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曹操设置“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挖坟盗墓,以充军资可信吗
这一说法未必可信。这一说法的原始出处,是袁绍命陈琳所写的《为袁绍檄豫州文》:
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而在《水经注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操引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水经注疏》里所说的梁孝王指的是刘武,刘武是汉文帝的次子,汉景帝的同母兄弟,所处时代正是文景之治西汉最繁荣的时代,所以墓葬丰厚,说“收金宝数万斤”是完全可能的。
不过陈琳毕竟是奉命写檄文攻击曹操,所写内容是否可靠并不好说。而且《三国志》里对此也并无相应记载,倒是写了董卓在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时,在洛阳“悉发掘陵墓”。如果曹操真的“所过隳突,无骸不露”,那么肯定在其他文献里也有一定记载,然而现在却很少看到。
而且即使曹操真的需要靠盗墓补贴军用,那么也不会光明正大的任命什么发丘中郎将这类官职,直接派人去挖就是了。董卓这么干的时候,也没有任命什么摸金校尉。至于说曹操亲临现场,带人盗墓,那就更有些耸人听闻了。好歹他也是一方诸侯,日常事务繁忙,这种事派手下去也差不多了。
所以曹操设置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专职盗墓一事虽有记载,但是资料有偏颇之处,不足以完全采信,还有待更多史料来验证。
曹操为什么要杀掉德高望重的名士崔琰
原因:
1、曹操在得到冀州后,当着很多宾客的面对崔琰说了这样一番话:
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
这话的意思很简单,也没有多少特殊的含义,但是崔琰的回答不但使得曹操“改容谢之”,而且把在场的宾客吓的“皆伏失色”:
今天下分崩,九州岛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
这话被后来的元人胡三省注意到了。胡三省还特别提到:
此(曹)操之所以重崔琰,而亦不能不害崔琰也。
按照胡三省的说法,从这一刻开始,曹操就开始同崔琰心生芥蒂,为以后的崔琰被杀埋下了伏笔。
2、崔琰被杀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介入了曹家的立世子的权位之争。
拓展:
崔琰(163-216年),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东汉末年名士,司空崔林的从兄,曹操帐下谋士。崔琰相貌俊美,很有威望,曹操对他也很敬畏。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崔琰在给杨训的书信中写道“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曹操认为此句有不逊之意,因而将崔琰下狱,不久崔琰即被曹操赐死。
传统道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传统道德说具体点就是中华传统道德,是以人为本的道德。第一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格尊严;第二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以下几点:
a.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尽忠报国、一心为公”已成为人民尊崇的道德要求。是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是中国自古以来爱国思想的基石。
b.推崇仁爱原则,强调“推己及人”、人际关系和谐。普及“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思想,强调人和与和谐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c.重视人伦关系,提倡人伦价值。“家和万事兴”倡导对父母不但要孝顺还要尊敬。
d.追求精神境界,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道德教育培养人的品德,学习怎样做人总是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哲学相联系,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生态度共同发展。从古到今都是自儿童起就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e.修养践履,注重知行合一。强调“为仁由己”的道德主观能动性。推崇“慎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