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市纪检委和政法委财政局,法院等单位哪个好,本人学法学的
- 假如你的另一半是公务员,你希望他(她)当领导吗
- 即将步入中年,事业未见起色,人生该何去何从
- 婚姻不幸,仕途不畅,南宋诗人陆游是怎样度过痛苦岁月的
- 曾经说:”奋斗的年龄不要想着安逸”我感觉现在哪个年龄段都要奋斗,何时才安逸
- 中国人自古鄙视个人奋斗和经商致富,而热衷于“升官发财”,这种理念与儒学有无关系
- 为什么古代大多数文学成就很高的诗人在仕途上都不得志
- 王阳明号称一代心学大师,龙场悟道后他的仕途为何出现了转机
市纪检委和政法委财政局,法院等单位哪个好,本人学法学的
给点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纪检委和政法委不相上下,两个单位都是核心部门、常委单位,一把手均由市委常委兼任,在人事方面有相当大的话语权,晋升空间普遍好于一般单位,这是它们最大的优势。尤其是纪检委,这几年相当强势,晋升机会更多,随着监察法实施,岗位和待遇得到进一步保障,未来这种优势估计会长期保持。不过现阶段政法委因为有每月1200元的专项补贴,加上其在横向交流转岗、晋升方面的相对优势,对很多人来说仍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而纪检委的劣势是太忙。综合比较,两个单位个人更倾向于纪检委。
财政局是政府组成部门,在政府二三十个组成或直属部门中,也属于强势单位,毕竟管着各个单位的钱袋子,谁都要敬三分。不过地市级财政局系正处级单位,单位人多事多职数一般,在晋升方面肯定不如纪检委、政法委,包括法院。这是财政局的最大劣势。好在财政局岗位比较实惠,多少可以弥补不足。
至于法院,地市级法院一般是副厅级设置,单位规格不低,晋升机会整体来看在地市一级的单位还是相当OK的,不敢说名列前茅,排名靠前没问题。法院是典型的业务单位,走业务路线机会相对更多,单纯走行政路线会比较受限。不过走业务路线,现阶段因为有员额限制,入额相对比较难,但只要业务素质过硬,拿到员额是迟早的事情,到时候工资待遇不仅会有较大幅度提升,无形中也打开了个人晋升空间,因此进入法院,入额是关键。工作环境方面,法院是阶段性忙碌,碰到清案等任务会有一定程度的忙碌,除此之外还是比较轻松的,至少表面上看比纪检委和财政局要轻松。
题主是学法的,综合单位特性和个人专业考虑,个人推荐首选法院,待遇和发展空间摆在那里,其次选纪检委,专业有用武之地,晋升机会也大,第三选政法委,最后才是财政局。
假如你的另一半是公务员,你希望他(她)当领导吗
我是基层警察,我老婆是事业单位的,彼此都不喜欢当官,我老婆前几年本来就有机会提副科的,也就有机会转公务员,但是她不当,女人当官不好顾不了家。我们单位开家属会,我老婆就直接和领导说我无欲无求。领导直接就不让我干打击工作,让我搞社区工作。我觉得没钱没背景去当领导是非常累的,识时务为俊杰,平平安安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其他都是面子的问题,我心态非常平,不看重面子,人最重要是看开,心态宽最重要,领导也是人,只是有些人相当有些人不想当,想当的人他们就会想尽各种办法往上升,这也是很累的。
即将步入中年,事业未见起色,人生该何去何从
平淡的日子才是最真,作为老百姓,平安就是福气。有人说过,所有的努力,如果不出意外,你将是凡人一个。当你老了,回首,却不知道时光哪里去了,此时也许只能感叹,时光过得太快,来不及半点品尝。此刻,如果你还用你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去驾驭这个新时代,那么你完全错了。与时俱进的人很少很少,适应新时代的观念也是屈指可数,骨子里透出有那种固有的模式很难改变。不要用你的教条去大胆的指责或者漫骂那些朝气蓬勃与你差两个时代或者三个时代的人,换来的只是自取其辱。时代车轮永不停息,观念更新时时前进,希望我们都有自知之明,去对待这个美好的世界,去享受这世界带来的美好。事业的成败,只是一个过程,开心健康才是最主要的。
婚姻不幸,仕途不畅,南宋诗人陆游是怎样度过痛苦岁月的
陆游为祖国统一反抗侵略,慷慨悲歌了一生。
陆游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 父亲陆宰,亦为爱国知识分子,曾任京西路转运副使,陆游深受其影响。
陆游18岁拜曾几为师,曾几就是一位深受尊敬的爱国诗人。
陆游20岁时。他和表妹唐婉结婚,生活美满,志趣相投,但母亲以妨害学业为由,拆散陆游的婚姻,唐婉早卒,忧郁而终,给陆游造成了终身的遗憾。
陆游29岁到临安省试。秦桧儿的孙子,硬要走后门儿。虽然主考陈之茂,不畏权贵,暂取第1名。到了第2年殿试,却被奸臣秦桧儿刷掉,还加罪于陈之茂,总算奸臣秦桧儿不久死了,没被深究,陆游也因此失去了科举晋升之路。
陆游34岁被任命为福建宁德县小吏,两年后入朝做了敕令所删定官。地方上,尽心职守兴利除弊,上朝堂,借机进言收复失地。
陆游46岁时赴夔州(四川奉节),任通判。48岁任满到陕西南郑(汉中),任川陕宣抚公署干办公事。为著名抗战派将帅,王炎担任视察军事政治的外勤。正是当时宋金对峙的前线,诗人精神振奋,写出了许多佳句名篇,进入了诗家三昧的境界。
陆游,51岁时。王炎东归后,他因范成大之邀,任四川置制使司及成都府安抚置参议官。陆游和范成大本为旧交,诗酒唱和抒发满腔忠愤。被人以不拘礼法,恃酒颓放的名义排挤。陆游索性自号放翁。也就此罢官,离蜀东归。
川陕生活的9年中,陆游的诗作,大为热情奔放,气魄豪迈。后来陆游,把一生的作品集成了《剑南诗稿》,可见,陆游对这9年生活的珍惜。
之后20来年绝大部分在农村度过,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时刻关心着人民的疾苦,念念不忘恢复祖国。
陆游82岁时,一听到南京伐金还兴奋不已。一闻金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至于临终的示儿,真可谓千古绝唱。
曾经说:”奋斗的年龄不要想着安逸”我感觉现在哪个年龄段都要奋斗,何时才安逸
"奋斗的年龄不要想着安逸"这主要是针对我们年轻人来讲的。在干事创业的人生黄金年龄,我们只有选择奋斗,才能扛起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重担,也只有奋斗才能为自己后半生打下良好基础,唯如此才能跑好时代的接力棒!
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生何时才能选择安逸?有的说是青少年,有的说是老年阶段,有的说等我实现了时间、财富和思想三个自由了就可以过上安逸生活,等等。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同态度和选择,他人无权干涉,这没错。但在当今飞速发展变化变革的新时代,一个人不进则退,原地踏步也是会落后这个时代,所以如此,无论是青少年、青年还是老年人,活着就是要奋斗,"幸福都是靠奋斗出来的"。青少年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奋斗,才有光明的前程,老年人为掌握新科技不被时代淘汰而活到老学到老,发挥余热,为老年生活增光添彩,最美不过夕阳红,在奋斗中延伸生命的长度和意义。作为青壮年,奋斗是本分是责任。
由此,全面小康的目标,需要我们大家的齐心协力才能达成;复兴的路上需要上下、你我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让我们共同选择奋斗的人生吧!
中国人自古鄙视个人奋斗和经商致富,而热衷于“升官发财”,这种理念与儒学有无关系
一颗石头,被用来行凶,旁观者驻足悚然,纷纷议论着这石头的狰狞。
却未曾想,这石头生于天地间,自身是何等落落大方、自由快活。
题主的思维很活跃,多次看到出了不少能引人思考的题目,先赞一个。
儒家有没有否定个人奋斗?儒家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内而外、自小而大的理想,这算是鼓励个人奋斗吧。
至于“升官“,古代只有士、农、工、商四种成分,自古以来“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商业受到层层限制,而国家管理的手工业则是祖辈相传。作为知识分子的儒家,在当时选择士人的身份参与国政应当不为过。
儒家自我定位是道德自律和政治追求,其核心价值是积极参与国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些应当是古代儒者的写照。至于到了官场又会怎么变化,则要看个人的底线有多高了。
为什么古代大多数文学成就很高的诗人在仕途上都不得志
诗人与仕途,本就是一对矛盾的对立面,古今皆如此。
诗人孤傲不训,知无不言,口无遮拦,理想主义贯穿全身,渗透着灵魂。
仕途循规蹈矩,谨小慎微,言不由衷,如履薄冰,现实主义是整个天空。
如果说诗人是车,仕途是路,就不难想象这个车是不是不是很合路的辄?是不是这个车在仕途的路上很难顺畅,这个必然性,就决定了诗人在仕途上得志,纯属偶然性。
所以说,文学成就再高的人,都很难在仕途上得志。换句话说在仕途上得志的诗人,也很难流传千古。
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王阳明号称一代心学大师,龙场悟道后他的仕途为何出现了转机
王阳明号称一代心学大师,龙场悟道后他的仕途为何出现了转机?这个问题的蕴含的潜台词是说,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的进入了仕途顺遂通达的时期,也即是王阳明所悟之道,为他的升官发财,产生了非常直接的效用。这种理解,非常符合现代成功学的功利主义逻辑,但无论是从儒学,或是心学的角度上来看,这种理解都是不对的。
王阳明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中进士,当时虚岁28。入仕后,先是工部观政,后任刑部主事,因为对军事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与才能,后又转入兵部武选司任主事。
正德元年,年少的明武宗朱厚照继位,宦官刘瑾专权,引起朝臣反对。刘瑾为了打击反对者,逮捕了御史戴铣等忠直之士。王阳明出于义愤,上书论救。结果被刘瑾杖责四十后,发配到贵州龙场做驿丞。这一年是公元1506年,王阳明三十五岁。
有句俗话说,国家不幸诗人幸。在王阳明这里,可以改为官场不幸学术幸。在龙场的这段时间里,王阳明长期思考的一些学术问题,在艰苦磨砺和不断的思考之下,终于达到了豁然贯通的状态。在儒家的学术体系中又开辟了一条不同于程朱理学的“心学”之路。王阳明的这段经历,在思想史上,称为“龙场悟道。”
王阳明28岁入仕,到35岁贬谪,七年时间,做到六部主事的位置。我查了一下《明史职官志》明代六部主事,大约是从五品的官职。王阳明是状元之后,两代为官,二十八岁中进士,三十五岁做到从五品,既不快也不慢,也就是正常速度。从兵部武选司主事降到龙场驿丞,大约相当于今天从厅级降到科员。仅仅是保住了公务员身份而已。
龙场之后的起复与升迁,和王阳明的“悟道”,大约没有什么关系。但与朝廷中的政治斗争肯定是有关系,这是毫无疑问的。王阳明在龙场任职,是三年期限。期满之后,就要调做它用了。假如刘瑾在大明王朝真正可以做到只手遮天,那么,刘瑾不死,王阳明可能很难有翻身的机会。但是,大明朝各部门互相牵制的政治制度设计,使得无论是权臣如张居正,还是宦官王振、刘瑾、魏忠贤等,都很难做到一手遮天。
刘瑾整治王阳明,实际上是朝廷中在皇帝年少昏庸的情况下,外官与内官之间的权力之争。王阳明本质上是外官集团中的一员,而且是在斗争中旗帜鲜明的维护正统的,所以,外官集团极力保护他,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正德四年(1509年)闰九月,王阳明谪戍期满,复任江西庐陵知县。
正德五年,杨一清联合宦官张永除掉刘瑾。王阳明政治上的最大威胁解除。之后,他的官职越做越大了。正德十一年,他做到督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地方,这已经是二品大员了。这时的王阳明已经四十五岁了。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正在江西的王阳明迅速组织平叛,并在短短的35之内,就平定了宁王之乱,生擒朱宸濠。由于当时明武宗的身边奸臣环侍。为了避免卷入政治旋涡之中,王阳明选择了激流勇退,回家养病。
平定宁王之乱,是王阳明的大功劳,可是在武宗一朝,王阳明的遭遇却是大功不赏。直到武宗去世之后,王阳明才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益封为候。
我只所以不厌其烦的陈述王阳明的履历,是想说,龙场悟道的道,不是“为官之道”和“升迁之道”,它是用世之道,修身之道。悟道之后,阅世更深,能力更强,但却与官的大小没有直接的联系。这与人生格局和理想志向有关系。
王阳明从小的志向是做“圣人”,而不是做大官。做大官是一时的权势,而做圣人是千古之名。王阳明显然是做到了。在儒学千年发展过程中,上有孔孟,下有朱王。王阳明可以无愧了。
大约人们都会承认,王阳明是绝顶聪明之人。可是明朝历史上有好多二十左右就进士及第的。比如张居正和徐阶等。王阳明二十八岁才考中,这大约是王阳明大智若愚之处。也是积极用世,和千古之名的差别。王阳明二十五岁那年,科举落第。身为状元的父亲王华安慰他不必烦恼,下科再考。王阳明说:“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而懊恼为耻。”这大约就是因为人生的追求不一样。王阳明的聪明是有点书生气的固执,又有点学霸气的自信的聪明。也正因此,他才能在一个问题上不依不饶的纠缠几十年,并最终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阳明从少年时的“格竹子”,到“龙场悟道”,他内心想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就是《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止善。明白人生大道,在人格修为上达到“至善之境”,至善之境其实就“做圣人”。《大学》的的修身之道从“格物”开始。这就是王阳明“格竹子”的原因。
我们以今天的观点来看,格物致知,依然是有道理的,也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接触,了解物之性,事之理。这样的知,应该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道理。可是,后代儒学有发展,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把“知”的范围缩少了。他们探讨的领域仅限于所谓的人生大道,而把自然科学的成分去掉了。这就是王阳明格了七天竹子,差点把自己的小命格掉,也没有格出人间大道的原因。
从十几岁的格竹子,到二十年后的“龙场悟道”,王阳明终于想明白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矣。”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在学术的发展上,是一件大事。但这并不能直接在仕途上给他带来好处。当时现实中,程朱理学还是占统治地位的。科举的时候,还是以朱子的《四书集注》做为标准教材。但是明后期的政治斗争中,也有学术观点的交锋。比如嘉靖时期的“议礼”之争,和万历时期的“立储”之争中,就人明显的学术思想的差异。议礼之争中,支持嘉靖的,多有王学倾向,反对议礼的,多是程朱正统,比如杨涟、海瑞等人都是理学的支持和坚守者。张璁等人,就有心学的倾向。
王阳明的心学和理学比较起来,理学更重规则,人显得刻板。而心学比较灵活,难以把握,这是心学一直没有成为主流的原因。
以上是个人浅见,权当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