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好朋友都是怎么反目成仇的
- 为什么亲兄妹借钱了之后,最后都会反目成仇
- 你周围有因为借钱不还,反目成仇的吗怎么办
- 为什么人见了利益,亲兄弟都反目
- 历史上的王安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司马光、欧阳修、苏轼都跟他反目成仇
- 在农村为什么在我们父辈这代的兄弟里很多都会反目成仇
- 兄弟间是怎么反目成仇的为什么
- 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时间长了,为什么双方会反感甚至反目成仇呢
- 你们有没有遭到兄弟算计房产,反目成仇的事
好朋友都是怎么反目成仇的
我可能属于例外,因为跟我处的好的朋友基本没有说反目成仇的,我把他们当朋友看,他们把我当朋友看,07年我结婚后高中一个比较好的朋友,因为家里的一些事情,找我借几万元,我没有那么多,然后给他了五千,后来联系不上了,我还是真心的希望他能够回来,钱什么时候还都可以,但朋友不能断。
还有09年的时候,我一个大学同学在外地打工,借了我两千,过了半个月他发朋友圈说发工资了,我开玩笑的说,有钱了,还钱。他立马打电话过来,很生气的问我,又不是不给你钱了,要这么急干什么,?然后他还了我钱好久都没理我,现在也长联系,就是关系不如以前了。
从那时候开始,朋友来找我借钱只要不是大事我都是尽量不给借,不是说没钱,而是因为钱这事最后都不会很愉快的,还有就是我也很缺钱,房贷,家里三个孩子,装修,平时生活等等干什么都需要钱。
现在的朋友,平时没事一个电话叫来,喝个酒撸个串吹吹牛逼,空闲时候一起去钓个鱼,打个牌,八卦下对方的家庭生活,生活还是很好的。
没有朋友你会很孤独,有朋友时候一起会很开心,很多事情你不会跟家里人讲你可以跟朋友讲,伤心,憋屈,难过的时候有朋友陪你喝酒,高兴,快乐的时候有朋友陪你哈哈大笑。
请珍惜身边带着朋友两字的人。
为什么亲兄妹借钱了之后,最后都会反目成仇
为什么亲兄妹借钱了之后,最后都会反目成仇呢?不能吧,你讲的这种情况有是有的,但不是最后都是这样,也就是个别的会出现这样的结局。
借贷纠纷不只是发生在兄弟姐妹之间,各种关系的人之间都有可能发生 ,不过按照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借贷纠纷的发生还是极少数的。
借贷纠纷应该尽量通过协商、调解的办法解决,实在不行有必要通过法律机关解决的,就要述诸法律,绝对禁止暴力“解决问题”。
你周围有因为借钱不还,反目成仇的吗怎么办
谢邀,我的周围还没有发现,但我认为这种事情应该很多,其实就是一个诚信的问题。
大千世界各有不同,人也一样,每个人受的教育不同,他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意识就有所不同,因此分出几种情况。
一、上层建筑的人要好一些,大多数人都碍于面子,讲究诚信二字,即使借钱还不上,也会时常告知,什么时候能还给你,遇到什么情况,会有个说法,这样的人你借给他钱不用担心,也不会反目成仇。
二、既然是朋友你就应该了解他,你才会借钱给他,不然你也不会借给他,如果是不了解这个人,但他为了家人救命,你帮助他,钱还不多,他过后不还,没办法反目成仇了,自己就想开点,遇到了不讲究的人,就当拿钱打水漂了,吸取经验,不了解以后不借钱。
借钱分三种情况,一种是他有钱不还耍赖,借的钱多你如果有凭证,你就起诉维护自己的钱财不受损害,要回你的钱,他不仁你也不义,都是礼尚往来。
第二种是家里由于经济紧张确实还不上,你要看什么情况,是否有老人生病,孩子上学用钱,就是善意的那种情况,你就别急于要钱给他时间,这时候他也是心烦意乱,就有可能生气反目成仇。
第三种情况是有点钱就吃喝嫖赌,不还钱,这样的人,借的少就那样别要了,愿自己没看准人,借的多了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你不要和他起正面冲突,人急眼会咬人的。
总之,借钱是好事,互相帮助,但要看准人值不值得,有些人是讲诚信的,而有些人不一定如你所愿,那就不借省去麻烦。
愿我的回答你满意。
为什么人见了利益,亲兄弟都反目
中国有一句老话:患难易,相守难。古时多少君臣在患难中肝胆相照,同甘共苦,生死相依。而能做到桃园刘关张,才会千古一传颂。
可在苦尽甘来,享受美好人生时,却有时出现了君臣反目丶兄弟相残的令人不胜唏嘘的内耗,著实令人扼腕长叹!
历史上最著名的是吴越春秋,范蠡陪伴勾践在敌营当牛做马,度过了一段悲惨岁月。后来范等助勾践灭了吴国。范蠡劝文仲一齐功成身退,范说:"越王能同患难,却不能共享乐"。结果文仲自以为功臣,不听劝告,范蠡逍遥地走了,成了太湖大富商,文仲却做了刀下鬼。
现实中,有许多兄弟姐妹常年挤在一起,共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可是在动迁后,却都想过上自由丶快乐的生活,都想拿到更大房子,在金钱丶房子的面前,竟被利益所诱惑,不惜兄弟手足情,无情翻脸,互不让步,甚至巧取豪夺,明争暗斗,演绎了一段段"患难易丶相守难"的同室操戈,甚至对薄公堂,视如仇人。
某小区,某个弟弟时常开车找兄长,只因兄长在动迁中拿了小弟的四十万钱,长期不归返。可每次过来,兄长一家人都不在。兄长已住了金屋,小弟还没着落,急需资金,可兄长贪财竟不顾小弟的苦苦哀求,玩起了捉迷藏。奈何?奈何?
楼上一离休干部走了,长子竟欲赶走小妹,惹来三姐妹三英战吕布,最后在法庭的宣判下,大哥签下了城下之盟。但从此,三姐妹很难过地视大哥如路人,令人扼腕长叹啊!
现实的利益,只顾个人和小家庭的温暖,常常会不顾及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犯颜同室操戈,尔后都不反悔,任由亲情变仇人,实在令人不堪。
无论如何,兄弟姐妹乃一母同胞,手足之情,血浓于水。有事应商量,也可由公家判定,但要对事不对人。事情总会公正地解决了,就不要再记仇了。尤其做大哥的,要有大哥样,做大姐的,要有大姐样,主动和好,毕竟都是从一个娘始里出来的手心手背啊!
历史上的王安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司马光、欧阳修、苏轼都跟他反目成仇
王安石是宋朝最具争议的历史名人。
千百年来,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有黑他的,也有夸他的。
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从他和苏洵、苏轼、苏辙的交恶过程,可窥一二。
01、王安石和苏轼的金陵之会
元丰三年 (1080年),北宋江宁府(今江苏南京)钟山脚下。
一个面色黝黑、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接待一个来自黄州(今湖北黄冈)的客人。
席间,老人兴致勃勃地问客人:“最近苏轼有没有写什么好文章?
客人笑道:“苏东坡有一次酒醉之后,一气呵成,写了一篇《成都圣像藏记》,一千多字的文章,只修改了一两个字就成稿了。
老人大喜,好奇心驱使之下,将客人带来的文章仔细阅读一遍。
老人感叹道:
“子瞻,人中龙也,然有一字未稳。”
说完,老人将苏轼原文“如人善博,日胜日负”,改为“如人善博,日胜日贫”。
一字之差,意思更为精准。
因此,当苏轼听说此事后,抚掌大笑,觉得老人改得很对,欣然采纳。
正所谓,是英雄识英雄,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大多都惺惺相惜。
因为这个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和苏轼并列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
王安石画像
此时,王安石已经罢相四年,再无东山再起的可能;苏轼也一直在被贬。
两人在政治上都不得意,算是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弟。
眨眼间,当时间来到元丰七年(1084年)正月,苏轼又被贬为汝州团练副使。
当时,苏轼特意向朝廷申请,希望自己能住在常州。
宋朝很快就批准了苏轼的请求。
四月,苏轼开始前往常州。
常州和南京离得非常近,苏轼忽然想起了隐居南京的王安石。
此念一起,难以抑制,苏轼想去拜访王安石。
可苏轼转念一想,自己和王安石素有过节,冒昧登门拜访,非做客之道。
苏轼提前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心意。
七月,王安石收到了苏轼的信,他非常高兴,派人回复,相约一见。
回信后,第二天,王安石,身着便服,骑着一头驴,主动到苏轼停舟之处,求见苏轼。
赤壁图
当苏轼得知王安石来后,激动异常,帽子都还没戴,衣服也还没换,鞋子也没穿好,跳下船来,拱手行礼道:“苏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
王安石笑道:“礼岂为我辈设哉!”
这就是大宋文坛历史上著名的金陵之会。
02、王安石与苏家的过节
众所周知,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并称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比苏洵小12岁,比苏轼大16岁,比苏辙大18岁。
但是在宋六家中,王安石成名极早,仅次于欧阳修。
欧阳修画像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首次参加进士科考试,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是唐宋八大家中进士考试名次最高的人。
(曾巩也参加了这次考试,不过名落孙山)
自古文人相轻,王安石和三苏都有过节。
王安石首先就和苏洵不对付。
苏洵文风,纵横捭阖,洋洋洒洒,而王安石堂堂正正,他非常不喜欢苏洵的文章,认为苏洵不过是“兵谋、权利、机变之言也”。
苏洵更是对王安石嗤之以鼻。
嘉佑元年(1056年)五月,欧阳修宴请开封名仕,苏洵和王安石都应邀参加这次宴会,而且两人就坐在对面。
两人就这样完成了第一次见面。
可苏洵对王安石印象极差。
王安石这人不拘小节,不修边幅,从来都不会打扮自己,蓬头垢面,满身虱子,而且非常不近人情。
他参加宴会不喜欢喝酒,谁劝也滴酒不沾,一点情面都不讲。
之前包拯有次宴请手下喝酒,王安石和司马光都参加了这次宴会。
宴会上,大家觥筹交错,喝得不亦乐乎,唯有王安石和司马光没有喝。
无论包拯怎么劝,两人都不喝。
最后,司马光架不住众人再三劝酒,勉强喝了一杯,唯有王安石滴酒不沾,说不喝就不喝。
这样的王安石真是不适合参加文人宴会。
这次也不例外。
苏洵非常看不起王安石的做派,对欧阳修说:自古以来,那些不近人情的人大多都会为祸天下。王安石将来必定大乱天下!我劝你早点跟他绝交。
王安石和苏家的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苏洵画像
嘉佑二年(1057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参加欧阳修主持的进士考试。
这次考试,苏轼、苏辙、曾巩都考中了进士。
不过,苏轼进士考试成绩是300多名,苏辙是400多名。
(苏洵并没有参加,他终身没有获得功名,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一个没有中进士的人)
这样的成绩,苏轼兄弟俩自然是不满意的。
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苏轼、苏辙在欧阳修和杨畋的推荐下,参加考试难度最大的考试制科考试。
制科考试分为秘阁试和(崇政)殿试。
成绩共分五等,第一等、第二等只是虚设,最高就是三等。
整个宋朝300多年历史,只有49个人考中。
苏轼剧照
苏轼这次制科,秘阁试由翰林学士吴奎主持、司马光、范镇等人主考;
殿试由宋仁宗亲自主持,时任王安石主考。
结果苏轼成绩是三等,苏辙是四等。
苏轼创下了宋朝制科考试空前绝后的最佳成绩。
最后苏轼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事,苏辙被授予商州军事推官。
(苏轼和苏辙考中进士后,正好母亲病逝,兄弟俩服丧丁忧,当时没有授官)
当时,王安石正好担任知制诰,负责起草、下发官员任免书。
对苏轼,王安石没有意见,对苏辙意见可大了去了。
原来,这次制科考试,苏轼写的文章是夸奖宋仁宗的,而苏辙则是痛骂宋仁宗的生活作风问题。
苏辙这种沽名卖直的套路,让王安石大为不满,违背了他的政治主张。
王安石剧照
王安石从政后,主张皇帝乾坤独断,重用值得信赖的官员,大刀阔斧的执政,其余臣子少说多做,坚决服从皇帝旨意,上下同心。
王安石最反感宋朝言官们没事找事,一味地攻击皇帝的小问题。
(有意思的是,其实王安石死对头司马光也主张皇帝乾坤独断)
苏辙这种做法正好犯了王安石的忌讳。
因此,他坚决不同意给苏辙写任命书,哪怕是宋仁宗来劝都没用。
最后宋仁宗还是让其他人起草了苏辙的任命书。
此事一出,王安石算是与苏家结下了梁子。
嘉佑八年(1063年),王安石母亲病逝。
此时王安石已经名满天下,而且谁都知道他日后必定会位极人臣,
因此,很多人都去王安石府中吊唁,尤其是那些文人,都不想放弃这个蹦人脉的忌讳。
当时苏洵也在来到,可他非但不去,后来还写了一篇《辨奸论》痛骂王安石是个大奸臣。
老实说,苏洵做得很过分,当时很多人都为王安石打抱不平,就连苏轼和苏澈也觉得苏洵这事做得不厚道。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
王安石与苏洵的恩怨就此打住,可是这肯定影响了苏轼、苏辙与王安石的交往。
03、王安石与苏轼的交锋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召王安石入京,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即将拉开帷幕。
正好这时,名士刘原父病逝。
刘原父是欧阳修、苏轼等人的好友,名重一时,而且他也和王安石极为不对付,关系很僵。
刘原父死后,苏轼写了一篇《祭刘原父》,苏轼竟然借着这篇文章痛骂王安石“大言滔天,诡论灭世”。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苏家父子都觉得王安石是个奸臣。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第二年,王安石官拜宰相),王安石变法正式开始。
王安石变法后,苏辙是铁杆的反对派。
苏轼画像
苏轼比较复杂。
变法初期,苏轼还是比较认可新法的。
“凡荆公所变更者,初时,东坡亦欲为之”。
可当新法引发一些问题后,苏轼曾多次上书指出问题。
那时候,宋神宗和王安石变法舆论压力非常大,听不进不同意见,两人直接把苏轼划入了守旧派。
据史书记载,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苏轼先后四次公开反对新法。
第一次:
熙宁二年五月,王安石变革科举制度,只经义、论策取士,诗词歌赋通通砍掉。
苏轼不同意,大嘴巴喷个不停。
此时苏轼只是殿中丞直史馆,官位比王安石差太多。
王安石将苏轼弄去开封府当推官,让他多干点实事,没事少喷。
(注:开封府推官是个很重要的职务,宋朝很多宰相都干过这个职务,王安石还是很器重苏轼的)
第二次:
这年十二月,苏轼给宋神宗上书一封,正式对新法开炮。
王安石恶心坏了,“见而深恶之”。
但他空没搭理苏轼,你不就一张嘴嘛,你喷你的,我干我的。
第三次:
熙宁三年 (1070年) 三月,大宋举行科举考试,新党吕惠卿担任主考官,苏轼担任考官,有个叫叶祖洽的考生在答卷中迎合新法。
王安石和吕惠卿想让他成为状元。
苏轼坚决不同意,骂道:
“祖洽诋祖宗以媚时君, 而魁多士,何以正风化!”
宋神宗问王安石该怎么办?
王安石这次没有客气,骂了苏轼一顿:
“轼才亦高,但所学不正,又以不得逞之故,其言遂跌荡至此。”
您别管他,苏轼就是发牢骚而已。
果然,叶祖洽被点为状元。
王安石想做什么,苏轼根本拦不住。
第四次:
熙宁四年(1071年)三月,苏轼又憋不住了,再给宋神宗上书一封,对新法大喷特喷,大骂王安石是奸臣贼子。
王安石一开始也没当回事,可苏轼又玩了把骚操作。
苏轼在主持一次考试的时候出了道题,就是皇帝和宰相要不要独断专行?
苏轼历史好啊,举了历史上几个独断专行的例子。
晋武帝灭吴统一天下,苻坚伐晋身死国灭亡;齐桓公重用管仲成为霸主, 燕王哙宠信子之险些亡国。
呃,苏轼其实就是借古讽今,大大咧咧地问,宋神宗和王安石是哪种。
王安石终于火了,直接将苏轼贬到了杭州。
通过这四次交锋,可以看出,王安石其实并没有把苏轼当回事。
两人权力和地位相差太大了,王安石一动真格,苏轼就被收拾得很惨。
04、王安石与苏轼冰释前嫌
可惜,王安石变法遭到全天下人的反对。
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王安石被宋神宗罢免宰相之位,遭遇重大打击。
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再次担任宰相。
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又一次被罢相。
从此,王安石再也没有起来过,被迫在南京养老。
这一次,王安石退得很彻底,一心在钟山隐居,坚决不过问朝堂任何事情。
王安石唯一一次利用自己前宰相身份发挥作用,就是救苏轼。
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著名的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拿下。
八月十八日,苏轼被关进了御史台监狱。
因为苏轼被人举报写诗讽刺宋神宗,欺君犯上。
很多人以为,宋朝不杀士大夫。
实际上,宋朝从来都没有这条法律。
当时,御史台给苏轼拟订的处罚结果就是砍头。
当时,很多人都出面救苏轼,也有很多人希望王安石能搭把手。
关键时刻,王安石非但没有报复苏轼,而且还给宋神宗写了封信。
王安石说:
“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最终,在王安石等人营救下,苏轼没有被杀,只是被贬。
王安石和苏轼关系,有所缓和。
然后,当王安石隐居钟山八年后,金陵之会出现。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这次相会,两人共游钟山,只谈琴棋书画,佛道文章,不谈朝政大事,相处非常愉快。
王安石甚至劝苏轼就在钟山住下来,和他一起做伴。
苏轼写诗回答道,我早就想和你做邻居了。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最终,由于种种原因,这年八月,苏轼还是离开了南京。
临行前,王安石写了四首赠别诗送给苏轼,并且对身边夸奖苏轼道:
“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王安石对苏轼的欣赏和赞美,溢于言表。
王安石对苏轼的欣赏和赞美,溢于言表。
可以说,王安石对苏轼做到了问心无愧,他没有半点对不起苏轼。
宋哲宗元祐元年四月初六日(1086年5月21日),
由于新法被司马光和高太后悉数尽废,王安石悲愤不已,吐血而亡。
尘归尘,土归土,王安石在生命的最后,与苏轼冰释前嫌。
然而,王安石怎么也想不到苏轼会对他做什么。
05、王安石和苏轼终成敌人
王安石死后,北宋朝廷按惯例要给王安石写篇制文,总结王安石的一生。
此时,旧党当政,王安石被全盘否定。
而写下为王安石写制文的正是苏轼。
苏轼的文章写的是真好。
王安石好的地方,他避重就轻,轻描淡写;王安石不好的地方大书特书,浓墨重彩的写。
整篇制文,基本否定了王安石,将王安石骂得够呛。
元祐三年 (1088年) 十二月,新党发起反击,请求让王安石配享宋神宗。
旧党知道,新党这是要反扑。
苏轼当时就是旧党领袖之一,旧党在司马光死后分为三派洛党、蜀党、朔党。
苏轼、苏辙就是蜀党领袖,苏轼又上书两封,将王安石骂了个狗血淋头。
苏轼彻底将王安石打成了奸臣,两人在政治上格格不入。
四年前,苏轼还在感叹,“从公已觉十年迟”。
四年前,苏轼却摆出了一副与奸臣王安石势不两立的模样。
政治,真就是玩变脸呗?
说来也是有趣,洛党、蜀党、朔党三党除了共同反对新党,内部矛盾重重,互相打压排挤。
旧党执政后,新法尽废,苏轼又觉得新法有可取之处,反对尽废新法。
结果苏轼再次被贬。
苏轼弄了个里外不是人,新党对他恨之入骨;旧党也很厌恶他。
但是有一点,苏轼和王安石成为了对立的两面。
苏轼剧照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病逝。
苏轼和王安石的恩怨纠葛并没有结束。
每次宋朝要重用新法时,必定会抬高王安石时,贬低苏轼;
而要打击新法时,又抬高苏轼,贬低王安石。
宋朝灭亡后,元明清三代,基本都是尊苏贬王。
甚至在一些苏轼的故事中,王安石都是大反派。比如元朝杂剧《苏子瞻醉写赤壁赋》、《苏子瞻风雪贬黄州》、《花间四友东坡梦》;明朝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拗相公饮恨半山堂”;《醒世恒言》中的“苏小妹三难新郎”,王安石都是苏轼的死对头,大反派。
事实上,真实历史上的王安石和苏轼却不是像后世文人所写的水火不容。
结语、
行文至此,食堂觉得王安石和苏轼的金陵之会,实在是太温馨了。
可金陵之会被所有人给遗忘了,包括苏轼自己。
因为一旦人和人的交往掺杂了政治,往往都无法保持纯洁温馨。
在农村为什么在我们父辈这代的兄弟里很多都会反目成仇
我们父辈反目成仇的有很多,我的父亲是兄弟四个人,我是亲眼看到我的三伯和大伯如何反目成仇的。
我小的时候大伯和三伯家的关系还是很好的,一切都要从相亲开始,那个时候刚开始出去打工,在外面找对象的少,我三妈《我们哪里把父亲的嫂子都叫妈》把她的外甥介绍给了我大伯的女儿,我的姐姐,那个时候我还小感觉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很好,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众说纷云)外人实在是无法判断里面的真实原因。两家的矛盾终于在有一年的大年除夕的那一天爆发了。两家人吵的那个凶啊,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到亲人就这样吵的老死不相往来。这件事给我的童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直接导致我出了父母都不敢相信任何人了。
还有就起我感觉那个时代物质匮乏,人们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吵的不可开胶。很多的邻居关系都不好。我小的时候看到最多的就是邻里之间的吵架,但是现在好了,生活水平都提上去了,感觉不管是邻里还是亲戚关系都好了很多。
活着就是要好好的活着,不能因为一些小事去伤害,我们这一代亲人不多了。没有我们父辈哪样兄弟姐妹多。伤害一个就少一个。
悟空原创,不足谢指教!
兄弟间是怎么反目成仇的为什么
感谢邀请,还不是为了钱,一个钱字就会反目成仇!你的为什么太多了,一时半会儿解释不通吖!
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时间长了,为什么双方会反感甚至反目成仇呢
有句话说得对,相识容易,相处难。这种感觉我是深有体会的。记得是刚进厂的时候,那时没什么钱,就和工友合租了一间房,想想两个人各分摊一半的房租和水电,刚开始一两个月没什么问题,大家也租得开心。可是相处久了之后,问题来了,他每天下班回去后不煮饭,就在那里玩手机,而我每天既要去买菜,煮饭。这样我就开始对他有反感了,心想我这么累为的是哪个?然后可能他有感觉到我对他有反感吧,就开始改了他的习惯,下班后就帮着煮饭,我对他的态度也没有那么反感了,可是相处久了始终是有问题出来的,这可能也是每个人的习惯和多年的生活方式不同而起的冲突吧,还有饮食方面也有着很大差异,总的来说:个人的利益,生活的习惯是很难相处的。就算是两夫妻也是一样,你吃得咸些,她吃得淡些,你爱吃辣的,她不喜欢吃辣的。所以相处下来就会有反感,甚至反目成仇。我觉得大家都多一份理解,多一点包容,多点站在对方的立场想想,这样相处起来可能会轻松快乐一点。毕竟每个人都有缺点,或多或少,所以相处的时候不要计较太多这样会更好点。
你们有没有遭到兄弟算计房产,反目成仇的事
谢邀:山东老家有房产,但己经被人处理了。尽管现在回老家没有自己的房产可住,但是并没有因此而反目成仇。
我现在的一切都是靠自己奋斗取得的幸福快乐。
在金钱上、在财产上我只替别人考虑,有些人为了钱反目成仇,这不属于常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