已向沙俄妥协。不光尼布楚交给了沙俄,还顺道失去了尼布楚周围很大的一片土地。至于噶尔丹的准格尔,简直是给康熙、雍正、乾隆这祖孙三人带来了近百年无尽的烦恼,以至于最后乾隆皇帝在征服准格尔后几乎实行了灭族政策。

说到这儿,那么丹书铁券就没有保住过人命吗?当然有。保住的无足轻重,保不住的过于沉重。总之一句话,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让臣活,臣不得不活。

剖符作誓、丹书铁券,刘邦轰轰烈烈的白马盟誓,为什么会沦为一纸空文

人性本源之表,莫过于帝王世家。

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从进化的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彻底利己的动物物,真正的大公无私,在这个世界上面,是不存在的。

朱元璋之所以颁发丹青铁卷,刘邦之所以举行白马会盟,本质上是因为这些开国功臣,帮他打下了江山,如果不将利益分一杯羹,势必会引起功臣们的不满进而引发叛乱,这样自己得到利益,势必会受损。

然后当自己的势力彻底巩固之后,当他估摸着从这些功臣名将手中收回自己分发出去的利益和他们可能会叛乱给自己带来的损失,相比较之下,如果是前者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更大,自然就会想尽办法将所有的权利回收。如果是后者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更大,免死铁券之类的肯定就不会作废。

正所谓小孩的眼中才有对错,成年人的眼中只有利益,真正成熟的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行为上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当面对的利益越大这种心态表现的更为明显,这也就是为什么自古帝王之家,兄弟相残,父子相杀之事最多最多。

历史上拿到丹书铁卷的人,有多少人是善终的

我来回答。

丹书铁券,俗称“免死金牌”。是皇帝跟有功之臣,定的一份契约,只要你不谋反,无论你犯了天大的事,只要有它一切都能豁免,当然这不仅仅是“你”本人可以这样,你的子孙同样可以。打个比喻:如果有一天,你的后世子孙,“开车”上街撞了人,死了。你的子孙高喊一声:我家有“丹书铁券”那你的子孙绝对屁事没有。

当然!这是理论上的说法,实际上!谁拿到了“丹书铁券”都没一个能“寿终正寝” 全部死于非命。我举以下例子。

1. 在汉代,刘邦带着一帮兄弟打天下,最终平定天下,为了笼络人心,他赏赐功臣们一张“奖状” 上面写着,使黄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这就是最早的丹书铁券。大致意思是说:兄弟们啊!跟着我老刘出生入死,也辛苦你们了,有了这个东西,你们的子孙就可以安心的享受“荣华富贵”了。

后来嘛,有个叫韩信的大家都懂,被以“谋反”的罪名逮捕,老刘也不客气了,收回他的“丹书铁券”。后来的事,大家都懂,他被刘邦的老婆,抓进了“未央宫”处死。

2.到了,明朝就更加了,还是熟悉的味道,一样的配方,朱元璋到了晚年,“大开杀戒”所谓的“丹书铁券”就是一张“废纸”。

3.到了清朝,换了种方式,没有“丹书铁券”这种说法了,换成“铁帽子王”但也没有一个过得好的,代善靠出卖儿孙,夹着尾巴做人,活到六十六岁。这个算不算是个“善终”?至于其他人嘛,平均年龄三十出头。就“不得善终”。

结语:说来说去,“丹书铁券”不过是皇帝拿来哄你开心的,那天“不高兴”了“该怎么做,还怎么样!”

崇祯在登基的时候为什么要赐给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和侄孙魏鹏翼铁券丹书呢

潜夫认为:崇祯皇帝登基时,魏忠贤的势力已经到达崇祯一时难以掌控的地步了。崇祯皇帝之所以赐给魏良卿、魏鹏翼“铁券丹书”,就是为了应付魏忠贤的试探,打消魏忠贤的疑虑,为扳倒魏忠贤留足准备时间。

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纵容魏忠贤把持朝政,魏忠贤权倾朝野,号称“九千岁”,地方官员、军队将军、朝堂大臣有很多出自魏忠贤的门下。深得明熹宗信任,明熹宗朱由校在弥留之际决定将皇位传给弟弟朱由检时,还不忘嘱咐弟弟要重用魏忠贤。

崇祯皇帝即位后,之所以没有采取操之过急的措施,因为他知道魏忠贤的党羽遍布朝廷内外。同时,魏忠贤及其党羽也感到恐惧,特意派人去试探崇祯皇帝的心意,上奏弹劾魏忠贤。这时,崇祯皇帝如果不稳住,钻进魏忠贤的圈套,估计一场动乱是避免不了的。

明熹宗时期,魏忠贤、客氏及党羽,以忠臣良将的鲜血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他们的兄弟子侄和党羽都在不断地升官、获爵。当袁崇焕在宁远打败清兵的消息传到京师。魏忠贤立即让他的党徒奏请熹宗封自己的侄孙魏鹏翼为安平伯,侄子魏良栋为东安侯,加侄子魏良卿为太师,魏鹏翼为少师,魏良栋为太子太保。魏鹏翼、魏良栋还是处在襁褓中的孩子。而指挥这次战役的主帅袁崇焕和拚命流血的将士们却什么封赏也没有得到。

面对魏忠贤的试探,崇祯皇帝并没有治魏忠贤的罪,还特意赐给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侄孙魏鹏翼“免死金牌” ,让魏忠贤及其党羽放松了警惕。

不久,嘉兴贡生钱嘉征上书,揭露了魏忠贤的十大罪状。此时已做好准备的崇祯皇帝在魏忠贤面前当面宣读这份罪状,魏忠贤已经无可奈何,只能乖乖认命。

最后,魏忠贤在流放凤阳的路上上吊自杀。他的家族和党羽都受到了极其严厉的奪罚,甚至这些处于襁褓中的还在昏睡的孩子也被毫不留情地送上了刑场,客氏被赶到洗衣局活活打死。就这样,以魏忠贤为首的作恶多端的阉党集团,最终没有逃脱彻底灭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