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牺牲8人的美军士兵去救1名士兵,值得吗你怎么看
- 《拯救大兵瑞恩》为何要以八个人的生命为代价去救一名普通士兵
- 《战狼》比起《拯救大兵瑞恩》和《第一滴血》怎么样
- 《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你怎么评价是
- 在《拯救大兵瑞恩》里,狙击手杰克森在面对已经受伤倒地的士兵,为什么犹豫了一下没有开枪
- 《拯救大兵瑞恩》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小细节
- 拯救大兵瑞恩剧情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牺牲8人的美军士兵去救1名士兵,值得吗你怎么看
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当中,大家可以看到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米勒,马特达蒙饰演的瑞恩。因为瑞恩是家中唯一剩下的孩子,所以上将派出一个八人小分队去寻找瑞恩。在寻找瑞恩的茫茫旅途中,八人小分队接二连三的受到了危险。
其实对于问主问的这个问题,电影中八人小分队里面的成员也有所怀疑,当他们受到很多性命上的伤害之后,他们就会怀疑这项任务到底合不合理,但是最后他们还是坚决执行上司的命令。
其实大家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虽然他表面上是用八个人的性命换一个人,其实这在军队里面只是一项任务而已,并不单单是牺牲生命的意义,它是一项任务,作为军人就要执行。
军人是非常神圣的!所以大家要尊重他们,他们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对生命的尊重。米勒上尉:“You save one ,you save the world”!坚定的眼神,牺牲自我,成全大我!
这是我的理解,你怎么看呢?
《拯救大兵瑞恩》为何要以八个人的生命为代价去救一名普通士兵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就是美国人思维的最好表现。
为什么拯救瑞恩?不是因为瑞恩本身有什么重要,他只是一个普通士兵。
然而,仅仅因为他们兄弟4人一同参军,3个哥哥全部战死,所以瑞恩成为独苗。
美国人虽没有中国那种强烈的传宗接代概念,也很讲究给妈妈留下一个孩子。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1942年的苏立文法案发出来。
什么是苏立文法案?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美国社会被震惊了,无数青年要求参军。
依阿华州的第一代爱尔兰移民托马斯·苏利文有5个孩子,全是男孩。
这兄弟5人,同时报名参加美国海军。
兄弟中,大哥乔治和二哥弗朗克斯在30年代已经在海军服役,根据法律是可以申请不用再服役的。
然而,出于爱国热情,苏利文5兄弟全部参加了海军。
为了照顾弟弟,苏利文大哥要求5兄弟都在一艘军舰服役,被批准。
于是,1942年2月苏利文兄弟全部成为轻巡洋舰朱诺号的水兵。朱诺号成为美国海军中唯一一艘拥有五兄弟的舰艇。
当时苏利文5兄弟参军的壮举,也被媒体广泛称赞,成为美国人民保卫祖国的象征。
谁知道,1942年11月12日夜间,朱诺号被日本潜艇伊-19号偷袭,被击中2枚鱼雷。
轻型巡洋舰装甲薄弱,顿时沉没,5兄弟全部牺牲。
苏利文5兄弟的遇难,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当时媒体报道他们的父亲接到阵亡通知时的场面。
1943年1月12日,托马斯·苏利文正准备去上班,三名海军军官敲开了他的家门 。
托马斯·苏利文顿时感到双腿发软,勉强坐倒在一张椅子上。
1个军官脱下了帽子,说:我有一些关于您孩子的消息。
托马斯·苏利文明白是有孩子战死了,但还强行保持冷静:我知道了。是哪一个?
3个军官面面相觑了一会,谁都不愿意开口。
最终,军衔最高的军官说:我很抱歉,是所有的5个。
听完这句话,托马斯·苏利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度失去了直觉。
这件事对于美国民众的震撼极大。美国人愿意为国家牺牲,但真的需要牺牲所有的孩子吗?
美国社会是强调奉献精神和人道主义,但前提是国家也必须尊重每一个公民。只要善待公民的国家,人民才认为他值得捍卫。
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思考多日,默认海军执行一项政策。
苏立文法案规定:禁止长官要求多名家庭成员在同一舰船上或同一基地服役。一个家庭的两名或更多儿子牺牲,仅存的孩子如在海军或海岸警卫队服役(非危险性海外职务除外),经其本人或直系亲属提出申请可被送回或留在美国本土;
那么,大兵瑞恩其实就是苏立文法案的执行。
作为最高指挥官马歇尔,他只是执行苏立文法案,比如瑞恩和他的3个哥哥一样全部死去。
而上尉米勒和他的7个队员,只是执行军方的命令,去拯救瑞恩。
最后,8人死了7人,救活了瑞恩一人。
这看起来很荒谬,为了1个人死了7个人。
但是,米勒上尉他们8人只是执行命令,这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而马歇尔当然明白救援小分队可能会死亡多人,但他也是执行苏立文法案,为的是鼓舞军民的士气,最终获得战争。
如果瑞恩也战死,短短几天内瑞恩家4兄弟死光,又是一件大惨剧。这会动摇美国民众的战斗热情。
大家都在做份内的事。
站在这个立场,瑞恩可以看做是一个符号。
无论是米勒还是马歇尔救得并不仅仅是瑞恩这个人,而是维持美国民众对于国家的信任和支持。
然而,苏立文法案本身则是基于人道主义,是为了维护每个参加美国家庭。
所以,真正伟大的是制定苏立文法案的人。
瑞恩的经历,只是苏立文法案的执行。
《战狼》比起《拯救大兵瑞恩》和《第一滴血》怎么样
说实话,如果拿战狼2比第一滴血还算勉勉强强,似乎他们都在追求感官效果的同时,用英雄主义的方式展现善与恶的碰撞,但无论如何也很难如拯救大兵瑞恩一样,站在生命的高度去诠释战争,一言以蔽之,和拯救大兵瑞恩比,战狼至少格局太小,而且显得苍白幼稚。
《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你怎么评价是
这部电影看了好多遍了,宏大的场面无需赘述。我觉得最让我感动的角色是阿帕姆,最让我感动的场景也是结尾阿帕姆的表现。
刚到部队一个月的翻译官,可能只有二十岁,被临时抓了差。最后关卡,轰鸣的炮火,身边一个个惨死的战友,心理支撑垮了,连最简单的送弹药任务都不能完成,只能蜷缩在墙角,几经斗争鼓起勇气跑过去送弹药,却听见房内战友在跟敌人肉搏,一墙之隔,甚至能听见将死的队友鲜血喷溅的声音,而他自己此时身体瘫在楼梯上,除了哭泣什么也不能做,敌人与他迎面相撞,看见他的样子,都不屑浪费力气,径直从他身边走过。
影片到了最后,阿帕姆躲藏在土坡另一侧,眼看着自己放走的敌人枪杀了米勒上尉,却一动不敢动。而当援军到来,战局发生了扭转,他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端着枪呵斥着五六名敌军放下武器,自己放走的那名德军缓过神,认出了阿帕姆,竟有点喜出望外,无疑这是极大的侮辱,阿帕姆毫不犹豫的开了枪,这是他第一次开枪打死敌人,我相信也打死了自己的怯懦。
米勒上尉死了,神勇的狙击手杰克森死了,瑞恩活了下来,执行任务的8个人死了6个,一直怀疑任务、中途不满米勒上尉、想要退出的来宾活了下来,怯懦的阿帕姆活下来了。剧终。
我想,活下来的回国肯定是授勋领奖,成为战斗英雄,受人尊敬爱戴,这场惨烈的战斗会广为流传。我不禁要想,阿帕姆称职吗?不称职,甚至是有罪。但可能米勒和阿帕姆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二战军人的缩写。英雄和狗熊的区别只是他们当时做了什么、没做什么。一名普通军人,不理解战争的起因,不理解任务的意义,有的只是一腔热血。老兵都需要九死一生才能勇敢起来,米勒刚下船时也是懵的,更何况一个性格本就懦弱的男孩子。阿帕姆很可能还有些德国血统,只是去翻译一些文件,突然被扔到人间炼狱,说英语的、说德语的可能都是他的同胞,兵戎相见,你死我活,而他出来害怕无助什么都做不了,这样的表现很真实。
战争的残酷远非和平年代的人们可以想象,根据2015年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提供的数字,在美国3000名在押死囚中有10%也就是300人是退伍军人,甚至平均每年有8000退伍军人自杀,精神分裂者数不胜数。战争可能锻炼了他们勇猛的意志,但也摧毁了他们。
也希望我们的电影也可以不只展现阳光照射的那面,也可以正视阴影的那面,那些战争中我们不愿意去面对、羞于去提起的,才是和平珍贵的意义。
在《拯救大兵瑞恩》里,狙击手杰克森在面对已经受伤倒地的士兵,为什么犹豫了一下没有开枪
《拯救大兵瑞恩》中的美军士兵杰克森擅长使用一把狙击步枪,他在美军抢滩登陆时就“出尽风头”,结尾更是有如神助,接连击中多名德军,最后被虎式一炮掀飞……有些人吃鸡吃不明白真该看看杰克森在《拯救大兵瑞恩》里是怎么做的……
话说《拯救大兵瑞恩》里确实有一个镜头是讲杰克森击中了一名德军,后者倒地后杰克森没有补枪,然后引发了一系列猜想。
有人说杰克森在扣动扳机之前动了恻隐之心,这个说法有成立的可能。因为人在残酷的战争之中,精神世界的反复变化是频繁的,有时甚至是不可控的。如果杰克森直接爆掉德军也就罢了,但他是击伤德军,再补一枪?杰克森可能在那一瞬心软了。
还有一种可能。杰克森留着被他打伤的德军的命,是为了吸引其他德军来救,这样他就能杀伤更多德军。但问题是,杰克森这么做可能会更早暴露自己位置,所以,我觉得杰克森没那么毒,更没那么笨。
再有,就是杰克森完全是为了有效杀伤敌人,顺便节约子弹。其实,打伤德军让其失去战斗力,就基本达到了战斗目的,而且如此一来还能节约子弹,甚至可以保护好自己的“伪装”。所以,杰克森没必要补枪。
但从《拯救大兵瑞恩》传递出的价值观来看,恻隐之心的可能性比较大。
《拯救大兵瑞恩》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小细节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拯救大兵瑞恩经典之处,在于他有很多不起眼的细节,非常了不起。
第一,漏水的水壶。
诺曼底登陆时,有个很小的细节。
一个医疗兵在抢救伤员时,突然噹的一声响,他的水壶不断的向外漏水。
当然萨沙认为,这家伙运气不错,可能只是水壶被子弹打坏了,人没事。
但几秒以后就知道不对,因为水变成了血色。
这说明,铝制水壶并没有挡住子弹,这个医疗兵受伤了,而且伤的还不清楚。
只是当时非常紧张,又是刚刚中弹,他一时没有感觉到。
第二,举手投降被枪杀的是捷克人。
在诺曼底滩头,有2个德国兵举手投降,不但说着什么,但还是被麦克中士开枪打死。
很多人认为,德军杀了这么多美国兵,麦克中士才装作听不懂德军投降,将他们杀死。
其实,这两个小子根本不是德国人,他们说的是捷克语,是捷克人:“请不要杀我,我不是德国人,我是捷克人,我没杀过任何人,我是捷克人!”
倒霉的轴心国炮灰而已。
这个细节也很有意思,说明了当时德军驻守诺曼底部队并不是什么精锐,还有其他国家的士兵凑数。
第三,德国战俘并不是毫无人性。
大家注意,最后还开枪打死了米勒上尉,是被米勒上尉释放的那个德国战俘。
这个德国战俘所在的机枪组,曾经用机枪打死了军医韦德,要被美国大兵们就地枪决。
他恐惧之下卑微的乞求饶命,甚至说出“去他妈的希特勒”。
而米勒上尉在厄本的恳求下,将他释放。
而这个战俘最后还开枪打死了米勒上尉,似乎他是个毫不讲情义的冷血恶魔。
他并不是什么恶魔,但这种近距离作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德军不惜代价要争夺这座桥梁,而米勒上尉走出来试图炸桥,这个前德国战俘才毫不犹豫对他开枪。
德国人很重视集体荣誉,不能因为米勒上尉救了他,就不开枪,让他去炸断桥梁。
那么,为了争夺桥梁死掉的数十名德军士兵,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意义。
况且在这种敌我激烈交火的战场,你不杀人,人就要杀你,没什么怜悯可言。
第四,用面包刀刺死犹太美国兵的德国人,并不是恶魔。
这个党卫军士兵在近距离肉搏中,用面包刀刺死了犹太美国兵。
随后,他下楼的时候,看到跪在傍边哭泣的厄本,却并没有杀他。在环顾四周,没有发现其他德国兵看到时,党卫军士兵就从厄本身边走过。
这说明,他并不是恶魔,但这种近距离作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如果他不用面包刀刺死犹太美国兵,被刺死的就是他自己。
而且,在他和犹太兵搏斗之前,犹太兵曾经对准墙壁开枪,连续打死了2个德国兵。
要知道,远距离开枪打死一个人,同亲手用小刀刺死一个人,是完全不同的。
此时党卫军士兵应该还是出于亲手杀人后的震撼中,不愿意再杀死一个已经投降的美国人。
这说明,他也不是恶魔,但陷入战争只能如此。
第五,诺曼底滩头都是鱼。
这是被双方的炮弹和炸弹炸死的鱼,被冲上了滩头。
由此可见,双方的炮火是很猛烈的。
这么一个无足轻重的小镜头,就说明了战争的惨烈。
拯救大兵瑞恩剧情
这个我知道。《拯救大兵瑞恩》的剧情是:瑞恩是美国的一个士兵,他有三个哥哥,都在战争当中战死了,瑞恩的母亲却每天在家里等待自己的孩子回家,为了不让这个家庭从此绝后,也为了不让瑞恩的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于是经美国统战部决定,决定派一支小分队去寻找瑞恩,把他带回来,这支小分队深入敌后不断地寻找瑞恩,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一场战役中找到了瑞恩,但是瑞恩深知了哥哥都战死了沙场之后,虽然很难过,但是比起这该死的战争来,他觉得自己不能置身事外,于是不肯跟随小分队回去,小分队看到了瑞恩的坚决,决定都留下来和瑞恩他们一起抵抗德国法西斯,最后战役打响了,异常惨烈,分队的队长为了救瑞恩,被打死。后来,瑞恩为了纪念他的战友,每年都会去墓地跟他的战友说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