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汉语拼音是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以前没有拼音的时候,古代人民是如何学习、交流的
- 在汉语拼音发明之前,中国人学习汉字有多难
- 汉语拼音刚发明的时候,是怎样规定每个字母的发音的是用录音机吗
- 汉语拼音发明者是谁
- 拼音是近代发明的,那么古代汉字是怎么发音的呢
- 汉语拼音字母起源于什么时候
- 拼音是建国后发明的,在发明拼音前大家是怎么知道每个字的读音的
- 中国的拼音是从啥时候发明或引进的古时候汉字的读音怎么教
汉语拼音是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以前没有拼音的时候,古代人民是如何学习、交流的
《汉语拼音》,包括《国语注音符号》,是近现代、当代的产物,《汉语拼音方案》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颁布的。
古代当然是没有《汉语拼音》的。
一、古代,如同今天,仍存在各地方言,更没有普通话,如何统一汉字发音,以利读书、教育以及文化交流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代人先后采用:
(一)《直音法》,以同音字互注,鹰=英,冬=东,吴=无,家=加等。
《读若法》,没有同音字,用近音字,如“芨”,读若急,“鼾”,读若汗,“唉”,读若埃等。
《读为法》,借同音字互注,如“泮”,读为畔,“莳”,读为时等。
还有《叶音法》等。
(二)后来,古代人发明一个更加科学的汉字注音法,称为《反切法》的汉语注音,为古代人长期使用。
《反切法》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二、到了百多年前的近现代,中华民国时期,又发明了《国语注音符号》,用于汉语注音,《国语注音符号》正式的名称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
《国语注音符号》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发明的《记音符号》为蓝本,修订后,1918年经教育部审定全国推广。
《国语注音符号》,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颁布的《汉语拼音方案》、汉语字词典中,还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只是人们已经习惯使用汉语拼音,而大多人不会使用《国语注音符号》了。
现代《汉语拼音》,是新中国的产物。
仅供参考。
在汉语拼音发明之前,中国人学习汉字有多难
谢邀。
在汉语拼音发明之前,中国人学习汉字有多难?
在汉语拼音发明之前,中国人是如何学习汉字发音的,这种发音的方法学习效率如何? 中国古代文盲遍地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不是汉字的学习难度太大?
古代中国人学习汉字有多难?
非常难。
为什么历史是一部贵族史?因为普通人连字都不认识,如何能进入以文才取仕的上层阶级?我们说科举给了天下才子机会,其实只不过统治阶层是从原来的血统垄断变成相对好一点的文化垄断罢了。而实际上不是高门贵族,连识字的机会都没有,谈什么科举,又谈什么管理国家,一展宏图?
何况科举刚开始也不是谁都能去的。李白才高吧,就因为是商人之子,连科考的资格都没有。但是到了这个阶段,一般的人家,只要有钱,就可以读书识字,用才华来博取功名,这已经是比魏晋时期王谢大家的门阀政治要好太多了。
一直到解放前,文盲占中国的总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
这当然与汉字难学有关。因为难学,所有教师资源,也就是“先生”们都在官家学堂,或者大家族的学堂,就算有回乡下办私塾的,也是要收学费的。虽然汉字难学并不是大部分人不扫盲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教化人,也就不会产生这么大的资源倾斜,不会让文化资源被有钱有势的大家族垄断。
为什么难?
为什么都说汉字比英文难,为什么有了汉语拼音之后就要容易了。
因为汉字太古老了,而且中华文化从来没有中断过。
有人就会说,这不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的优势吗?怎么会造成汉字难读呢?
中华文化的传承优势集中在思想。是思想的延续性,自成一体的文化自洽,这是我们的优势。
汉字只是用来记录我们语言的一种工具。它是建立在甲骨文,甚至更早的“画”上面。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越是古老的东西越没有新生的东西遵循科学的道理。汉字是一种创新,同时由于文化的传承,虽然在字形上越来越简化,但是作为方块字,一个一个创立的字,是无法真正用现代的排列组合方法来进行归纳和学习的。
而英文只有二十六个字母,排列组合就形成了各种表意。汉字有几万个,而且互相之间并没有联系,或者说没有紧密的联系来供我们举一反三。
通俗点说,我们学习汉字,是需要“音”、“形”、“义”三者全部记下来,合成指代一个具体的东西。而英文,我们只需要了解“形”(排列)、“义”就可以了,至于“音”,基本上排成什么形状,对应着音标就可以读出来了。所以,学英文,可能又不认识的生词,但是没有读不出来的单词。
这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替我们的大脑省下了一大步,所以,好学。
这也是为什么汉字拼音化之后也简单易学了很多。因为我们通过拼音注音标出了汉字的发音,看到标注,我们自然就能组合出这个字的“读音”,只要费点力气记住“形”(怎么写),“义”(代表什么),这个汉字我们就学会了。
有了汉语拼音,汉字才算和其他文字有了同样的竞争能力。
别不服气,看看你自己现在用什么在打字?
没拼音之前,怎么学汉字?
学习语言有共通性。大家还记得小时候咱们英语学得不好时怎么办吗?咱们使用汉字标注英文单词。就像那个笑话:“爸死”——“bus”;“妈死”——“mouth”。当然这只是搞笑,不过我估计大家都用过这种方式。而咱们古人就是用这种方式来传承汉字读音,只不过用汉字标注汉字而已。
这也就是上面书里面标注“切”的意思了。古代标注发音有两种方式,“直切法”和“反切法”。直切就是用读音相同的字标注,比如下图中“晕”字,直切标注为“音运”,上方标注这个汉字音调为“去声”,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光晕”的“晕”。
再看详细解释:“日月旁气也,月晕”。再看左边标注“禹愠切”,这个就是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来注另“晕”的读音。其实“愠”按理来说也可以直切“晕”字。反切法中两个字,前一个称反切上字,代表生字的声母和清浊,“禹”即“y”,后一个称反切下字,代表生字的韵母和字调,即“un,去声”。
下面那个“烟”字,直切法是用“焉”。左下角标注音调为“平”,这不就知道怎么读了,如果“焉”还不认识,那再看反切法。“乌前切”,声母发“w”,韵母发“ian”,平音。大家会说这不对啊?“wian”是什么鬼?这个是由于古音标注没有今天精确,也没有声韵母之说,加上各地口音不同的一些问题,碰上这种情况,怕读不准确,就要去问先生了。
这也是为什么古人言传身教特别重要的原因了。
请先生就得花钱。穷人一天到晚连饭都吃不饱,还有闲钱去请先生?古人读书识字,是有钱人才能干的事情,请先生摇头晃脑地教学是免不了的。
汉字本身难学是一方面的原因,穷是根本原因。
汉语拼音刚发明的时候,是怎样规定每个字母的发音的是用录音机吗
拼音是前些日子去世的一个老人在85年编写的(抱歉忘了是谁了),之前我们是没有拼音的,键盘用的是五笔,类似于台湾和东瀛的现在用的那样。而现在我们用的拼音是来自于国际音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注意,是国际音标,而我们国内受英语影响,但是英语也是在国际音标的基础上演化的,所以和拼音的不太一样。而参照法语来说,ABCDE就是啊呗测得额(英语是诶弊sei第易)之类。举个例子,lake拼音打出来是拉客,法语也是这样读,而英语是累可。说句题外话,最近玩游戏,穿刺是pierce之类的,我想是不是有可能我们之前的社会用的一样的语言。
汉语拼音发明者是谁
感谢您的邀请。
还是去年冬天吧,突然收到微信的推送,“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离开了我们”。
这位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早年研读的却不单纯是语言文字,还有经济学。1955年,他被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才专门从事语言文字的研究。
周有光先生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2017年1月14日,周有光去世,享年112岁。
美了一辈子的妻子
可能很多人对这位“拼音之父”很陌生,但是他的妻子张允和,却被广大群众所熟知。她是著名的“张家四姐妹”的“二姐”,是沈从文口中的“二姐”,民国最后一代大家闺秀。她自称家庭妇女,却足足美了一辈子。
在周有光生前狭小的书房里,最显眼的便是他与夫人张允和的合影。照片上的张家二姐笑靥如花,似乎仍在温柔地注视着相携走过近70载的爱人,陪他回味这一世纪的风雨。
周有光先生生平
当然,我们重点还是要说说周有光先生。
出生于1906年的周有光,十岁时随全家迁居苏州,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
1923年,他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经济,语言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举家逃难到四川,先后任职国民政府经济部农本局任重庆办事处副主任,主管四川省合作金库。
抗战胜利后,他重新回到新华银行工作,先后被派驻纽约,伦敦。之后又被派往欧洲,他发现欧洲人对字母学很重视,于是买了许多字母学的书自学。
回国后,因为他之前发表和出版过一些关于拼音和文字改革的论文和书籍,周有光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邀请担任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
中间历经各种历史变革,周有光先生一度被称为“反动学术权威”、“社会渣滓”以及“没有了用的”、“专家专家,专门在家”。
1979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华沙召开文献技术会议,周有光在会上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言,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国际投票,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7098)。
1988年,公布《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周有光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主编《汉语拼音词汇》,成为电脑中文词库基础。
周有光出生于1906年,按当时的历法,尚是清朝光绪三十二年,后又经历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和新中国,因而被朋友戏称为“四朝元老”。有一次,他去医院检查,在年龄一栏里填了“97”,挂号的人大概以为他糊涂了,想都没想,给改成了“79”。
走过那样一个充满动荡与不安的世纪的人生路,得经历多少风风雨雨?提起那些往事,老人总是感慨连连。“我这一生最艰难的时期就是抗战八年在重庆。有一次出差回来,发现办公室都被炸光,同事不知去向,回到家,发现家也已被炸得精光,家人生死不明……”那种备受煎熬的滋味我们今天根本无从体会。
“一个人的大脑里有两套系统,一个是逻辑系统,就是思维能力;一个是记忆系统,记忆能力。这两个系统不一样的。我呢,记忆系统不行了,好多原来知道的东西现在都忘了。可是思维系统还没有坏。为什么没有坏?据心理学家讲,因为我一到年纪老,我都在看书写文章,要动脑子,动脑子呢,脑子就不容易坏,因为中国旧的讲法是,年纪老了,不要动脑子了,要保养了。其实刚刚相反。现在新的讲法是,年纪老了要动脑子。动脑子可以保持健康,特别是老年人可以长寿。”周有光悠然地谈起自己的心得,“要从爱人类的角度来爱国。”
也许只因为有这样一颗永远不放弃思考的大脑,他的心灵深处才永远拥有一个独立与自由的天地。
感谢您的邀请,下个问题再见咯~
拼音是近代发明的,那么古代汉字是怎么发音的呢
我用过康熙字典,它是把同音字编排在一起,每字注有两字相切,便能读出准确的字音,且每字加以注解,看后便一目了然。六十年代还推行了一种四角号码字典,掌握了口诀,查生字也很方便。我还记得口诀,横一垂二三点捺,叉四叉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但只能查繁体字,简化字查不了。
汉语拼音字母起源于什么时候
中国原来是没有拼音的,我母亲在年轻时曾当过民办教师,而且她在学生时代成绩也颇为出色。
她告诉我,在她当学生时代,当时还没有拼音一事,是后来才有的。
我在上学时,在拼音方面有一定的天赋,而这却正式是大多数同学最为头疼的课目。
根据国家教育部们的决定,是在1958年,根据英文字母的特点,引进和改进了其特点,成为中国特色的拼音。
拼音是建国后发明的,在发明拼音前大家是怎么知道每个字的读音的
小静游戏解说提了一个问题说,“拼音是建国后发明的,在发明拼音前大家是怎么知道每个字读音的?”在回答该问题之前,先纠正该问题中的一个错误。
拼音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发明”的,而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4年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将原来已经存在的、中华民国时期发明的国语拼音移植成拉丁字母的。本人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1953、1952年在北方上小学的国语课本(现在叫语文课本)中学习的就是这种国语拼音。国语拼音的字母分别是“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ㄧ、ㄨ、ㄩ、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这种国语拼音目前在中国的台湾地区还在使用。1954年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大陆地区颁发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将上面的国语拼音字母分别对应地移植为“B(b)、P(p)、M(m)、F(f)、D(d)、T(t)、N(n)、L(l)、G(g)、K(k)、H(h)、J(j)、Q(q)、X(x)、ZH(zh)、CH(ch)、SH(sh)、R(r)、Z(z)、C(c)、S(s)、Y(y)、AI(ai)、EI(ei)、AO(ao)、OU(ou)、AN(an)、EN(en)、ANG(ang)、ENG(eng)、ER(er)”。这种汉语拼音在中国大陆地区、新加坡、果敢和佤邦都在用。
至于在国语拼音之前,中国是怎么给文字标注读音的,大致上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是用字给字注音;晚期出现了切音注音方式,又称为反切音注音方式,即用两个汉字进行拼切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
显然,靠字给字注音的方式,以及用两个汉字拼切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式,很不便于对于新汉字的学习,也不便于统一发音和语言。所以,直到国语拼音和汉语拼音出现之后,台湾地区才能够推广国语发音、大陆地区才能够推广普通话。
中国的拼音是从啥时候发明或引进的古时候汉字的读音怎么教
我们现在用的《现代汉语拼音》历史较短。清末民国时期,开始出现注音字母体系,成为现代拼音系统的雏形。建国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在明清之前,也出现过用拉丁文拼读,但多数采用的还是“反切法”,就是用一字的声母和另一字的韵母拼读。或者标注读音相同的字。这种拼读的方法,最接近汉字读音来源。汉字的读音来源从秦始皇统一文字后逐渐被人们淡忘,没有人去深层次的去研究。
汉字的“音”来源于自然界的拟音占到80%左右,也即是说在汉字400多音节中,或者说有音调的1400多个音节中,80%是自然发出的声音,模拟自然发声的音,如“仝”读音是模拟众人一同夯地基的声音,也就是打夯,夯落地发出的“嗵嗵”声,这就是所有读(tong)这个音的音源。
其余的20%左右音源字是借音,借音不是随意的,而是通过借音来完善字的意义。
一种是借单字之音,如“眼”
眼(演) 眼的左旁是“目”,在《新华字典》中,目的解释是“眼睛”。既然有了这个“目”为啥还要造个这个“眼”字?是先人故意给后人制造麻烦吗?绝不是这样!那是小看了我们古人的智慧。用“目”这个字来指示我们的“眼”时,我们的先辈发现“目”的有些功能不能完全表达出来,还有什么功能不能表达出来呢?我们的眼睛看东西有距离的限制,太远或太近都是看不清的,就是说目的视力是有限制的。就用“目”和“限”(省形)组成的一个新的字(做个造字的流程图:目+限=眼)。造完这个字后,还发现眼睛还有的功能没有体现出来?眼是心灵的窗户,演示人的喜怒哀乐,最后借“演”声来补充其意义。在《新华字典》中对“眼”描述是“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确切完善吗?这样解释还是目是眼,眼是目,体现不出眼的功能,是不完善的。只有用“眼”的字形和它的读音“演”,才可以全面解释这个“眼”字。有一定视力限制的,体现人的心理特征的视觉器官。才是“眼”的确切定义。
另一种两字相切(切开再拼起来)而成的读音,如山是由“石”和“尖”相切(shi+jian=shan)而成,来说明山是由石头堆积而成的上小下大的尖形特征;再如朝(zhaochao)和阳(yang)相切为长(changzhang),表示太阳出来万物生长(zhang),早晨朝着太阳你的影子最长(chang)。汉字的读音代表汉字部分意义,并且有“音同意近”的道理,就像同姓兄弟、同氏族有相同的遗传基因样。借音是为了完善字的意义,有的字是借组成汉字的某一偏旁字的读音,如所说的形声字:样、洋、氧,羊是他们的父亲,都随父姓,不仅标音(随父姓)还表意,还有父亲的遗传基因,也就是还有父亲的特征。有的字的读音是借了完全不同字形的字的读音,如“秀”借“袖”的读音来说明作物秀穗就类似手从衣袖中出来样。所以,汉字的读音的来历可以说有两种:一是拟声;二是借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