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枒槎

行书入门练些什么字?乾隆收藏的文玩很多,那他有收藏过墨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2 15:56:39 浏览5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行书入门练些什么字

行书入门可先练练楷书和行草书过渡的书体一一行楷。比楷书灵动,没有行草使转连笔多。动势也没行草强,基本是楷书构架。如智永行楷《圣教序》。

(智永行楷圣教序)

此帖温雅清劲,流美自然。有行书笔意,字独立而规矩,用笔变化较多。

如二横并列的一横轻、另一横重。撇画轻捺画厚重。主笔长横有的中段细瘦,末端稍顿笔。起笔笔锋入纸切笔动作细微,轻灵婉转。有的长横露锋直下笔,由轻至重,笔画由细渐粗顿笔作收,凌厉劲健。何绍基说他的用笔特点是笔笔空中落,空中住。

(智永行楷圣教序)

结构上较端庄而流丽,平稳匀称,舒展大方。雅俗共赏。苏轼赞曰:“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谈。″

把此帖临好后,就可以临王羲之的《圣教序》,相对来说,经过临智永行楷《圣教序》后,再临王羲之的《圣教序》要容易入手些。

(上图行楷书法作品为智永所书,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乾隆收藏的文玩很多,那他有收藏过墨吗

乾隆皇帝(1711-1799年)是中国历史上掌权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誉为“十全老人”。其文武兼修,一生钟爱艺术及文玩收藏,鉴赏力与收藏量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仅对墨的研究和收藏就足以让历代帝王汗颜。

乾隆御制题画诗墨

乾隆款《御笔题画诗墨》,又名《乾隆御制题画诗墨》。全套9锭。按从左至右、自上而下的顺序分别为:

王宠 山水图诗墨

王宠山水图诗墨

梅花形。正面为山水图,图中描绘的是冬天湖边的景色。近处的苍松、亭子与湖石雕刻细腻,映衬着远处严峻的寒山,一派冬日清冷凛冽的氛围。背面有填金行书御题诗一首:“识得吴中派,爱看云外皴。问他虚四柱,所待是何人。丁丑(1757年)春御题。”另有“乾隆宸翰”、“几暇临池”印二。此诗题为《王宠高树虚亭》,曾收入《清高宗御制诗初集·二集》卷六七。侧款为阳文楷书:“大清乾隆年制”。

王宠(1494-1533年),字履仁,后字履吉,别号雅宜山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工诗文,精书法,风格婉丽遒逸,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吴中三家”。能山水,工篆刻。

王蒙 竹趣图诗墨

王蒙竹趣图诗墨

长方形,委角。正面为图,图绘丛竹和石山,竹子枝叶疏落,石山皴笔短促而苍劲。竹林布于下方,石山居上,山路与竹林深处的小亭相连,起到了贯穿气息、参与构图的作用。背面有填金行书御题诗一首:“酌斟范缓与倪迂,竹院深沉昼曝书。借问伊人趣何在,得来非窃子猷余。庚寅(1770年)孟夏月御题。另“乾”、“隆”印二。此诗题为《王蒙竹趣图即用其韵》,曾收入《清高宗御制诗初集·三集》卷八九。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外孙。曾为元朝小官,元末弃官归隐黄鹤山(今浙江余杭县临平镇)。入明,曾任泰安知州,后因胡惟庸案牵连被捕,死于狱中。工诗文书法,善画山水,为“元四大家”之一。

沈周 茄菜图诗墨

沈周茄菜图诗墨

葵瓣形。正面为图,图中描绘一个茄瓜,其瓜蒂与叶子笔法简练,以“意到情适”为目的,“不拘于形似”,参以南宋牧溪禅宗画的简笔意趣,用凝练而静逸的笔墨抒发自己对于平凡事物的率真情感。背面有填金行书御题诗一首:“石田率笔迥传神,此独霅溪一脉真。不肯盘餐较滋味,紫苞如滴露华新。庚辰(1760年)仲秋御题。”另有“几暇怡情”、“得佳趣”印二。此诗题为《沈周紫茄》,曾收入《清高宗御制诗初集·三集》卷七。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世代隐居吴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博学宋元诸家,自成一格。一生布衣,优游林下。擅长山水、花鸟,尤以山水著称,笔墨上既吸收了宋院体和明浙派的硬度和力感,又保留了元人的含蓄笔致,于苍中带秀,刚中见柔。他的画风开创了“吴派”,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王绂 山水图诗墨

王绂山水图诗墨

长圆形。正面为图,图中描绘的是一叶小舟缓缓荡出山峡的情景。两岸的群山层峦迭嶂,一条蜿蜒的山道与孤舟相互照应,远处高耸入云的山峰和河面的波浪都雕刻得非常细腻,整个画面意境清丽,可见作者对作品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理解与非凡的技艺。背面有填金行书御题诗一首:“水驿山途各趱程,问谁忘世得无营。九龙一幅萧萧笔,别有悠然访荔情。丙子(1756年)春御题。”又“乾隆宸翰”印一。此诗题为《王绂春流出峡图》,曾收入《清高宗御制诗初集·二集》卷六十。

王绂(1362-1416年),字孟端,后以字行,号友石生,江苏无锡人。永乐初,以善书供事文渊阁,官中书舍人。幼小聪明好学,学识渊博,精通书法,能诗善文,有《王舍人诗集》传世。善画山水墨竹。其墨竹笔法灵活稳健,含有书法特点,多受文同影响。知名于明初画坛。

黄荃 花鸟图诗墨

黄荃花鸟图诗墨

正方形。正面为花鸟图,图中描绘了杏树上栖息着一只禽鸟,神态生动逼真,图左下配以竹子,线条细腻,画面清丽动人。背面有填金行书御题诗一首:“绿竹高擎红杏花,文禽翩集一枝斜,能言何以无言好,默舞东风斗丽华。乙未(1775年)仲春下浣御题”另有“乾”、“隆”篆书印二。此诗题为《题黄荃杏竹文禽》,曾收入《清高宗御制诗初集·四集》卷二八。

黄荃(903-965年),字要叔,蜀人。画家。主要创作活动在后蜀时期。擅长花、竹、翎毛、佛道、人物和山水。是一位技艺全面的画家。以画品富贵流布后世。

吴历 山水图诗墨

吴历山水图诗墨

长方形,四周缺角,两面起边。正面山水图,山峰挺拔,云雾缭绕,山泉淙淙,林木丰茂,小桥流水,屋藏幽静,刻工细致入微,别具风格。背面填金行书御题诗一首:“我登鸟道华山巅,一泓天池乃俯视。设从山下望石壁,虚无应在云端拟。乃知居高见自广,游于物内迷恶美。渔山写照即境披,评图莫若评其理。乾隆丁丑(1757年)二月,登华山,俯天池,因题此图。御笔。”另钤“几暇怡情”、“得佳趣”印二。此诗题为《题吴历天池石壁图》,曾收入《清高宗御制诗初集·二集》卷六九。

吴历(1632-1718年),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等,江苏常熟人。早年学画于王鉴、王时敏,后接触西方文化,这对其山水画风的形成有潜在影响。他喜用干笔焦墨,笔墨细腻,注重画面的纵深感,并略微注意到透视法的运用。吴历以其独到的艺术风貌与“四王”、恽寿平并称“清初六大家”。据《竹人续录》等史料载,吴氏兼擅刻竹,风格缜密,深受嘉定派影响。

方从义 叶菜图诗墨

方从义叶菜图诗墨

八方形。正面叶菜图,图中的叶菜刻画圆厚流畅,叶脉、根部清晰细腻,画面清新生动,别有一番趣味,值得仔细鉴赏。背面有填金行书御题诗一首:“向背分明叶簇攒,瀼瀼似浥露华寒。栽培自不如老圃,滋味何妨识大官。且喜烟芜共长养,漫同冰鲤齐咸酸。融融生意春镫下,画帧当如汉诏观。壬午(1762年)新正御题。”钤“从德”印一。此诗题为《方从义画菜》,曾收入《清高宗御制诗初集·三集》卷一七。

方从义(约1302-1393年),字无隅,号方壶,贵溪(今江西贵溪)人。为龙虎山上清宫道士。工诗文,擅古隶、章草,笔法纵逸洒脱,颇富特色;复工画,长于山水,宗法董源、巨然,又师高克恭云山墨戏,峰峦高耸,古木槎枒,墨气冉冉,实为画中逸品。

文壁 松石图诗墨

文壁松石图诗墨

长方形。正面松石图,怪石居下方,形态奇特,左下的几株翠竹与上方的苍松交相辉映。此作品刻画精细,苍松、翠竹、怪石搭配巧妙,别具匠心。

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壁,字徵明,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少时即享才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他通晓各科绘画之艺,擅长各种细粗之法。绘画上与沈周共创“吴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的领袖。

王蒙林壑云泉图诗墨

圆形。正面林壑云泉图,描绘了错落有致的山石,郁郁葱葱的树林和粼粼水波。构图饱满,别具意味。背面有填金行书御题诗一首:“曲注白云端,湱然落涧底。色声堪眺听,闲立迟高士。道筦会有余,言泉考无滓。顾彼非陆贾,望表亦知里。庚辰(1760年)春日御题。”另“几暇怡情”、“得佳趣”印二。此诗题为《王蒙林壑云泉》,曾收入《清高宗御制诗初集·三集》卷二。

《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靠的是什么

《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靠的是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他们就是凭着这种意志和靠着这种精神,历经八十一难,战胜了千难万险,最终胜利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红楼梦》中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集,演绎出两个白雪红梅的画面,哪个画面更美呢

在小说第四十九回,宝玉因惦记昨日约定的芦雪庵即景联诗活动,一夜未眠。一大早起来,他就从玻璃窗户上看到了皑皑白雪反射来的夺目光辉。在赶往芦雪庵途中,宝玉“四顾一望,并无二色,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却如装在玻璃盒内一般。”

宝玉顺着山坡走去,在山脚处“已闻得一阵寒香拂鼻”,原来这正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这才是曹雪芹关于“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的最初描写,是对小说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的铺垫。

宝玉作为“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的绿叶担当,与宝琴构成了“艳雪图”,在《访妙玉乞红梅》一诗中隐藏了与妙玉的“乞梅图”。这两幅图景,成为小说“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的典型代表,并且在87版电视剧《红楼梦》里得到了完美展现。

在小说中,虽然“艳雪图”是直接描写,“乞梅图”是间接描写,但是“乞梅图”给人的画面感和艺术感更强烈,体现了“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审美意趣。因而,在画面主次与构图色彩上,“艳雪图”与“乞梅图”体现了不同的艺术追求:

艳雪图:核心在艳,“雪里红梅”,偏于静态之美。

宝玉与宝琴构成的艳雪图,整体画面上突出一个“艳”字。“一看四面粉装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在银装素裹之中,身着盛装的宝琴恰似那瓶中红梅,分外妖娆。

在这幅图景中,幕天席地的白雪是背景,从宝琴背后转出身披大红猩毡的宝玉是陪衬。虽然众人以“双艳图”形容宝玉与宝琴并立雪中的情景,贾母也误将宝玉认作了其它女孩,可披着凫靥裘的宝琴才是这幅画的核心。贾母也盛赞,“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

这种艳丽,与宝琴《咏红梅花得花字》里“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闲庭曲槛无馀雪,流水空山有落霞”,传达出的以梅为主而以雪为辅的精神相一致,同时着重突出了一个争奇斗艳的“艳”字,宛如落霞绚丽多姿。

这一抹红艳,象征了宝琴以近乎完美的形象带给贾府耳目一新的感受。宝琴从小跟随父亲走南闯北,除了才貌双全,比艳冠群芳的宝钗和风露清愁的黛玉,更多了一份见多识广的潇洒与笃定。只不过在与宝玉并立的“艳雪图”里,少了熟识的亲切与互动,多了几分雪中赏梅的恬静与闲适。

乞梅图:核心在雅,“梅间白雪”,偏于动态之美。

宝玉与妙玉构成的“乞梅图”,虽无直接描写,但却能从宝玉的《访妙玉乞红梅》一诗和踏雪寻来的梅花姿态中,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貌。一身素衣的妙玉,与宝玉一起踏雪折梅,一个心性高洁,一个放诞潇洒,无处不透漏着清雅。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在这首《访妙玉乞红梅》诗里,宝玉将妙玉居住的栊翠庵比作“蓬莱”,将妙玉比作超然于世外的“大世”与“嫦娥”,处处流露着对妙玉清静无为与高洁清雅形象的礼赞。尤其“入世”折梅,“离尘”回庵,将妙玉的世外高士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入世冷挑红雪去”,如胭脂般艳丽的红梅,只因映着雪色,分外妖娆。一身素衣的妙玉,恰似这“梅间白雪”,独自芬芳。“乞梅图”着重突出的不再是“艳雪图”里的红梅,而是如雪纯净的妙玉。妙玉如皑皑白雪高洁,宝琴似簇簇红梅妖娆。

宝玉乞梅归来时那句“你们如今赏罢,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足以令人想象妙玉为宝玉折梅时的交流与互动。“乞梅图”,将妙玉的高情雅趣与宝玉的妙语连珠融入其中,从而更具有动态美感与艺术张力,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宝玉与妙玉的“乞梅图”之所以如此之美,除了曹雪芹“不写之写”中流露出来的动态之美与清雅之趣,还体现在它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其一,它是妙玉与宝玉惺惺相惜之情的折射。

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曾云,“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宝玉寻来的这枝梅,正好暗合了龚自珍赏梅的所有特质,显然是妙玉为宝玉所折来的最美梅花,足以见得她对宝玉的重视。

“原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令众人各各称赏。这枝梅花,象征了宝玉与妙玉的惺惺相惜之情。

李纨名义上是罚宝玉“访妙玉乞红梅”,实际是深知只有宝玉才能乞来她眼中的“有趣”红梅。黛玉对此也心知肚明,因而不让仆人跟随宝玉而去,“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后来邢岫烟提及此事也是恍然大悟,“又怪不得上年竟给你那些梅花。”

“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的妙玉,只有宝玉愿意体谅她的不合时宜。刘姥姥在栊翠庵饮茶之后,宝玉主动提出为妙玉打水洗地;妙玉以“槛外人”为宝玉送生日帖,宝玉请教了邢岫烟才敢以“槛内人”谨慎回帖。

其二,它是妙玉清洁高雅却贪恋红尘的写照。

宝玉“访妙玉乞红梅”,带回来的不只有清香美艳的梅花,还有妙玉对赏雪联诗这种红尘乐事的向往之情。芦雪庵即景联诗过后,宝玉说道,“我才又到了栊翠庵,妙玉每人送你们一枝梅花,我已经打发人送去了”。

带发修行的妙玉,纵使是品性高雅的方外之人,但也难以掩饰自己内心深处对闺阁女子身份的自我认同。当初以贮藏五年梅花雪水烹茶招待黛、钗,如今以梅花相赠众人,后来又参与中秋夜的凹晶馆联诗,都足以看出妙玉对红尘的贪恋。

总之,“艳雪图”与“乞梅图”是《红楼梦》“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的完美展现,相互映衬,互为补充。只不过在蕴含的艺术魅力与精神意蕴上,宝玉与妙玉的“乞梅图”更为打动人心,尤其与妙玉后来的“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形成了极大反差,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正如宝玉在诗中所言,“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宝玉踏雪归来,衣衫寒凉,梅花簇簇,依然沾染着栊翠庵之中的清幽禅意。宝玉的怜香惜玉,妙玉的暗生情愫,都掩映在这幅“入世冷挑红雪去”的“乞梅图”中。

东吴陆逊连杀关羽、刘备二人,诸葛亮为什么让老丈人救他出八卦阵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名作《八阵图》。在这首诗中提到的八阵图,也就是诸葛亮发明的八卦阵。诸葛亮用这种阵法训练自己的军队,作为他取胜的法宝。在《水经注》中提到,诸葛亮说,“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可见八阵图的威力何等巨大。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因此而演绎出一段情节,那就是陆逊在夷陵之战后,追击刘备来到鱼腹浦,在这里发现有杀气冲天而起,疑有伏兵,于是退兵扎营。但是,经过哨兵侦察,并没有发现伏兵,只有在江边的八九十堆乱石。

陆逊心生疑问,便亲自率领部下到那里探查。听当地人说这些石头堆是诸葛亮当年入川的时候,用石头布成的阵势。陆逊登高观望,发现这些石碓排列得错落有致,四面八方,各有门户。陆逊以为这是诸葛亮布下的惑人之术,不以为然。

于是陆逊率领几个部下到石阵中一探究竟。结果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陆逊竟然被困在了石阵之中,无法脱身。就在此时,有一位老人出现了,他将陆逊引出阵外。陆逊询问老人的名字,才知道他就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陆逊在感谢老人后便退兵了。

陆逊此人并非一般人物,他是当时东吴的都督,执掌着东吴的军权。他在吕蒙袭取荆州的时候,配合吕蒙完成了艰巨的任务。他先是接替吕蒙的职务,然后写信给关羽,在信中对关羽阿谀奉承,使得关羽丧失了警惕,抽调了防备东吴的军队到襄樊前线。

在为袭击荆州创造了有利条件后,陆逊又配合吕蒙完成了袭击荆州的行动。他率领军队,直插荆州的纵深,夺取宜都,封闭峡口。他的行动,使得关羽走投无路,最终在逃跑途中被东吴的伏兵擒杀。

在著名的夷陵之战中,陆逊更是显露了他的军事才能。他顶住内部的压力,坚持自己的战略。他将军队撤出山区,将几百里的山区留给刘备。这使得刘备进退两难,崎岖的山路更是加大了刘备的负担。

在经过长期对峙后,陆逊等到了刘备“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的时候,对刘备发起了反攻。他抓住刘备扎营在丛林之中的弱点,以火攻打破了刘备的连营。这一仗,使得刘备损失惨重,损失了大部分军队和多年积蓄的物资,大伤元气。

象陆逊这样一位将领,在夷陵之战后以战功一定会成为东吴军事统帅的人。在刘备和东吴还处于交战状态的时期,当然杀了他对蜀汉有益。但是,为什么黄承彦要救他呢?

因为这是诸葛亮的意思。虽然黄承彦口口声声说就陆逊是自己的个人行为。但是,他专门在陆逊的耳边多次提到诸葛亮的名字。陆逊也不是傻子,他一听就知道其中的含义。

作为蜀汉的丞相,自己的哥哥就在东吴任职,因此,在蜀汉和东吴发生冲突的时候,诸葛亮只有畏手畏脚,为了避嫌而不能明言。在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虽然诸葛亮持反对态度,但是他只能让黄权、赵云去发表反对意见,自己却无法发言。他只有在夷陵之战失败后,感慨法正死得早,要不法正能够阻止刘备。

在诸葛亮布下八阵图之后,他对岳父黄承彦说肯定能够困住东吴的大将,让黄承彦不要引他出来。这东吴大将就是陆逊,可是黄承彦却没有按照诸葛亮的嘱咐办事,将陆逊引出了八卦阵。

这是因为黄承彦听懂了诸葛亮话里的意思,那就是让他引东吴的大将出来。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他是不能说放东吴大将一条生路的。他只能着重对黄承彦说明这一点。这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正话反说。因为要是诸葛亮想让陆逊死在阵中,只要不理睬他就是了,又何必去叮嘱黄承彦呢?

黄承彦立刻就明白了诸葛亮的真实用意,于是就在这里等待陆逊的到来,在陆逊走投无路的时候,救出了陆逊。当陆逊向黄承彦请教八卦阵的奥秘的时候,黄承彦一口就回绝了陆逊。陆逊也彻底明白,黄承彦并不是站在东吴的立场上救自己的,背后的指使人是诸葛亮。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布下八卦阵,而当八卦阵困住陆逊的时候,他又派自己的岳父黄承彦去救他脱困呢?

这是因为诸葛亮的战略的需要。在诸葛亮一出山的《隆中对》中,就始终将东吴的位置摆在盟友的位置上。在孙权联盟稳固的时期,刘备的势力有了强势的发展。但是,由于荆州的归属,使得刘备和孙权发生了剧烈的矛盾。

刘备需要荆州作为北伐的基地,而孙权需要荆州作为自己安全的保证。于是,在荆州的归属上,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裂痕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也无能为力,他只能尽力弥补双方的裂痕,静观事态的发展。

在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后,东吴夺取了荆州。在这个时候,东吴的战略意图得到了实现。以东吴的实力,想要一举消灭蜀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消除了蜀汉的威胁后,东吴和曹魏的矛盾也愈演愈烈。

东吴是想要割据自主,它投降曹魏只是权宜之计。曹魏是不可能对东吴坐视不理的。因此,东吴和曹魏直接的战争肯定会爆发。在这个时候,东吴和蜀汉再度盟好的基础还是存在的。为了将来两国共同的利益,蜀汉和东吴联盟,两弱共抗一强的战略是必然要实行的。

诸葛亮布下八卦阵,也是警告陆逊,如果继续深入,必定要遭到蜀汉的反击。而救出陆逊,则是告诉他自己的真实意图,为将来的下一步联合抗曹留有余地。

陆逊至此,已经对诸葛亮的意图心领神会。他回去之后就收兵回东吴了。当他的部下问他的时候,陆逊也明确的回答,我不是惧怕诸葛亮,而是为了防备曹魏的突袭。果然,陆逊回师,恰好赶上了抵抗曹魏三路大军的袭击。

结语:

看似简单的一个八卦阵,看似不经意的救陆逊的举动,背后隐含着无数的外交密码。诸葛亮用八卦阵引陆逊上钩,让自己的岳父就陆逊,就明明白白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他一要阻止陆逊进一步的攻击,二是不让陆逊死掉,为东吴保存实力,以免被曹魏灭掉。三是表露自己联合东吴共抗曹魏的战略意图。这样一来,心领神会的陆逊便撤兵回国,为下一步的战略行动留下了余地。

在诸葛亮执政之后,在外交上与东吴重新结盟,为北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诸葛亮去世之前,他和东吴多次配合北伐,给曹魏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这一切,都是从鱼腹浦这一幕开端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