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红楼梦》中王熙凤为何将秦可卿的丧事办得比贾母的丧事还隆重、奢华
《红楼梦》中前八十回描写了三场丧事,一是秦可卿的,二是贾敬的,三是尤二姐的。虽然没见到贾母的丧事到底如何,但总体想来,绝对比不上秦可卿的隆重豪华。为何这样想呢?
一,秦可卿死时,是在贾元春封妃之前,这时四大家族风头正盛,似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所以王公贵族争相吊唁,路祭,连宫里的公公也来了,给足了贾府面子。但等到贾母去世,贾府即使没有被抄家,也已经走向没落。 自古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困难,谁会理睬一个走向未路的家族呢?
二,秦可卿死时,贾珍为了让自己心里平衡,尽自己所能,不但为秦氏的丈夫贾蓉捐了官,还为秦可卿举办了最高规格的道场,买了最好的棺材板,当时贾政都认为有点过了,可是贾珍仍我行我素,但世上之人,大多可以为子女,为情人而倾其所有,却很少有人愿意为父母倾家荡产。因而到了贾母丧事,无论是认为贾母偏心的大儿子贾赦,还是古板正经,中规中矩的贾政,都不会尽其所有为贾母操办丧事。
三,秦可卿死时,宁国府当家人是贾珍,想把天翻个个儿都无人管,何况宁国府人口简单,经济富裕,但贾母死时,荣国府早就青黄不按,卯吃寅粮了,即使贾母的子孙想为贾举办盛大的,豪华的丧礼,也实在无力实现。
对宠物比对人还好的人是一种什么心态
我就是对宠物比对人还好。
因为人类有的毛病,宠物都没有。
比如说对父母好,对子女好。
当你贫困的时候,你的父母可能会嫌弃你。哪怕你倾其所有的为孩子付出。孩子也会攀比,别人家的父母给孩子买房买车了。觉得父母的一切都理所应当的归自己所有。人类是最自私,最贪婪,最不懂得感恩的动物。人类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当你不够强大。即使自己的父母,都会瞧不起你。
与你同甘苦共患难的夫妻。当男人有钱的时候。当遇到更年轻貌美的小三儿的时候。丈夫也会嫌弃妻子又老又丑。
而宠物对人类的爱,是那么的天真无邪。他们虽然很弱小。不能够给你金钱,不能够给你物质。但哪怕你很少的付出。她们都会心满意足。把他全部的感情,无私的给予你。
比起人类给他们的付出,付出的有限。但他们从来不会挑剔,不会攀比。一点点好吃的就心满意足。哪怕一个草绳也会玩得不亦乐乎。如果同样的付出在人类身上。恐怕会得到嗤之以鼻的后果。以人类的贪婪。对待自己的子女。也会嫌贫爱富。父母对子女的爱哪怕付出全部,子女也会嫌少。夫妻之间所谓的恩爱,更需要一场势均力敌彼此的给予合作。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那些说爱女人,愿意付出全部的男人。如果女人失去了容颜。失去了健康。男人立刻就会移情别恋。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
但对宠物而言,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你是高贵还是低贱。不管你是美貌还是丑陋。他没有分别心。只要你发自内心的爱它。哪怕你很少得付出,都能收获它对你全部的爱。
宠物对人类的爱是没有目的性的。是不会伪装的。别看它们个头小。真心假意,它们去分辨的比人还明白。
对许多人类而言,喜欢甜言蜜语,虚伪奉承。很多人,却无法分辨,真心假意。对动物而言,喜不喜欢它们?爱不它他们?一个眼色一个表情,都无法逃脱它们敏锐的观察力。
对于虚情假意喜欢它们的人类来说。也许狗狗会无限忠诚。但对于高冷的猫咪而言是不存在的。你不真心对它好,它也不拿你当回事儿。当你发自内心的爱它。它会把你当做它的全部。给你它全部的温柔与陪伴。
人类的感情更多的是彼此之间的交换。哪怕看起来无私的父爱母爱。绝大多数的父母。生孩子并不是因为他们爱你。而是他们需要孩子给他们养老。
喜欢宠物。是因为宠物它们的爱无比的单纯。它们的内心远不像人类那么复杂。无论你说什么,他们也不会有一颗玻璃心。去误解你,去挑剔你,去埋怨你,去讨厌你。它们没有分别心。他们的心地单纯,纯净的像一汪清泉,善良的像人间天使。……
人死以后家人应该做些什么
人死以后家人应该做些什么?
对老人过世,没经历过是不知道的,我父亲在七十六岁那年去世,他病危的时候,我们全家里人几乎都在床边守望,守了几天,都没断气,因为跟他吊针,所以大家有点松懈了,当时我们都去堂屋里稍坐几秒钟,我一进去看,老爸只有出气了,我忙喊爸爸要走了,大家一进房里老爸就断气了,这叫做为老人送终吧,从此永别了,大家哭成一片,但也唤不醒老爸了,但老爸眼睛还是半睁着,还没闭眼,我说爸爸请您安心走吧,我们会好好地生活,请您不要挂牵我们。我就慢慢地用手给他眼皮拉下,他才闭眼,听说老人不闭眼,是有许多事尙未完成不了,就是我们还有两个弟弟尚未结婚,他经常关心牵挂。,所以我爸死的时候都不瞑目啊。
这时我们马上烧香烧纸,祝福他老人家安心上路,马上跟他洗身,用毛巾泡水拧干稍微在他身麻几下,以表示跟他洗身了,但这水要让我们子女每人偿一下,我们每人用手指伸入盆中潐一下水放到口边一点,表示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然后跟他穿寿衣,这寿衣是我妈早以备办好了的,只是过去旧时代的长袍,平时我爸很不喜欢,他想穿中山服,但是死了没得法,我们就跟他穿上了,真是有些奇怪,他穿上寿衣之后,他脸上好向露出一点微笑来。
我们马上招集本族人来商量办丧事,请风水先来看日子,几日入棺,几时开亲,几日上山安葬,主管安排人员,去报亲,买菜,杀猪,买白布,买编炮,吹鼓手,写对联,请风水先生看山定向,挖穴,出殡那天,全寨男女老少全部送行到半路才转回来,这叫做人死后送老登山,入土为安吧。也是人死之后,我们家里人应做的事情呀。
道光继位以后,皇太后的亲生儿子后来是什么结局呢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十八,嘉庆帝颙琰按照多年来的惯例,起驾前往热河避暑山庄,准备一年一度的“木兰秋狝”,皇次子智亲王绵宁随驾同行,皇后钮钴禄氏留居京师。经过一周的舟车劳顿,七月二十四,嘉庆帝到达避暑山庄。
由于天气炎热,又是长途跋涉,使得已经年过六十的嘉庆帝精力和体力损耗过大。同时在路途中,为了体现“尚武”本色,嘉庆帝还不顾疲惫身体,多次骑马前行,更加导致本来就身体肥胖的嘉庆帝不堪重负。所以,在抵达避暑山庄的当天,嘉庆帝就病倒,并迅速出现脑溢血症状,乃至陷入昏迷状态。
事情过于突然,导致随侍皇帝身边的诸大臣们六神无主,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一时间乱做一团,一面紧急传召御医入山庄为皇帝诊治,一面关闭行宫,封锁消息。七月二十五晚戌时正(晚八点),嘉庆帝在昏迷中驾崩,时年六十一。
皇帝去世,国家大丧,这是不得了的大事,一定需要举行隆重丧礼,并诏告天下。同时,和这件事一样重要的是嗣皇帝的继立,总得有人出面主持各种礼仪制度,作为大行皇帝的继承人决定一系列后续典仪制度的施行。
按照雍正帝创立的制度,清朝实施秘密建储已经百年之久,乾隆帝、嘉庆帝都是按照这个制度被立为储君,并最终登基的。在嘉庆帝突然驾崩后,按照祖制,嗣皇帝同样也要走这个程序。
但是事出突然,嘉庆帝是第一个不在京师(北京)去世的皇帝(指入关后),在他突然于热河行宫驾崩后,随侍在侧的大臣们无法立即返回京师,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取出传位鐍匣,按照嘉庆帝事先选定好的人选,拥立新君。
于是,随驾大臣们火速派出信使,赶往京师,奏报留京的皇后钮钴禄氏及诸王公大臣们,请求立即开启鐍匣,公布新君人选。
同时,大臣们在嘉庆帝随身的私人物品中细细搜寻,终于找到了嘉庆帝秘密留在身边的另一份密诏,确认了皇次子智亲王绵宁为皇太子,在皇帝百年后克承大统。事情迎刃而解,绵宁以此为据,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成为新君。这一年,绵宁三十九岁。
在获得新君身份后,绵宁于七月二十七下诏,向京师内阁及军机处留守大臣们宣布传位诏书已经找到:
“朕已承继大统,尊皇后为皇太后。著令诸臣工按制度办理国丧事宜。”
也就在绵宁发出第一道诏书的同时,京师中以皇后钮钴禄氏为首的诸人在接到皇帝驾崩、储君暂时不能确定的消息后,也马上在紫禁城及圆明园内各处搜寻嘉庆帝所遗留下来的传位诏书,以确认嗣君人选。但是经过整天的搜寻,大臣们一无所获,无论是在乾清宫匾额内、养心殿暖阁处,还是圆明园等地,都没有找到皇帝的传位密诏。
“国不可一日无君”,在情况不明的紧急时刻,皇后钮钴禄氏断然决定,对群臣说:皇次子绵宁年岁居长、为嘉庆帝发妻孝淑皇后喜塔腊氏之子,乃是嫡子。又曾经在天理教作乱攻打皇宫的事件中临危不乱,指挥守卫击败乱党,立下大功,嘉庆帝生前属意绵宁,立其为储君的意图已经很明显。
所以,钮钴禄皇后以懿旨的方式下令
“今哀遘升遐,嗣位尤为重大。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现随行在,自当上膺付托,抚驭黎元。但恐仓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
而这个时候,绵宁在行宫找到密诏,已经继位的消息,还没有传到京师。
在皇后发出懿旨后不久,新君的继位诏书也紧急传到京城,见自己的意愿和实际情况一致,钮钴禄氏也不禁松了一口气,觉得做出了一生中最清醒、最果决的判断,国家得以安定,诸臣得以臣服,嗣皇帝对于自己的大公无私,也一定会铭记在心。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二十二,新君奉嘉庆帝灵柩返回京师,并举行国丧。八月二十七,绵宁在紫禁城正式举办登基大典,以明年为道光元年,奉皇后钮钴禄氏为恭慈皇太后。并改名为旻宁,使天下臣民免于避讳之繁琐。
道光帝,是嘉庆帝的第一任皇后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之子,嘉庆帝次子。嘉庆二年(1797年),就在嘉庆帝登基后第二年,皇后喜塔腊氏去世,追谥为孝淑皇后。因为当时太上皇乾隆帝尚在,所以孝淑皇后的丧礼没有过于操办,略显简陋。
孝淑皇后去世后,按照太上皇的谕旨,嘉庆帝将贵妃钮钴禄氏册立为皇贵妃,统一摄六宫事,原本待孝淑皇后丧期满后,就立为皇后。不过,在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帝驾崩,为了服丧,钮钴禄氏的册立典礼被推后,直到嘉庆六年(1801年),才正式行册封礼,立为中宫皇后。因为她日后被上谥号为“孝和恭慈康豫安成钦顺仁正应天熙圣睿皇后”,为了简便起见,这里就称呼其为孝和皇后、孝和太后。
孝和皇后在成为皇后前后,为嘉庆帝诞育了皇三子绵恺、皇四子绵忻。成为皇后以后,按照嘉庆帝的嘱咐,孝和皇后还承担起抚育孝淑皇后所生之皇次子绵宁的重任。
当年十六岁的绵宁在孝和皇后的照顾下平安成长,诸事顺利。孝和皇后对于他也是一视同仁,和自己的两个亲儿子一样对待,倍加爱护和关照绵宁。所以绵宁即位前就和继母孝和皇后关系融洽,很是亲近,对于绵恺和绵忻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也友爱有加。
在嘉庆帝突然去世、而传位诏书短时间内搜寻不到的关键时刻,作为留守宫中地位最高的孝和皇后,当机立断,直接下谕旨,不选择自己的亲儿子绵恺、绵忻,而是秉承自乾隆帝、嘉庆帝一脉相传对于皇次子绵宁的器重和欣赏,大公无私地宣布绵宁为嗣君人选,要他立即继位,以安定天下。
在继母的支持下,道光帝平安度过了嘉庆帝去世后短暂的不安定时期,顺利继位为帝。继位后,道光帝对于继母不选择亲儿子、而是授意自己为储君的公心钦佩不已,终其一生,都对继母孝和太后恭敬有加,当做亲生母亲来奉养,恪守孝子本分,从不有违半分。而孝和太后,只不过比道光帝大六岁而已。
孝和太后共有两个亲儿子,皇三子绵恺和皇四子绵忻。
皇三子绵恺,生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
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作乱攻打皇宫的时候,身为皇子的绵恺随同兄长绵宁一起,驻守皇宫对抗乱党,事后又带兵追捕残余乱党,得到嘉庆帝的赞誉。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嘉庆帝六十大寿,册封绵恺为惇郡王。
道光帝登基后,作为皇帝的弟弟,皇太后亲子,绵恺被晋封惇亲王,内廷行走,又将圆明园中的熙春园分一半赐予他(另一半给了绵恺同母弟绵忻),很是关照爱护这个弟弟。
不过绵恺为人行事既不稳重、也欠缺考虑,依仗身为皇太后亲子,不拘小节,甚至骄纵无礼,此后多次因为办事不严谨而被道光帝斥责乃至惩罚。
比如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初一,因纵容嫡福晋钮钴禄氏(孝和皇太后族侄女)乘轿从神武门中门通过,僭越了皇太后、皇后才有的待遇,所以被道光帝斥责。绵恺不以为然,百般狡辩,导致皇兄大怒,罚亲王俸禄五年,革去内庭行走。
后来孝和太后向道光帝求情,道光帝为了不让继母为难,才奉孝和太后来到绵恺的王府,缓和关系,并改罚俸禄三年。
道光七年(1827年),绵恺又私自交接宫中太监张明得、苑长青,并把苑长青藏匿起来,犯了宫中忌讳。道光帝得知后,把绵恺降爵位郡王,并斥责他“习与性成,不自检束”。不过念在兄弟感情,一年后,道光帝找了个当年一起在宫中抓捕乱党的功劳借口,恢复了绵恺的亲王爵位。
道光十三年(1833年),道光帝第二位皇后孝慎皇后佟佳氏去世,绵恺被道光帝安排为皇后葬礼主办者。为了讨好兄长,同时也是表现自己,绵恺卖力巴结,把孝慎皇后的葬礼办的隆重无比,规制庞大,又在出殡时安排百姓们沿街痛苦流涕,“如丧考妣”一般,简直有如道光帝本人驾崩了的境况。
绵恺的马屁拍过了头,搞得道光帝真是哭笑不得,觉得这个弟弟真是不着四六。同时道光帝为人极度节俭,看不得他人铺张浪费,对于绵恺的大手大脚很是不满,于是又把绵恺罚俸十年,作为弥补。
道光十八年(1838年),绵恺又犯事了,他把一个叫穆齐贤的人无故关押在王府,导致其妻穆陈氏向顺天府举报惇亲王私囚平民。顺天府向皇帝上奏,道光帝查明属实后,把绵恺一顿大骂,责令他立即放人,并再次把绵恺降为郡王,然后罚俸三年。
也就在这一年十二月,绵恺去世,时年四十四。
绵恺在亲王、郡王位上一共十八年,而被罚俸的时间也是十八年,可以说几乎没有领过俸禄,虽然作为皇太后的亲儿子,又是亲王,罚俸对于绵恺来说不是很重要,但是所表达的意义却不能小觑,这代表了皇帝兄长对他的不满和疏远。如果他不是孝和太后的亲儿子,只怕早就被革爵,甚至圈禁了。
道光帝得知绵恺去世后,顾念皇太后的恩德,恢复了绵恺的亲王爵位,赐谥号“恪”,称惇恪亲王。同时,因为绵恺的独子奕缵早夭,所以道光帝把自己的第五子奕誴过继给绵恺,以延续惇亲王的祭祀及传承。
皇四子绵忻,生于嘉庆十年(1805年),是嘉庆帝登基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自十年前受禅登基开始,因为国事的繁忙,和一系列的国丧,使得嘉庆帝在十年的时间里,没有一个儿女降生。而绵忻的出生,总算打破了这个怪圈,尤其是绵忻为皇后所出,更是使得嘉庆帝欣喜不已,对于臣子们的恭贺也坦然接受,说:“四阿哥系朕登极后诞生之子,又系中宫所出,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
绵忻自幼聪明颖达、才具卓越,嘉庆帝对这个嫡四子很是喜欢,多次当众赞誉(当时嘉庆帝第五子绵愉尚未出生,所以绵忻是小儿子)。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嘉庆帝六旬万寿,绵忻被册封为瑞亲王,而同时受封的绵忻同母兄绵恺,不过只是惇郡王。
当时外国使臣来京师朝拜,遇到了嘉庆帝的三个皇子,对他们都有评价,说:皇帝长子面貌凉薄,人也很平庸。次子面貌富态,人亦也豁达不拘小节。而第三子年纪最小,为人却最聪慧,有素养,行事干练,皇帝于诸皇子中最喜欢他。(嘉庆帝一共五个儿子,长子早夭,第五子此时尚幼,不出外参加典礼朝会,所以使者眼中的皇帝长子、次子、三子,实际上是皇次子绵宁、皇三子绵恺、皇四子绵忻。)
自绵忻降生,并渐渐长大后,嘉庆帝对于这个儿子的喜爱和器重越来越明显,甚至有传闻,皇帝将更换正大光明匾额后鐍匣内原有的立储人选,秘密改立绵忻为储君。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帝在热河行宫突然去世,皇次子智亲王绵宁依靠皇帝随身金匣内的传位诏书、及孝和太后大公无私的支持,波澜不惊地继承皇位,成为新君,即道光帝。
而在嘉庆帝驾崩后,暂时未有找到传位密旨时,行宫诸臣向京师孝和太后急报,孝和太后及驻京内阁、军机处等大臣们各处寻找,却没有找到应该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传位鐍匣。这可以证明,嘉庆帝已经秘密撤下了传位诏书,正在准备修改储君人选,只是旧诏已经取下,而新诏尚未撰好,这才造成遍寻宫内,也没有发现密诏的情况。
按照嘉庆帝对儿子们的喜爱程度,及储君选择来看,在世的四个儿子里,第五子绵愉年幼,自然排除;第三子绵恺大大咧咧、行事不稳,也不是上佳之选;而次子绵宁是前任皇后之子,四子绵忻是现任皇后之子,都是嫡子,人选自然从这两人中选出。
当年放置传位密诏时,绵忻尚未出生,所以匣内一定是绵宁的名字。而到了需要修改储君的地步,自然是更换为绵忻。
所幸的是,孝和太后顾全大局,不徇私情,为了国家稳定、传承有序,在尚不清楚传位诏书中的具体内容时,就力排众议,果断决定以绵宁为嗣君,承袭大统,而放弃了自己的亲儿子绵忻,使得可能发生的权力争斗风波消弭于无形中。
所以,得到孝和太后继位谕旨后,顺利继位的道光帝,对于继母的感激之情确实是发自内心,在之后三十年里对于继母恭恭敬敬、奉养优渥,视同亲生母亲。
道光帝登基后,十五岁的绵忻被授命为内廷行走,随驾办差。他不同于同母兄绵恺的粗鲁不敬,而是低调谦谨,安分行事。因为他知道,虽然皇帝兄长优待自己,处处维护,兄弟感情融洽,但那都是因为生母孝和太后的恩泽庇佑、所以道光帝才对于自己关照爱护,以为对孝和太后不徇私心的报答。
作为一个疑似和皇帝有过争储之举的皇子,无论起因是什么,都要小心谨慎、安分守己,使得皇帝不再猜忌起疑,这才是稳妥安宁的办法。
此后,绵忻谦恭守礼,恪守臣节,几乎默默无闻,低调得无以复加。这使得孝和太后和道光帝都十分满意,皇家内部的关系也详和宁静,不复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刀光剑影的权力斗争风波。
道光八年(1828年),瑞亲王绵忻去世,年二十四。道光帝追谥弟弟为“瑞怀亲王”,让他的儿子奕约降等承袭瑞郡王爵位,改名奕志。
道光三十年(1850年),奕志去世,没有子嗣。咸丰十年(1860年),咸丰帝奕詝以五弟惇亲王奕誴之子载漪为奕志嗣子,承袭贝勒。再后来,孝钦太后(即慈禧太后)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加封载漪为瑞郡王,但是撰写诏书的时候把将瑞字误写成端字,所以此后载漪就以端郡王为爵名。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二月,孝和太后病重,并很快病危,道光帝年过六旬,老迈之身,还是亲自随侍在侧,细心侍候。十二月十一,孝和太后病逝,年七十四。
在之后的治丧中,道光帝完全按照典仪礼制,以孝子的的身份,哀恸哭号、席地寝苫,并“供奠行礼,哭必尽哀”,诸王公大臣们屡次劝慰,道光帝也毫不动摇,继续履行丧仪。
当时的道光帝,身体衰弱、又有老年疾病,实在经受不住这样的哀毁损伤,孝和太后的葬礼还没有完全结束,道光帝自己就因为身心的极大损耗,一病不起。
在延宕了一个月后,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道光帝病重不治,驾崩于圆明园,年六十八。此时,距离孝和太后去世,不过仅仅一个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