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自己从来不发朋友圈,也不看朋友圈的人,都是什么心理属于哪类人
- 在国际上,有哪些较为知名的中国籍经济学家
- 我国殿堂级的经济学家都有谁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
- 中国有哪些知名的经济学家啊
- 网上有牛人,吴晓波,水木然,大家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 当今最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是谁
- 怎么评价经济学家张五常
自己从来不发朋友圈,也不看朋友圈的人,都是什么心理属于哪类人
朋友圈刚刚兴起的时候,出于新鲜,大家觉得,多少年的老同学老朋友见面了,所以都在群里,各个群都是热闹非凡。
随着新鲜劲儿过去。昔日的朋友圈越来越冷清了下来。 说话的人越来越少了,甚至还出现了上面所说的这种人从来不在朋友圈里说话,但是他们也不愿意退出朋友圈。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我估计
1,觉得朋友圈是块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毕竟是有这层同学关系或者老朋友关系在里面。当初大家的这份情意聚来了,现在呢?学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但是也没有勇气和这些人告别,因为退出朋友圈就相当于和这些老同学老朋友做了告别一样,所以他没得说,但是也不退出朋友圈 。
2,朋友圈发言有许多顾忌 。这个情况我自己就遇到过。有一个老同学,给我发了一条我忘了是什么样的信息,当时我就看了一下,也没觉得怎么样,好像是个什么人关于什么知识的信息?紧接着,又补发了另外一条信息,说这条信息,不要发到朋友圈,因为这样某某会看见。知道咱们两个也在联系,不好。
说得我一头雾水,发个信息还要顾忌这个顾忌那了,还有朋友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就太复杂了。有顾忌了,也就不再发朋友圈了。
3,觉得朋友圈没有什么意思,无话可说。
等你同学和朋友之间,很早的友情叙述完了以后,由于大家彼此,并不十分了解了,共同语言,并不很多,所以觉得没有意思,退出又怕得罪人,所以一直呆在那里也并不发言。
还有的是,看到那些经常晒幸福的人,心里并不觉得舒服 。
现在发朋友圈的人越来越少了。不知会不会消失,也许吧 。
我是宁老师,专注幼儿和青少年教育,欢迎关注
在国际上,有哪些较为知名的中国籍经济学家
中国可能是唯一一个作为发展中国家却让经济学成为显学的的大国,毕竟经济学属于文科类别从而不像理工科那样会带给社会即刻看得见的收益。但60%以上的高等院校,甚至包括理工类院校都开设了经济类专业。
由于现在的主流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这门学说是西方人创立的,包括亚当斯密、马歇尔、凯尔斯、弗里德曼都是重要人物。我们中国人很晚才接触这门学说,最早介绍西方经济学的书籍是严复翻译并于1902出版的《国富论》(严复翻译的书名叫《原富》),比英文版出版时间1776年晚了126年。
走在别人之后,我们自然学不过人家。就像全球有很多人研究儒家思想,但西方人能研究过中国人吗?自1969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有60余人获得该奖励,但无一人是中国人,也没有华人,甚至黄种人都没有。
要论国际上知名的中国经济学家,那必定他们留过洋,在西方高校中学习过经济学专业或者课程。如果是土鳖,又没有在西方知名的经济学期刊发表论文(如《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杂志》等),那么国际知名度肯定不高。
以下几位中国籍在全球经济学界的知名度还不错。
1.张五常,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以《 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1969年以名为《佃农理论——引证于中国的农业及台湾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论文轰动西方经济学界,该论文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张五常曾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是第一位获此职位的美国本土之外的学者。
2.林毅夫,是世界银行历史上首位中国籍的首席经济学家,2008年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师兼主管发展经济学的资深副行长。林毅夫2007年获邀成为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主讲人,这是在世界顶级经济学讲坛中六十年来首次邀请中国学者主讲。始于1946年的马歇尔讲座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奠基者艾尔弗雷德·马歇尔的名字命名。该讲座每年从全世界著名的经济学者中挑选出一位担任主讲人,其中有十几位曾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
3.张培刚(1913-2011年),发展经济学创始人,被誉为“发展经济学之父”。发展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规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经济学。1945年作为哈佛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完成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被公认是发展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张培刚被全世界公认为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1982年,世界银行的经济专家钱纳里来华讲学时说:“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是你们中国人,是张培刚先生。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农业与工业化》曾获1946~1947年度哈佛大学经济专业最佳论文奖和“威尔士奖金”,并于1949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版,1951年在墨西哥出版西班牙文版,1984年修订后出版中文版。也就是说,该论文的中文版出版比英文版晚了近40年。
我国殿堂级的经济学家都有谁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
我国所谓殿堂级经济学家来源分两类:一是体系成长体制打造,二是个人成长的海外侨归。正常国内教育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经济学家追求严谨求证观点中庸的凯恩斯主义,海外教育培养成长起来归国华侨偏向西方自由市场经济主义,个体意识较强,观点犀利。
具体一些人的话可以夏斌、连平、马骏、盛松成、郎咸平等还是比较活跃的,诸如林毅夫、吴敬琏、茅于轼、厉以宁等渐渐发声很少,不为大众媒体说熟知。
整体来说仅仅就经济观点认识来看,我比较喜欢郎咸平,郎咸平观点偏奇,他能为大众展示不同的思维角度。
整体大部分经济学家可能仅仅就是经济学家,论述的基本逻辑就是结合统计数据评估宏观事态、辨析要素逻辑、辅以制式语言、结合严谨表述、最后形成基本的不确定的观点。一百个经济学家的观点只有一个理论基础就是中国特色凯恩斯主义。所以中国经济学家是很好的财经知识的宣传者让普通老百姓也具有宏观经济判断能力,但不是经济发展理论指引的先驱。
提到科学预见、量化经济、理论创新,中国经济届基本是0,大部分是接着别人嚼过东西仔细的来回的咂么希望领会出别样的味道。最为蛋疼的就是所谓的经济学博士对一个大家熟知的常理来回论证,以显示自己对经济学知识的博大储备以及对死板的论文套路的精通。
大道至简,经济学最有价值的的就是对本质的阐述以及对数据的精确统计和高深计算。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的我们目前很难出经济学大师。
中国有哪些知名的经济学家啊
中国至名的自然科学家为数还不是很多。而所谓的经济学家可谓林林总总,枚不胜数。
老一代的有孙冶方、厉以宁、吴敬连等人。年轻一代的后起之秀有张维迎、林毅夫、叶檀还有香港人郎显平、张五常等等。
这些经济学家,可谓穷其一生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对解决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向高层建言献策,诸如股份制、民营经济、劳动合同制等等。
这其中以厉以宁的股份制可谓影响最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媒体曾称“厉股份”,也就是说厉以宁高调倡导股份制经济,大有“一股就灵“,企业改革只要股份制了,就可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就可以盘活企业的各种资源。后来的实践证明,股份制并非搞活企业的灵丹妙药。
还有吴敬连的私有化经济理论。吴可以说竭尽全力吹捧私有化、民营经济,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他的理论可以说在中国的某些领域、某些方面是适应的。但从宏观方面若不加限制,必将严重冲击公有制经济基础。
中国的经济学家,大多套用西方的经济理论来改造中国的经济,往往是水土不服,难以成为指导经济发展的方法和方向。(2019/09/11)
网上有牛人,吴晓波,水木然,大家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俩人都是财经达人。可是一个是60后的,一个是80后的。
所以在做事风格和涉足领域等方面差别很大。
当今最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是谁
是伟大毛泽东!他老人家在制定政策时关于国民经济有很多指示与论述。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以农出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等都是针对经济的重要批示。
怎么评价经济学家张五常
本来这个问题我不太敢回答,毕竟自己只是个普通的经济学爱好者,不够专业,对张五常先生的了解也仅限于向松祚老师的著作《张五常经济学》以及张五常先生的大作《经济解释》。但是看了几个答案,觉得其他答主的回答有失偏颇,不够全面,于是斗胆说说我的看法。
有人说,读书的最大价值在于读者可以穿越时空限制和古往今来最伟大最睿智的灵魂进行深刻的对话,笔者深以为然。引申开来,我以为要想真正了解一位学者的水平,感受其人格魅力,道听途说再多的花边新闻都不如好好读一读这位学者的代表作。张五常先生前半生师从经济学大师阿尔坎,和大师科斯也是忘年之交,被科斯誉为“最懂我的人”,在西方经济学圈子发表的传世佳作不胜枚举,当年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发表后好评如潮,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时至今日还被圈内人士奉为经典。但是要深入了解张五常先生的思想,还是要仔细研读《经济解释》这部凝聚了老人家毕生功力的大作。
《经济解释》这部专著,总结了张五常先生一生的经济思想精华。所谓大道至简,老人家通篇都在论述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核心只一条:需求曲线永远向右下方倾斜。但经过专门的训练和深刻的掌握,只要熟练于各种边界条件的变化(比如信息费用,比如交易成本),需求定律竟然能解释近乎一切经济现象!全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经济学核心理论的强大解释能力,体现出张五常先生求真求实,不拘泥于象牙塔,“喜欢到街头巷尾的真实市场里探寻经济学规律”的精神。反正我个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深深为老人家的智慧和求真所折服,完全没看出来哪里来的“狂傲”。书中倒是有一些老人家对经济学圈子怪现象的嘲讽,如果有人把这叫做狂傲,多半是被戳中了某些痛处吧,我个人倒是非常欣赏这种学者的耿直。
至于有人说为啥不争个诺贝尔奖,我的看法是。如果一位学者做学问的目的是为了某个奖,那么他注定是个二流学者,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优秀学者当初搞学问可不是为了什么奖,而是来源于接近真理的那种孩子般的快乐,这也正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的(如果有些人把这叫做狂傲,我也无语了)。另外,张五常先生早年回港后,更关注大陆的经济现象,主要著作均为中文写作,包括倾注其后半生心血的《经济解释》。这虽然给广大华人学子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礼物,但也变相削弱了其在西方的影响力。也许有一天其英文译本面试后,会让国际经济学圈子重新审视张五常先生的学术地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