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再累莫坐人体凳,再饿莫吃坟前供,为什么人体凳不能坐
- 古代没有普通话,皇帝上朝如何面对各地方言的轰炸呢
- 古代称呼皇帝为“万岁”一词的由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祟祯没钱为什么不抄那些王爷的家
- 《如懿传》中,皇上如此看重嫡子,为何不立如懿的十二阿哥永基为太子
- 如果雍正长寿一点,清朝会有什么局面
- 你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哪个皇帝是最善待老百姓的
- 甄嬛生完胧月后,为什么执意要去甘露寺,而不是像沈眉庄一样留在宫中,不理皇上不行吗
- 《甄嬛传》中甄嬛救槿汐时,端妃出力很大,为何皇上听从并相信端妃的话呢
- 《甄嬛传》中为何皇上坚决不穿甄嬛亲手做的睡衣
再累莫坐人体凳,再饿莫吃坟前供,为什么人体凳不能坐
记得和老公谈恋爱时,有一次回家,因为累就坐在了老公的腿上。结果,婆婆看到了,马上呵斥我,让我快点下来,说这样不行。
我当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情侣间这些亲密的行为不是很正常吗?难道婆婆是觉得碍眼?婆婆说不是,这些都是有讲究的。你们还年轻,有些俗语没有听过,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虽说没有科学依据,但也有一定的学问在里面。
因为当时还没有结婚,和老公只能算男女朋友。准婆婆对我呢!那是关心倍至,嘘寒问暖的,就因为我坐了老公一会大腿,婆婆的反应让我太意外了。我问婆婆:到底是什么样的俗语呢?
婆婆说:再累莫坐人体凳,再饿莫吃坟前供。
人体凳是指把人的身体的一部分,当作板凳来坐。我们常见的是情侣之间的坐在大腿上,还有小宝宝坐在妈妈腿上,当然,小宝宝除外。这话仅限于成人之间,人体凳象征着一个人的尊严被轻视。
古代皇帝或大官出巡时,不带坐具,在荒郊野外走累的时候,身边的随从就会单膝跪地,另一条腿支着当凳子,让他坐着休息一会儿!所以说,这样的行为是不平等的。
还有就是很常见的情侣间的人体凳。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女孩子坐在男朋友的腿上,在我们看来这没什么;可是在老一辈人眼里,这是一种有伤风化的行为。所以说:再累莫坐人体凳,意思就是说,再累也别坐在别人身上,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如果一个人坐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对其尊严的践踏。
再饿莫吃坟前供:
这里所说的“坟前供”,是亲人去坟墓祭拜先人的时候,往往会带上一些贡品,这些贡品有熟食,主要是各种肉类,鱼类,水果等等。
根据各地风俗不同,有的地方这些贡品直接放在坟前不拿回家,也有一些地方供过的食品都拿回家分而食之,祈求先人庇佑在世亲人身体健康等。
有些没有被拿回家的贡品,最好不要去拿着吃。首先是卫生问题,最重要的是如果吃了,表示对先人的不敬。说白了,就是尊重的意思。
听了婆婆的话,觉得好像有点道理,但又觉得有点荒唐。老一辈留下来的话,是针对当时的环境,现在都什么年代了。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老一辈有一些俗语,并不适用于现在。现在年轻人谈恋爱,你抱我,我抱你,是表达亲密的一种方式,不存在挑战尊严一说。所以说对一些俗语,听听就好,不可全信。
古代没有普通话,皇帝上朝如何面对各地方言的轰炸呢
人的口音从小形成,如果没有严格的训练,许多人是很难改变自己的口音的。在这方面,皇帝会有一些困扰,但不会太严重,应该在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其中原因,大概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确实有一些官员的口音比较重。比如南宋时的杨万里是江西吉水人,宋孝宗曾经要搞一个仪式,为八十岁的宋高宗奉上尊号,宰相推荐杨万里充当读册官,在殿上朗读册文,但宋孝宗不同意,理由就是他口音太重,别人听不懂。
第二,皇帝上朝不是开讨论会,有机会发言的都是特定的大臣,许多议题事先都有奏疏呈上来。而且,能够参加朝会的,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的官员,经过多年的教育,本身口音就比普通人轻一些。个别口音重的大臣,会尽量用书面语来说话,别人相对容易理解。
第三,许多时候,皇帝与大臣之间是文字往来,而且中间还有内阁和六部官员,不会有什么障碍,特殊情况下才会与大臣面对面交流。
比如,明末的袁崇焕是广东人,口音应该很重,崇祯皇帝曾经说过一句:“守辽非蛮子不可”,他把袁崇焕称为蛮子,说明已经注意到袁崇焕的口音。但在平台召对的时候,二人的交流比较深入,也没有什么障碍。这其中,其实是双方都很注意调整的结果,听的人用心听,说的人尽量向书面的发音靠拢。
古代称呼皇帝为“万岁”一词的由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万岁不单单是口号,还是古代人民在欢庆丶庆贺丶欢庆喜悦中的一种感情爆发。就像球迷看见喜欢的队赢了,就会一片欢腾,群情激越,在观众台上热烈拥抱丶尽情跳动一样。
这是一种自发的丶压抑不住胜利的喜悦的情绪的发泄。至于以后朝廷上山呼万岁,是对君主的一种崇拜和礼仪了。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上甘岭上的卓越表现,总司令在嘉奖令上也情不自禁地写下了:38军万岁!
中国产生了一支英勇善战后万岁军!
万岁,是褒义词,其实与福如东海丶寿比南山,与流芳百世丶千古不朽一样是赞美、恭敬之词。只要民族英雄丶革命烈士丶伟大人物,人民发自内心的祝福是纯洁和高尚的!
祟祯没钱为什么不抄那些王爷的家
抄家是对重大犯罪的惩治手段之一,比如谋反、重大经济犯罪等等,崇祯期间的各位王爷都对皇帝服服帖帖,没有被抄家的理由。
一、明末各位藩王都是既得利益者,无人谋反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孙们做了很好的安排,封给他们王侯的爵位,大量的封地,优厚的俸禄,子孙一出生就有封号,就有俸禄。
所以,朱元璋就像养猪一样,给子孙们创造了最好的物质基础,这些子孙们个个以纳宠生育为乐,因为多生一个孩子就多一份收入。
他们都是大明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他们不会有谋反的心思,没有这个大罪,崇祯皇帝无缘无故的不会抄家的。
至于欺压良善,兼并土地,欺男霸女等等,都是从建国开始就这样的,这些对朱家子孙来说,都不叫罪过,所以只要不谋反,就不会被抄家。
二、崇祯皇帝顾惜名声,手段用尽
崇祯是大明的亡国皇帝,但是他本人是励精图治,希望能中兴大明,做一代英主的。他为了挽救大明,用尽各种手段,好言好语的劝说皇亲国戚,出钱捐钱,帮助大明政府镇压起义军,对抗满清,无奈这些皇亲国戚,个个爱钱如命,就连崇祯皇帝的老丈人,家财万贯,也舍不得多出钱,天天哭穷。最后都便宜了刘宗敏,都被他搜罗一空。
崇祯皇帝一心想当明君,有道之君,所以自己的皇亲国戚,只要不造反,没有任何理由抄他们的家。
《如懿传》中,皇上如此看重嫡子,为何不立如懿的十二阿哥永基为太子
爱新觉罗·永璂是乾隆帝的第十二子,母亲为继后乌拉那拉氏。他的名字“璂“,在古汉语里是皮件里镶嵌的玉饰,明代《诸司职掌》云:“皇帝皮弁,用乌纱帽之,前后各十二缝,每缝各缀五彩处十二,以为饰。“而只有天子皮弁饰十二璂。所以这个名字不仅不仅应了序齿之数,还包含了乾隆帝对他寄予的厚望。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乾隆是打算把他立为太子的。但是最后为什么没能如愿呢?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怕重蹈覆辙
乾隆帝在之前曾立过两位太子,分别是皇次子永琏和皇七子永琮。他们的母亲就是乾隆帝的第一任皇后富察氏。无奈这俩孩子先后早夭。乾隆帝十分悲伤,同时备受打击的还有富察皇后。因悲伤过度,在陪乾隆帝泰山封禅的时候不幸病故。乾隆帝十分悲伤,为她写了无数悼亡诗。然而后宫不可一日无后,于是在太后的建议下,乾隆封娴妃乌拉那拉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三年之后正式封为皇后。并于两年后生下第十二子永璂。这时继后乌拉那拉氏已经35岁了,是乾隆的后妃中最晚诞育孩子的。乾隆帝非常高兴,并作诗一首。从给孩子的起名能看出,他对这个孩子也是寄予厚望的。大清国开国以来还没有嫡子继承帝位的先例。乾隆想打破这个例子。于是他之前先后立了两位嫡子为太子。但是太子的死让乾隆觉得自己立太子太早了,消了他们的福报。所以现在又一位嫡子出生,他高兴并寄予厚望,却不敢早立太子,怕他重蹈两个太子哥哥早夭的覆辙。
二.永璂资质平庸
史载永璂天资纯粹,至性过人,这是隐晦赞美的说法。说得不好听点,就是天资不佳,太天真,凭感情用事。况且此时,乾隆钟爱更加聪明的皇五子永琪,欲秘密立储。既然已经有了更优秀的皇子,那不太优秀的皇子只能叹息。
三.永璂生母触怒乾隆,连累着永璂不受待见
据传说,乾隆在南巡途中,因继后劝谏,乾隆不听,继后遂剪发。因犯了国忌(清朝规定只有皇帝或太后去世才可以剪头发),乾隆大怒,将她打入冷宫,不久病死。此时,永璂才14岁。乾隆对继后剪发之事耿耿于怀,至死也没有原谅她。自然继后的孩子也不受待见,更不可能立他为太子了。
如果雍正长寿一点,清朝会有什么局面
雍正自即位以来先后在全国推行:
1、清查亏空
地方凡有亏空,限三年之内如数补足,如限满不完,从重治罪 。
清理令下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动了起来。在户部查明亏空二百五十万两,雍正帝责令该部历任堂官、司官和部吏赔偿一百五十万,另一百万由户部逐年弥补。
严厉的清查,经过三年,取得相当效果,中央的清理基本结束,一些省区,如直隶、河南、山西等省弥补了亏空。
有些省份虽也获得一些效果,但虎头蛇尾,企图草草了结。雍正帝对此极为不满,下令展限三年,务期彻底搞清,否则重治督抚之罪。
2、耗羡归公
雍正元年,山西巡抚诺敏请求将该省各州县耗羡银全部上缴布政司,一部分用作抵补无着落的亏欠,一部分给官员作养廉银。这是全面实行耗羡提解的办法,雍正帝当即批准实行,并在全国推广山西的做法。
耗羡提解的目的之一,是要制止官吏乱征附加税,降低火耗率,以减轻税民负担。雍正帝对于耗羡率,只许减少,不许增多。他说,如地方官员“于应取之外,稍有加重者,朕必访闻,重治其罪”。
耗羡归公后,各地火耗率与实行前发生变化,大多数地区耗羡率降低在正额钱粮的一至二成之间,比原来的高耗羡率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扭转了地方官狂征滥派的严重情况。
3、摊丁入地
雍正朝摊丁入亩首先提出者是山东巡抚黄炳,他看到人丁逃亡日益严重,于雍正元年六月提出倡议。一个月后,直隶巡抚李维钧发出同样的呼声。
雍正帝认为,“摊丁之议,关系甚重”,准备以后再办,因而始则责备黄炳“冒昧渎陈”,继而把李维钧奏折交户部讨论。
户部同意李维钧的条陈,雍正帝仍不放心,又让九卿詹事科道共议,有人就摊丁提出疑议,因田亩有大小好坏之别,怕摊得不均。
雍正帝遂命李维钧详细规划具体办法,要做到对国课无损,于穷黎有益。李维钧遵命筹划,准备把地亩分为三等,丁银按地亩等级摊入,不至于好坏地负担轻重不均。
4、士民关系
雍正二年二月,下令革除标志绅衿特权的“儒户”、“宦户”名目,不许他们借此营私不法 。为此,他颁行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士民一体当差。
雍正元年河南巩县知县张可标发布告示,令“生员与百姓一体当差”,次年豫抚田文镜把这种办法推广到全省。
5、改革主佃关系
雍正五年,田文镜上疏,请将苛虐佃户的乡绅按照违制例议处,衿监吏员则革去职衔。雍正帝提出,他只考虑绅衿欺凌佃户,却没有顾及佃农拖欠地租及欺慢田主的问题,命再议论。
雍正十二年加以改定,律文是:“凡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勘实,乡绅照违制律议处,衿监吏员革去衣顶职衔,照律治罪。……如将佃户妇女占为婢妾,皆革去衣顶职衔,按律治罪。
雍正帝作为历史上最为勤勉的皇帝之一,在位13年,由刚即位时国库存银800万两,到国库存银6000多万两交到乾隆帝手上。他是康乾盛世中不可缺少的桥梁……康熙末年,是个虚假的盛世局面,没有他,也就没有后来的乾隆盛世!假如,雍正再多活5年,国库银两或许会超过1个亿,整个大清也许会是另外一个局面,历史也会被改写!
你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哪个皇帝是最善待老百姓的
如果说是守成的皇帝当属汉朝开启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开国的当属明朝的洪武皇帝朱元璋!
汉文帝刘恒是一个守成过程中没有安于享乐!而是一心一意地对待百姓。与民休养生息,甚至亲自到民间体验百姓的生活皇帝!
而朱元璋作为开国之君,打小就知道百姓的疾苦。在得国之后也做到了与民修养生息!但凡发现有坑害百姓的贪官污吏一向都是严查重办!
所以个人觉得这二位皇帝是真正的做到了善待百姓的。
甄嬛生完胧月后,为什么执意要去甘露寺,而不是像沈眉庄一样留在宫中,不理皇上不行吗
甄嬛会去甘露寺,其实在电视的第一集就埋下了伏笔,甄嬛诚心去寺庙求落选,从寺庙走出来的时候,有个几秒对着镜头的动作,门上的对联写的是:甘露灌顶受菩提记,光明照身广渡泉生。
而甄嬛在寺中说的就是:信女虽不比男子可以建功立业,也不愿轻易辜负了自己,若要嫁人,一定要嫁世间最好的男儿,和他结成连理,白首到老。但求菩萨保佑,让信女撂牌子,不得入选进宫。(那时候民间流传世间最好的男儿不就是果郡王吗?不然甄嬛不会在皇帝死的时候说,那日杏花微雨,你说你是果郡王,也许从一开始就是错的,证明甄嬛最开始是心系果郡王的)。
可是事与愿违,被皇帝看中,成了皇帝的宠妃,绝对的盛宠,行宫沐浴结婚,为了甄嬛开心还按照民间习俗赐了椒房之宠和撒帐,还派人送了同心结等等,后来才知道,这一切的一切都只因为自己“三分长相,七分脾性”像纯元,被皇帝伤透了心,在生下孩子就离开这个伤心地。
至于为什么要执意去甘露寺,而不留在宫中,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1.甄嬛心氣太高,不愿做替身,不求一心,但求用心是甄嬛对皇帝的美好奢望,原来之前感受到的皇帝的用心都因为自己像纯元。
2.一句“莞莞类卿”对皇帝彻底的绝望,心如死灰,对皇帝仅存的那一点点留恋都没有了。
3.深知在没有恩宠就是过街老鼠,怀孕期间几次差点死去,只有她过得不好,她的胧月才能平安无事,想害她们的人才能放松警惕。
4.她的父亲正处于危难之中,如果她继续留在宫中,不仅过不了自己那关,也得不了皇帝的宠爱,家人也会被害死,自己却无能为力。
我们再假设下;如果甄嬛像沈眉庄一样留在宫中,不理皇上,她很有可能会死,更有可能被皇帝遗弃,正因为在甘露寺的这段期间,让皇帝彻底明白,自己爱的真的是甄嬛,因为几次生病叫的不是“莞莞”而是“嬛嬛”;皇帝的心思只有甄嬛能懂,没有了他自己的内心就像被掏空了一般,所以后来甄嬛主动求和,皇帝立马上钩,他是一直想着甄嬛的,只是碍于他是天子,不能也不允许他去求一个女人。
最开始看似乎感觉皇帝只爱旧爱纯元,但是越到后面越觉得他真是爱甄嬛爱到骨子里了;明知甄嬛和果郡王有染,对亲如手足的果郡王都不心慈手软,他却舍不得杀了她,还曾对苏培盛说:“朕就这样这么饶了她,会不会骄纵了她”接着又自说自话“对,都是允礼的错“。或许从最开始皇帝就已经深爱甄嬛了,只是他自己不自知。
我认为甄嬛传就是这个时代的红楼梦,有很多情节值得人推敲,有太多的细节是在用心的为以后埋下伏笔,回头再看才让人恍然大悟,绝对的经典,百看不厌。
我是麻辣筱仙女,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和下留言点赞哟!
《甄嬛传》中甄嬛救槿汐时,端妃出力很大,为何皇上听从并相信端妃的话呢
皇上心里一直对端妃有歉疚之意,当年端妃替皇上和太后背锅,给华妃端去了一碗打胎药。事后发了疯的华妃给端妃灌了一壶红花,端妃终身不孕。
无论是华妃得势时还是华妃倒台后,端妃从不提此事,也不以此居功,端方持重,不邀宠不争宠。所以端妃在皇上心里很有份量,而且她也轻易不要求什么,更很少为谁求情。
甄嬛回宫晋封熹妃。皇后越发觉得威胁大,时刻在寻机打击她、扳倒她。而甄嬛想对胧月的亲近还有敬妃护雏的样子,都落在皇后的眼里,皇后要利用敬妃一次。
敬妃虽不齿皇后为人,也从不与她为伍,但这次为了胧月她豁出去了。心细如发的敬妃发现苏培盛掉出来的荷包是崔槿汐的手艺,发现了苏培盛与槿汐的关系。皇后疾言厉色地当着甄嬛说对食的危害,并搜查槿汐房间,苏培盛与崔槿汐都被打发到慎刑司。
甄嬛对浣碧说:皇后果然耐不住了,我若害怕,由着她拉下槿汐,那下一个就是你,再就是我自己,无论如何我一定要保下槿汐。
甄嬛挺着大肚子来见皇上:槿汐虽有错,可她毕竟服侍了臣妾这么多年。
皇上却不松口:你若是真舍不得崔槿汐,朕叫内务府再给你挑个更好的。
甄嬛不再说什么,出来后浣碧说:小主为什么不开口求皇上,如今压得住皇后的只有皇上了。
甄嬛:若求皇上,皇后正好请君入瓮,治本宫一个庇护纵容之罪了。
苏培盛被关慎刑司,最不习惯的就是皇上,新来服侍皇上的太监毛手毛脚被皇上斥骂。
甄嬛来求端妃了:苏培盛在皇上跟前服侍这么多年,是最清楚皇上的脾性的,如今乍然被拘,一则损伤皇上颜面,二则皇上身边没有会服侍的人,处处不得顺心遂意。
端妃点头,皇上晚上来看端妃时,端妃就说:今日之事,皇后认为是关系到宫中的风纪规矩,臣妾不以为然,他们并没有祸乱后宫,只是宫女太监相互的慰藉罢了,以己度人,想想也觉得可怜的很!
皇上本来就想放了苏培盛,此刻正好卖端妃一个人情,就说:现在宫中有孕的嫔妃多,大约见不得杀生的事。
苏培盛与崔槿汐被放,罚俸一年。事后,甄嬛找敬妃说开就里,并承诺胧月永远跟她一起生活,直至公主出嫁,敬妃从此也跟甄嬛更铁了!
这一局皇后又输了!
《甄嬛传》中为何皇上坚决不穿甄嬛亲手做的睡衣
谁说皇帝只穿纯元做的寝衣了?他不但穿了甄嬛做的,也穿了安陵容做的。《甄嬛传》中每一个情节都环环相扣,甚至每一句话都暗含玄机!皇帝当着皇后的面说喜欢旧衣:贴心,舒坦。那也是有前因后果的!
前因是皇后拿着宫中的支出帐单来请皇上过目,华妃开支巨大,皇后看似在为华妃开脱,其实每一句话都是在给华妃上眼药,给年羹尧上眼药。
皇帝:怎么翊坤宫这个月开销八千两,比皇后宫中多出三倍不止。
皇后:再过一个月就是年下了,华妃一向喜欢奢华,难免开销大了些!
皇帝:即便如此,你是皇后,她是妃子,她的用度也断不可超过皇后宫中的呀!
皇后:华妃注重颜面,所用装饰多贴金箔,她又命内务府新制了一批首饰衣衫,加之年将军入京,华妃少不得赏赐些,所以开销多了些。女为悦己者容,何况华妃也是为周全年家和皇家的颜面。
皇帝:她若为了娘家,那便算不得什么,以后她宫里使多少银子,你跟朕说一声。
皇后:是,不过这些银子只是翊坤宫的日常开销,臣妾粗粗问了一下,华妃赏人的银子就不止这个数。
皇帝:想必年羹尧给华妃的贴补不少,羊毛出在羊身上,由她吧!
皇后:臣妾敢问一句,这些银子若是出在年羹尧府中,那这些银子又从哪里来?
皇帝:这些朕多少知道一点,不必说了!
皇帝当着皇后说华妃开销大,真正地他见了华妃又何尝说过华妃一次,这个两面三刀的家伙。皇后给年氏兄妹上眼药,皇帝自然也知道,但现在还没到断是否非的时候,皇帝只以一句:朕多少知道一点你不必说了!敷衍过去。
说话间,太监来报:碎玉轩与延禧宫各送来寝衣一套,皇后笑道:莞贵人和安常在真是心有灵犀呀!
此时,华妃正与皇后抗衡,而且处处压皇后一头,甄嬛与安陵容都是皇后扶持的对象,当然是为了分华妃的宠,这些皇帝也明白。
所以几天后皇帝宿在皇后宫中时就故意穿纯元皇后做的旧寝衣,皇后问他:皇上今儿怎么穿这件旧寝衣了,前几日莞贵人和安常在不是每人做了一件给皇上吗?
皇帝:贴身穿的衣裳还是穿久了的好,舒坦、踏实。这件寝衣是纯元皇后在的时候给朕做的,那时候她给朕做了很多,现在就剩两件了。
皇后:姐姐的针线功夫是数一数二的……明儿华妃约了六宫一同到清音阁看戏!
皇帝故意在皇后面前穿旧寝衣,就是告诉皇后,他是个恋旧之人,心里装着老人,有纯元,当然也有皇后与华妃,旧人也像旧衣贴身、贴心。皇帝的意思就是要她顾全大局,先让着华妃一步。
果然,第二天,在清音阁看戏之时,嚣张的华妃又不顾礼数抢在皇后之前点戏,并且以樊梨花自居。连小小的淳儿也说华妃怎么抢在皇后娘娘之前点戏。华妃又以戏文羞辱皇后,幸得有甄嬛巧言善辨,为皇后争回一点面子。有皇帝之前的言语敲打,皇后还是让着华妃。
至于皇帝,甄嬛与安陵容做的寝衣照穿不误,淳儿不就说她看到皇上穿的金龙出云的寝衣,后又换上二龙抢珠的寝衣吗?说皇上最喜欢这件衣服的面料。前者是安陵容做的,后者嘛,就是她的莞姐姐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