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有人说农村有三样老物件是不能丢弃的,哪三样
有人说农村有三样老物件是不能丢弃的?哪三样?农村有句俗语“铁锅、棉被煎药罐,神仙用金都不换。”这句老俗话,至今为止是非常实用的,在哪一家,哪一户,哪一个人都少不了,永远都是实用的。
一,铁锅。在农村,过去人们一直都是使用铁锅炒菜做饭。现在随着新的炊具的出现和使用,如电饭煲、铝锅等,实践证明,都没有铁锅好,都没有铁锅健康。因为,人身体是需要铁元素的,使用铁锅炊菜做饭,能为人们长期不断地补充铁元素,保证人体对铁元素的需要,否则就会出现不同缺铁的症状,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二,棉被。棉被就是被絮。在冬季,每个人在睡觉时间是少不了防寒保暖的床上用品,是农村普通使用的既经济实惠,又普遍实用的生活用品。当然,现在有丝绸被、羽绒被等等,价格昂贵,在农村目前经济状况下,一般普通农民不可能使用,现在和将来一段相当长时间内,将仍然要使用棉被冬季睡觉防寒保暖,是农村人丢不掉的老物件。
三,煎药灌。现在,人们都知道,生病吃药,中药比西药要好,能尽量使用中药治病的,就不会去使用西药。因为中药是绿色植物,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远远小于西药。不管哪个人一生不生病的是非常少见的,人一生病,就会吃药。一吃药就会想到中药,除了中成药外,纯中药就要使用煎药罐熬煎而成。所以,煎熬药罐成了农民生活必须品,是缺少不了的老物件。
总之,在农村,铁锅、棉被煎药灌,三件老物件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不能分割的一部分,是农民丢舍不了的。
【以上是本人观点,如有不妥,请大家在留言区处留下你宝贵的意见,并积极参与评论,特邀请大家关注三农达人旭日东升付先,一起探讨三农问题!】范进中举之后怎么样了
范进中举的过程其实挺有戏剧性的。
话说范进54岁那年参加院试,由于很穷,冬天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加之他年纪大,一把年纪还没有考中秀才。这引起了同样是花甲之年才考中功名的主考官周进的注意。
所以,当范进全场第一个交卷后,周进便端起范进的卷子,耐着性子反复看了三遍。
第一次阅卷,周进看后很生气,骂到“这样的文字,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
按常理,主考官给出这样的评价,范进这次肯定又没戏了。
但是由于当时没有考生交卷,周进闲着也是闲着。于是,他便又看了一遍范进的卷子。
这第二次阅卷,估计是同理心作祟,周进觉得范进写的文章还“有些意思”。
颇有一种范进此前屡第不中,不是他的水平执行,而是怀才不遇。
因此,范进这才起死回生。
正当周进再次阅览范进的试卷时,一个叫魏好古的考生来交卷。
交完卷后,魏好古对周进提了个请求,希望周进能对他进行面试,借机展现自己在诗词歌赋方面的才华。
但殊不知,魏好古的这个请求在周进看来属于是离经叛道之举。
周进大骂魏好古:“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
骂罢,周进便令衙役将魏好古赶出了考场。
然后,周进又拿来范进的卷子查阅。
这第三次阅卷,周进是越看越觉得范进的文章写得好,“真乃一字一珠!”。
认为范进此前屡第不中,不是水平不行,而是怀才不遇。碰上了胡涂考官。现在既然碰上了自己这个伯乐,那自己就必须提携。
于是,原本应该再次落地的范进,在主考官周进的提携下,竟然幸运考中了秀才,而且还是当堂院试的第一名。
不过,戏剧性地考中了秀才后,范进的生活水平并没有什么改变。
他该穷还是穷,该饿肚子还是饿肚子。
屠户老丈人也依然瞧不起范进。不仅骂他是现世宝穷鬼,还不借钱给他去参加乡试,并嫌弃范进想考举人的行为是“想天鹅屁吃!”
按道理,以范进当时的家庭状况,老丈人不借钱,他是没钱去省城参加乡试的。
但是由于院试结束后,周进曾对范进说“本道看你的文字,火候到了,此科一定发达。”
这让范进感觉自己这次肯定有戏。
于是,他就瞒着老丈人,借钱去考试。
等到他考完回家,家里的老娘、老婆已经饿了三天三夜。饿的是“两眼都看不见了”。
之后的事,中学都学过,就一笔带过了。
原本骂范进是“尖嘴猴腮”的屠户老丈人,听闻其中举后,立马变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些老爷也没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活脱脱的一副狗腿子形象。
原本瞧不起范进,平时没少鄙视和贬低嘲讽范进的街坊四邻,也纷纷提着礼物上门,试图巴结范进。
原本根本不可能搭理范进的张乡绅,主动跟范进攀亲带故,不仅送了奴仆、丫鬟,还送了一套豪宅,直接让范进从一贫如洗,过上了上流人士的生活。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昨天的范进,还在街头要饭,过得是有上顿没下顿的苦逼日子。而仅仅只是一日之隔,他便从矮矬穷变为高富帅,走上了人生巅峰。
这种巨大的人生反差,别说是范进了。换作任何人,都有“乐疯”的可能性。
接下来就聊聊范进中举的后续故事。
范进搬进豪宅后,其母亲因为承受不住这种巨大的人生反差,最后喜极而死。
而母亲死后,范进又不得不在家守孝。
所以,范进参加会试的时间就推迟了三年。
三年守孝结束后,范进上京参加会试。最后一战,成功考中了进士。
而考中进士后的范进,又当了三任官。
第一任是督察院御史;
第二任是山东学道;
第三任是通政使。
这里逐个说。
所谓御史,就是古代的检察官。
明清时期,御史是正七品,与县令平级。
所谓山东学道,就是明、清时期主管山东省教育和科考的官员。
前面说的周进就是广东学道。他负责主持广东各府院试,有选拔秀才的权力。
除了选拔秀才外,各省学道还要为朝廷考选优秀贡生,送到国子监学习深造。
只看这一点就能发现,明清时期的学官,其实是个能改变小人物命运的肥差。
那么,如此重要的职务,到底是几品呢?
这个问题要分开说。
在明朝,学道是地方官,挂按察司副使或佥事衔。一般为正四品或正五品。
但是在清朝则不一样。
清朝大部分时期,学道是差遣性质,各省学官的编制隶属于礼部,不再是地方官,且品级也不固定。
比如雍正之后,顺天府的学政,就要高配处理,一般由各部侍郎或者京堂充任。
而其他各省的学政,则由翰林、詹事及部属等官充任。
也就是说,清朝的学官,如果是由二品官员担任,那就是二品学官;如果是由五品官员担任,那就是五品学官。品级不固定。
不过,由于清朝对学官的出身和资历有一定要求,也就是必须是两榜进士出身,而且必须是京官。所以,虽然清朝学官没有固定品级,有的品级很高,有的很低。但只要下到地方,其在地方上的地位都很高。
笼统来说,在清代的官制体系中,学政在地方文官中的地位,仅次于总督、巡抚,要高于布政使和按察使。
对于清朝的很多小京官来说,能够外放学政或是外放担任某省乡试考官,是他们人生当中的莫大荣幸,可以吹牛吹一辈子。
我们知道,虽然《儒林外史》的故事背景设定是明朝。但作者吴敬梓是清朝人。
所以故事中的官职设定,应该更偏近清朝。
因此,范进担任山东学道,虽然不知道他的品级。但地位肯定不低,直接隶属于礼部,而不是像明朝的学官那样,要被总督和巡抚节制。
最后是通政使。这个职务是京官,掌管全国章奏和臣民的密封申诉之件。正三品。最后范进也是以这个身份致仕。
值得一提的是,范进并不傻。
他上京参加会试前,曾专门拜访过周进。
而为了能见到当时担任国子监司业(国子监的二把手)的周进,范进在写门生帖时,耍了个小心思。他故意什么都不写,就只写自己的名字,让周进在一众名片中,一下就记起了他。
这个范进,好像在哪里见过?哦!就是当年那个被我改变命运的童生。赶紧叫他进来。
等见到周进后,范进表现得极为谦逊,言必称称周进恩师,这种称呼很对周进胃口,让周进对范进有一种两心相照的感觉。
后来,周进在上班期间,向朝中同僚强力推荐范进。频频为范进搭台。范进最后能考中进士,很难说没有周进从旁助攻的贡献。
古人说,德不配位,必有余殃又说祸兮福所依两者相互掐架,何解
德不配位,必有余殃!指一个品行不端正,自私自利,贪欲横流,不守公序,不尊良俗的无德之人,不论职位高低,什么岗位,都会损害周围的人,余殃是指此人走到那里祸害到那里。此害绵绵无绝期的意思。
祸兮福所依,指事物的两面性,苦尽甘来,祸福相连,也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意思。也是根据太极图的原理来解释事物规律的。
这两者之间,没有根本的联系,概念内容各不相同,怎么会相互掐咬呢?这是以哲学的对立统一观点,和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动态分析。
一己之见。谢邀!
假如农村禁用柴火做饭,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
为啥要禁用呢?一般年青的基本都天然汽或电做饭,用柴火做饭只有那些年纪大的,或条件差的用柴火做饭,为数不多的一部分人,他们买不起煤气,农村到处都是柴火,不要用柴火让他们吃生的,别听专家无事瞎叫唤,让他们到那偏远山区体验一生活再禁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