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百无一用是书生”你赞同哪一个
中国在文革时期,重点批判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教师挨斗,知识分子下放农村和五七干校进行改造。
我是知青正值年轻,反其道而行。那时没有书可读,能借到的都借来自学,打发枯燥乏味的日子,总认为知识一定有用。
上山下乡八年,看不到前途,年纪也熬到25岁了,婚姻也无望。就在绝望的时候,知青大返城开始了,我有幸被招工了,进了一家国企。
1978年年底,办完手续离开了农村。1979年元旦节收假上班后,分配我的工作是木匠,又要从学徒干起,三年出师,学徒工工资29.50元。
1979年3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招生,平时爱学习的我一考就中。斧头还没拿热就退回库房,带薪上大学去了。
三年苦读获大专文凭,由工人升为国家干部,坐机关单位上班,一个人的命运才真正改变。
2013年,以公务员身份退休,衣食无忧。往事回忆,条件再艰苦,学习不能放松,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我是唯有读书高的受益者。
有人认为流浪大师最多不过是为“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古诗做个注脚而已,你怎么看
沈先生大师不大师,才高几斗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沈先生过去是底层受苦受难的一员,如今生活得到了改善,回到了社会,成为我们中的一员…,这就够了!为改革开放欢呼,为社会进步欢呼,为科学技术进步欢呼,为”一个都不能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