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自尊,善良,圆滑,吝啬,自私你的内心会做怎样的排序
- 孔子说人性本善孟子说人性不善不恶苟子说人性即恶你们认为哪个说的准确为什么
- 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是什么意思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什么意思
- 为什么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 “人之初,性本善”,到底善不善,环境影响到底多大
自尊,善良,圆滑,吝啬,自私你的内心会做怎样的排序
感谢邀请。
这几项我还从来没想过排序。不过既然应答了,正好也好好的审视一下自已。
一、自尊,人必先自尊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可以钱少、可以住蜗居、可以着布衣,但决不可自轻自贱。对富者不仰视、对贫者不低看,这是做人的最基本原则。
二、善良,积善人家必有后福。老母亲在世时,有要饭者敲门,一定开门施舍,无论正吃着的是煎饼、馒头,总是拿起就给。老人家还有一句名言:在家不敬人,出门无人敬!善良还体现在扶弱抑强、不助纣为虐上。
三、圆滑,年轻时不懂变通,太刚太直,吃了很多的亏。实际上做人应该像古代的铜钱,内心要守正,不能失了做人的根本。但为人处事应该圆润,要让别人感到舒服。
四、自私,虽然谁都不承认自已自私,但谁都不可能一点自私心都没有。比如我在街上见人打架,和我年龄相仿的一般敢上去相劝,年轻人特别是拿着凶器打的我则会躲,不然会挨一刀。我只能躲一边打110。(笑)
五、吝啬,说一点不吝啬也不现实,比如一个朋友的儿子卷款跑了,逢年过节我去看望,都是给200元,聊表心意。但你若让我把3000元工资都给他,我肯定吝啬,因为我也要吃饭。再比如家里的剩菜剩饭,老婆、孙子都不吃,我则舍不得扔,全归我解决,这是不是吝啬?
工资不多也不敢太大手大脚,旧衣不舍得扔、能穿则穿,请客吃饭不敢点太“硬”的菜,总觉得必须攒点养老的钱,这也是不是吝啬?
老李活了63岁了,有些事还真没整明白。
孔子说人性本善孟子说人性不善不恶苟子说人性即恶你们认为哪个说的准确为什么
不敢妄评先贤们的论说和经典的对错,因为先贤们的论说,或许我们还不够智慧理解…只能浅谈一下自己的愚见!
愚见以为,要论述人性的善恶,首先得给什么是人?什么是性?什么是善和恶给出定义,才能去确定!
根据现在公认的科学理论,是人的胚胎在母体里存活十几天后,便具有了所谓人的特质了,也就是说此时便可以称之为人,性也同时诞生了(当然,你也可以从他出生后才定性为人)前者吸食母血生存,后者出生后呼吸第一口空气,都具有了为生存而自私的特性,此时,人性便只有予生具来为生存而必须的自私,而没有善恶之分(当然,如果你从概念上将这种必须的自私也归纳为恶,那就另当别论了)
或许先贤们所说的人性,是指天性吧?即人在成为细胞之前,还是分子,原子,原子核乃至夸克等等之前的什么克便携带而来的(或者这就是“道“所说的无中生有~它看不见,摸不着,若无!但其实却早已存在!也就是佛说的空!同时也就是前世今生的因果之缘…薛定谔的猫理论也只是据“道“学说,和佛学的出相入相而来而已)
根据物质不变定律…人死后只不过是作了分子分离于宇宙万物之中,而这些分子又经过空气,物质等等让活人吸叫转化后成为精子,卵子结合重组成人…
所以定性这种天性善恶,恐惊我们还没足够这种智慧…
故只能说人性予生具来是自私的,并无善恶之分,善恶是习相近,性乃迁而来的(包括从母体胎感习来)
仅个人愚见,向大家们学习了,谢不吝赐教斧正。????☕
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是什么意思
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经,原文如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现代白话文为:“天下都以为美就是美,这就不好了;都以为善就是善,这就不善了.有无仅仅是表征生的,难易仅仅是表征成的,长短仅仅是表征形的,高下仅仅是表征倾的,音声仅仅是表征和的,前后仅仅是表征随的.一切都是恒常的阿,所以圣人无为,不言,万物都是作而没有初始,生发而不占有,为而不仰仗,成功了而不自居,也是因为不自居所以不会有失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什么意思
这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2章的内容!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斯恶已,“恶”指丑,与美相对。在于说明观念的对立形成,并且在对待关系中彰显出来。
有无相生:“有”“无”指现象界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而言,这与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有”“无”同义,而不同于第一章的喻本体界之道体的“无”“有”。
圣人:这是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其人格形态不同于儒家。儒家的圣人是典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体任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两者无论对政治、人生、宇宙的观点均不相同,不可混同看待。
无为:不忘为,不干扰。
不言:不发号施令,不用政令。“不言之教”意指非形式条规的督教,而为潜移默化的引导。
【今译】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促就,长和短互为显示,高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连接相随。
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万物兴起而不造作事端;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灭。
【引述】
老子认为形而上的道是“独立不改”、永恒存在的,而现象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本章以美与丑、善与恶说明一切事物及其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对待的关系中产生的。而对待的关系是经常变动着的,因此一切事物及其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亦以不断地在变动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则说明一切事物在相反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它们互相对立而又相互依赖、相互补充。
人间世上,一切概念与价值都是人为所设定的,其间充满了主观的执着与专断的判断,因此引起无休止的言辩纷争。有道的人却不恣意行事,不播弄造作,超越主观的执着与专断的判断,以“无为”处事,以“不言”行教。
这里所谓的“圣人”是理想人物的投射,圣人和众人并不是一种阶级性的划分,只是在自觉活动的过程中比众人先走一步而已。圣人的行事,依循着自然的规律而不强作妄为。天地间,万物欣然兴作,各呈己能,圣人仅仅从旁辅助,任凭各自的生命开展其丰富的内涵。
在一个社会生活上,老子要人发挥创造的动力。而不可伸展占有的冲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正是这个意思。“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生”和“为”即使顺着自然的状况去发挥人类的努力。然而人类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擅据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要消解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占有欲,因而老子极力阐扬“有而不居”的精神。
说明:内容参照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为什么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皆知”应理解为“大家都注意到”的意思。因为大家都注意到(关注)“善”的问题,那么就说明大家正深陷在“不善(恶)”的泥淖中;“美”亦复如此!?
“人之初,性本善”,到底善不善,环境影响到底多大
人之初,性本恶。
一个人的占有欲和为了一己私欲能做的事情你根本想不到。
大人不必多说,你想想小孩子,你有没有看过夏天的时候小孩子去抓蜻蜓,然后把蜻蜓的翅膀和尾巴都给掰断,然后用绳子把他绑起来困住它,直到蜻蜓死亡为止。
也许,这是大家常见的事情,也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和过分。
但是,仔细想想,几岁的孩子都能为了自己想要的“不择手段“
那成人世界里面的大人又会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