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吝赐教是谁对谁

不吝赐教是谁对谁(荆轲刺秦出发前称要等一朋友同去,你认为这个人是谁有何依据)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5 20:20:53 浏览6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荆轲刺秦出发前称要等一朋友同去,你认为这个人是谁有何依据

01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公元前227年的一天,易水岸边,风萧马嘶,一代剑客荆轲带着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脑袋,携手少年成名的燕国第一勇士秦舞阳,慷慨而行,踏上了刺秦之路。

在《战国策·燕策三》中,著者亦不吝笔墨,对这一送别场景做了极为生动的描绘:燕太子丹亲自相送,众宾客垂泪涕泣,好友高渐离也来了,击筑而歌。场面够大,够悲壮。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上车走了,连头都没回一下。

紧接着,另行一段:“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一个黑屏,转场,到地儿,荆轲开始花钱走关系,铺路子,准备接近秦王并弄死他了。

那么,从易水河畔启程到“既至秦”,路上就没发生点啥?一大一小两个杀手,就大眼瞪小眼,默默无言风雨兼程了?尽管《战国策》及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皆对此一笔带过,但笔者坚信,这一程,荆轲与秦舞阳一准儿叽叽呱呱,唠得无比热乎。

而开场几句,也定是这般:秦舞阳问:“荆哥,咱们这次行刺,能成事吗?”荆轲则将嘴角一挑,道:“死定了!”“你说嬴政?”“咱俩!”

02

见老大回得嘎嘣溜丢脆,秦舞阳不由得心肝儿抖颤:“荆哥,你在开玩笑,对吧?”

荆轲说:“你自己瞧,那些来送行的家伙,哪个不是白衣白冠,哭得跟死了爹似的?”

“莫非,他们提前给咱俩披麻戴孝?”秦舞阳愈发心慌,“别介啊老大,我岁数还小,还没成家,不想死,咱们好好合计合计,琢磨个胜招,”

“甭费那脑子了。”荆轲叹说,“本来我已约了人,一同前行。怎奈他住的远,还没来。太子丹啊丹,担心我变卦,一个劲地催催催。唉,如把你换作他,死定的才是嬴政那厮。”

“你等的人是谁?比我厉害?嘁,我秦舞阳可是燕国第一勇士,12岁就敢杀人。”秦舞阳仰脸梗脖,口气里满是不忿。

《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中,亦作如此记载:“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忤视。”

“快拉到吧。你是怎么上的燕国勇士榜,你心里没数?花钱雇人,一通刷榜,还好意思显摆?”

荆轲反唇相讥,一一道来:第一,你当街杀人,没抓你偿命,瞅着挺牛B的,其实,官府卖的是你爷爷的面子。

补缀几句:《史记·匈奴列传》载,秦舞阳祖父乃后燕名将秦开,勇谋过人,曾击破匈奴朝鲜,为燕国开拓疆域达千里。以此论,秦舞阳当算“官三代”。只可惜,家道中落,小秦也沦为了市井混混儿。而太子丹一找到他,他当即应承接了活儿,想再出把大名,重振门楣。

所以,荆轲说得颇为在理:若非看在秦舞阳爷爷秦开的份上,早把他这个孙子扔进黑牢大狱,捡肥皂去了;

第二,你欺负伤害的,是寻常百姓吧?你弄死个当官的,或有钱人试试。早砍了你吃饭的家什。你啊,也不过是个欺软怕硬、恃强凌弱的主儿。

说罢,荆轲又是一声叹:“丹派你给我当副手,不是帮我,分明是在坑我。”

话里话外,意思很明显:组建暗杀团队,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有猪一样的队友。

这话,太伤人了。秦舞阳顿时脸红脖子粗,忿忿跳将起来:“荆轲,你也太损了吧?就你做的那些破事儿,也不比我强多少!”

03

沿着滔滔易水河,锵锵锵,少年杀手秦舞阳和带头大哥剑客荆轲杠上了,也比比划划扒起了他的黑历史:

你原本祖居齐国,后来搬家到卫国。你游说卫国老大,吹嘘自己剑术多么多么牛叉,可人家压根就不信你,也没用你,对吧?

在卫国混不下去了,你荆轲又来了燕国。去榆次的时候,碰上了高手盖聂。盖先生一瞪眼,你就麻溜逃了,我没胡诌吧?

后来,你去邯郸,又遇上了剑客鲁勾践。你瞧你这运气,够背的。你俩比划了两下子,鲁勾践丝毫没惯着你,你转身便溜之大吉,有这事吧?

别说,还真有,且全皆被后世史官司马迁记录在案,写进了《史记·刺客列传》: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见小秦愈发放肆,荆轲嗔怒道:“此行,明知毫无胜算,但我仍然要去。因在我荆轲心里,信义至高无上。你敢拍着胸口说,你心里也装着信义,视死如归吗?”

身为剑客,飘在江湖,讲的确是“信义”二字。如无信无义,又与好勇斗狠的市井之徒何异?

激将之下,秦舞阳支吾一番,终将心一横,咬牙回了话:

“不就刺杀秦王吗?多大点的事。你不怕死,我也绝不退缩半步!”

04

春秋战国,是个刺客辈出的时代。

被司马迁录入《刺客列传》的,便有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五人。这五人,皆能当得起“信义”二字。

以致司马迁如此评价曰:

“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至于荆轲刺秦启程前,所等的那个人究竟是谁,诸家史书均没交代。后人猜测,有可能是著名剑客、曾“怒而目之”的盖聂。此人剑术出神入化,功夫相当了得;

也有人推断是“狗屠”,一个杀狗匠。“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仗义每在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嘛。

若得他们相助,此举必多几分把握,历史也许会就此改写。可叹造化无常,人家迟迟未到,而太子丹又促狭多疑,一再催促,荆轲不得不带上小弟秦舞阳上了路。

明知前方是火,熊熊火海,荆轲为啥还要做那只飞蛾?

方才已说,讲信义嘛。平时,太子丹待他不薄。有一回,他无意间夸赞一美女的手长得好看,丹真够浑蛋的,咔嚓就给剁下来,送与他收藏。

再者,被他忽悠来的樊於期的脑瓜子还在匣子里呢。再不走,就坏掉了。

于是,路上,荆轲只能死马当活马医,期冀用激将之法激起小弟秦舞阳的豪气斗志,博取一丝胜算。见他拍了胸脯子,荆轲总算稍稍放了心:

但愿,这小子能有点尿性,别当怂包。

05

事实是,秦舞阳骨子里没尿性,倒是尿了,怂了,也只能沦为剑客中的渣渣——刚进大殿,抬眼看到秦王,秦舞阳便“色变振恐”,腿软哆嗦。连秦王和众臣都瞧得可乐,这小子咋打摆子了?

荆轲一听,暗叫糟糕,要坏菜,忙强装镇定打圆场说,一个乡下人,没见过这么大的世面。

接下来,燕国第一勇士秦舞阳的戏份就全给掐了:图穷匕见,抓剑刺秦,追来绕去,打得好不热闹。直至秦王反杀,荆轲血溅大殿,秦舞阳是死是活,《战国策》和司马迁都没在提他一个字儿。

那么,当荆轲一个人在战斗的时候,助手秦舞阳干啥去了?看热闹卖呆,还是举手投降了?如他能给荆轲搭把手,哪怕吆喝一嗓子:“呔,政,拿命来”,估计都能镇住秦王,给荆轲创造一击必杀的机会。

但,没有。

笔者猜测,这小子早被吓尿,吓瘫,让侍卫给乱刀砍了。一场堪称史上最高规格的刺杀事件,就此悲壮落幕。

而这桩公案,明明白白地告诉身在职场、商场、战场或者菜市场的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人在江湖飘啊飘,

选择小弟很重要。

关键当口拔腿溜,

徒留老大挨一刀。

林冲与武松在水浒中是武艺超群的人物,两人的性格却大相径庭!相比之下,你更喜欢谁

感谢邀请!

《水浒传》中有血有肉、人物特征性格鲜明的人有很多,林冲和武松又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两个人物。两人性格各有不同,若论我最喜欢的人物,我首选武松。

陈明喜欢武松的理由之前先说说对林冲的看法。作为京师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武艺高强,过着中产阶级的富裕生活。但是在恶人屡次欺负上门的时候却一味地选择隐忍退让,毫无原则底线!在有机会杀掉高俅的为数不多的机遇面前还是啰哩啰嗦错失良机,实在是有失一个顶天立地大英雄的体面!

再看武松。没有被张都监暗算之前,除了入住柴府前失手误伤人命,武松不管是景阳冈打虎,还是到阳谷县做督头都是兢兢业业为人称道的。只是后来反复被陷害暗算,如果不是武松高强的武功早已魂断在飞云浦,哪里还能督监府快意恩仇?!但是武松就是武松,他凭自己高超的武功,将暗害自己的仇人斩尽杀绝,临了还不忘蘸着仇人的献血在墙壁上写下“杀人者打虎
武松也”更是体现了好汉做事好汉当的英雄气概!

作为一个男人是要有一点血性的。家庭如此,需要有血性的男人才能立住门户;国家亦如此,需要有血性的男人男人才能守住过门抵抗外来侵略,震慑觊觎国家的不良强盗。

综上:我喜欢武松!

王不过项,力不过霸,将不过李,拳不过金,这四个人分别是谁又有什么功绩

“王不过项,力不过霸,将不过李,拳不过金”这句话由来已久,而这句话中所提到的四个人物,个个都称得上是英雄好汉。

那么,这四个人分别是谁呢?下面就聊一聊他们。

先说“王不过项”

这个“王不过项”中的“项”,便是指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祖上,是周王室的后裔,其家族为姬姓,周朝时期诸侯国之一的项国,便是项羽的先祖创立的。

项国被鲁国灭掉后,该国族人便以国名“项”为姓,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项族人归属楚国,并且,还在楚国中身居高位。

像楚国的名将项燕,便是项羽的祖父。

曾经,项燕凭借勇猛,曾大败秦国大将李信和蒙恬的联军,不仅攻下了秦国的数个营地,还斩杀李信麾下多名大将,最终迫使李信率残部逃奔回秦国。

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先辈都如此勇猛,项羽自然也不例外。

据《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项羽长大后,身高八尺,且力能扛鼎,寻常三五个人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因此,其家乡不少年轻人都十分敬畏他。

并且更重要的是,项羽还才气过人,也就是说文武兼备,这在当时就相当厉害了。

而他在年轻时,曾干过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某年秦始皇前往会稽游玩时,项羽和叔父项梁(项燕之子)前往观看,而在看到秦始皇威风八面的仪仗后,项羽对项梁说了一句堪称“大逆不道”的话。

“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纪》

这话说完,吓得项梁赶紧捂住项羽的嘴,唯恐被人听见,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项梁开始对这个侄子刮目相看。

在此之后,项梁便倾心教授项羽兵马谋略,而到了陈胜吴广起义时,项梁指示项羽杀死会稽郡守殷通,而项羽不仅成功得手,并且在当时就展现出了极其“悍勇”的一面。

当时,殷通被项羽击杀后,殷通的几百个部下要为长官报仇雪恨,因此将项羽团团围住,但项羽并未慌张,而是手提殷通人头,腰佩殷通官印,同时开始大杀四方。

仅凭一人之力,便击杀了殷通一百多名部下,硬杀得整个郡守府血流成河,而殷通的其余部下,均被项羽这种神勇给吓住,纷纷跪地求饶,无人敢抬头直视项羽。

这份杀伐之气,可谓是“悍勇无比”。

而到了项梁战死后,项羽接过了兵权,带着部下东征西讨,更是凭借悍勇在秦末乱世中争得了一席之位。

尤其是在公元前208年时,项羽单枪匹马在万军中斩杀宋义,更让他自此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当时楚国的不少将领,评价项羽均称其“为人彪悍,所过之处无不残灭”,由此可见,项羽的悍勇也是得到公认的。

而真正让项羽名动天下的,则是他大破秦军主力的事迹。

史料记载,项羽攻打秦将王离时,其身先士卒、一马当先,悍然冲向敌阵,令麾下兵卒无不热血沸腾,纷纷跟着项羽奋勇杀敌,最终超常发挥,生擒王离,大破秦军。

而在之后,项羽在辕门召见众诸侯,由于惧怕项羽的威名,诸侯们只敢跪着前行,无人敢平视项羽。

这是何等的威风?可以说,纵观当时整个天下,也就唯独项羽能做到这一点。

而项羽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莫过于在彭城之战中,以少量兵力击溃刘邦数十万诸侯联军的壮举了。

公元前205年,刘邦联合众诸侯,组织起了一支近六十万人的联军,浩浩荡荡进攻项羽,并且,在开战之初,刘邦所向披靡,成功占据了彭城。

为此,刘邦极为得意,认为击败项羽指日可待。

但项羽却不慌不忙地率领三万人马赶赴彭城,随即在彭城之下与刘邦展开决战,先是在攻城时,斩杀刘邦十几万人,之后又在追击过程中,再次斩杀刘邦二十多万人。

何谓“以少胜多”?彭城之战中的项羽,就给刘邦上了一堂生动的军事教育课。

但在彭城之战后,项羽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经历了潍水之战后,项羽麾下大将龙且战死,二十万主力军也在此战中全军覆没,导致项羽面临的局势越发捉襟见肘。

不得已之下,项羽只能与刘邦签订“鸿沟协议”,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但从那个时候开始,好运气似乎远离的项羽,刘邦单方面撕毁协议后,派韩信等将大举进攻项羽,而项羽则被困于垓下,最终突围失败,于乌江自刎而死。

秦末乱世,虽说最终以刘邦全面胜利而告终,但西楚霸王项羽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否认的,而后世对其评价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意思就是说没有人能超越项羽的神勇,这也就是为何会说“王不过项”的主要原因。

再说“力不过霸”

这个“力不过霸”中的“霸”,指的是小说评说中的李元霸。

李元霸是一个虚拟人物,不过,大部分人均认为,李元霸的原型人物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也就是李世民的三弟。

李渊共有四个嫡子,分别是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和四子李元吉,这四人均为李渊的嫡妻窦皇后所生。

不过,历史上真实的李玄霸,仅活了十五岁便病逝,并且在他死的时候,李渊还尚未建立唐朝。

而李元霸这个人物,最早出自于古典小说《说唐演义全传》中,在小说里,李元霸也是李渊之子,但其人生经历却和李玄霸大不一样。

按小说中的交代,李元霸是金翅大鹏雕转世,并且,其生的“面如病鬼,骨瘦如柴”,活脱脱一幅快不行的状态。

不过,表面上看着像个病秧子,但实际上李元霸却极为神勇。

首先,他的两臂,有“四象不过之力”,意思是比四头大象的力气还大,这份神力,比西楚霸王项羽还要厉害。

其次,正因为他臂力惊人,因此武器也和寻常人不一样,小说里他使用的是两支金锤,每个重达四百斤,两个加一起,就足足有八百斤重。

还有,就是他的饭量惊人,据说他一餐,就能吃掉十斤肉和十斗米。

而他在小说里第一次出场,便对上了同样力气惊人的天宝大将军宇文成都,要知道宇文成都在小说中,也是一个可以单手使用四百斤兵器的人,但到了李元霸这里却不够看了。

当时,宇文成都在晋阳宫大殿上与李元霸比武,结果,宇文成都使出全身气力,却丝毫撼不动李元霸分毫,而李元霸一个反手,就将宇文成都扔出去老远。

如此神力,确实无人能敌,而在这次比试之后,李元霸便由此名扬天下。

再往后,李元霸可谓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很少有武将能在他手下过上几招的,大部分都是被他几锤击败。

比如在四明山一战,李元霸仅凭单人独骑,便击败十八路反王二百三十万大军,还有在紫金山对阵张德金时,李元霸同样也是单人独骑,将对方一百八十五万军队杀得只剩六十五万。

按理说,这样的猛人,已经是无人能敌的了,但李元霸最终还是死了。

怎么死的呢?当初他在离开师傅紫杨真人时,紫杨真人曾特意交代他,日后万不可大开杀戒,另外凡是遇到使用“镏金镋”作为兵器的,务必不少将其杀害。

而李元霸在最开始,尚能铭记与遵守师傅的叮嘱,但时间一长就开始忘乎所以。

首先是视人命如草芥,死在他锤下的人不计其数,尤其还喜欢把人掷向空中,扯住双腿生生撕裂。

至于师傅交代不可杀害使用“镏金镋”作为兵器的要求,更是忘得一干二净。

比如宇文成都以及其麾下大将伍天锡,均是使用“镏金镋”作为兵器,但李元霸在击败他们后,还是残忍将其杀害。

特别是杀害大将伍天锡时,伍天锡眼见落败,便连连求饶,希望李元霸能放他一命,但李元霸还是生生将其撕碎。

最终,在潼关前,李元霸先是被天雷轰得七荤八素,之后他恼怒之下,将手中金锤扔向天空,意思是要教训老天,结果金锤落下后,恰好砸在其身上,直砸的他气绝当场。

虽说李元霸是小说中的人物,但由于小说和评书等艺术形式的推广,让很多人都对李元霸较为熟悉,而他也正是凭借天生神力,得到了一句“力不过霸”的称赞。

还有“将不过李”

这个“将不过李”,说的是唐末大将李存孝。

说到李存孝,有不少人对他并不是很熟悉,不过,他在历史上,确实是一个既悍勇且颇具谋略的武将。

李存孝原名安敬思,幼年时恰逢唐末乱世,父母家人均也死于战乱,孤苦伶仃的他,幸运地被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收养,自此成了李克用的义子。

由于常年在军中生活,因此在李存孝长大后,极为骁勇,弓马骑射样样在行,并且领兵打仗也颇有一套。

据史料记载,早年间李克用曾多次派李存孝外出征战,比如攻打陈州、许州,还有征讨黄巢等战役,而李存孝每战必胜,从无败绩。

而李存孝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复夺潞州之战。

公元890年,由于李克用势大,唐昭宗下决心要出兵讨伐他,与此同时,原本属于李克用地盘的潞州,又出现了将领冯霸叛变一事,这就导致李克用在当时颇为手忙脚乱。

与此同时,历来与李克用不对付的朱温,趁机安排兵马进驻潞州,并且还分兵前去攻打李克用,总之,当时的形势对李克用相当不利。

而李克用当时由于正在泽州一带,因此便派出养子李存孝前去夺回潞州,李存孝得令后,仅率五千精兵,不仅夺回了潞州,并且还生擒朱温手下多名大将。

此战之后,李存孝骁勇之名天下皆知,而在后来的多场战役中,敌军只要听说是李存孝来了,均是紧闭城门不出,根本不敢跟李存孝对战。

按照常理来说,这样的猛将,理应该在李克用麾下得到重用才对,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李存孝却在后来背叛了李克用。

背叛的原因,出在李克用的另一个养子李存信身上。

李存信也是李克用的养子,他看到李存孝立下了累累军功,并颇得李克用宠爱后,便心生不满,因此,经常就和李存孝对着干。

并且,李存信还时常在李克用面前诋毁李存孝,导致李存孝时不时地被李克用敲打一番,这样一来,李存信和李存孝之间的矛盾也就越来越大。

而在李存孝夺取潞州后,他原本想着,自己有这么大功劳,父亲李克用必然会让自己升任节度使,但结果却被李存信在李克用面前一顿离间后,最终李存孝仅得了个刺史之位。

至此,双方的矛盾彻底被激发,而在两年后,也就是公元892年,李克用计划发兵攻打唐军时,任命李存信为蕃汉马步都指挥使,命他协同李存孝一同作战。

但这二人由于存在很深的矛盾,因此互相猜忌,并皆按兵不动,最终迫使李克用不得不改派他人方才解决唐军。

事后,李存信恶人先告状,他对李克用说,李存孝有二人,意图谋反,而李存孝在听说李存信告自己的黑状后,不仅没有想办法到李克用面前解释,反而因为担心李克用责罚他,暗中联合死敌朱温,准备攻打李克用。

这下,算是彻底坐实了他“谋反”的罪名,最终,李克用亲自率兵前来攻打李存孝,由于被团团围住,导致李存孝弹尽粮绝,最终不得不向李克用投降。

李克用事后也知道了李存孝的谋反是李存信捣的鬼,但由于李存孝确实有谋反的行为,加上他和朱温之间的信件也被公布与众,因此,虽说心中不忍,但最后还是忍痛车裂了李存孝。

而在民间传说中,李存孝临死时,由于他生有神力,导致车裂他的马都被他生生拽了回来,最后还是把他的手筋脚筋全部挑断,让他无法发力后,才成功将其”五马分尸“。

李存孝死后,据说被葬在了太原的太山中,不少老百姓都为他的死而鸣不平,同时也有感于他的勇猛,因此就希望李存孝能保佑自己,一来二去,关于李存孝的传说就越来越多,而他也成为了百姓口中太山的山神,那句”将不过李“也由此流传开来。

最后就是“拳不过金”

这个“拳不过金”,说的是北宋年间的传奇豪侠金台。

金台此人,历史上究竟存不存在尚无定论,但正史中确实没有关于他的记载,仅在小说和评书中有过出现。

不过,在浙江义乌,至今尚存有据说是纪念金台所建的石桥和凉亭。

而在小说中,金台是个名震江湖的大人物,他拳术极高,号称中原武学第一人,并且,他的徒子徒孙中,还有不少赫赫有名的人物。

比如《水浒传》中的武松和林冲,二人的师父便是金台的大弟子周侗,也就是说,武松和林冲是金台的徒孙,另外,在《说岳全传》中,岳飞也是金台的徒孙。

单看这几个人,就知道金台的武术有多高强。

那么金台又是师从何人呢?关于这点,传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说他的武术,是得到了一个名为“蛋子僧”的世外高人所教,另一种说法,则是说他师从一名叫做田七的武侠。

具体是师从何人暂且不说,最终的结果是金台练成绝技,并开始行走江湖。

而在小说中,金台行走江湖后,干的第一件名动天下之事,便是在擂台上一拳打死西夏国的黑风僧一事。

据小说交代,金台学成武艺后,恰逢当时宋仁宗去世,宋英宗登基,由于英宗听信国丈兼太师的澹台伟谗言,便在京城设立擂台,广招天下武林人士前来比武。

其实这是澹台伟的一个毒计,他想通过西夏国的黑风僧之手,将天下豪杰聚集在京城,再来个一网打尽。

但没想到的是,年轻的金台参加了这次擂台比武,并且在擂台上,仅用一拳,便打死了西夏国的黑风僧。

事后,金台被宋英宗赐予“天下拳王”的称号,但却遭到了奸臣陷害,以他误伤人命为由,将其收监,还要将他处死。

不过,当时刚好又碰上辽国挑衅,派来一名武师挑战,声称大宋要是能打过辽国武师便休兵,如若不然便举兵南下。

结果,大宋派出了多名武师均不能取胜,眼看辽国就要发兵,最终有人建议让金台试试,由此,金台才得以出狱。

而金台与辽国武师对战的过程,和与西夏国的武僧差不多,也是仅用一拳便将其击败。

至此,金台真正名动天下,在此之后,金台还在大宋边境危急之时,召集义乌各武馆的武士赶赴前线抗敌,还积累了不少军功。

到了宋英宗去世,宋神宗登基后,金台还受皇室委托,成为了王安石的保镖,专门负责协助王安石推行变法,正因为有了金台的保护,王安石的才得以推行各种变法政策。

而在金台的晚年之际,则专心收徒教授武艺,前文提到的周侗,便是在金台开始收徒后教授的第一个弟子。

除了上述形象之外,金台还在金庸所著的《天龙八部》中出现过,在其中,他客居嵩山时期,遇到了挑战少林寺的李沧海,少林寺不敌后,最终金台出手赶走了李沧海。

虽说金台此人在历史是否存在尚无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武艺之高,确实是得到公认的,不少小说中他的形象,也是一位拳术高强的豪侠形象,正因为如此,民间便有了“拳不过金”的这个说法。

小结:

“王不过项,力不过霸,将不过李,拳不过金”这句话中所说的四个人物,分别是西楚霸王项羽、李元霸、李存孝以及金台,这四人中,有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也有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但不管是存在还是虚构,都是古人对于强者的一种认可,同时也是一种向往。

《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跟镇元大仙谁厉害呢

看《西游记》五庄观镇元子这一段,会觉得镇元子好牛啊,因为从他两个徒弟所说,这镇元子只拜天地,而且拜天是拜得当,拜地只是为了对称,这地都受不了他家师香火。而且三清是他朋友,四帝是他故人,九曜是他晚辈,元辰是他下宾。这一通说道,感觉镇元子是跟三清四御并列的存在。后来孙悟空跑去蓬莱仙岛,找福禄寿三星求助,说他镇元子是地仙之祖,是前辈高人,这三星跑去给孙悟空求情,见了镇元子行晚辈之礼。最后悟空求到观音菩萨那,观音说自己都要让他三分。这样看来,镇元子确实不是一般神仙,确有过仙之处。那他跟老君一比怎样呢?

其实结合整个书来看,镇元子虽然实力不俗,但是跟太上老君这等大佬比起来,还是颇有不如的。就算跟玉帝等相比,也是比不上的。

为啥这么说呢,这镇元子临走前要优待唐僧,告诉弟子奉献个人参果给他。原来镇元子记着唐僧的好,五百年前如来搞个盂兰盆会,唐僧那时候是金蝉子,如来二弟子,亲手给镇元子敬茶,镇元子就记住这恩情了。可以想一想,如果几个大佬聚会,主方大佬的徒弟下人敬茶不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吗。可是镇元子却因此很感激唐僧,那只能说明一件事,镇元子在当时是不受如来待见的,这时候有个人示好,他就感激的不得了。按照镇元子描述,他跟三清是朋友,如来从某个方面说还算他晚辈,他又处于西牛贺洲如来地盘,但却要受如来排挤,实力跟如来比,肯定颇有不如了。

然后福禄寿三星听了孙悟空描述,就要跑去求情,三位老仙跟镇元子行了晚辈之礼,说明原因,镇元子马上就买他们面子。他虽然是地仙之祖,对三个晚辈天仙都要顾忌几分,可见镇元子很明白自己处境,自己只是一个地仙罢了。那三老星当镇元子面跟猪八戒嬉笑打闹,实际上也不是多把镇元子放在心上。

后来观音虽然嘴上说让他三分,但对于孙悟空打烂人参果树并不怎么在意,实际观音心里,虽然有点忌惮镇元子,但也就那么回事罢了。特别书中写观音到了五庄观,慌得那三星与镇元子与三藏师徒一齐迎出宝殿。观音算是如来下面的人,镇元子都要慌得出来迎接,真是地位到底如何,可见一斑。

最后最匪夷所思的就是跟孙悟空结拜兄弟了,孙悟空从出世到取经不过千把岁,修行尚浅,不过是太乙散仙。镇元子徒弟说他跟三清是朋友,那岂不是孙悟空与三清可以称兄道弟了。在我看来,镇元子毕竟不是一般神仙,他看取经这么大阵仗,孙悟空绝对前途无量,唐僧本就是金蝉子转世,借此结拜交好,其实为了以后的人脉关系做打算。果然,以后那唐僧孙悟空都成佛。

在我看来,镇元子最大的倚仗不过是两样,一个是人参果树,一个资格老,他跟三清是朋友,说明他出道特别早,跟三清是一个时期的,那时候还有些交情,但是后面的发展却是天差地别。三清高高在上,他却只能做个地仙之祖。要知道,不管是什么世界,资格只能是唬人的玩意,一切还要凭实力说话,三清顾忌以往情分,把他当作朋友,平辈相交。后面那些四御什么的,估计也就表面给他个面子吧,而如来脱离了道家系统,表面面子都懒得给他了。

举个现在的例子,比如一群小孩在一个班级里,关系很好,长大以后有的成了首富有的是乡镇企业家。当然,可能由于情分还在,首富跟乡镇企业家还保持着不错的关系,可是实力相差就大了。这乡镇企业家资格虽老,但想指望首富的手下也去尊敬这个乡镇企业家,那肯定是不可能了。

镇元子实力还是有的,可以一个袖里乾坤拿下孙悟空师徒。但是跟太上老君比起来,差距有点大。

中国古代拒绝出仕,最讨厌做官的第一名士是谁

谢谢朋友的邀请。本人虽喜欢历史、国学等,但由于专业和工作原因,只是简单翻阅、囫囵吞枣,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如果说到第一个不愿出仕的名士,我推荐商末伯夷和叔齐,他们宁死不食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可以合为并列第一名。

请不吝指教!

上句:春风一再催花醒,下句怎么对

春风一再催花醒,

细雨三番唤草生。

(时雨三番)

谁能解释一下沈尹默这个字的出处,希望各位行家,不惜赐教

这字是个练家子干的。

可是,这样子的作品真不知道是怎么造成的。

我看过沈尹默先生的大作和随性手稿,真没有见过如此到处乱飘的笔画。

为什么有些人既孝顺老人又经常对老人发脾气

我老公就是这种德行,说他孝顺吧,他跟婆婆说话,从来不会好好说,都是火气十足,仿佛有着多大的深仇大恨要发泄似的。说他不孝顺吧,婆婆跟我们住了几年了,这两年又瘫了,他照顾得又非常细致。

我老公跟我说话,总是习惯大吼大叫,本来一句好好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就全变了味。就拿昨天晚上,因为三八节嘛,几个好朋友的几家人凑在一起小聚了一下,高兴嘛,就喝了一点酒。本来吧,肿瘤患者的确是不能喝酒的,但我想着只是一点红酒,不会有什么事,便喝了一点,但回来后,就开始头痛,然后被我老公逮着理的一顿大吼大叫,说我什么病自己心里一点素也没有吗,是不是活不耐烦了,要忙着去死?要死,也别去这样害人,自己一人找个清静的地方抱瓶喝死算了……

本来吧,他是要规劝我不能喝酒,又心疼我喝酒后头痛,可偏偏从他嘴里吐出的话,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好话,结婚二十多年,就为他这脾气,没少吵过架。然后在我心里,也觉得他压根是不爱我的。

近几年,婆婆从乡上到了城里跟我们住在一起,才发现他对婆婆说话也是这种语气在说话。我说他,自己的娘,就不会跟她好好说话吗?自己的媳妇你不待见,是不是自己的娘也不待见。他被我说得,更加的吹胡子瞪眼睛,就差要拍板凳了。

但是呢,我发现,或许是我错了,哪怕结婚二十多年,也是并不理解他的。因为,他对婆婆的照顾,是真正做到了细致如毛。

晚上,他临睡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永远是在婆婆惯常使用的保温杯里,装好一瓶开水。这样,婆婆早上起来要吃药,水温就非常合适了。

婆婆起床后,他开始大吼着让婆婆吃药,我劝他,你就不能好好说话吗,她虽然有八十多岁了,但耳朵又不聋,你吼这么大干嘛,然后,就因为一件事,又开始有吵的,不过婆婆倒惯常和稀泥,每一次,我们吵嘴,她都要在一旁说话,别叫了,一人少说两句,我知道,你们都是为我好。

然后婆婆乖乖去拿她的血压药来吃,不过喝水对于婆婆来说是件艰难的事情,每一次吃药,她总是习惯性的只抿一小口,把药吞进去后,就把水放下了,然后这一举动,又要引发我老公的一顿吼,你就不能多喝一点水吗,你看,每天倒这样一杯水给你,到了晚上,还是那么一大杯,生命就得多喝水……

婆婆听了,就在那边解释,我实在想不起要喝水……

婆婆喝完水吃完药,老公交待着我打洗脸水给婆婆洗,然后他出门去端早点回来给婆婆吃,婆婆这早点呢,这早点呢,也讲究得很,每天都变换着花样,今天吃米线了,那明天就吃稀饭,那后天就吃包子……你看照顾得多好,可问题上,他风风火火把早点端回来了,总是气呼呼地把早点一放,然后大声招呼道,还不赶快来吃,请个早点也要三请两请的……

我家在婆婆来之前,上班期间很少做饭的,老公单位有食堂,伙食办得还不错,划算,好吃又省心。但婆婆来后,家里就开始做饭了,我家做饭,我主要是打杂,洗菜,洗碗等,买菜,做饭主要就全是老公在弄,他做的饭菜,偏辣重油,但自从婆婆来后,一切口味都以婆婆为主。

猪肉再贵,一定要有一个猪肉剁碎后做的炖肉,米饭呢,一定要松软,煮排骨一定要煮到骨肉分离,所有的菜,不再加辣椒……

如此清淡的口味,吃一顿两顿还好,但顿顿吃,真的,我有点时间,到了饭点就害怕,跟老公提意见,又引来他一顿吼,你以为只有你在吃吗,你说的,我妈能吃吗?

嗯,凡事娘为先的孝子非我老公莫属了,但他转身对婆婆说出来的话,就还真是有点出力不讨好。婆婆虽然八九十岁,但胃口是真的好,一顿饭要吃一大碗米饭,比我吃得还多。

我老公觉得,婆婆这把年纪了,就得少吃点米饭,多吃点菜,所以,一骨脑地往婆婆碗里夹许多菜,然后逼着婆婆吃,婆婆说,她吃饭不费菜,有个咸菜就行,不用弄这么多,老公就吼她,反正有她家娘俩在,家里想要太平一下都不行。

婆婆坐着,喜欢翘个二郎腿,然后,老公又要不高兴了,要朝着婆婆吼,说这样盘着脚,不利于血液循环,婆婆呢,听了,马上就像犯错被家长抓了现行的小孩子,马上把翘个二郎腿的放下,但没过多一会,又忘了,又重新开始翘个二郎腿,然后老公又不得了,又要一顿吼……

晚上呢,才天黑,老公就要打水给婆婆洗脚脸,交待她要多泡一下脚,说她一天坐着,这对血液循环好,然后就为洗个脚脸,娘俩个又要吵翻了天,婆婆说我们嫌弃她脏,她一天不出门,压根用不着天天洗,老公就在那边吼,让你泡脚,是为你好……

前几年,我们这边的冬天特别冷,婆婆呢,不会用电暖烤火,老公呢,又担心她冷着,就特意买了无烟炭,在家里烤炭给婆婆取暖,但是呢,那炭要燃着,也挺难的,弄得烟雾滚滚,老公本来就弄得有点心烦了,偏偏婆婆还在那边嚷,她不冷,不用火,现在你们城里的房子,哪能像农村这样用火烤。老公呢,又开始吼起婆婆来,你是不冷吗,都抖成那样了,别人见了,还以为我们舍不得,要把你冷死呢……

去年吧,婆婆摔了一跤,瘫了,端屎端尿,给婆婆擦身子,这些活,没少干,但每一次干的时候,都是走路带风,说话带风,都要用大吼大叫来表达。然后呢,每一个都是喜欢听好话的,婆婆肯定也不例外。

婆婆骂老公不孝顺,盼着她死,老公呢,也觉得委屈,说他已经情尽如此了,他老娘还一点也不理解他,我说,你其实已经做得很完美了,可就是态度问题,你如果态度好一些,那就真没话可说了,然后我老公听了,也开始吼我,说我不理解他。

我老公开车有个习惯,一路开一路骂,一会骂前方的车占了他的道,一会骂行人不讲交通规矩,我说他,是不是有路怒症,你骂人家,人家又听不到,只有坐你车的人听得到,你又何苦呢,他说,我不懂,他这是发泄心里的紧张……

他说完后,我没有再说话,我在想,我老公对婆婆及至对我,其实所做甚多,但永远情绪不对,及至我总是觉得他这不好,那不好的,或许,就如他开车时,说的话吧,他不知道如何排解生活的不如意,只能靠这个把压力发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