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关于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可以分享小故事吗
- 事倍功半和事半功倍用百分数怎么表示为什么等于25%和400%
- 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发生过哪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 事功半倍是什么意思呢
- 有关于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例子
- 事半功倍,事倍功半是什么意思
关于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可以分享小故事吗
“事倍功半”与“事半功倍”的故事。
从前,沙漠里有个王国,国王从没见过大海。
他听说大海波澜壮阔,还有丰富的鱼类,就想去海边一睹为快。可是去大海路途遥远,这个国家的人从来不知鞋子为何物,要长途跋涉必须光着脚板,国王很担心自己的脚。
他召集大臣商议,商量了一整天才有了一个办法,就是把全国的牛马都宰杀了,把皮革收集起来,切成长条铺路。宰相立即制定了计划,有人负责宰杀,有人负责制皮,有人负责铺路,要把通向大海的道路全部铺上皮革。
然而,这个计划工程量太大,五年过去才铺了一半的路程。国王等不及了,指责宰相工作不力。宰相赶忙回禀说:“陛下,路虽铺了一半,可我们付出了几倍的努力!”国王不满,问其他大臣有无更好的办法。
大臣中有个智者,他站出来说:“宰相以几倍努力才铺了一半路程,此谓事倍功半!”国王追问道:“那依你之见如何?”智者道:“我有一法,可称事半功倍!”国王有了兴趣,催促快讲。
智者说:“用现有的皮革,不用再宰杀牛马。陛下踏着皮革大步前进,再派人将陛下走过的皮革铺到前方,如此即可抵达大海。”国王照准,并重赏智者。
国王按照新的计划出发了,三年以后终于抵达大海。他饱览海景时,偶然想起一个问题,他想知道那些铺路的人是如何行走的,是不是脚都走烂了?他问一个随行大臣,大臣奏报:“那些人都是愚蠢的草民,只在脚上绑着两块皮子走路,着实可笑!”
—— END ——
说世间事,道古今情,欢迎关注我,还可评论点赞!
事倍功半和事半功倍用百分数怎么表示为什么等于25%和400%
2×事=0.5×功 -----0.25-----25%;0.5事=2功 -----4-------400%,这就是你想要的完美答案。
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发生过哪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1948年12月5日攻克密云,歼敌6000多,这应该是个不小的胜利,没想到先遣兵团非但没有得到表扬,反而受到毛主席的严厉批评。
因此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攻克密云的战斗,也成为费力不讨好的典型。
1948年11月下旬,辽沈战役激战正酣,华北解放区兵力空虚。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派遣鄂友三的整编骑兵师以及郑廷锋的第九十四军共10万余人,在保定集结,准备偷袭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
保定距离西柏坡近在咫尺,机械化部队朝发夕至。幸亏中共中央提前获知情报,毛主席及时发布了一条《蒋傅军妄图偷袭石家庄》的新闻。傅作义知道行动计划败露,无奈终止了偷袭计划。
毛主席用空城计退去敌人10万大军,却也着实把人惊出一身冷汗。为了让傅作义不敢再继续轻举妄动,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刚刚结束,东北野战军便以四纵、十一纵组成先遣兵团,提前入关牵制傅作义集团。
而当时局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淮海战役已经打响,傅作义集团有弃守平津南逃的迹象。为了吸引傅作义集团留在原地,毛主席首先命令徐向前的华北第一兵团暂缓攻击太原,对太原围而不攻。
然后命令杨成武的华北第三兵团结束对归绥的包围,归绥是傅作义的后方基地,攻克了归绥,会让傅作义放弃西窜的念头而一心南撤。
第三条命令就是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穿插到北平和张家口之间。
11月29日,杨成武兵团突然包围战略重镇张家口,国民党首军第十一兵团司令官孙兰峰向傅作义求援。
傅作义为了确保西撤路线畅通无阻,急令嫡系第三十五军星夜驰援张家口。
第三十五军是傅作义集团的王牌部队,相当于蒋介石的5大主力,白崇禧的第七军。齐装满员,全美械装备,号称王牌中的王牌。
11月30日,第35军抵达张家口,解放军杨成武兵团不战而走,第三十五军不费一枪一弹就解了张家口之围。
这所有的一切,都在毛主席运筹帷幄之中。只要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穿插到位,就能让傅作义和他的嫡系35军从中间隔断。
控制住35军就等于抓住傅作义的命根子,35军身陷重围,傅作义就是想走也舍不得走。
但谁也没想到,在关键时刻,被寄予厚望的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贻误了战机。
先遣兵团的任务,是切断平张公路,但是部队路过密云时,得知城内只有一个保安团在据守。
密云县城依山傍水,是平(北平)承(承德)铁路线上的军事重镇,潮白河上的重要渡口,历来为华北至东北、冀东至平北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于是先遣兵团首长想顺手牵羊,把密云拿下来。
四纵司令员吴克华命令先头部队第十一纵队第31师攻击密云县城,结果该师鏖战一天,只扫清了外围据点。审问俘虏才知道,城内守军不只是一个保安团,还有蒋介石嫡系13军第155师的三个团也在城里。
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首长这才意识到,攻克密云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于是命令已经度过潮白河的四纵32师回过头来,与31师一起“啃骨头。”
总攻于5日佛晓发起,至黄昏全歼守敌,占领密云县城。
攻克密云,歼敌6000多人是一个不小的胜利。但是这一行动也直接导致两个后果,一是被敌人察觉到东北野战军已经秘密入关。第二就是耽误了切断平张线的时机。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在攻打密云时耽误了太多的时间,已经不能按军委规定的时间,准时的赶到怀来、南口一线。
傅作义得知密云被攻克以后,大吃一惊,急令第三十五军军长郭景云率领部队马上回师北平。
毛主席得知傅作义第三十五军于6日下午乘车撤离张家口。而华北野战军第三、第二兵团没能组织有效的阻击;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尚在预设阵地百里以外,不由得勃然大怒。以少有的严厉口气,批评了这三个贻误战机的兵团首长。
幸好华北野战军第四纵队第12旅和少数地方部队,在35军返回北平的路上构筑层层阻击阵地。
狂妄自大的35军军长郭景云,根本没有把这些阻击部队放在眼中,一心想打个漂亮的歼灭战给傅作义瞧瞧,在不到60公里的道路上,足足浪费了两天时间。
等郭景云意识到大事不妙时,已经为时已晚,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在东野4纵炮兵团的支援下,于12月22日发起总攻,傅作义第三十五军全军覆没,郭景云兵败自杀。
事功半倍是什么意思呢
事半功倍
【解 释】 功:功效。形容做事得方法,费力小,收效大。
【出 处】 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事倍功半
【解 释】指做事费力大,收效小。
【出 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要做善事,靠着善书教化人,终究事倍功半。”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有关于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例子
前者是说做了本应该做的事情的两倍,但是却只完成了一半的工作;后者是说用一半的工夫就把事情做完了,还多出一倍
事半功倍,事倍功半是什么意思
事半功倍,表示只用一半的力气,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含褒义。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事倍功半,表示做事的方法费力大,收效小,有贬义的意思。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成语故事战国的时候,有个大思想家叫孟子,他有很多的学生。 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于战乱,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能推行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那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欢,犹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