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蜀汉为何后继无人,人才凋零
第一,人才储备少
刘备一直是三家中最缺人才的,在徐庶之前,文只有糜竺、简雍、孙乾,武不过关张赵和陈到。没有根据地就不能指望天下豪杰愿意抛家舍业地陪着你东奔西跑,卖命更是不可能的了。刘备真正手里有了人才,那还是拿下大半个荆州以后,许多荆州人才纷纷投靠。但数量有限,质量不足。刘备掌控荆州时间终究还是短,他不可能大力提拔大量荆州人士,只能是优中选优,挑选出如黄忠、魏延、马良、蒋琬等人进行储备和重用。
但是,很可惜的是,在人才储备不足的前提下,刘备集团自庞统落凤坡殒命,到马超抑郁而亡,短短7年时间,关黄张马先后身死,庞统法正马良相继去世。顶级的文武几乎折损殆尽。而人才的培养,一是需要时间,二是需要资源。迅速的人才凋敝,让蜀汉难以迅速补足,同时缺乏高质量人才的言传身教,对于培养下一代人才增加了难度。
第二、人口基数小
三国时期,蜀汉是人口最少的一国。刘禅投降的时候,蜀汉只有94万人口,其中10万兵,4万官吏。80万劳动百姓要养活14万军兵官,压力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哪有什么余力去习文练武?况且,习文还可以靠天赋、靠勤奋,练武是要花钱的啊。所谓“穷文富武”,饭都吃不饱,难不成天天把孩子送到深山老林里去和老虎狗熊搏斗锻炼武力吗?
到了后期,老百姓对蜀汉政权也没那个感情了。诸葛亮时期,还可以依靠孔明先生的以身作则、严明法纪和高超的理国能力最大限度保证国力不弱、百姓愿意为之贡献。后期谁有这份担当?上有需求但下有怨言,那就只好我只管解决肚子问题,你人不人才与我何干?刘备一生讲究仁义,从不失民心,才会名扬四海,到哪儿都有人接纳、尊重。人才尚且不足。蜀汉后期哪来的民心所向?
第三、内部矛盾大
纵观整个三国历史,人才的最大输出还是依赖世家大族。而于蜀汉而言,则是益州本土的世家大族。但是,刘焉父子执政的时候,益州集团就只能屈居于刘焉旧部。刘备集团来了以后更惨,不仅得看刘焉旧部的脸色,更得仰刘备旧部的鼻息。诸葛亮北伐,出兵、出粮、出钱的都是这些本地大族,但是仕途上却牢牢被刘备、刘焉旧部把控。你说这些家族怎么可能甘心贡献呢?不牵制都算人家的情分。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贡献了人才,诸葛亮会重用吗?
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都是荆襄人士,陈祗虽是太尉许靖的外孙,但家是汝南的,最多算半个益州人。镇北大将军王平是降将,大将军姜维是魏国叛国来的,夏侯霸更是敌国高级叛将。整个蜀汉顶层的人物都不是益州本土人,足可见益州人被压抑到了什么程度。人才,那是留给蜀汉败亡以后,蜀人治蜀时才要提供的。哪里轮得到刘禅?
该如何应对企业“青黄不接”的问题
应对青黄不接这个问题,先要从了解企业自身开始,只有去了解企业需要什么,将怎么走下去,走到哪啦,现在具备什么,有什么,什么有疑问,等等。再去就所问的问题进行汇总按先急后缓排出来,然后一个一个问题去找答案找方法。这样防患于未然。虽然不是良药,但思路应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