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古代对年龄的称呼
垂髫:3、4岁至8、9的儿童,束发:指15岁,弱冠:指20岁,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知命(半百):指50岁,花甲(耳顺):指60岁,古稀:指70岁,耄耋:指80-90岁,期颐:百岁。
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弱冠之年是多少岁,而立之年
谢谢悟空邀请。
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弱冠之年是20岁,而立之年是指30岁。
古人二十四岁怎么表示
二十四岁古代说:花信之年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成人称谓:
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
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
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
扩展资料:
女子其他年龄段称谓: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我们可以想象人一生成长的过程,最开始的阶段出生三天的时候叫汤饼之期,因为此时古人在孩子出生三日的时候请亲友吃汤饼。1岁以下的婴儿统称“襁褓”,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一周岁以下的婴儿经常是用被子包起来的,这就是襁褓名称的由来。
古人称2——3岁的儿童叫孩提,因为这个时候的儿童比较小,大人可以很轻松地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对于古人非常重视自己的头发,所以头发是不会轻易减掉的,在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头发自然下垂的阶段,叫作垂髫,这是指3、4岁到7、8岁之间。
孩童长大七八岁该换牙了,这个阶段叫作始龀,具体来讲,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所以始龀就成了七八岁孩童的代名词。随着年龄的增长,头发过长需要扎两个角,这个状态叫作总角,总角是指8、9岁到13、14岁的孩童。
另外对于13、14岁的少女有一个称谓叫作豆蔻,像成语豆蔻年华说的就是13、14岁的少女。等长到15岁,男子需要把头发束发为髻,所以男子15岁叫做束发。古人认为女子15岁象征着成年,可以结婚了,此时将头发用发簪盘起来,这个状态叫及笄。
古人认为男子20岁象征着成年,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所以男子20岁叫弱冠或加冠。三十为而立之年,古人认为30岁后就要有自己的学术体系了,有自己的威望了,所以这里的“立”是指“立德、立言、立身”。
四十为不惑之年,因为人到四十岁,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有完全的了解所以不会感到困惑。 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六十知耳顺,指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七十古来稀,古稀,原有古来稀少,古人寿命比现代人相比要短,所以七十岁以上的人已经很少了,所以古稀之年是指七十岁。最后知道一下八九十岁是耄耋之年。
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
年龄由大到小顺序为: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鲐背之年——90岁
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杖朝之年——8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不惑之年——40岁
而立之年——30岁
弱冠——20岁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襁褓——不满周岁
常见的称谓:
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丱’)。
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垂髫:亦作“垂龆 ”。指儿童或童年。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关于古代年龄的称谓
垂髫3、4岁至8、9岁的儿童,束发指15岁,弱冠指20岁,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知命(半百)指50岁,花甲(耳顺)指60岁,古稀指70岁,耄耋指80一90岁,期颐指百岁
古代对不同年龄的称谓,今天的我们都知道吗
做一道关于年龄的题,考考大家数学好不好:
“花甲重逢,又增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岁春秋。”
这是一副写老人过寿的对联,猜猜这位老人多大了呀?我先不说答案,您算一算。
这里面涉及到了古代对年龄的称谓,如果您知道古代对不同年龄的称谓,答案就会马上出来,不是吗?试试看。
下面开始计算:花甲=60岁,重逢就是过了两次花甲,所以要乘以2,这样就是60x2=120;到此还没有完,后面还有‘三七岁月’呢,三七就是21(古人爱用乘法口诀计算年龄,如二八年华指的就是16岁),怎么样,答案出来了吧——上联答案是“60x2+21=141岁”。
下联呢?接着算:古稀是70岁,“人到七十古来稀嘛”,双庆又要乘以2,“更多一岁春秋”是再加1,所以下联是“70 x2+1=141岁”。怎么样,对上联进行了验证。是不是特有意思?!
这道对联题里就是用的古代对不同年龄的称谓,古代的称谓也是很有意思的。如一岁以下的小孩,叫“襁褓”,这个词的意思是包裹婴儿的被褥,多形象。大一点以后叫“垂髫”,即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为岁数还小,揪住头发扎起来会很痛的。这些估计大家都知道,孔老夫子不是说过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古代对不同年龄的称谓,今天的我们都要知道呀,您说是不是?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
总角:代指童年
垂髫:也指童年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豆蔻:指少女
弱冠:二十岁男人
花甲,古稀,代表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