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现在有好多人当尼姑五台山最多,这是为什么呢
人啊!对人间绝望的时候,才会遁入空门,寻找世外的安静。
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可想而知:人需要经历多少坎坷,才会对人间绝望。可是,人只有一次生命。
即使不当尼姑,也有许多人对同类失望,心如死灰。这说明什么呢?起码是人性的缺失——那些把别人当傻子的人,那些以玩弄感情为能事的人,那些把坑人当乐趣的人,却过得有滋有味。
许多人感叹:为什么现在的人那么假?为什么人们都没有人情味了?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泊了?为什么亲人也不亲了?为什么养儿不能防老了?太多的为什么,究竟为什么呢?因为,阶层重新出现且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使得人们固有的热情泯灭了。比如:有的人有钱了,就自以为是人上人了。那么,既然你是人上人,那些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只好远离你。
殊不知, 去做尼姑,去做和尚,其本质也不都是真的。因为,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维护自己的尊严而不遭到各种麻烦的骚扰。
人的一生,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我认为一个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活出了自己内心最想要的样子。事业,家庭,爱情都达到自己心中最完美的模式。这就是一个人的最高境界。不同的人,不同的起点,不同的追求,有着不同的最高境界的内涵。如果是胸怀天下的领导者,他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国泰民安,天下众生幸福生活。如果是科学家,他的最高境界就是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转化成生产力,造福人类。如果是教育者,他的最高境界就是桃李满天下。如果是普通老百姓,他的最高境界就是家庭幸福,父母安康,儿女学业事业发展顺利。不同的人生观和不同价值观,有着不同的人生最高境界的诉求。我觉得只要是正当的,健康的,不损坏别人利益的前提下,所有人的内心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值得我们去祝福的。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那是伟人们的精神境界。伟人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努力活出自我心中的最高境界。最后,我真心的祝愿我们所有人都能活在自己的最高境界里。天天都有好心情。
贾宝玉最后出家当和尚了吗
贾宝玉是红楼梦里的第一男主,他从出生起就是一个传奇,衔玉而生,意味着他将来会是一个大富大贵、才德兼备有福的人,的确宝玉的生活比起常人精彩纷呈多了。
如果贾府一直都是烈火烹油的状态,那宝玉自然是做好他的富贵闲人潇洒到老,但贾府的颓势早已凸显,覆灭也是迟早的事情,那么宝玉最后的结局和归处到底又会如何呢?贾宝玉最后应是出家为僧的结局,原文中有三处证据很明显的暗示了宝玉结局。
第一,因为宝钗无心的指引,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让宝玉开始参禅
宝玉是有佛缘慧根的,宝钗一次无意的指引,宝玉就对佛学有了自己的了悟,也许不那么透彻,但是终究还是与佛结缘。
事情很简单,贾母替宝钗过生日,请了一个戏班子来唱戏,正好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宝玉感兴趣,宝钗便给宝玉讲解这出戏词的奥妙之处。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
宝玉很喜欢这段戏词,对“赤条条来去无牵”更是记在了心上,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说对尘世所有的事物了无牵挂,出家为僧,化缘度日,独自云游四方。
宝玉此时记着这句话不过是心中向往这样的生活,并未多想。后来为了化解湘云和黛玉的误会却弄得两处不讨好,宝玉心中难过就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感悟,写了一张偈语。
宝玉道:“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遂提笔立占一偈云: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宝玉写的偈子就是他对佛学和出家的感悟,宝钗看到的时候都大为吃惊,想着宝玉是了悟了,为了避免宝玉越陷越深,便要赶紧撕了这张偈语。
不过黛玉才是宝玉的知音,是最了解宝玉的人。她知道宝玉可能动了参禅的念头,但是不能让宝玉被困其中,于是她用三言两语就化解了宝玉这个念头,还笑话他,让他自己主动放弃这个想法。
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来,此皆素不见他们能者。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想毕,便笑道:“谁又参禅,不过一时顽话罢了。”说着,四人仍复如旧。
试想一下,如果黛玉这个时候没有及时化解宝玉的想法,如果任由着宝玉继续向这方面发展,而且当时社会上的风气又特别崇尚禅宗佛学,宝玉说不定在贾府还没有破灭的时候就出家去了。
第二,宝玉曾经对黛玉许下两次做和尚的诺言
曹公写红楼梦最爱用的手法便是“草蛇灰线,脉伏千里”,他写每个人的对话和行为都是暗有所指大有深意的。
30回林黛玉道:“我死了。”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31回袭人笑道:“林姑娘,你不知道我的心事,除非一口气不来死了倒也罢了。”林黛玉笑道:“你死了,别人不知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宝玉笑道:“你死了,我作和尚去。”
这两回中宝玉两次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做和尚去”的诺言,这话不是玩笑话,而是对宝玉结局的一种暗示。
宝玉是个多情公子,但他心中最爱的人还是黛玉,黛玉对他来说不仅是爱人,更是心意相通的知己。无论他多么离经叛道的想法和行为,黛玉都可以理解,而且黛玉是那种可以陪他赏风花雪月,也可以陪着他共渡难关的人。
若贾府败落时,黛玉还陪他身边,那宝玉还可以振作起来,但八十回后黛玉的离世,一定会让宝玉更多一重打击。面对无法振兴的家族和黛玉离世的悲伤,宝玉实现当初许给黛玉的诺言,出家做和尚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三,贾府败落,看透世事,向贾政临终拜别,皈依佛门
贾府抄家灭族的结局是不可避免,宝玉是贾府的继承人,可他从来都是富贵闲人、不理世事,如今的他根本无法承担起重振家族的重担,八十回后,看着湘云流落烟花之地,看着众人的离散和家族毁灭,宝玉的心也死了,于是他选择了出家,贾政是亲自看到宝玉出家的人。
这时,贾政抬头,忽然看到船头前面微微的雪影里,有个身披大红猩猩毡斗篷,光头赤脚的青年人向着他倒身下拜。贾政不知是谁,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可是那人已经拜了四拜,起来打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
贾政对宝玉虽然严厉,但是对他充满了期待和爱重,于是宝玉离家,皈依佛门之前来向贾政拜了三拜,就算是还了这一世的恩情,从此宝玉尘缘已经了却了,于是便心无挂牵的离去了。
宝玉出家不仅是因为黛玉去世,世间再无知己,而是他经历贾府的起起落落,经历了人间百态,看透了世态炎凉,他当初对这些不屑一顾,可是现在他却无法应对。生活所带来的这一切宝玉无法承受,因此他选择了佛门清净地,忘却凡尘往事,寻求自我的归属。无关对错,只是惋惜。
作者:陌游常乐。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僧人每天如何度过,有知道的朋友可以科普吗
本人有幸在寺庙住了七个月,当然我住的是义工房,我老家寺庙有管理寺庙的护法,也有功德主经常去寺庙住,而我属于义工模式在那里住
寺庙师傅一般早上四点多就起床上早课,先敲钟后打鼓然后就早课,时间一般一个小时左右,有时40分钟,上完早课,师傅会扫地,然后就早饭。早饭一般是七点多开始的
早饭过后就休息一下,然后就是功德主的法会,寺庙经常举行法事,没法会的时候师傅经常带素斋饭菜到湖边或河边去供养那些神灵,再就是诵地藏王经,现在很多寺庙地藏王殿那里都有牌位,师傅一般一个星期单独给这些牌位念地藏王经
午饭一般是十一半左右,我看别人蒙山施食是下午,而我那里都是十一点给佛供饭的时候,师傅都会从饭里勺一勺米饭出去放食
午饭过后就是休息了,我没进入过师傅房间,师傅房间都是老太太级别的义工打扫,我从来不去师傅那边的。下午四点就是午课了,午课完后就开始打扫环境卫生,给花浇水,锄杂草,然后就是晚饭 ,我那里都有晚饭吃,当然师傅可以选择不吃,所以很多师傅都有胃病
晚饭过后就是各自休息,反正我没进入师傅休息的地方,所以不好评写
晚上七点半先打鼓再敲钟,然后关闭大殿门,大家各自休息
我那里只有四个师傅,所以比较清净,师父也比较安静。做师傅说忙也挺忙,一般寺庙除了自家法事外,也要经常出去跑单,他们每年都会出去一次比较远的寺庙去给自己学习的机会,看着好像出家很清闲,其实不然,真正清闲的人就是我们普通人。我们只要把自己约束好就行了,生活怎么样都是由我们自己决定,出家就不同了,各个部门的寺庙戒律和规矩不同,我还是觉得做普通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