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如何用科学原理来解释爱情现象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繁衍的基础支柱之一,没有爱情人类就没有动力构建长久稳定的两性关系,继而保证高质量的后代抚育,也就无法形成人类社会这个非常庞大精妙的群居结构。
那么如何用科学来解构爱情呢?人类的爱与其它动物的两性关系又有什么区别呢?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说:“爱情,没有任何道理可言!”那这是真的吗?
爱情讲道理
当然不是!爱情虽然复杂,但也不是不可解构,我们需要的是分层理解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再从源头分析爱情。
首先我们还得有一个概念,人类其实并没有什么超能力,人类所有能力在所有其它力动物中都可以找到,无论是语言还是工具、情感、道德、甚至是抽象思维能力。
关键是什么?是规模,如果说动物的语言是一座茅草小屋的话,那么人类的语言就是一栋直插云霄的摩天大楼。量变产生质变,所以我们可以做到很多动物无法企及的高难度操作。
而在人类这些能力中,最重要也是最强势的就是抽象思维能力。所谓的抽象思维就是从现实的世界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加工利用的能力,比如人类通过统计数量发明了数学,通过研究物体的结构发明了几何,它们最终在人类文明几千年的过程中被发展在了一套探索世界真理的方法——也就是科学。
被道德重塑的本能——爱情
同样,高度抽象的思维能力重塑了人类作为动物的其它特性,形成了与大多数动物不一样的行为标准,这就是道德体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性”。
正如我上文提到的,动物界的一些群居动物也存在道德。道德是进化的产物,是为了提高群体竞争力,分担个体风险而出现的行为规范。也是非真社会性动物组成群体必不可少的要素,当违反群体内的规定时就会受到惩罚。比如不配合群体行动的黑猩猩会被孤立,不努力捕猎的狼只能分得很少的食物。
人类的道德理复杂,更精妙,它几乎渗透到了我们所有行为潜在规范中。同样,人类的爱情也是被道德重塑过的,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幼崽发肓周期非常长,从出生到可以独立生活至少需要12~16年。并且因为人类特殊的直立行走的体态,婴儿出生时是严重的早产状态,所以必须要双亲建立起相当长久,稳定的关系可以良好地抚养后代。
所以人类的爱情与道德感、责任感联系紧密,它不仅是在性激素下的单一行为冲动,更具备高度复杂抽象的思想概念,有一句话说“当我第一次看见她的时候,孩子的名字都想好了”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本能与激素支配的世界
那动物们呢?它们不知道这些吗?它们没有爱情观吗?不是也有很多动物是坚持一生固定配偶制的吗?
嗯,自然界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也确实有部分物种坚持一生一夫一妻制的(比如信天翁),但是它们的行为模式只是受到了本能与激素的驱使,有一个问题非常好——“为什么只有人类为了快乐而发生性行为,而动物只为繁殖而交配?”
我说这个问题好并不是问得好,而是它正好可以代表大多数群众的误解,这句话根本就说反了,真实情况是“只有人类为了繁殖而发生性行为,动物都是为了快乐而发生性行为”。
动物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它们没有能力将“交配”与“繁殖”联系起来,所以在动物的认知中,交配与繁殖是两件不相干的事情——在养殖场内人工授精的奶牛从来不会奇怪为什么肚子会变大。抚养后代也是建立在本能赋予的对幼崽的喜爱,我们人类喜欢“萌”的东西其实也是受这种本能驱使。
再举一个例子,很多动物们有固定的发情期,这种适应性有很多好处,比如可以将繁殖行为集中在食物丰富的季节,或是在产崽后专心抚养不再生育避免资源不足。狮子就属于后者,一个狮群中由一到两只雄狮统领,狮王有时会发生暴力更替,新任狮王为了让雌狮再次进入发情期,会咬死上任狮王的幼崽(雌狮会尝试阻止,但是通常办不到)。
雌狮会为自己的孩子报仇吗?不会……很快它们就会再一次进入发情期,与“杀子仇狮”进行每天200~300次的交配。交配的欲望完全地支配着它们,没有所谓的爱也没有所谓的恨,这些东只是本能驱动下的自然行为而已。
我是酋知鱼,一个不水稿的科学创作者,欢迎关注!
好的感情不是波澜不惊而是该哭哭该闹闹,之后哄着你笑认同吗
感情不分好坏,只是爱占的分数多与少,同甘共苦,雷打不变的爱才是深感情,吵闹不变心,凡事顾大局感情才走的远。
一个女孩对一个男孩这么说: 我希望有这么一个人给我波澜不惊的爱情陪我看世界的风景
你喜欢她就回答:“世界的风景啊,那一起去喽,我也刚好想去。”
不喜欢的话就回答是呐是呐。
一个明意思的表达自己的心意,另一个是潜意思的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