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野心勃勃的年轻人真的很令人讨厌吗
- 荀彧为什么晚年反曹操世人皆知曹野心勃勃,荀彧难道不知
- 历史上有哪些野心勃勃觊觎皇位的女人
- 为什么二战时日本那么野心勃勃
- 年轻人是要安于现状,还是野心勃勃
- 野心勃勃,郭松龄为何起兵反对张作霖
野心勃勃的年轻人真的很令人讨厌吗
您好,
人好不容易世上走一遭,短短几十年,不是为了取悦别人,也管不了别人怎么看。
野心勃勃也行,默默无闻也罢,只要是心随己愿,想怎样就怎样吧。
上班不是为了交朋友,不上班也没妨碍谁。
爱出风头只要自己喜欢,低调无为图自己心安。
千万别想着讨好别人,只因生命的旅程有太多可能性,有太多要体验,而时间却那么快,那么短。
别人的看法?没空理睬。
祝您好运!
荀彧为什么晚年反曹操世人皆知曹野心勃勃,荀彧难道不知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荀彧是一个拥有怎么样立场的人。荀彧家族世代为汉朝官吏,而且荀彧是以举孝廉的途径进入汉朝官僚体系的,也就是说荀彧本身就有着深刻的儒家忠孝思想的基因,《后汉书》记载荀彧“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也是对此的验证。再者从荀彧给曹操的建议可以看出,这是围绕“保天子”的角度展开的,比如说以“乃心无不在王室”的理由建议曹操优先保护天子。从官职的记载也可以感受到荀彧的立场,迁许都后,荀彧做的是“汉”侍中,而非曹操下属官职。官渡之战后荀彧不惜得罪曹操力劝不要复置九州,也就是阻止曹操扩充自己的地盘。后来还阻止董昭等人推曹操为国公加九锡的计划。即使去世后,《后汉书》云:“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宴乐”。以上这些无论从正面或侧面可以看出荀彧是一个秉持“汉正统论”立场的人,他所作这些都是为了维持汉王朝的生存与统治,并且也得到了汉献帝的认可。
那为什么持“汉正统论”的荀彧会帮助被称为“汉贼”的曹操呢?或许曹操的《让县本明志令》中的内容能让你有一些答案。曹操说他年少时的志向就是当官封侯,造福一方,为世人所知,他连墓碑文字都想好了:“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从这些可以看出曹操早期也没有想过做丞相这么大的官,更没有“篡汉”之心。
确实,从讨伐董卓的事情来看,曹操当时也是怀着“匡佐之义”的想法来的。更加难得的是在各路诸侯大军中也只有曹操是真心响应号召来讨伐董卓。即便弄的“灰头土脸”也没有放弃讨伐,而且还多次为讨伐大军出谋划策。所以,荀彧正是看中了曹操的这一点,与自己理想立场相同,才选择跟随了曹操。
荀彧与曹操合作前期理想基本是一致的——平定各路反叛势力,匡扶汉室。而且合作得很愉快,很有成效。但是时势变化,接二连三的胜利,尤其是官渡之战后,曹操还做了冀州牧,此时无论是时事所迫还是下属推动亦或出于私心膨胀,曹操的立场开始发生了变化,从匡扶汉室慢慢向自立为王转变。“复置九州”这一想法也是在那时候提出的,从此刻起荀彧和曹操的立场开始走向岔路口。即使后来曹操上表加封荀彧,也没能拉拢荀彧,后来更是阻止了加封曹操国公的建议,这件事让曹操更加久久不能释怀。
后来曹操借着出兵孙权的事宜,以犒劳在谯的军队为名,把引荀彧出来,并伺机将其扣留。《三国志》记载:“荀彧因病留在扬州寿春,忧郁而死”,而《后汉书》和《魏氏春秋》记载:“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即是曹操逼死了荀彧。
这个答案总的来说,荀彧和曹操早年因“匡扶汉室”的共同理想走到了一起,晚年也因曹操背弃了这个理想,从而导致两人分道扬镳。
历史上有哪些野心勃勃觊觎皇位的女人
武则天,她还成功了!
受武则天的影响,韦皇后、太平公主、安乐公主都野心勃勃觊觎皇位。但是她们都被李隆基杀了!
为什么二战时日本那么野心勃勃
日本的野心,主要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大陆政策”。
而日本在二战时的疯狂,主要源于三方面。
第一, 是军国主义盛行。
日本军国主义虽然在近代才开始践行,却可以追溯到丰臣秀吉时代。丰臣秀吉早年曾宣称“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其的侵略意图在日本统一后付诸实践。明朝和日本的战争,就是由丰臣秀吉挑起的。
而到了近代,幕府末期至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受到西方列强入侵,岌岌可危。出于救亡图存需要,日本知识分子中出现了各种声音,其中就包括吉田松阴、佐藤信渊等人。他们面对日本的不利境况,把贪婪的目光转向了朝鲜和满清。吉田松阴曾表示,日本要遵守和列强签订的各类合约,但可以从满清和朝鲜身上拿回损失。佐藤信渊后期也坚持进攻中国。
第二, 日本需要战争转移国内视线。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有史以来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日本作为一个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受到了猛烈冲击而无法自救。为了安抚国内庞大的失业人群,激活生产动力,日本选择了挑起对外战争。依靠军工产业的井喷式发展,日本国内经济逐渐稳定。为了保持这样的经济稳定,日本在此后就变得很难放下战争。
第三, 日本二战时军部掌权。
明治维新后,伴随军事近代化,日本军部逐渐组建起来。随着发展,日本军部法西斯化越来越严重。这群掌握着国家实际权力的军人变得越来越疯狂,越来越渴望征服别人。正是这群人,把日本直接推向了战争的泥沼。
可以说,日本二战时的丧心病狂,既是偶然也有必然。是经济危机这场“天降横祸”让日本不得不艰难应对,也是军国主义的延续与发展让日本成为掠夺者。有时候有野心是好事,但即使是为了满足自己,也不应该去伤害别人。
年轻人是要安于现状,还是野心勃勃
顺其自然,野心不要太大!干自己愿意干乐意干的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顺应时代的潮流!说话办事内心无愧就行!钱多少算多,权多大算大、妻子多漂亮算好、让自己心安理得,吃饭香、睡觉甜就好。
野心勃勃,郭松龄为何起兵反对张作霖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可怕,我觉得有才无德肯定能占据一席之位,而郭松龄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可是很多时候野心都是被一点一点地驱使起来的,而郭松龄的倒戈反奉,跟张学良的放纵时分不开的。
郭松龄,机敏狡诈的郭鬼子,早年曾经追随过孙中山等人参加革命,深受三民主义的熏陶,回到奉天后任东北讲武堂的武术教官,在这里偶然结识了张学良,张大公子和张作霖不一样,张学良这个人说到底还是有些理想主义的,因此他也十分佩服和敬重郭松龄这样深受过革命主义影响的。但是张作霖不一样,张作霖这一代的老军阀们,并没有家国概念,只有利益和地盘。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张作霖的股肱之臣,杨宇霆,这个在奉系内部和郭松龄水火不容的小诸葛。从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张学良掌权后立即东北易帜,而杨宇霆坚决反对就可以看出来,杨宇霆能在张作霖时代得到重用,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试想一下,张作霖若不被炸死,会主动东北易帜,令国家统一吗?不会。宁愿媾合日本人玩自立,都不会在东北悬挂青天白日旗。而杨宇霆,也是这样的想法,所以,杨宇霆拒绝东北易帜的留影合念,他的心腹常荫槐更是拒绝在公馆内悬挂青天白日旗。
杨宇霆,是张作霖的股肱重臣,但是到了张学良时代,他就必须死,其根本原因还是道不同难以为谋,他打心眼里就是看不上张学良这个二世祖的。同样的,郭松龄能和张学良亦师亦友,那他在张作霖时代,就只能备受冷落,因为心狠厚黑的张大帅,也同样看不上一个满嘴为国为民的理想主义者。因此郭松龄要么等张学良掌权后权倾东北,要么就倒戈反奉(至于他为何选择了第二条路,我们稍后再说)这是奉军内部新老两代权利交接时,张作霖和张学良这两个人的三观不同所造成的差异。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这种不同的意识其实也无可厚非,但关键是郭鬼子这个人,有理想有想法,再加上张学良对他的盲目重用,不知道加以任何的威慑和驭人手段,使得这个人徒增野心。
第一次直奉战争,张学良和郭松龄带领东路军第二梯队在山海关狙击战,成为了奉军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唯一的胜利,张作霖更是因此方能安然退回奉天。那年,张学良虚岁23,也是第一次参加战争,从后续张学良的军事天赋可以看出,这场战斗大概真的不是这个张大公子这个花花公子指挥的,那指挥这场战斗的只能是郭松龄。
郭松龄是陆军大学毕业的,奉军内部也有不少陆大毕业的,逐渐形成了一个派系:陆大派。而因为和张学良的关系,郭松龄也逐渐成为了陆大派的代表人物。而此时,奉军内部分为三个派系:以张作霖的结拜兄弟,汤玉麟张作相等人形成的老派,在奉军内部位高权重;还有就是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和张学良尤为亲近;还有就是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都有留学日本士官学校的背景),是张作霖的股肱之臣。
而郭松龄和杨宇霆的矛盾,差不多就是奉军内部新老两代权力交接时,由于意识不同而产生的矛盾。而升级这个矛盾的,就是第二次直奉战争大胜后爆发的地盘之争。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和张学良的第三军,和姜登选韩麟春(此二人皆是士官派的中坚)的第一军联合击溃直系主力获得胜利。大胜后,张作霖预先想要郭松龄去接管安徽,姜登选接管江苏,这样陆大派和士官派正好平衡。谁知杨宇霆此时跳了出来,想要江苏,结果姜登选就去了安徽。
郭松龄,自以为功高未赏,可是张学良把七万精锐交给了他全盘处置。而且,郭松龄退出关内先稳定发展东北的政策也被张作霖忽略,而不久之后,杨宇霆姜登选二人又将江苏安徽两地丢失,令郭松龄大为光火,此时其实已经表露出对张作霖的不满,想要倒戈反奉的心思了。
可是,张学良这个二世祖,并没有在意。
最后,将这个矛盾彻底激化的,是张作霖想要付出一部分代价,以得到日本人的军火支持,和南方的北伐军开战,这令郭松龄这个深受过三民主义熏陶的理想主义者,彻底走上了倒戈反奉的道路。这也就明白了,为何郭松龄不等张学良掌权后,再去施展抱负,大概在郭松龄的眼里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吧。
没有张学良的放纵和盲目信任,倘若张学良驭人手段再高明一些,郭松龄也不会因为一时的赏罚不明利益不均就心生怨恨,听闻张作霖为了和南方北伐军交战去亲日,这只不过是内心怨恨爆发的催化剂罢了。他是陆大派的代表,和张学良亦师亦友,更是奉军内部掌握七万大军的高阶将领,明明有的是机会和方式去争取改变这一切,但是他并没有,反而选择了一种最激烈的方式,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高举你是卖国贼我是为民除害的大旗,去麻痹自己作出此般忘恩负义的事情,反而觉得是理所应当。
带着张家的七万精锐,吃着张家的饭,打着张学良的名义,去推倒张家。甚至说,姜登选这个士官派的中坚,心中感念毕竟袍泽一场孤身力劝郭松龄,竟然都被郭松龄枪击活活闷死在棺中!
由此可见,一个人有才无德,又行事偏激,偏偏还有想法和信仰的话,那大概就是一颗炸弹。
郭松龄的倒戈反奉,张家父子的节节败退,为求保命不惜以签订丧失东北主权的密约向日本人借兵,事后张作霖公然毁约留人话柄,日本人觉得张作霖太过跋扈便谋划了皇姑屯事件。
张作霖重伤惨死,张学良仓促掌权,新老两代权利交接太过突然,而郭松龄的倒戈又令张学良在奉军内部成为了一个笑话,众多亲信班底更是在倒戈中损失惨重,无威望无亲信无势力,根基羸弱。虽然张学良掌权以后立即东北易帜和北伐军止战,又杀人立威,大小军阀抱团取暖拥立少主令日本关东军不敢轻举妄动,可毕竟张学良无论是手腕还是威严还是厚黑,作为一个决策领导人而言,他都跟他老子差了不是一星半点。曾经张作霖时代的奉军,这只东北虎,最终也不可避免的走向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