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物成务 是什么

“格物”、“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你怎么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0 15:17:13 浏览3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格物”、“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格物”与“知行合一”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只是说明这两个词语的表面意思,当然是很简单的。可是,提问题者的意思,显然并不在此。他提问的本意,肯定是想弄懂这两个词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蕴含的意思。这要讲明白,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格物,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而“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最基本的观点。此二者,此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格物,是《大学》中提出的概念,所以,要明白格物的意思,必须要对《大学》的内容,有个简单的了解。《大学》是什么意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中提出的大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明德,亲民,使自己的人格达到最善最美的境界。这就是《大学》所谓的三纲,也就是三个重点,而要实现这三个目标,需要,八个步骤,称为八目,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古代把所谓的学问,分为大学和小学,大学其实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小学学的是文字训诂,说白了就是认识字。大学就是讨论人生大道的。大学和小学只是分科不同,并不代表学问低,比如章太炎就是治小学的,也是国学大师。

格物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我们先抛开朱熹与王阳明的解释不谈,先从文字学与就是小学的角度上,谈谈点自己的看法。在格物这个词中,物的意思,不需要解释,大家都知道,那么,下来应该了解一下格字的意思。它的义项很多,比如方格,格子,格斗,格开等。而《新华字典》解释,格物的格,是推究的意思。而且在儒家的经典中,也有“即物穷理”的说法。也就是说,格有亲密接触,零距离接触的意思。本子上的方格,把相邻的两个空间格开,但是这两个格子是连在一起的。格斗中,你把别人的拳头格开,两个人之间,也是要有接触的。所以,格物,就是即物,就是靠近物,并推究物的道理。

这什么后来格物,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闹的很不清楚呢。是因为中国传统哲学中,把事和物放在一起研究。事是形而上的,物是形而下的范畴,放在一起研究,一起下结论,就不是那么容易理理解了。因为,物是有形有质的,而事是无影无形的。苏东坡不是说么,人是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所以,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去观照中国传统哲学,就会发现哲学的研究,是分两个层面,一个是现实的层面,一个是意识的层面。中国的哲学,在发育中,是很早熟的。它在成形之初,就抛开了物质的层面,直接进入到意识的层面中去了。就以格物而论,就是研究事物,若研究的是物,就进入了自然科学领域。若研究的是事,就进入社会科学的领域。就以儒家思想来说,因为他的关注点,在于君子,在于社会领导者,所以,他只对社会科学感兴趣,对自然科学不感兴趣。

《论语》中就有一个事情能说明这个问题: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儒家对自然科学方面,是不太感兴趣的。所以,传统中国社会里,农工的技能,是在民间传承的。也就是说,自然科学方面,是由民间主导的。而社会科学方面,是受官方主导的。这就造成了哲学的两个翅膀一个硬,一个软。

说完了格物,下面再说“知行合一”。这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知行合一,说起来,也很简单。是说,认识和行动实际是一会事。这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是讨论知与行的关系。在《大学》的八目之一,先说格物,后跟致知。《大学》虽然不是着眼于认识论,展开论述。但这个次序排列。很容易给人一个,格物在先,致知在后的印象。朱熹的理学观点,大体上也是这样。王阳明的时代,理学是主流的意识形态,是官方统治思想。但这个官方的统治思想,肯定是出了问题的。王阳明的志向,就是建立一种不同于理学的新的哲学框架。这就必须打破朱熹的框架,另起炉灶。但做为儒家,新的理伦建构,必须在经典的框架之内。这就是王阳明格竹子的原因。因为他可以和朱熹不同。但是,他不可能打破《大学》与《中庸》的框架。

王阳明格竹子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他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就是我上边所说的儒家的重社会轻自然的特点所决定的。王阳明格竹子的目的是很明确的,他是为了人间大道而进行的。竹子里边会有什么人生大道呢?失败也是可想而知的。但是,王阳明的失败,不代表儒家认识世界的途径有问题。格物在本质上,也不是盘腿坐在竹子面前,盘腿打坐,苦思冥想,就能称为格物了。格物是应该与物做零距离接触的。比如格竹子,就是和竹子打交道,可以栽种竹子,可以砍伐竹子。都可以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比如,竹笋可以吃。竹子可以编筐编席。这一切,都是竹子之理。但这些理,不是王阳明想要的。他要的东西,是一种形而上的人间大道。所以,他的格竹子,与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道的意思大体相类。所不同的是,佛祖悟了,而王阳明在竹林之下没悟。他的开悟,要等到贵州的龙场之后。所谓龙场证道。在证道的过程中,龙场也好,竹子也好,都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王阳明自身的人生经历。

总结一下,格物,就是通过对研究,明白事物中包含的道理。

知行合一,就是认识和行动是一会事,认识决定行为,行为又加深认识。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王阳明自己的描述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去恶从善是格物。

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你怎么看

博覌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意思是: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博观四方八面取其精华消化飨觅,是思维方法的来源,印象、概念的必经之路。印象概念的形成,有了群书知识,众长经验,四方八而素材,积累成多、由小变大即是厚积过程。由此而来,才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薄发、意见、文章、诗篇。这是古人的哲学思难方法,是苏东坡及名人的精句,古今博约继取,因之积胜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