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弄臣by七茭白笔趣阁

弄臣by七茭白笔趣阁(历史上的东方朔有多厉害)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7 01:43:49 浏览19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历史上的东方朔有多厉害

汉武帝是个好大喜功的千古一帝。群臣多数只会谄媚逢迎,东方朔则会时常上前劝谏。他满脸飞眉毛的表情,以及带着戏谑的语气,总让汉武帝又好气又好笑。正因如此,东方朔一生没做到什么大官,而被认为只会在汉武帝身边说个笑话,变个戏法,和伶人无异。这让本有一腔抱负的他,反而在谐星的路上回不了头了。

这一切,似无奈,似有意。

东方朔有两件事儿一直被人们诟病:

1.东方朔是有情有义有原则的好色之徒。他一年娶一个美女,还必须是长安本地户口,可他不是妻妾成群,而是把从皇上那儿讹诈来的钱财都散给妾们,让她们找人再嫁。

2.有一次,东方朔在大殿上喝醉酒了,在皇宫大殿撒尿,汉武帝得知后,一怒之下将其贬为庶人,一夜回到解放前了。

当然,不久后又被汉武帝重新启用了。

那么,智圣东方朔为何这么做呢?

刚才说了,似无奈,似有意。

东方朔深知自己投靠的这个汉武帝是千古一帝,势必是要带领着公司走向全世界的大人物。他十分清楚,汉武帝不会只看到自己的戏谑,而看不到背后的文韬武略的大智慧。自古君王多猜忌,一个大臣的智慧过大,如若不能为我所用了,必成大患。

东方朔则不断地“讹诈”汉武帝的钱财,把自己打扮成为利为色的“小人”,还时而出一些纰漏,让汉武帝放心。

东方朔,就是大隐隐于朝的代表,是一个情商智商极其高的人。

虽然仕途不顺,但在老百姓心中,东方朔是个智慧的化身,都称他为智星。相声演员更是尊奉他为祖师爷。东方朔虽未赢得生前名,但是身后之名,又有几许人能及之?

清朝的汉族大臣中最大的官是谁是年羹尧还是曾国藩

不是年羹尧,不是曾国藩,论品级,是三姓家奴吴三桂;论实权,是绝代枭雄袁世凯。

平西王吴三桂,亲王级别,藩王实权

吴三桂在山海关引狼入室后,便被封为平西王,到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又“大义灭亲”,干掉了自己的“旧老板”、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被清朝晋爵为亲王。

在清朝,亲王高居爵位中的最顶层,只有皇族确切说是皇帝的儿子或兄弟才有资格被封为亲王,而且只有少数皇子或兄弟都被封为亲王,其他只能封郡王、贝勒、贝子。

非皇族的大臣,最高爵位是公爵,像和珅这种位极人臣的,最高爵位不过是一等忠襄公,仍属于公爵,因为他不是皇族,永远封不了王。

非皇族甚至汉人封王者,只有清初这一特殊时期,清朝为了酬谢拉拢明朝降将,特别是吴三桂这种对清军入关和统一全国发挥了关键作用,改变历史进程的汉人臣子,其他时期不是皇族的人连做梦都不可能封王。

吴三桂这个亲王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属于“藩王”。皇帝的儿子、兄弟这些“亲王”,亲则亲矣,却没有任何封地,一亩三分地都没有,但吴三桂巅峰时坐镇云南,兼辖贵州,在云贵两地,拥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司法权、财赋权,“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俨然一个土皇帝,这种藩王自“三藩之乱”后再也没有过。

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总理级别,皇帝实权

自从清初的吴三桂以后,无论满汉,清朝再未出现过位极人臣的大臣(摄政王除外),年羹尧、张廷玉、和珅、曾国藩、李鸿章……统统都不行,都只是皇帝的奴才,没有和皇帝讨价还价的资格和实力,直到清末的袁世凯出现。

袁世凯原本也是清朝的忠实奴才,靠军事力量发迹,逐渐成为朝廷重臣,但他权势的膨胀触及了满清贵族集团的利益,因此在慈禧和光绪死后,被摄政王载沣排挤,被迫下野。

袁世凯有实力,运气也足够好,他恰好赶上了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利用自己的军事力量在革命派和清朝廷之间游刃有余,在清朝官至内阁总理大臣,相当于政府首脑,仅在象征国家元首的皇帝之下,实权却更有过之,皇帝形同虚设而已。

可以说,在当时全国形势下,袁世凯一人的选择决定着清政府和革命党人的命运。袁世凯忠于清廷,革命党人就会被镇压;袁世凯倒向革命,清政府就要垮台。

最终,袁世凯选择了倒向革命,逼迫末代皇帝溥仪下台,清政府灭亡。

由此可见,清朝汉族大臣官职最高、权力最大的两个人吴三桂、袁世凯,恰恰分别出自清初、清末两个特殊历史阶段,这便是“时势造英雄”的道理。

更巧合的是,这两个位极人臣的汉人都做过短暂的皇帝,吴三桂做了不到6个月皇帝,袁世凯做了不到3个月皇帝,足见人的野心和欲望之无穷,即便位极人臣,还要得陇望蜀,把皇帝取而代之。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如何评价曹操、蔡京、和珅的书法

蔡京是北宋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位居太师,权倾朝野。在当时他的书法作品就已经名贯天下,有“苏、黄、米、蔡”四大家之称。他的书法博采众家所长,自成一体。其书法笔法姿媚,字势豪健,痛快沉着,独具一格。充分体现宋代“尚意”的书法美学情趣。当时人们评价他的书法作品时常会有“冠绝一时”“无人出其右者”之说,可见蔡京的书法是极具影响力的。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是三国曹魏的奠基人,开创者。他精通音律,善做诗歌。其一生奔波于政治、军事,虽为一代书法家,其作品却极少留于后世,仅有的一副两字“衮雪”碑刻其真伪仍存争议。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历史上见过曹操书法的人评价他的作品说:“金花细落,遍地玲珑,”“笔墨雄浑,雄逸绝伦”,足以说明曹操书法的价值。

和珅是清朝乾隆时期的第一重臣。位居文华阁大学士。其书法善于模仿乾隆御笔,以致后来有些诗稿碑刻乾隆就指派和珅代笔。其书法融欧、颜、柳为一体,颇具书卷气。和珅善以书明志,以墨抒情,从雍优雅。相对于楷书而言,和珅的行书更具有张力,更加灵活,更能代表其书法的上限。

和珅、刘墉、纪晓岚谁的官职最大,为何一个称臣一个要称奴才

自然是和珅的官职最大,其他两位在这方面与和珅比,还真是没什么可比性,至于臣和奴才的称谓区分,请见下文。

和珅不仅仅官职最大,同时也是三人之中最年轻(有为)的。

基本资料: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商人。

本题涉及的官职问题:

一等忠襄公;

文华殿大学士;

内阁首席大学士;

内阁大臣;

领班军机大臣;

吏部尚书;人事部长。

户部尚书;财政部长。

刑部尚书;公检法司四长合一的职务。

理藩院尚书;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兼任内务府总管;内务府即清朝管理皇家大小事务的总机构。

翰林院掌院学士;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

《四库全书》总纂官;

领侍卫内大臣;皇帝贴身警卫的指挥、调度人。正一品。

步军统领(又称九门提督,这个要加粗体)等数十个重要职务。

难得可贵的是,这些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官。内阁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这就是一国首相了,放到现在就是国务院总理。

刘墉:

直隶总督;

吏部尚书;

兼理国子监事务;

内阁学士;

体仁阁大学士;

刘墉不领军机大臣。相当于······没有真正步入国家决策机构。

刘墉是在乾隆十六年,中二甲第二名进士。此时和珅和大人刚满一周岁。

纪晓岚,从一品......历任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

纪晓岚的礼部、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是在嘉庆时期升任的,乾隆年间,纪晓岚明显低于和珅。没什么能比的,确实。

至于“臣”和“奴才”的区别:

恐怕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臣比奴才要高无数个档次,其实不然,且恰恰相反。

臣和奴才的区别在于-是否入旗,或说是否旗人。

这个旗人身份可不限于满人还是汉人,在旗即可,所以汉军旗也能自称奴才,而当时的满人如果除籍,那也是没有资格自称奴才。

在清代,能自称奴才的人,社会地位都是比较高的,因为这说明他们有旗籍,这是一种变相的贵族身份,一种炫耀的资本,当然,和正式的爵位那是没法比的,但对普通人来说,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至少在清代早期和中期是如此。

历史巨贪和珅,是怎么被乾隆皇帝发现的又是怎么走上青云之路的

  •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某天,已经63岁的乾隆正在御花园中游赏春光,忽然一名侍卫匆匆为乾隆皇帝带来云南大金川前线的战报,上面说到缅甸要犯逃脱。乾隆接过奏章,细细读过后,眉头一皱,龙颜大怒,说道:“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

面对皇帝的盛怒,旁边的人都战战兢兢。此时身为三等侍卫兼补粘杆处侍卫的和珅大声回道:“是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当初季氏将攻伐鲁国属国颛臾,身为季氏家臣冉有、季路赶紧将这件事告诉自己的老师孔子。孔子就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来指责冉有。其中一个方面的意思就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身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这样的回答出自一名侍卫之口,而且回答的如此切题,深合这位皇帝的胃口,当然让乾隆感到好奇。和珅一下就得到乾隆的赏识,提拔为皇帝的仪仗队侍从,从此之后就有更多的机会接近皇帝。

这年和珅23岁,开始平步青云,跟着出任管库大臣、乾清门侍卫、御前侍卫、正蓝旗满洲副都统、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等,成为乾隆皇帝身边的红人。

  • 一切成功都是留给有准备之人

和珅的成功也不是偶然而得来的,也来源与和珅的长期准备和不懈努力。

和珅虽然身为满族,但小时候就父母双亡,只有与自己弟弟和琳及一位老家丁生活。从小和珅就知道抓住机遇、出人头地的重要性,也时刻为将来准备着。

后来和珅考上咸安宫,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更通读四书五经;更得老师吴省钦、吴省兰喜爱。据说和珅就在这个时候,开始研究起当朝的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了,经常揣摩乾隆皇帝的喜好,并有意模仿乾隆皇帝的字体,就是希望自己将来有一天能够得到皇帝宠幸。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18岁的和珅娶更是迎娶了直隶总督冯英廉之孙女冯氏。第二年,和珅正式踏上了仕途并参加了科举,可惜名落孙山。然而尽管这样,和珅依然以文生员承袭三等轻车都尉;后来被授三等侍卫,挑选为补粘杆处侍卫。从此,身为底层人员的和珅就有了见到乾隆皇帝的机会。

汉武帝为何要杀死太子刘据

关于汉武帝与太子刘据的“巫蛊之祸”最终结局是太子刘据自缢而死,因此,题干的提问是有问题的,太子刘据自杀之时,汉武帝在收到壶关三老的奏章已经醒悟,只是没有公开赦免太子,因此说,汉武帝要杀死太子刘据是不准确。接下来笔者就对“巫蛊之祸”的前因后果做一番梳理,相信大家对巫蛊之祸一定会有清醒的认识:

一、前“巫蛊事件”

巫蛊之术得以大行其道,是古人自然科学知识缺乏的产物,具体做法就是由巫师对着木偶诅咒,并且把诅咒过的木偶埋于地下以达到陷害所要诅咒的人的目的。

早在“巫蛊之祸”之前,汉宫中就已经发生了一起巫蛊事件,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由于长期沉溺与美色,汉武帝晚年身体经常不舒服,被公孙贺逮捕的阳陵大侠客朱安世揭发公孙贺之子与阳石公主私通,并且在汉武帝去甘泉宫的专用驰道地下埋有诅咒过的木偶用于陷害汉武帝,次年正月,经查实,阳石公主、公孙一族被族灭,因为公孙贺的妻子是卫子夫的姐姐,所以,卫氏一族也受到牵连:卫青长子卫伉也被诛杀,卫氏政治盟友也都丧失殆尽,此时,大量的方士和巫师聚集京师长安,一些女巫混迹皇宫,教宫女以躲避灾难,他们在自己屋里埋下木偶,进行祭祀,彼此之间相互的揭发对方诅咒汉武帝,汉武帝一怒之下将下令处死数百人,这就是前“巫蛊事件”。

二、“巫蛊之祸”始末

汉武帝刘彻

前“巫蛊事件”余灰未尽,江充因为与太子刘据有过节,害怕汉武帝去世后遭到报复,于是决定借助巫蛊制造机会陷害太子刘据。江充上书说汉武帝的病是由巫术所致,利用汉武帝派其作为使者的身份指使巫师檀何言称:“宫中有蛊气,不将这蛊气除去,皇上的病就一直不会好。”在得到汉武帝允许后,进入后宫搜查,随后扬言说他在太子刘据宫中找到大量的木偶,还有写在丝帛上用于诅咒汉武帝的文字。

太子刘据因为害怕再加上江充的逼迫使之没有思考的余地,于是刘据最终选择听信其老师石德的建议:派人冒充汉武帝使者,逮捕了江充等人,打开武器库后调发长乐宫卫卒,准备进攻甘泉宫以找到汉武帝,当面说清事实。不料汉武帝派出的使者因为害怕而谎报了长安实际情况致使汉武帝误信太子已经造反,于是汉武帝任命刘屈为统帅以征讨太子,最终太子兵败逃走,汉武帝随后将太子的众多门客全部处死,跟随太子的也以谋反罪灭族。

此时的汉武帝已经丧失了理智、喜怒无常,朝中群臣人人自危。最终壶关三老令狐茂上书汉武帝说:江充本来不过就是一个市井奴才,陛下您却让他挟至尊之命来迫害皇太子,最终导致陛下与太子的父子至亲关系到了如此境地。太子刘据处境两难,他进不能面见皇上,退则被乱臣的陷害困扰,独自蒙冤,无处申诉,忍不住忿恨的心情,起而杀死江充,却又害怕皇上降罪,被迫逃亡。同时又从父子角度上书汉武帝说:太子作为陛下您的儿子,盗用您的军队,不过是为了自救,让自己免遭别恶人的陷害罢了,这并没有什么险恶的用心。汉武帝读完奏章以后内心深受感动,但是没有下诏公开赦免太子刘据。

影视剧中废太子刘据

可惜时间不等人,败走后的太子携带两个儿子逃到在湖县泉鸠,因为向之前认识的人求助而消息走漏,随后遭到湖县地方官的围捕,刘据自知已是在劫难逃,最中心选择自缢而死,汉武帝的两位皇孙也遇害,得知消息后的汉武帝万分感伤和痛楚。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汉武帝最终查清太子刘据是被江充逼迫无路可走才起兵诛杀江充、并没有谋反造反意图的史实。追悔莫及的汉武帝最终下令将江充灭族,诛杀征讨太子的刘屈等人,为太子刘据报仇,此次事件不管是太子刘据一方还是江充一方,受牵连的人数众多,牵涉面甚广,很多人因为受牵连而死于非命。汉武帝可怜儿子刘据死于遭人陷害,于是在宫中建了一座“思子宫”以表达哀思,又在太子自杀身亡的湖县建了一座归来望思之台以示对儿子的思念,史称“巫蛊之祸”。

纵观“巫蛊之祸”始末,汉武帝因为听信谗言而任用奸臣,给了江充以陷害太子刘据的机会,并且事发后不加查实地误信太子造反,进而派兵镇压,迫使太子兵败逃走。在收到壶关三老上书后没有及时公开赦免太子,最终太子自缢而死,自己痛失两位皇孙。太子刘据在遭到江充陷害后也没有采取恰当的措施证明自己的清白,反而给江充等人进一步陷害自己制造了机会,最终兵败后自杀,酿成悲剧。

《三国演义》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什么北伐不成功是何原因造成的

诸葛亮北伐成功不成功,不能只看北伐是否灭了曹魏,是否定鼎中原,是否还于旧都,是否复兴汉室。若真是这样看的,那就是没有读懂读透三国。

诸葛亮北伐我理解应该至少有三个主要目标。所以,衡量评价北伐成功不成功,首先要看这三个目标达成了没有,达成了多少。脱离了针对北伐目标的分析,结论都是偏颇的。

那么诸葛亮北伐的三个目标分别是什么呢?第一,是转移内部矛盾于一致对外的目标上,并以此来消化蜀汉内部派系矛盾,逐步理顺和平衡内部各类势力的关系,进而形成稳定和谐的蜀汉内部基础。

第二,是趁自己健在,通过自己北伐吸引东吴参与北伐,以至于创造条件弥补当年设定的战略路线图因关羽痛失荆州而造成的战略支撑力量的空缺。

第三是以北伐战争不断消耗曹魏,打击其有生力量,锻炼自己的兵将,选拔和培养壮大自己的人才队伍,进而寻找定鼎中原,兴复汉室的战略机遇。

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蜀汉的境况已跌至低谷。诸葛亮首先平定了孟获。既扩大了自己的势力版图,又进一步臣服和震慑稳定了蜀中旧臣。即便如此,蜀汉在三国中依然是实力最弱、地盘最小、内部最不稳定的一方。对比,诸葛亮一清二楚。但若不对外转矛盾目标,容易内耗,就很危险。

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北伐不断;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每次北伐均四平八稳不走险着。

从马谡和黄权的事来看,诸葛亮北伐基本上达成了第一个目标。诸葛亮死后,蜀汉在刘禅这样的无能之辈手上还可以延续这么多年,足见诸葛亮北伐是成功的,至少成功了一大半。

第二目标,不是诸葛亮不够智慧,而是东吴实在太狡猾,他们也要看两边的大戏。

第三目标完全是以小博大,非奇迹则较难实现。而且遇到了司马懿这样千年少有的对手。期间本满以为可以在上方谷烧死司马懿,结果天降大雨,于是感觉天意在魏不在蜀,这一个目标就此彻底泡汤了。

历史上哪座名亭让你记忆深刻

当然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顶,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京广铁路的列车从楼下呼啸而过。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黄鹤楼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

黄鹤楼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主楼周围还建有白云阁、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它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