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螟蛉之子刘封

螟蛉之子刘封(刘备为什么不立刘封为太子继承蜀汉的大业)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2 18:22:54 浏览7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刘备为什么不立刘封为太子继承蜀汉的大业

刘封与刘备同姓,是刘备收的义子。义子毕竟不是亲子,封建社会的家天下是不会传给义子的,也就是说,刘备是不会册立刘封为太子然后继承蜀汉大统的。

刘封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错就错在当了刘备的义子,一生受制于忠孝,被刘备利用。刘封作为刘备的义子,出于忠孝,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攻城掠地,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他并没有得到刘备的多少肯定,不仅如此,刘备最后还找了个理由把他除掉了。

刘备杀刘封的理由是,刘封见死不救,致使关羽兵败被杀。其实这不是理由。刘封为什么不去救援关羽呢?一是刘封在上庸,关羽在荆州,因为两地相距太远,来不及救援关羽;二是刘封兵力不足,即使去救援关羽,其胜算也不大;三是刘封守地政局不稳,如果此时分兵去救援关羽,一旦守地突生叛乱,将无力应对。基于上述原因,刘封是不能去救援关羽的。事实上,刘封的决策是正确的。因此,刘备杀他是错误的,是另有图谋的。

刘备杀刘封是借题发挥,他是考虑到自己老了,即将西去,在西去后担心刘禅驾驭不了刘封,乃至失掉江山,所以,在他西去前必须把刘封除掉。但他要除掉刘封,也得找个理由。在关羽失掉荆州被杀后,刘备终于找到了除掉刘封的理由,便以对关羽见死不救的罪名把他除掉了。

刘封作为刘备的义子,肯定风光过一段,但最终的结局是令人叹息的,所以,给主公当义子是不祥的事。

(图片取于网络)

刘备以仁德走天下,胸怀天下,为何有人说其义子刘封在他眼里非死不可

我看的《三国演义》里面是刘封见死不救,导致关羽被杀,刘备无法原谅刘封的这种行为,才导致他被杀。

为什么刘封能拿下上庸,诸葛亮和姜维却拿不下上庸

汉末三国时期,上庸的地位、特点发生过数次变化。

因此,蜀汉对上庸的态度,作出过数次调整。

前刘备时代:被遗忘的角落

刘备的势力到来前,上庸一度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汉末乱世开始后,申耽、申仪在此聚众数千家,形成独立王国。

依照东汉的行政划分,上庸等地是益州汉中郡下面的县。

然而,刘焉、张鲁等“上级部门”都不愿经营上庸,只让申家兄贵在那里“自治”。

此后,曹操平张鲁,得汉中。

曹操倒是作出了调整,将上庸、西城、房陵三县升级为郡(并称为东三郡),并转由曹占荆州管辖。

然而,调整是调整了,曹操依然没有经营东三郡,依然让申家兄弟在当地“自治”。

显然,很长时间内,上庸等地被“遗忘”了。

之所以如此,是由该地的特点决定的。

东三郡,就在今天的神农架!

此地山岭多,交通不便,古代的开发程度一直不高,常常是古代贵族的流放之地。

群雄割据时期,各方的力量都不足,其首先任务是获取更多的人口、经济资源。

因此,人口不多、经济条件恶劣,直接统治成本高昂的东三郡,自然也就成了“被遗忘之地”。

战略重点之地

到刘备夺取汉中后,上庸等地迅速由被遗忘之地变成了战略重地!

当时,刘备以《隆中对》为战略纲领。即:从益州、荆州,分道北伐。

然而,尽管荆州、益州在地图上挨着,但由于山脉阻隔,道路不便。

能将荆州、益州联系在一起的,南边是三峡,以宜都为中心,北边就是东三郡了。

上庸等东三郡,是汉中与荆州的连接处,也是宜都等三峡地区的北面屏障。

上庸等地在手,则汉中前线与荆州前线在军事上连成一片,可相互支持;而如果上庸有失,曹军可能直接威胁三峡,将刘备的荆、益二州切断!

因此,在刘备取汉中后,上庸等东三郡成了必取之地!

刘备视上庸等地为必取之地,而曹操仍“遗忘东三郡”。

因此,刘封、孟达进军,只需威服割据当地的申家兄弟,即可成事!

申家兄弟本就实力不足,加之刘备厚待,甚至保留其在东三郡的实力,他们自然就不死抗到底了!

如此,刘备夺取了东三郡。

应该说,一段时间内,刘备夺取东三郡,对大局产生了相当影响。

比如,曹占荆州,将中心由襄阳北撤到了宛。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关羽强盛”,另一方面,则是自东三郡出发,可以直接威胁南阳盆地,切断襄樊后路。

此后,关羽攻襄樊,又“连呼”刘封、孟达。虽然刘、孟没有出兵,但这也说明:刘备兵虽多,但当关羽需要时,也就只有上庸之军能指望一下了···

可以说,当“关羽强盛”时,上庸确实是《隆中对》推进的重要之地,为北伐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然而,一切随着关羽失荆州而变化了。

难守之地

关羽败亡后,刘备集团彻底退出了荆州。

如此,原本连接荆益的上庸等地,变成了孤零零的前沿之地。

而且,当时,刘备只在汉中留下少量兵力,由魏延把守,自率主力驻于西川。

因此,刘备主力与上庸的距离十分遥远,很难救应。相反,上庸等地距离曹操重镇襄阳、宛都十分接近。

上庸等地虽然地势险要,但其险尚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道路难行,但也不算是“天堑”,难以独自抵挡敌人的进攻。

因此,曹丕的荆州新任主将夏侯尚表示:刘备离上庸很远,我们只要“奇兵潜行”,不要拖拉,“则独克之势也”,取下上庸没有什么悬念!

于是,在“带路党”孟达的支持下,夏侯尚、徐晃等人击败刘封,夺取了上庸。

整个过程,刘备几乎来不及有任何反应!

上庸等地失守,汉中东部的屏障丢失了。

然而,由于地势险要,守汉中魏延只需调整少许兵力,即可防范东面威胁。

因此,于蜀汉而言,上庸即使拿下也守不住,即使守不住也不妨大局。

这就决定了蜀汉对取上庸的态度不可能十分积极。

难争之地

228年,诸葛亮引军到汉中,准备北伐;同时,孟达也暗中与诸葛亮联系,讨论带上庸归蜀的事情。

两件事情凑到一块,使上庸再次成为“热点”。

然而,这个“热点”持续的时间很短。

就在孟达还在与诸葛亮“眉目传情”时,司马懿一波风驰电掣的进军,消灭了孟达。

许多朋友在讨论诸葛亮是不是出于什么私心要除掉孟达···其实,司马懿风驰电掣,8天就抵达上庸,随机封锁上庸与外界联系!

这个效率再次表明:即便是一起争夺,魏国荆州军团也有绝对的把握先抵达战地,掌握战场主动权!

对进攻的意义不大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再次把目光投向上庸。

蒋琬认为,诸葛亮北伐屡屡无功,都是因为秦岭难以逾越,后勤补给困难,不如顺着沔水东下,取上庸,然后再攻襄樊等处。

然而,此计未及实施,众人就觉得太不靠谱:如不克捷,还路甚难。

于是,后主让费祎、姜维前去劝阻,蒋琬被迫放弃了这一方略。

看来,蒋琬常年在丞相府担任留府长史,缺乏军事经验,而稍有军事经验者都知道这个想法不靠谱。

首先,自汉中到上庸,这段路山路崎岖,水流湍急。因此,过去容易,“还路甚难”。

当初刘封之所以能顺利从汉中进取上庸,是因为宜都、南郡尚在关羽之手,而孟达又先期攻占了重要港口房陵港。刘封进退皆有接应,自然从容自若。

如今,东面没有接应,贸然前去,一旦不利,“还路甚难”,就有覆灭的危险。

当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也存在风险高的问题,但一旦成功,人家好歹能搞下长安。

如今,冒这么大的险,就为了搞个上庸等东三郡,实在不值得。

而且,即便夺得东三郡,要改变北伐路线,让擅长山地作战的蜀军继续东出,到江汉平原、南阳盆地与曹魏野战,也是自杀行为。

因此,蜀汉群臣都认识到:夺上庸难,即便夺得,意义也不大。

蜀汉的总体北伐战略

蜀汉对上庸的兴趣,与其总体北伐战略息息相关。

当刘备以《隆中对》为总战略时,上庸是连接荆、益的纽带,其意义自然很大。

关羽败亡后,再出荆益二州北伐已不现实,蜀汉当然要调整北伐方略。

自诸葛亮起,就以“断关陇之臂”、“割据陇右”为方略。

曹魏的中心在中原,中军长期驻扎洛阳,陇右是其薄弱环节。

“断陇右之臂”的作战,主要在陇山,利于发挥蜀军山地作战的优势。

一旦成功,陇山足以保卫胜利果实,而陇右之麦足以为军粮,陇右之良马羌人,足以提供强大的骑兵力量。

相比之下,上庸方向的意义就非常小了。

上庸领近宛城,距离曹魏的统治中心很近,曹魏可以随时调拨大军来战。

上庸东出,在南阳盆地、江汉平原,蜀军都不是魏国步骑的对手。

而上庸贫瘠,也无法单独成为北伐基地。

因此,诸葛亮、姜维,将陇右为北伐重点,对上庸兴趣不大。

诸葛亮、姜维对上庸等东三郡,连打都没有兴趣去打,又谈何打不打得下呢?

关羽败走麦城,刘封为何敢见死不救难道真的就单凭孟达几句话吗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牵涉到许多层面的关系。

豹眼认为,人生最难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政治漩涡中的人。不仅要考虑情感,还须考虑利益,更得要有政治立场。而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处事的方式。这一切纠合在一起,共同决定着对一件事的价值取向。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到,曹操占据了天时,孙权占据了地利,希望刘备取人和,以与他们抗衡。

刘备在人和方面做得还不错,但并非没有矛盾。题主提到的这个问题,就是集中的表现。

豹眼不赞成总是以高大上,或者就是假大空的眼光去看待,甚至是苛求历史人物。他们尽管早已作古,但他们都曾经是活生生的人物;尽管已经久远,但他们也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现实中。

关羽、刘封、孟达、刘备、诸葛亮都不能脱俗,他们也摆脱不掉这些尘世的纠缠。纵使关公为神,那也是以后的事。

第一,关公是忠义的典范,匡扶汉室是一生的信仰。

汉中之战后,刘备自立为王,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但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既然刘备以汉室宗亲自居,那就更要遵循刘氏家族的规矩。刘邦临死之前,与大臣们白马盟誓,非刘氏不得为王,否则,天下共诛之。

刘备姓刘不假,异姓曹操不得为王,但不是刘备姓刘就可以随便称王。不言而喻,刘邦说非刘姓不得为王,并不是说姓刘的想自立为王就能为王。这需要刘氏的当家人,也就是当朝皇帝给你封哦,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刘备自立为王,与叛贼有啥区别。起码曹操的魏王,名义上还是献帝所封,刘备自立为王,是个啥性质的问题,毫无疑问,这就是与汉朝廷决裂,反贼无疑。

关羽哪里能受得了这个,不管与大哥刘备多么情深义重,至此已经无法再共事了。

这是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根本原因所在。

刘备可以不要关羽,但不能不要荆州。关羽给刘备留了面子,没有明确的发表讨刘檄文,但都清楚其中的套路,起码刘备、诸葛亮很清楚。刘备是实在没有能力去援救荆州,只能任其自生自灭。

第二,刘封没有得到刘备的明确指令,让他增援关羽。

廖化突围向刘封、孟达求救那是演义的说法。真实的历史是,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前夕,多次派人联系刘封、孟达,是请求一起出兵进攻襄樊。这一点很关键,不是关羽兵败求救,而是请求一起出兵攻打襄樊。

刘封与关羽有一点个人恩怨,但在国家大事面前,刘封不敢以私废公。但刘备既然自己不出兵救援荆州,也就不可能命令刘封出兵跟随关羽进攻襄樊。

虽然是将在外,不能够事事等待命令,但这么大的事,刘封自然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关羽发动战役的目的、后果、可能的影响等等,刘封都会有一个预判。没有这么一点能力,刘封也不可能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将。

从情感上说,刘封不想出兵,但面子上说不过去,毕竟关羽是其二叔,而且是刘备集团举足轻重的人物;为了刘备集团整个的利益,又不能置关羽与不顾;从政治的角度看,刘封一定会预感到关羽与刘备已经决裂,没有刘备的命令决不能出兵。

第三,孟达就是反复无常的小人,做一个搅屎棍还是绰绰有余的。

汉中之战时,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杀死太守蒯祺,占据房陵,进而进攻上庸。

这个蒯祺,就是诸葛亮的大姐夫。刘琮投降曹操之后,蒯祺也就跟随投靠了曹操。

诸葛亮的亲姐夫、从弟在曹魏,大哥在孙吴,诸葛亮这个关系也很复杂。

应该相信诸葛亮的政治品行,各为其主,这在汉末三国时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刘备担心孟达难以独自担任,于是命令刘封从汉中顺沔水而下,抵达上庸与孟达会合,并统领孟达的军队。

其实,刘备真正的担心,并不是担心孟达的能力,根本还是不放心他。史实也证明孟达就是一个反复无常、见利忘义的小人。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本来是刘备的继承人,但刘禅出生后,刘封的地位有些尴尬,刘封不可能没有情绪。刘备也不是不清楚,但相比孟达,刘封更值得刘备信赖。这是刘备让刘封节制孟达,统领孟达部队的根本原因。

孟达杀掉了蒯祺,刘封也就来了。既然刘封那么大本事,干嘛不早来呢?

孟达也不是傻瓜,不可能不清楚这些事。而且,平日里刘封还经常欺凌孟达,孟达也是敢怒而不敢言,但心里自然会不爽。

既然得不到刘备的信任,又有刘封的欺凌,孟达投靠曹魏的心思早就有了,只是要等待时机。想要卖身求荣,也需要选择一个好时机,这样才能卖个好价钱。

在此情况下,孟达怎么会劝刘封协助关羽去进攻襄樊、攻打曹操呢?

刘封说都是一家人不去援助关羽不合适时,孟达也就以关羽不同意刘备收养刘封等理由阻止。刘封也就借此不再出兵。

关羽兵败被杀,孟达不管是否清楚刘备、关羽之间已经决裂,从利害上看,孟达惧怕是必然的。不管刘备如何处置刘封,但孟达不敢保证自己的性命无忧,投降曹操,是必然的选择。

第四,刘封败逃回到成都,其罪责很大,但不至于非杀不可。

孟达投降曹操后,曹操命孟达和徐晃一起袭击刘封,并劝刘封投降。刘封遭遇了部下叛变,败退成都。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赐死刘封。

刘备仅仅是责备刘封,而且责备的理由首先是欺凌孟达,导致孟达叛变,致使丢掉了上庸这个战略要地;其次才责备他不救援关羽。

关羽多次要求刘封出兵相助围困襄樊,刘封坚守不出,刘备没有责备。但刘备责备刘封不救援关羽,这个也很勉强。因为关羽兵败是逃亡荆州方向的麦城,而不是投奔上庸方向的刘封。如果关羽投奔上庸,刘封拒不接纳,那就说不过去了。关羽兵败逃亡,逃到哪里刘封并不清楚,他也不可能四处去寻找。

因此,刘备只是在责备刘封,并没有一定把他处死的意思。

但诸葛亮认为刘封刚烈勇猛,刘备死后最终难以制服驾驭,于是劝刘备借此机会除掉他。刘备就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

刘封之死,就足以体现出政治的残酷性。刘封绝对是一个不安定份子,否则诸葛亮也不会如此忌惮。刘备、诸葛亮也没有那么仁德、高尚,为了自己的政权和职位,也是啥手段也用。

刘封尚且不好驾驭,那么关羽谁还驾驭得了呢?

由此看来,素以人和为宗旨,谋求天下的刘备、诸葛亮,连关羽这样的义弟、刘封这样的义子都不能容纳,还能说啥呢?还能容纳下谁呢?

刘备率阿斗那就是做做样子,刘备也不会真想把他摔死,他做的一切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小阿斗。

不管诸葛亮以后如何做,就他这个行为,让刘备如何信任和放心呢?

豹眼并非故弄玄虚以此来吸引眼球,其实人性都很自私。我们自己也是自私的,就不能苛求别人都是圣人,也没必要总从圣人的角度去看待那些历史人物。

他们没有大错,但他们也并不高尚。

有人说刘备要刘封当自己的义子,关羽反对,是这样吗为什么

此事在正史中并无记载,只在《三国演义》中出现。

大体是说,刘备在一次大胜之后率军进入樊城。樊城县令姓刘,也是汉室宗亲。他 有个外甥跟在一旁,长得气宇轩昂。刘备见了之后十分欢喜,就认其人作为义子,并赐名为刘封。

刘备将刘封带回军中,让他拜见关羽、张飞。关羽很不高兴,提出反对理由。

他道: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生乱。

在《三国演义》中,当时甘夫人已经生下了刘禅,故此,关羽觉得刘备不该认养刘封。毕竟刘封年长,以后很容易发生夺嫡之争。

演义中如此描写,自然是要表现关羽的远见卓识。毕竟后来诸葛亮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劝说刘备杀死刘封的。

其实,在历史上,刘备认养刘封的时间很早,并且绝对是在刘禅出生之前。我们从两人的名字就可以看到——必定是先有刘封,再有刘禅,封禅封禅,自然是仙封后禅。

也有一种可能,就是这刘封其实并非什么寇氏人,而就是刘备的儿子。

其实,当时刘备已经四十来岁。他二十来岁就结婚,早就生儿育女。只是因为战乱,那些孩子没有一个得以成年。这寇封,极有可能就是刘备宠幸过的女人所生。故此被刘备带了回来。

否则,刘备怎么会对刘封十分好?不但为之正式赐名,还常把刘封带在身边,时常锻炼。得到汉中之后,更把十分重要的上庸三郡都交给刘封管辖?

不过,刘备也没有想到,事情的发展会超脱自己的掌控。在关羽战死,失去荆州之后,孟达与刘封之间又发生内讧,最终导致孟达叛乱,敌人大举来伐。

在大变发生之时,为了保住江山,刘备只好将刘封舍弃。

若是刘封在上庸投降了魏国,会真的被封侯吗对刘备有多大影响

刘封之死是蜀汉政权的一大悲剧。刘封的死,不但让蜀汉损失了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也使得不少人看清了刘备冷血的真实面目。这让刘备阵营中的矛盾更加扩大,给蜀汉政权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刘封在临死之前,曾经悲叹说,恨不用孟子度之言。这是因为孟达曾经给刘封写信劝降。那么,如果刘封依照孟达的劝告,向曹魏投降的话,他会被曹魏封侯吗?

一、刘封之死。

刘封的出身并不低微,他本身就是汉朝罗侯的后代,虽然不知道他是否有继承侯爵的资格,但是他出身王侯世家是确切无疑的。因为他是长沙刘氏的外甥,所以也有刘氏的血统。当刘备来到荆州的时候,还没有子嗣,就收刘封为养子,带在身边。

从历史记载来看,刘备收刘封为养子的时候,刘禅还没有出生。刘备是在建安五年来到荆州,刘禅出生于建安十年,等到刘备在建安十七年攻打刘璋的时候,刘封已经二十多岁了。从这些时间我们可以推断出,刘封被刘备收为养子的时候,已经是十几岁的少年。

刘备作为三国时期的枭雄,他的识人用人的眼光是独到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备收刘封为养子,是含有培养为自己继承人的用意的。从这一点来看,刘封是一个智勇双全,具有培养潜力的优秀人才。史书上也记述他“有武艺,气力过人”。如果没有刘禅的出生,刘封很可能会在刘备去世后担任蜀汉政权的接班人。

但是,当刘备的亲生儿子刘禅出生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在刘备夺取益州的战役中,刘封随同荆州的援军入川。他一路上攻无不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益州平定后,刘封被封为副军中郎将。不过,在汉中之战后,刘封被刘备派往上庸帮助孟达占领该地,并统帅该地军队镇守,就有一丝耐人寻味的意味。

上庸此地并不是一个军事要地,而且地处边陲,与蜀汉的统治中心相距遥远。把刘备的养子刘封派到这里,几乎等同流放一般。从此刘封就被排除出统治的中心,前途十分渺茫。这已经透露出刘备对刘封的态度,既不想让刘封威胁到刘禅的地位,又不想对刘封下手。于是刘备就采取这样的办法,让刘封边缘化,来保全刘封。

但是,刘封却自己铸成了大错。他对内欺凌孟达,和他发生冲突的时候,竟然夺走了孟达象征荣誉的鼓吹。对外,他不承认关羽假节钺的权力,寻找莫须有的借口,拒不执行关羽下达的增援的要求。这最终造成了孟达的叛逃,关羽的败亡。

刘封自己也无力抵抗曹军随后的攻击,丢弃上庸逃回了成都。孟达在此前曾经给刘封写信劝降,为他分析利害关系,刘封拒不答应。可当刘封回到成都后,却正如孟达所料,刘封迎来了杀身之祸。诸葛亮以刘封刚猛难制为理由,劝刘备杀死刘封。最终刘备命令刘封自杀,在此之前不相信自己会死的刘封,在临死前才发出了那句悲叹。

二、刘封如果投降后的待遇及原因。

我们看刘封逃回成都的结果,就知道他必死无疑。至于说他的死因,无外乎是他的存在对刘禅的地位产生了威胁。刘封的才干要远超刘禅,而这个人又被诸葛亮视为刚猛难制。如果刘备一死,没人能够压制的刘封很可能会造成蜀汉的动乱。为了给刘禅免除后患,刘备才忍痛杀死了刘封。

因此,刘封在蜀汉阵营中,即便是没有犯什么错误,也会给他带来杀身之祸。更何况他丢弃了上庸,犯下了过错。《三国志》对刘封的评价就是,他处于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这才是刘封之死的根本原因。

如果刘封听从了孟达的劝告,投降曹魏,他的处境将好得多。刘封不但不会丢掉性命,相反还会受到曹魏优厚的封赏。至于说,继承罗侯的封邑,甚至被加封更高的封邑也不是不可能的。这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由刘封的身份地位决定的。刘封投降曹魏,是完全能够得到曹魏君臣的信任的。这是因为刘封本身是刘备的养子,在蜀汉阵营中地位特殊。可以说,刘封是极难投降的,但是一旦他投降,就没有了回头的机会。

如果刘封和蜀汉分道扬镳,他就是蜀汉最大的敌人。不管出于任何原因,刘封再落入蜀汉的手中,他就会被当作最大的叛徒遭到惩处,只有死路一条。因此,投降过来的刘封,对曹魏的忠诚度甚至超过了曹魏的老臣。曹魏君臣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对刘封委以重任。

再加上刘封本身就是汉朝罗侯的后裔,曹丕虽然依靠禅让夺取了汉朝的江山,但是他还是遵循着一定的原则的。他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对汉朝的王侯都加以优待。这是因为曹丕认为自己是汉朝合法的继承者,所以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帝位传承的合法性。刘封作为汉朝正统的封侯继承者,当然也会得到曹丕的优待。

其次,是出于分化瓦解刘备阵营决定的。出于朝廷更迭的惯例,新政权和老政权的继承者有着极端的仇恨,互相把对方看作死敌。曹魏替代汉朝,自然把刘备的蜀汉政权看作最大的敌人。而刘备则喊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口号,把曹魏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

因此,曹丕为了给刘备阵营造成危害,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为此,曹丕在夷陵之战中,拒绝了臣子伐吴的建议,给东吴创造破蜀的机会。像曹丕这样宁可放弃统一天下的机会,也不给刘备一丝可乘之机的人,当然不会放弃刘封这样投降的人,给刘备阵营以沉重打击。

曹丕对于刘备阵营前来投降的人员,都给予优厚的待遇。比较典型的,前有孟达,后有黄权。这些人员都被曹丕委以重任,封侯升官。这中间的原因除了这些人的才干之外,主要的原因还是曹丕想要利用他们的影响,来对刘备阵营进行分化瓦解。

刘封作为刘备的养子,他的投降对刘备阵营的影响会更加严重。在一定的范围内,会给刘备阵营造成混乱,在精神上,也会让对刘封十分欣赏的刘备遭受严重的挫伤。如果地位比孟达、黄权还要高的刘封投降曹魏,肯定会受到曹丕的破格封赏。可以预见到,刘封至少也会与孟达、黄权比肩,得到封侯的奖赏。

最后,是曹丕好大喜功的性格决定的。曹丕这个人的称帝之路十分艰难,他经历了他人不能想象的困苦。由于曹操对曹丕的性格、能力有所疑虑,想另立曹植作为继承人。曹丕在文才上不如曹植,在内心里有着一种深深的自卑感。

在称帝之后,曹丕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出众,总喜欢在公众场合发布意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这种好大喜功的性格,让曹丕表现出固执的一面。他往往在与他人讨论时,固执己见,甚至到了强词夺理的地步。

曹丕在称帝后,特别喜欢他人前来投降的现象。因为在他看来,这表明了他的政权是众望所归,也以此显示自己的合法性。如果刘封前来投降,曹丕正值刚刚登基的时候,刘封作为刘备的养子,抛弃刘备前来投降,这会让曹丕的登基之路锦上添花。喜出望外的曹丕,当然不会亏待刘封。为此,曹丕肯定会对刘封封侯的。

结语:

刘封之死是蜀汉政权的一大悲剧,他的死暴露出蜀汉政权内部的矛盾,也暴露出政治上血淋淋的残酷性。为了保障刘禅政权的稳定,刘备杀死了原定的继承人刘封,这对蜀汉政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刘封投降了曹魏,会给刘备阵营带来很大的震撼。由于他在蜀汉政权的地位,会让大家对刘备的权威产生质疑。这将对刘备的威信造成致命的打击,使得蜀汉政权人心浮动,产生混乱。

刘封如果投降曹魏,正值曹丕登基之时。在这种情况下,曹丕肯定会对刘封大肆封赏。刘封不但能够继承原有的罗侯爵位,还会得到更多的封邑。这是因为曹丕要利用刘封的投降,来为自己造势,并打击刘备政权。但是刘封对刘备忠心耿耿,他拒绝了孟达的劝降,谁知道却自投罗网而送命,悲哉!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如果你穿越回三国,发现自己是关羽,被围在麦城,你会怎么做

关羽被困麦城,并不是一个死局。演义中他还有一线生机。作为穿越者只要抓住这个生机,逃出生天不是问题,甚至把手下这些忠义之士带出去都不是问题。

关羽进麦城属于英雄末路,如果稍微早一点,关羽听到荆州丢失的消息,不去回救而是直接率军入川就可脱困。进麦城似乎是个死局。但既然这么设定了,那就想想进了麦城该怎么逃出生天。

作为穿越者大致情况是熟悉的,关羽想脱困,其实有两个机会。只要抓住任意一个,脱困不是问题。

第一个机会是刚进麦城时。吴国的军队刚刚围上来,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吴军刚到,还没有来得及设伏兵。关平掩护廖化去搬救兵,中途没有被捉住就是证明。这时候麦城就别要了,也别休整了,直接杀出去投上庸。

或许追兵不断,以关羽的能耐,正面对敌没有人是他的对手,只要到了上庸,危机自然就解除了。

另外一次机会,就是关羽突围时,道路选择的问题。演义中有交代,吕蒙只在小路设伏兵,大路是没有伏兵的。

却说孙权求计于吕蒙。蒙曰:“吾料关某兵少,必不从大路而逃,麦城正北有险峻小路,必从此路而去。可令朱然领兵五千,伏于麦城之北二十里,彼军至,不可与敌, 只可随后掩杀。彼军定无战心,必奔临沮,却令潘璋引精兵五百伏于临沮山僻小路,关某可擒矣。”

关羽一生硬气,遇到这种情况往常肯定是走大路。这次英雄末路,有伤在身,同时还要为手下的这帮弟兄负责,这次就认怂选择了走了小路。吕蒙也正是猜到了他会有这种想法,才设下这个布局。这其实也说明吕蒙派出来的兵不太富裕。作为穿越者既然知道了这个布局,肯定不能再走小路了。

原著中关羽就剩下了三百多人,突围时给王甫和周仓留了一百,只带走了200人。既然知道了吕蒙布局,这次突围不用留人全部带上,多一百死士把握更大一些。突围时,集中兵力突击朱然。然后上大路奔上庸。

不管第一种机会还是第二种机会,都要派关平打前站,让刘封派兵接应(如果能斩杀朱然,可以骑朱然的马)。

廖化搬救兵刘封不动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刘封的兵力营救关羽确实存在难度,虽然有孟达的拱火,但这也是客观事实。另一方面刘封和廖化不熟,廖化态度不好,刘封凭啥给廖化好脸色。

关平则不同,关平和刘封还是小将的时候,两人就经常搭伙出任务。关系就和后来的关兴、张苞差不多,两人有感情。另外关羽已经突围出来了,刘封只是接应一下而已。有关平的面子,刘封肯定会出兵。有刘封的接应,吴兵就不敢追太远了。

到了上庸,先不急着报仇。在上庸修养一段时间,同时给刘备报告情况,或者直接去成都请罪(这个视身体状况而定),请刘备出兵报仇。

刘备讨伐东吴,一开始打得还是不错的,东吴也怂了,提出求和。当时是没有关羽张飞都能打到这种程度。这次伐吴,有关羽、张飞在(关羽不死,张飞也能保下来),战果必然更好。

当时因为关羽被杀,刘备未同意东吴求和。如今关羽健在,是打是和刘备可灵活掌握。基于长远考虑可以选择求和。但需要的一些赔偿是不能少的,比如地盘,物资、赔款等等。即使没有多少赔偿也比夷陵惨败的结局要强。

蜀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关羽之死,关羽健在,蜀汉主动权就在,走向衰落的几率就大大减少,或许还存在将来统一的可能。

刘备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刘封,一个叫刘禅,二人名字合为封禅,这是不是暴露了刘备的野心

话说刘皇叔大败曹仁,引军入樊城,县令刘泌出迎。这刘泌乃是汉室宗亲,就请刘皇叔到家,设宴相待。席间有一个俊小伙子站在旁边服务,玄德就问刘泌:“这小伙子是谁呀?”刘泌说:“我外甥,名叫寇封;他爸爸妈妈都亡故了,所以跟着我。”刘备道,我非常喜欢这小伙子,做我的干儿子吧。刘泌自是求之不得,遂欣然答应,令寇封拜玄德为父,以后就改名刘封。

其实,刘备收刘封作义子,有点奇怪。因为他这时已经有了个儿子,是糜夫人给生的,因为临盆时梦见了天上的北斗星飞入怀中,就给小王子取名阿斗,大名叫刘禅。

亲儿子叫刘禅,这下又收了个干儿子叫刘封,这兄弟俩的名字合起来就是“封禅”。封禅这事儿,和一般人没关系,那是只有皇帝才有资格办的事。“封”是祭天,“禅”就是祭地。你说刘备一个卖草鞋的,虽然号称汉室宗亲,但分明就是想得天下做皇帝呀。野心真是不小。再想想那寇封,咋会那么巧,单名一个“封”字?就是为了来给兄弟刘禅凑上联儿、结对子的吗?

刘备把刘封带回城,张飞倒没说什么,关羽就提醒说:“大哥您已经有了儿子,为什么还要再收个干儿子呢?今后说不定会生乱子。”

关羽说得没错,刘备果然是冒失了。老百姓怎么着都行,这当诸侯当天子的收儿子可得谨慎,儿子多了日后都是麻烦,小则互相争斗,大则骨肉相残,哪里还会有半点亲情?但关羽这事儿办得也是有点鲁莽,他还真把自己当刘皇叔的亲兄弟了,所以就掏心掏肺、实话实说了,但却让性格刚强的刘封暗暗记在心里,后来关羽兵败走麦城,刘封就借故见死不救,拒不发援兵,致使蜀汉第一上将关羽被孙权擒杀。最重要的是使蜀汉失去了最重要的战略要地荆州,刘备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梦想永远成了泡影。刘备一想,这一切一切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当日收的那个干儿子刘封。后来就找了个借口把刘封给宰了。

你说这事儿闹的。所以说,不能动不动就收干儿子干闺女做人家干爹,弄不好就败家亡身。

“螟蛉之子”刘封的悲剧,刘备和诸葛亮为何一定置之于死地

感谢官邀,阳明新学来回答这个问题,欢迎指导、关注、讨论。

刘封被处死是个悲剧。作为荆州失败的替罪羊确实有点冤枉。

一、刘封自始至终都是忠心为蜀汉的

刘封自从做了刘备的干儿子后,也是本本分分,即使刘禅出生后,也从未流露出要当刘备接班人的非份之想。自小跟随刘备在军中勇猛当前,为干爸的天下事业尽一份能力。刘封是有一些能力的,至少这个能力要比刘禅强多了。在取得西川以及汉中的时候,刘封是有比较大的战功的,曹操都说过,刘备常派个假儿子出战,我药把我的黄胡子儿子喊来,干死你的假儿子,说明刘封在打仗的时候是经常出战的,经常出战一定能取得不错的军功,取得汉中后,刘封就根据军功升为副军中郎将,这个职位在当时也算不错了。正好孟达被派出攻取上庸,刘备怕孟达难以取胜,就派刘封去一起攻打上庸,二人合力迫使太守投降,也打通了西川和荆州的战略通道。

在孟达投降曹操后,曾经写信劝降刘封,刘封是毁书斩使,丝毫没有想要背叛刘备的想法。

二、即使刘封发兵救关羽,也是飞蛾扑火,同时上庸也会丢

上庸到麦城直线距离应该是不远的,但古代的道理都是泥巴路,估计也要大半天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也不知道关羽是否能够坚持住。刘封和孟达在上庸的兵力应该在三万左右,包括申氏兄弟的部分降兵。

东吴此时围攻关羽的部队应该不少于十万,就算刘封把上庸的兵力全部带来,估计也会落入伏击圈全军覆没,上庸估计也就很快丢失。所以不管刘封救还是不救,关羽的覆灭都是已经注定了的。

当然,孟达对刘封说的关羽对待刘封的态度,多少也对刘封有些影响,所以刘封连做个救的样子都没有做,这是刘封被处死的表面理由。可以想象,刘封装模作样带领队伍前去救,遇到狙击就撤退,后来就是找理由也找不到,这说明刘封还是太年轻,没有政治头脑。

三、荆州关羽的败亡需要替罪羊

荆州作为刘备的重要基业,刚刚才从取得汉中,威望、雄心壮志正隆的时候,忽然传来关羽兵败身死,荆州丢失的噩耗。这对刘备是个巨大的打击,也是对由荆州入川的很多人的打击。那么这就需要有人顶罪,给大家伙一个交代。真正需要顶罪的人是糜芳和傅士仁,可这两人早已投降东吴,那么就只有刘封和孟达了,孟达知道有杀身之祸降了曹操。只有刘封以为没事,却不知道刘备包括整个蜀汉集团都需要一个为荆州失败负责的人,所以,刘封不得不死。当然正史中除了不救关羽外,刘封排挤孟达致使孟达降曹操也是一个被处死的原因。

若刘封不死,慢慢成长起来足可以独当一面,也不至于蜀汉后期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尴尬局面。

综合以上分析,刘封的死是整个蜀汉集团需要一个对荆州覆灭承担责任的替罪羊,可惜了刘封。

刘封三回合败给曹彰,要是换成关平,结果会如何

烈烈三分将,堂堂百战身。

金戈冲杀气,铁马截征尘。

报国忠心壮,随亲孝义淳。

临沮天数尽,父子共归神。

如果换成关平与曹彰对敌,可以在三五十合内战成平手,再往后就要落在下风了。

关平与曹彰两人武艺的高低是可以通过战绩来进行比较的。参照人物就是刘封和徐晃。

咱们先来比较一下曹彰与徐晃的高低,他们都与刘封交过手。

徐晃与刘封有两次交锋,都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中。

回目: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第一次交手:
第二次交手:
结合原著的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刘封的两次败阵,都有诈败诱敌的成分。也就意味着,刘封武艺虽然肯定不如徐晃,但他也能在数回合内保障自己的安全。

诈败是个技术活,你总不能两人一照面,你就转身跑了,那对方肯定起疑心,觉得这里面有猫腻。所以,必须要抵挡几招,才做出力不从心的样子,拔马而走。

魏延擅长诈败,与张郃交手,十数合诈败逃走。赵云也诈败,与夏侯惇交手,十数合回马而走。

所以说,刘封至少也应该能抵挡三五个回合,不然徐晃也不会给他逃跑的机会。

而当曹彰出现,他是不会给刘封任何机会的,三个回合就把刘封打跑了。
对两人的这次
对阵,描述是“封大败而回”。刘封虽然武艺不高,但也是练过的,刘备“卖履小儿,常使假子拒敌”,经常派刘封上阵打仗,也算经验很丰富的,但在曹彰马前三个回合就大败而回。

通过徐晃和曹彰两人与刘封交战的对比,我们认为,至少,曹彰所体现出来的实力不在徐晃之下。

紧接着,曹彰又有新的战绩。
马超和吴兰包抄过来了。而曹彰居然当着马超的面,把吴兰干掉了,不数合,刺于马下。

吴兰、雷铜,这两人是以前西川刘璋的部将,两人曾与魏延和黄忠对阵,并非无能之辈。而吴兰不数合就被曹彰干掉了,这也映证了曹彰的实力。

再来看看关平的战绩:
关平最为出彩的战绩是三十合与庞德战成平手。
但“两家各歇”,四个字暴露了关平的弱势,因为我们知道,庞德勇猛,投降曹操前曾与曹操部下众将进行车轮大战(其中就有徐晃),三十回合不可能使他疲惫。那么,请求暂停休息的绝对不是庞德,必定是关平。

关平还曾经击退过丁奉,这也体现关平的武艺也是不错的。

关平与徐晃有过直接的两次交手:
第一次是三四合后,关平不敢恋战。

第二次是关平和廖化两人夹击,被徐晃打跑。

无论有怎样的客观原因,但这种表现确实是无能为力。人家赵云在大军败退时,仍然有多次的斩将纪录。

这至少说明,关平的武艺是不敌徐晃的。

那么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推导出关平遇到曹彰后两人的战斗情形:

三五十合内,两人能战到平手。但再往下发展,曹彰的体力优势将体现出来,“徒手能格野兽”,那是需要极强的体能做为基础,北方吃肉的体格必然强于在荆州吃米的,关平肯定落在下风。

当然做为蜀汉集团中的后起之秀,关平的能力在年轻一代中出类拔萃,这是不容否认的。

但曹操的儿子要比刘备和孙权的儿子强,是铁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