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感交集

《三国演义》中哪些人物的死让你心中百感交集?什么音乐一响起就使你百感交集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6 02:24:06 浏览5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三国演义》中哪些人物的死让你心中百感交集

第十位:赵云

赵云走的很平静,书中并没有专门交代他去世的情景,只是安排了诸葛亮二次北伐时,赵云之子赵统、赵广报丧。

但这却让我颇有感触,回想当初,刘玄德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大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一个一个逝去了,赵云是五虎大将中最后一个去世的,他的离去预示了后三国时代的正式开启,从此以后,再也无人可伴孔明回顾往昔、并肩作战,诸葛亮只能靠自己瘦弱的肩膀,承载着蜀汉,步履蹒跚的继续前进。

世上,再听不到那句简单又让人闻风丧胆的话——吾乃常山赵子龙也!

第九位:荀彧

荀彧作为曹操的谋主,一度被曹操称作“吾之子房”,荀彧看中了曹操的能力,但不知该说理想化还是想当然,他一直希望曹操扫平天下,然后还政于汉帝。

可是,人的心态会随着时间、地位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在曹操进位“魏公”时,二人产生了分歧,荀彧提出了反对意见。

面对空食盒,荀彧选择了自尽,他明白,一切从来不在他的掌控,他只想为了自己的执着,为了大汉,流尽最后一滴血。

第八位:孙策

孙坚早逝,孙策只能栖身于袁术,但“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他以玉玺为抵押,换回了父亲的老部下与几千兵马,硬是打下了江东基业。

可惜,天妒英才,孙策英年早逝,面对着还不稳固的江东,他放弃了儿子,选择传位于其弟孙权。这不会是他的本心,谁不想在自己寿终正寝之时由儿子继位?但是面对还不稳定的江东局势和一班父亲辈分的功勋老臣,为了孙氏的基业,他不得不选择更年长的孙权,

可惜的是孙权在称帝后,只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不能不让人感慨。

第七位:刘备

尽管家道中落,但他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一统天下,重振大汉雄风,关羽、张飞、赵云、徐庶、诸葛亮、庞统……他一次又一次看到梦想达成的希望,却在最接近成功的时候失去了一切。

刘备伐吴真的错了吗?困守益州一州之地只能逐渐被两国甩在身后,那么他拿什么去争霸天下?所以,他孤注一掷,起倾国之兵七十万,既为了关羽,也为了大汉的未来,可惜,陆逊一把火,让一切成了泡影。

死前,放心不下的刘备做了诸多安排,说了很多话,被各种解读,他内心到底是怎样的,随着他的逝去一同长埋地下了。

第六位:周瑜

天生的军事家,孙策能够一举扫平江东,周瑜功不可没,赤壁一把大火烧醒了曹操,也为之后的三国鼎立埋下了伏笔。

他一生最不幸的就是遇见了和他不属同一阵营的诸葛亮。有人说周瑜是小人,我不敢苟同,在发现孔明的才能之后,周瑜的第一反应是拉拢,说明他不在意与一个才在自己之上的人公事,他为的是江东的未来。

在见识了诸葛亮的心如磐石之后,周瑜一直致力于除去这个未来的隐患,可惜一次次功败垂成。

去世前,那句“既生瑜,何生亮?”让人心中悲切,原本,他们可以成为知己良朋的。

第五位:典韦

作为曹操麾下最为勇武的上将,典韦兢兢业业、忠心耿耿。宛城之战,为了助曹操脱困,宿醉且失了趁手兵器的典韦浴血奋战,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追兵的去路。

最终,他用自己的血与生命换来了曹操的重生。

第四位:曹操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曹操真的是天生奸诈的不忠不义之人吗?曾几何时,他只是想位至征西将军,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威震塞外,为大汉开疆拓土。

可是,大汉已不再是当初的大汉,正像他自己说他,若非有曹孟德在,普天之下不知几人称孤,几人道寡。

随着地位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曹操的心境发生了变化,这也由不得他不变,多少人对那从龙之功虎视眈眈,然而,即便走到人生的尽头,曹操也没有迈出那一步,这已经难能可贵,我们还要苛责什么?

第三位:姜维

姜维本是魏将,被迫降了蜀汉。但诸葛亮待他如学生一般倾囊相授,姜维感其知遇之恩,所以在诸葛亮死后,扛起了伐魏的大旗。

可是,魏军有邓艾,与姜维可谓一时瑜亮,在国力明显不如对方的情况下,姜维能和邓艾打得有来有回,胜多败少已实属不易。

司马昭执政后,开启了正式的灭蜀之战,邓艾与钟会兵分两路,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城下,刘禅不战而降。

在前线与钟会对峙的姜维闻报大惊,他不甘心,也深觉愧对诸葛亮,于是打算“曲线救国”,可惜最终功败垂成,自己也死于乱军之中,还被魏军开膛摘心。

“吾等死战,何故先降?”

第二位:关羽

关羽的失败与性格有很大关系,很多人喜欢说“大意失荆州”,可真的是大意吗?关羽北伐时,先有曹仁、满宠固守,后有于禁、庞德救援。水淹七军,于禁被俘,庞德身死,曹操又派徐晃增援,张辽、乐进伺机而动,等于说除了张郃,五子良将中的四位和宗室名将曹仁都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其中。

而东吴一方,以吕蒙为主,陆逊为主要参谋,十二虎臣除了过世的倾巢出动,奇袭荆州。换言之,为了彻底除去关羽这个心腹大患,魏吴两国不仅暗通曲款,还精英尽出,关羽措手不及之下腹背受敌,因而最终败亡。面对如此阵容,关公若能取胜,那刘备怕是早就一统天下了。

关云长的死,掀起了老一代大将阵亡的序幕,所引发的蝴蝶效应,也影响了之后的三国走向。

第一位: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能掐会算、用兵如神,更是精通奇门遁甲,他会不知道天命吗?或者说,他会看不到蜀汉基本没可能一统天下,重振汉室声威吗?他都清楚,但是为了刘备的三顾之恩,诸葛亮甘愿殚精竭力,最终积劳成疾,病故五丈原。

孔明出山时,曾命其弟打理草庐,待天下平定之后归隐。然而他也明白,他出山的同时,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不知在去世前,他有没有想起先帝,想起曾经并肩作战的五虎大将和好友庞士元、徐元直,有没有想起那个不成器的阿斗以及曾经的隆中对与草庐。

如果从来一次,他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或许,不过把一切重演一次吧。


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以上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若和您所想不同,欢迎指正补充,谢谢。

什么音乐一响起就使你百感交集

每当《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和《红军想念毛主席》乐曲响起,便百感交集!

有哪些令人百感交集的故事呢

别人的故事,身边的故事,总是有很多百感交集的故事,让人百感交集的故事肯定会牵扯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人这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碰到生离死别的时候就体会到了人生的苦短,这个时候就会让人体会到百感交集!所以百感交集的故事太多,就在身边,忘了一个又来一个,就像流水一样缓缓前行。

课文黄道婆中百感交集是什么意思

“百感交集”指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

黄道婆之所以会百感交集,一是她在家乡度过了苦难的童年,二是她思念家乡,关心家乡的贫穷和人们的艰辛.

陈列黄道婆的塑像和松江布是为了纪念她,弘扬她的精神和伟绩.

3.少年的黄道婆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性格坚强的女孩子.

考试结束后,老师们的心情想必也是百感交集,你的感觉如何呢从哪里方面分析成绩

刚刚区三模拟考结束不久,以此为例,尝试回答楼主的问题。

前文回顾:

怎样进行考试分析,能帮你找到改进教学的方向?

前面写过一篇文章,讲述我自己对考试分析的思路,文章发出后不久,刚好学生的区三模拟考成绩就出来了,所以借此机会,把考试分析具体地演绎一番。

数学考试满分120分,108分为高分线,96分为优秀线,72分为及格线,48分为低分线。由于某些原因,我把学生的成绩做了一定的处理,班级也打乱顺序,这样数据的面貌就失真了,但是没关系,不影响分析就行。

考试分析的核心环节,是找问题和找方法。要想了解详细的说明,可以参考上一篇文章,在此就不赘述了,我们直接进入实操。

考试分析的第一个环节,是找问题。找问题的基本思路,就是围绕衡量教学结果常用的“一分三率”,即平均分、高分率、优秀率和及格率,明确我们的期望,定位我们的现状,然后描述现状与期望的落差。

先来看高分率、优秀率和及格率。区三模考成绩出来前,我用Excel收集了每个学生的四个成绩,分别是分班成绩、镇统考成绩、区一模成绩和区二模成绩,接着计算其最低分、平均分和最高分,然后分别统计优秀层、及格层和后进层的人数,得到下表:

上表中,有颜色的部分,96分以上的显示为橙色,属于优秀层;72到96分之间的显示为蓝色,属于及格层;50分以下的显示为灰色,属于后进层;50分到72分之间的显示为黄色,可以作为及格层的潜力空间,不妨称之为临及层。

有颜色部分的下方是一个小方框,分别以最低分、平均分和最高分为基础,统计优秀层、及格层、后进层和临及层的人数。最低分和最高分反映了学生成绩水平的下限和上限,如果一个学生连最低分都在及格线上,那说明过去的考试无论有多难,他都经受住了考验,这也意味着,他在下一次考试中大概率还会考及格;相反,如果一个学生连最高分都没上50分,那么要他在下一次考试拿到及格,或许是一种奢望。另外,平均分反映了学生成绩水平的中枢,也就是正常情况下,学生大概率能实现的成绩。

从优秀层看,A班和B班曾经考进优秀的学生,也就那么两三个,而且还只有一次,分数离96分的优秀线也不远,所以两个班的优秀层没有单独分析的必要,把这两三个学生纳入到及格层分析就好了。

从及格层看,A班有3人最低分在及格线上,有16人的平均水平达到及格线,有22人曾经考进及格;B班有3人最低分在及格线上,有11人的平均水平达到及格线,有21人曾经考进及格。这意味着,对于区三模考来说,A班及格人数的期望范围是3-22人,正常水平是16人;B班及格人数的期望范围是3-21人,正常水平是11人。

如果大胆一点,假设两个班的临及层学生全都及格,那么A班及格人数的期望范围就是18-27人,正常水平是24人;B班及格人数的期望范围是16-30人,正常水平是26人。从这里可以看出,A班的及格层比B班的及格层竞争力更强,但潜力就相对弱一些。

区三模考成绩出来后,我们就可以把上面表格的数据进行更新,得到下表:

更新后的表格,A班和B班都增加了两列数据,一列是区三模考的成绩,还有一列是发挥(等会再解释)。区三模考成绩的下方四个统计数据,从数据看,A班及格层有22人,临及层有5人,合起来27人;B班及格层有20人,临及层有10人,合起来30人,全都在落入期望的范围内,而且逼近上限,这反映了试题比较简单。

不过,与平均分下的及格层人数相比,A班超出了6人,B班超出了7人,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发挥”这一列找原因,“发挥”这一列数据是由区三模考成绩减去个人平均分所得,大于0意味着超过自己的平均水平,小于0意味着还没达到自己的平均水平。如果某个学生发挥大于0,而且成绩还上了一个层次,我们可以认为他这次超常发挥。

回到数据看,A班有6人从临及层进入及格层,属于超常发挥(A8,A14,A16,A17,A22和A25,已用绿色显示);B班有8人从临及层进入及格层(B4,B7,B12,B18,B22,B26,B28和B34,已用绿色显示),属于超常发挥,值得警惕的是,有1人从及格层下滑到临及层(B16,已用红色显示)。在两个班都有近六分之一的人发挥超常的情况下,这个学生还能下滑一个层次,背后的原因显然很值得做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这个学生的每题得分和答题卡,以及与本人交流来了解更多的信息。

再来看有颜色部分下面的小方框,对比前后数据可以发现,两个班在最高分下的及格层人数都上升到24人,这是因为A班有两个从未及格过的学生这次考及格了(A8和A25),而B班有三个这样的学生(B26,B28和B34)。另外,B班在平均分下的及格层人数上升到13人,这是因为有两个学生原本就接近及格层,而这次考试发挥还不错,一下子把个人平均分给提了上去(B9和B14)。其余的数据与原来的差不多,所以就不做分析了。

看完“三率”,接下来看平均分。

学生在考试的同时,我也自己把试题做了一遍,感觉难度比区二模拟考简单不少,因为没过半小时就做到压轴题,而且压轴题也能想出思路来,所以当时估计学生拿分也会比区二模拟考更容易。

试题做完后,我把试题分成三类,包括及格题、优秀题和高分题,接着把分数汇总在一个表中;成绩出来后,又往表中加入两个班的每题得分,得到下表:

表中第一行是试题题号,及格题用蓝色表示,优秀题用绿色表示,高分题用橙色表示。第二行是总分和每道题的分数,接着就分别是A班和B班学生的每题平均得分和得分率,再下边是一个小方框,统计了及格题、优秀题和高分题的总分,可作为学生的及格空间、优秀空间和高分空间。

从表中看出,A班的总平均分是63.45,总得分率是0.53,意思是拿了一张试卷53%的分数;B班的总平均分是61.8,总得分率是0.52。如果学生在某一道题上的得分率大于总得分率,说明这道题对平均分是做了贡献的,反之说明这道题给平均分拖了后腿,还需要其他题目来拉一把。

根据这个逻辑,我把两个班总得分率后面的每题得分率,大于总得分率的用黄色显示,小于总得分率的用红色显示。可以看出,做了贡献的基本上是及格题,拖了后腿的基本上是优秀题和高分题。

值得关注的是,19(1)是尺规作图题,只需要画一段弧就行;21(2)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难度不算大;25题(1)只是一道求特殊角的填空题,本以为这三道题都属于及格题,没想到全拖了后腿。

另外,8和22(1)题目不算难,但因为之前对学生没把握,所以列为优秀题,现在看也都做了贡献。22(2)和23(1)虽然拖了后腿,但得分率也比较接近,估计主要是及格层学生拿的分。还有,13题是角度的换算,20(3)是求方差判断稳定性,25(2)是面积的计算,这三道优秀题的得分率都没超过0.2,可见及格层平时的超前复习缺乏效率,对这方面的引导也是下一阶段值得改进的一个地方。至于25分的高分题,对两个班的学生来说,一时半会也是接受不了,所以也没必要过多分析了。

分析到这里,对于区三模拟考来说,从“三率”看,两个班都基本发挥到了水平的上限;从“一分”看,之前预期的及格题也基本做出了贡献,那是不是意味着,这次考试的成绩基本达到预期,没有什么问题了呢?

当然不是,表面上看,两个班好像都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但这个发挥很有可能不是因为实力提升,而只是因为试题变简单了。我们可以从另一个维度,把两个班和其他班进行对比,来做进一步的分析。

和其他班对比,最直观的指标就是排名。理想的情况下,无论考试的难易程度如何,一个班在年级的各项排名应该是稳定的,最好能够往上升。如果排名掉了下来,那么即便成绩提升了一大截,恐怕也需要进行一番自我检讨。目前来说,我教的两个班都属于普通班,普通班一个年级有8个,为此,我收集了8个普通班的区二模拟考和区三模拟考的“一分三率”和排名,得到下表:

从表格看出,A班从区二模拟考的年级第2,掉到了区三模拟考的年级第4;B班从区二模拟考的年级第4,掉到了区三模拟考的年级第5。这是怎么回事呢?

先看A班,区二模拟考时,A班的平均分比C班少1.8分,但是及格人数多了6人,将近一倍,所以排名胜C班,而平均分和及格人数都超过D班,排名自然也胜D班;到了区三模拟考,A班的平均分比C班少了4.6分,差距拉大,及格人数比C班少了3人,同样,A班在平均分和及格人数上也都输给了D班,优秀人数虽然多1人,但是无济于事,排名还是掉到了这两个班的后面。

再看B班,区二模拟考时,B班的平均分比D班高0.5分,及格人数一样,但是因为B班人数更少,所以及格率反而高了0.8%,所以排名胜了D班;到了区三模拟考,B班的平均分比D班少了2.8分,及格人数比D班少了3人,优秀人数也不及D班,所以排名掉到了D班的后面,紧跟着A班。

从区二模拟考到区三模拟考,A班和B班都遇到了被其他班反超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班级排名的根据,是各班综合分数的对比,而班级的综合分数,是相应“一分三率”按照统一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因此,对排名做进一步分析的核心维度,还是班级的“一分三率”。

先来看“三率”,也就是高分率、优秀率和及格率,他们都是通过性指标,背后反映的,是学生成绩水平的较量。于是,我把8个普通班的区二模拟考和区三模拟考成绩,分别从高到低排序,然后汇总到一起,得到下表:

还是一样,96分以上的,显示为橙色,属于优秀层;72分到96分之间的,显示为蓝色,属于及格层;50分到72分的,显示为黄色,属于临及层;50分以下的,显示为灰色,属于后进层。

成绩下面是一个表格,分别统计每个班优秀层、及格层、临及层和后进层的人数。从数据看,每个班考进优秀层的,就两三个人,而且分数最高也就100分,形成不了大的优势,所以还是没有单独讨论的必要,纳入及格层就好。

值得关注的是后进层,在区二模拟考中,A班后进层有20人,比起C班的10人,以及D班的17人来说,对班级成绩竞争力的负面影响不可谓不大。一来后进层规模过大,对及格层规模的提升空间会造成严重的挤压,因为总人数就那么多;二来有大规模的后进层存在,意味着及格层需要拿出成绩的很大一部分,来拉一把后进层,这样,对班级平均分能做的贡献就没剩多少了。

到了区三模拟考,A班的后进层有15人,比起C班的9人和7班的12人,规模还是很大,但人数的差距缩小了。相比之下,B班的后进层规模貌似更给礼物,从区二模拟考的15人,到区三模拟考的11人,虽然比C班对,但是比D班少,而且两次的差距都没那么大。

问题是,即便是后进层规模更大,A班在区区二模拟考中还是顶住了压力,拿到年级第2的排名,而在后进层规模差距缩小的区三模拟考中,排名反而掉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

回到有颜色部分的学生个人成绩,可以找到原因。一方面,A班的及格层虽然在区二模拟考中有点优势,但把及格层和临及层合起来,与C班和D班相比,规模就显得可怜了,这也意味着C班和D班的及格层有着强大的后劲。在试题难度下降的区三模拟考中,股后劲对及格层的扩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A班的临及层只剩下5人,而C班和D班,在及格层领先的同时,还有7人和8人的临及层。因此,A班在及格层的规模上很难有竞争力,这也是后劲层规模挤压的结果。

另一方面,A班的及格层虽然规模不占优,但是学生个人的成绩水平还是有点竞争力的,从个人成绩的逐个对比可以看出来。在区二模拟考中,A班成绩的前20名,基本上都能与C班和D班对应名次的成绩拉开差距,尤其是及格层的差距,每个都在6分以上,这个优势给后进层带来了强有力的照顾,也对班级的排名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

可是,到了区三模拟考,这个优势缩小到1分左右,后进层失去了及格层的“庇护”,成功地把班级的排名拉了下来。这也说明,A班的及格层需要进一步挖掘提升的空间,还有后进层的学习需要更有力的跟进,否则就像一颗定时炸弹,试题一简单就爆炸。

B班的及格层和临及层人数加起来,规模与C班和D班相差不大,看起来好像比A班好一点,但表现却很普通,及格层的成绩在区二模拟考中,还能与C班和D班比一下,到了区三模拟考,就只有挨打的份,后进层就更不用说了。这说明B班的及格层、临及层和后进层,都正面临落后的局面,继续寻找提升的突破口。

那么,A班和B班成绩提升的突破口在哪里呢?

成绩提升的本质,就是学生在考试中能够解决更多的试题,从中拿到应有的分数。因此,要想寻找成绩提升的突破口,一个思路就是分析学生在每道题的拿分效率。为此,我收集了8个普通班的每题平均得分明细,得到下表:

表格的第一行还是试题的题号,第二行是试卷总分和每道题的总分,再跟着就是8个班的总平均分和每题的平均得分。因为A班排年级第4,B班排年级第5,所以我把A班所在行的每题平均得分,进入年级前4的用红色显示,没进的用黄色显示;把B班所在行的每题平均得分,进入年级前5的用红色显示,没进的用黄色显示。这意味着,对于A班来讲,如果某道题的平均得分进入年级前5,就说明这道题为班级的排名做了贡献,反之就是拖了后腿;B班也是以此类推。

每题平均得分明细的下面是一组统计数据,用来对两个班的红色数据进行分析。拿A班为例,入围总分53分,指的是把A班所有进入年级前4的题目的总分加起来,有53分,占试卷总分120的44%,即拿分效率是0.44;其中,有33分属于及格题,占及格题总分73的45%,即拿分效率是0.45;有6分属于优秀题,占优秀题总分22的27%,即拿分效率是0.27;还有14分属于高分题,占高分题总分25的56%,即拿分效率是0.56。从效率看,A班的及格题和高分题的效率都大于平均分的效率,说明这两类题对A班的排名做了贡献,但高分题的贡献比及格题的贡献还要大,而优秀题的效率小于平均分的效率,说明它对A班的排名拖了后腿。这意味着,A班在及格题和优秀题上的表现并不出色,反而在高分题上有点竞争力。

同样的道理,B班的入围总分有60分,拿分效率是0.5;其中,有42分属于及格题,拿分效率是0.58;有6分属于优秀题,拿分效率是0.27;有12分属于高分题,拿分效率是0.48。可以看出,给6班平均分的排名做了贡献的,也是及格题和高分题,及格题的贡献要比高分题的贡献大,而优秀题也是拖了后腿。这意味着,B班虽然优秀题和高分题表现平平,但是及格题还有点竞争力。

分析完A班和B班的学生在及格题、优秀题和高分题上的拿分效率,就能找到两个班成绩提升的方向。那么,成绩提升的落脚点在哪里?在于学生,毕竟学生才是考试的主角。因此,我收集了A班和B班在区三模拟考中的每题得分明细,得到下表:

每个班的每题得分明细各自独立成表,表的第一行是题号,同样,及格题用蓝色显示,优秀题用绿色显示,高分题用橙色显示。跟着就是学生个人的区三模拟考成绩和每题得分明细,其中,成绩按优秀层、及格层、临及层和后进层的标准,用不同的颜色区分;每题得分明细中,及格题没拿到满分的显示为黄色,拿到满分的显示为白色,优秀题和高分题有拿到分的显示为黄色,没拿到分的显示为白色。

从及格题看,除了拖了后腿的19(1)、21(2)和25(1),其他的及格题中,两个班丢分的基本上都是临及层和零星的后进层;从优秀题看,有拿到分的基本上是及格层和临及层,后进层几乎都是0分;从高分题看,除了及格层有少数几个学生有拿到分以外,其他人都是0分。由此可得,及格题突破的落脚点,应该是临及层和后进层;优秀题突破的落脚点,应该是及格层和临及层;而高分题的落脚点,就是及格层。

分析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找到A班和B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1、对于及格层和临及层,如何稳定在及格题拿满分的效率的同时,提高在优秀题和高分题上拿满分的效率?

2、对于后进层,如何提高在及格题上拿满分的效率?

找到了核心问题,下一步就是找办法。问题的产生,主要受到期望、方法和变量三个因素的影响,所以解决办法的基本方向有三个,分别是调整期望、重构方法和控制变量。

首先是调整期望,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对学生的成绩水平,另一个是试题的难易分类。

忽略定性分析的影响,A班和B班学生成绩水平的调整,在上文已有讨论。保守看,A班及格人数的期望范围是3-24人,正常水平是16人;B班及格人数的期望范围是3-24人,正常水平是13人。胆子放大了看,A班及格人数的期望范围是18-27人,正常水平是25人;B班及格人数的期望范围是16-31人,正常水平是27人。

至于试题的难易分类,从本次区三模拟考的每题得分效率看,及格题、优秀题和高分题的得分率与其难度都挺匹配,所以没有暂时不需要调整。

调整期望之后,是重构方法。重点也有两个,一个是战略重构,另一个是战术重构。

战略重构包括三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学习动力的挖掘。对于及格层和临及层来讲,中考是通向更高级教育机会的门票,而且现有的成绩也证明值得一拼,所以他们能够保持充足的学习动力,只需要偶尔沟通提醒一下就行。对于后进层来讲,除了极个别还在坚持努力,其他的要么感觉中考没什么希望,要么感觉学习没什么希望,常规的沟通很难取得唤醒的效果。他们需要的,或许是面对现实,找到更好的选择,付出切实的行动,这就需要对他们的学习采取有力的跟进。

另一方面是数学实力的积累,包括知识点和思路。对于及格层和临及层来讲,新课的学习让他们积累了不少的知识点和思路,但是因为缺乏结构,所以常常会发生遗忘或混淆;解决的办法,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梳理一套通用的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梳理学过的知识点。对于后劲层来讲,他们大多错过了新课学习的黄金期,没什么积累,所以更好的选择,是选定几个大概率会考的知识点,下功夫重新学,积累一个是一个。

还有一个方面是解题习惯的升级。对于及格层和临及层来讲,考试最大的遗憾,就是粗心大意和时间不够用,应对的办法,不是反复提醒自己要小心注意,而是建立一套验证机制和时间配置的习惯。这并不容易,就拿草稿纸来说,许多学生尽管认同,但一到做题时,还是懒得用。对于后进层来讲,他们最需要的,或许是坚持到底,做好试卷中有把握拿分的题,时间对他们来说相当充分。

对于战略重构,我暂时还没找到更好的选择,所以也不做调整。

除了战略,还有围绕战略制定的战术。战术的重构方式有两种:

一种方式是调整现有战术。对于及格层和临及层,区三模拟考前,我主要关注他们在及格题上的拿分效率,区三模拟考后,我选择加强解题速度的要求,以及超前复习方向的引导;对于后进层,我选择加强基础题的训练,同时把跟进措施流程化,确保有力落实。

另一种方式是寻找新的战术。一方面,请教C班和D班的同事,了解他们是如何帮助及格层、临及层和后进层的;另一方面,搜集关于数学教学和中考复习的优质文章和经典书籍,了解作者是如何思考和解决类似问题的。

调整期望和重构方法之后,是控制变量,就是把已发现的变量,纳入到教学行动的决策中,同时,尽可能地提高决策的容错能力,以应对未发现的变量。

这次区三模拟考,我发现自己之前忽略的一个重要变量,就是两个班的后进层。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既然每个班都有后进层,而且后进层得到的关注不多,那么考试的成绩水平应该也相差不大,于是自己心安理得地把重心放在及格层上。现在看来,后进层的规模和成绩,对班级的成绩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解决的办法,就是为后进层建立一套有效的跟进措施,纳入到现有的教学系统中。当然,这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但是与之前相比,这是成功概率更大的选择。

这次区三模拟考的分析,我发现最大的障碍,不是分析的技术,而是“自我”的心态。因为A班和B班的排名,是近4次排名中最低的一次,我发现自己刚开始分析的时候,并没有认真地找问题,而是找借口安慰自己:“这只不过是一次失手,下次会好的!”后来把心态放平,重新看待各项数据,发现两个班实际上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优秀,后进层的差距一直存在,及格层的局限也一直存在,但这一年来,我并没有改变到什么。其实我应该做的,是面对现实,立足现状,找到核心问题和解决办法。

有的教师喜欢以成绩论成败,成绩好,就欣喜若狂,成绩不好,就抬不起头。其实我们还有另一种选择,就是把成绩当成反思的资源,打磨自己的教学系统,获得真实的成长。

我是蓝色winds,一个初中数学教师,专注于数学教学、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的方法论。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