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为什么我军的穿插迂回战术如此备受推崇
- 许昌:法官执行牵出“案中案”迂回战术巧破“三角债”, 你怎么看
- 二战时期苏德战争中,苏联和德国有没有使用过穿插迂回战术
- 有什么对付蒙古铁骑迂回战法的办法
- 有些人觉得中国人喜欢玩迂回战术,你怎么看
为什么我军的穿插迂回战术如此备受推崇
因为我军步兵的穿插迂回战术只有我军能做到,其他国家的步兵就算想要学习模仿也没有这个能力。简单来说穿插迂回战术就是从战场侧翼以极快的速度穿插或迂回到敌人后方,占据要害地形对敌形成夹击或包围之势。
这样看,穿插迂回战术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明的战术,如果部队机械化程度高,可以很轻松地实现。但我军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装备简陋,别说机械化了,就算普通的枪支弹药在后勤困难的时候都不一定够用,所以我军的穿插迂回都是靠着战士们的双腿实现的,所以才会备受推崇。
而对我军的穿插迂回战术最有感触的莫过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悍然出兵干涉朝鲜半岛的“联军”了。
手绘最简单的穿插战术
三所里穿插
38军在入朝后的第一战就因为情报、交通等因素而出师不利,不仅军长梁兴初被彭老总狠批了一顿,38军上上下下也感觉丢人。作为四野的主力,这样的失利对38军来说打击是很大的,要说他们心中没憋着一股火那是不可能的,他们都希望再通过一场战斗来证明自己的王牌称号并非浪得虚名。
这个机会没有让他们等太久,1950年11月27日傍晚,38军113师师长江潮接到军队命令,让他们务必在第二天早上8点前穿插至三所里并占领这里,切断敌军向南逃跑的路线。如果战术成功,志愿军对敌人就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可见三所里这个地方的重要性。
113师穿插路线
此时113师驻地距离三所里的直线距离有72.5公里,而他们只有不到14个小时的时间,这里很多朋友说14个小时走72.5公里也不是什么太难以完成的任务,平均下来一个小时也就5公里多,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是直线距离72.5公里,事实上由于地形因素就不可能允许113师走直线,而且途中113师还将翻越一座海拔1250米的长安峰,所以这个距离肯定大于72.5公里。其次是此时的38军正在猛攻德川,113师自然也在战斗序列当中,所以他们并不是一支精力充沛,休息充分的部队,而是一支刚经历过大战的疲劳之师。
再次就是113师穿插到三所里并不是去旅游观光的,他们是去阻敌的,所以就算为了赶时间轻装出发,负重也不会低,尤其是炮兵部队。最后,一路上也并非太平,113师先后5次遭遇了从前线溃逃下来的南朝鲜伪军,所以战斗在所难免,这又会耽误不少时间。
从上面的种种困难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113师全体指战员没有丝毫犹豫,因为这是一个证明他们的好机会,所以连饭都来不及吃上一口就出发了。一路上正如上述所说,113师的一些战士因为体力不济倒下了,遭遇了南朝鲜伪军,113师也边打边前进,丝毫不敢耽误时间,饶是如此,113师穿插到位并占领三所里时天也已经大亮,距离预定的时间也仅仅提前了5分钟。
伟大的志愿军战士
而就在5分钟后,南逃的敌人就乘着各种机械化交通工具来到了三所里前,并与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息的113师展开了激战。最终因为38军113师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敌人遭到我军重创。
而113师之所以会接到这样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是因为敌人此前已经察觉到了志愿军的意图并开始难逃。113师开始穿插的同时,敌人也从一个比113师驻地更近的龙源里乘坐机械化工具难逃。
当然,敌人也知道三所里的重要,但他们更知道此时距离三所里最近的志愿军部队在哪,所以他们根本就不相信志愿军可以比他们先到三所里,于是一路边逃边休息,结果汽车轮子没有跑过我们志愿军的双腿,被113师率先占领了三所里这处要地,最终被重创。
由此可见,我军的穿插迂回战术只有像我们这些拥有极高战斗素养绝对令行禁止的英雄能做到,要换做其他军队,就算指挥官有这样的想法,估计也不敢下这个的命令。
就这?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抗美援朝战争的初期,敌人在我军的各种穿插迂回中一次又一次吃亏,要说心中没点想法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既然志愿军战士凭借双腿都可以一次次成功创造奇迹,那么他们这些机械化程度极高的部队为什么不可以?
1951年5月21日,由于后勤补给困难,敌人头目李奇微也颇为狡猾等因素,彭老总不得不对前线部队下达了全线北撤的命令,李奇微见势觉得将志愿军全歼于“三八线”以南的机会来了,于是也在同一时间下达了反攻的命令。
李奇微这个人并不简单,能被彭老总重视,可见其军事素养还是极高的。所以他虽然下达了反攻的命令,但也并不是一味地向北推进,这样的话并不能实现他要将志愿军全歼的目的,于是想到了我军的穿插战术。
李奇微
越想李奇微越是兴奋,他看着地图上的铁原,如果他能前出一支奇兵穿插到铁原并占领这里,那么志愿军北撤的路线也将被他切断,而且铁原这个地方极为特殊,不仅是一处交通要道,还是志愿军的后勤中转要地,如果计划成功,那么李奇微不仅可以切断志愿军北撤路线,还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将没有来得及撤回“三八线”以北的志愿军困死在南方,可谓是一箭双雕的好谋划。
想到就做,在李奇微看来,志愿军凭借双腿都能屡屡穿插成功给他们带来沉重的打击,他拥有全世界机械化程度最高的部队,想要实现这样的穿插应该更为轻松。于是他命令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执行这一命令。
就这样,一的效仿志愿军穿插战术的计划开始实施了,一开始确实如李奇微计划的一样,他们凭借机械化部队很轻易就穿插到了铁原,一切看起来都是那样的完美,接下来只需要用他们的飞机、坦克、大炮将铁原变成一片火海并占领就可以实现这一战术目的了,这也正是他们所擅长的。
然而他李奇微能想到的,彭老总又怎么可能想不到,傅崇碧将军的63军临危受命坚守铁原,为前线志愿军北撤争取时间。这位儒将并没有辜负彭老总和人民的信任,在铁原阻敌12个昼夜,尽管自身损失惨重,但成功扼杀了李奇微穿插占领铁原并全歼“三八线”以南志愿军的企图。
铁原阻击战
李奇微和范弗里特始终没有想明白,为什么他们不计代价对铁原志愿军各个阵地狂轰滥炸了12天始终不能占领铁原,明明穿插战术已经成功了啊。
只能说李奇微只学到了志愿军穿插迂回战术的皮毛,真正的精锐他并没有学到,那就是我军那种能不畏强敌一往无前的气势,能克服一切困难的战斗意志。他们过分依赖能给他们提供强大火力的飞机、坦克和大炮,忘了决定一场战争胜负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人。
他们以往的战斗都是几轮轰炸加炮击后,利用坦克掩护,步兵对阵地发起冲锋,这样的战法让他们几乎没有怎么遇到过抵抗,无往不利让他们但凡遇到一点抵抗就会瞬间溃败下来。用曹刿论战的说法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他们这种一次攻不下来,几次还是攻不下来,士兵的士气只会越来越低,最终彻底的失败,这就是李奇微穿插的奇兵并没能起到奇效的原因之一。
钱多就是好
结语
我军的穿插迂回战术在历史上确实备受其他国家的推崇,就算是到了今天都还有不少国家在进行研究,然而就像麻花一开始说的那样,这样的穿插战术其实并没有多么高明,李奇微就曾有样学样,只要时机适合都是可以运用的,真正厉害的其实还是在于我军指挥员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在关键时候能做到直插敌人要害。而其他国家之所以一直在研究,麻花认为他们不过是不愿意承认他们的士兵在战斗意志上不如我军的现实。
许昌:法官执行牵出“案中案”迂回战术巧破“三角债”, 你怎么看
首先,法官是人民和国家利益的维护者,法官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上的担子也肯定很重,案件多,任务重,还承担着各种关系的冲击和考验。
其次,举证的责任大多在案件当事人这方面,你要提起诉讼,就会有各种需要收集的证据来提供给法官。但是由于当事人的各种条件不足,或能力有限会导致举证困难。这个时候如果法院不能提供积极帮助案件当事人找到证据,解决问题,案件就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第三、古人云:屈死不告状,饿死不做贼。说明人们对打官司这件事还很恐惧的。社会发展到今天,依然存在有人宁愿自己蒙受损失或冤屈,也不愿打官司的事儿。法院方面的主动出击,积极解决问题,就是给人民和国家一个最有力的保障。法律越健全,执法越严明,审判越公正,人民越幸福!
二战时期苏德战争中,苏联和德国有没有使用过穿插迂回战术
事实上,整个苏德战争期间,双方都在试图通过穿插迂回的方式来尽可能的合围歼灭对方的主力,只不过不同于亚洲战场的由轻步兵执行穿插任务,苏德战场上执行这一任务的是装甲部队,所以可以穿插的更深,做更大范围的迂回,形成大型的包围圈。例如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基辅合围战等都是典型的战例。
在亚洲战场,由于交战各国军队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即便是轮式车辆也无法大量的配属,所以一般由携带轻型武器的轻步兵单位执行穿插迂回战术,如果没有空中的补给,步兵携带物资有限,只能迂回有限的范围。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例,根据自身携带的弹药和粮食最多只能执行7天的穿插迂回作战,期限一到就只能立刻撤退了,无法威胁到敌人防御薄弱的大后方。
而东线战场就不一样了,双方都组建了以装甲部队为核心的快速部队,其自身可以携带大量的作战物资以支撑三天以上的独立作战,而无需后勤补给,如果得到空中补给的支援的话,则可以更加长久的在敌人后方进行作战,从而有条件深入到敌人的大后方,占领交通要冲、补给基地,造成敌方大规模的崩溃,整建制的围歼或者击溃敌军。这种行动规模宏大,已经达到了战略级别,德军将其称作“闪电战”,而苏军将其称作“大纵深作战”,虽然各有特点,但是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这种进攻战术旨在寻求敌方的薄弱点进行突破,然后继续向敌方的后方挺进,越远离前线则敌方的防御越薄弱,越容易达成决定性战果。那些还未被攻破的敌军前线支撑点面临着侧翼威胁和补给中断的威胁,最终也不得不放弃阵地进行撤退,而在撤退中极易遭受重创甚至覆灭。东线战场使用的只不过是这种战术的放大版,其突入深度更深,迂回范围更大,从战役级别上升到了战略级别,本质上是一样的。
有什么对付蒙古铁骑迂回战法的办法
蒙古人的迂回战法是典型的游牧民族战术,业内人士称之为“放风筝”、“帕提亚战术”。说白了就是轻骑兵用骑射一直消耗骚扰你,你追又追不上,最后只能被打的零零散散,然后蒙古人来一波重骑兵就把你收割了。
这种战术看似非常厉害,而经过了某些“专家”的吹嘘之后,似乎达到了无人可破的王者战术的境界。然而事实真的这样吗?很显然不是。就是排除掉现代的武器装备,火枪也只用火绳枪的话,能打败这种战术的方法很多。
第一就是中国人特别推崇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像汉魏隋唐明几个王朝,统治者都特别的重视军队的骑射技艺。骑射也是各种训练考核中标准最为严苛的,因为中原的农耕国家拥有更多的物资,可以为骑射手提供更好的武器装备,所以往往一个优秀的农耕帝国骑射手是要比游牧骑射手更为厉害的,只不过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像汉之破匈奴、魏之破柔然、唐之破突厥、明之破蒙古,靠的都是强大的骑兵部队,他们往往拥有更好的甲胄做保护,威力更强的弓箭做输出,所到之处,游牧民族望风而逃。
第二就是小集团重步兵方阵。最早采用这种手段对抗骑兵的是克拉苏的罗马军团,在远征帕提亚时,罗马人因为此前并未接触过帕提亚战术,所以开始惨遭失败。但是再后来的战争中,罗马人逐渐发现了对付帕提亚战术的方法,就是用一个个小规模的移动型龟甲阵缓慢的像敌军的营地推进,凭借大盾和做工精良的札甲,帕提亚人的弓箭很难射伤罗马人。而一旦帕提亚人靠近,罗马人便会用标枪和短剑伺候帕提亚人一波。
第三就是西班牙方阵,林立的长矛可以使得游牧骑兵不敢靠近,而阵内还有火绳枪和十字弩的配合,这个射程就要比游牧兵的弓箭远的多了。在神罗对战奥斯曼的时候,土耳其人和鞑靼人还是惯用这种帕提亚战术,但是神罗的军队已经可以凭借西班牙方阵把这种原始的进攻战术击退了。
第四车阵。大明和十五世纪的神罗都曾依仗过这种抗骑神器,战车本身就有阻挡作用,可以防止骑兵冲进营地。其外战车还有盾牌的防御效果,可以掩护明军和德军的远程部队保持连续输出。即使游牧骑兵冲到车前,近战步兵也可以更安全的击退敌人的进攻。
最后就是线列战术,一排又一排的火枪齐射,打完之后零零散散的冲上来几个骑兵又奈何不了方阵的长矛掩护,骑兵弓有没有火枪打得远,除了郁闷,也没别的选择了。
有些人觉得中国人喜欢玩迂回战术,你怎么看
迂回战术、口袋战术、游击战术等等,战胜了敌人都是好的战术。总设计师上个世纪就讲了,不论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美国总统特郎普,不安常理出牌,没有什么象样的理论,用推特治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闹得全世界不安宁,但是美国人民拥护。
这就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世界各国慢慢来适应,他就是这样一个无章法,不守规矩,随心所欲的人。全世界拿他毫无办法。
谁让人家是强国、大国总统。
马列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能联合起来吗?如果中欧俄能联合起来就足以战胜以川普为首的美国政府。只可惜,缺乏信任基础。
因此说,迂回也好,直行也罢,取得战果才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