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行合一最简单的感悟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最简单的感悟(我因做不到知行合一而痛苦怎么办)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9 15:47:01 浏览8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我因做不到知行合一而痛苦怎么办

人没有绝对完美的人;知行合一只是一种思想精神和品德的境界。如:在实际生活中你想做一件事或者动手完成某一件事,往往会做不好,人的思想有差异能力有大小,不可能啥都会想啥都会做,谈不上有什么痛苦之说…,偏离了实际去要求自己是一种“缺陷“。

作为书法家,你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谢谢邀请!

我还不认为自己是位书法家,只是一位书法艺术追梦者。因受聘于中国书画国际大学(原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任教,“书法家”名称是校方提供相关资料申报,头条平台严格审核通过的。

作为习字五十多年的爱好者谈一下我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和交流。

首先感悟练习书法需要做到“心境如水 ,情境幽深”,把自己融进墨香味的书房里,心无旁骛,握好笔杆,写出流畅的书法来是一种艺术享受,每当创作一幅比较满意的书法作品来有一种无比快乐的成就感。

练习书法能养气、也能助气,练习时须心手相应,力送毫端,注目纸上,这样对人的心理方面都有一定的调节和锻炼作用,可使人身心焕发,笔墨飞扬,长此以往书写者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必定得到发展。在品味先贤名家古帖,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准确控制运笔的轻重缓急,这样久而久之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而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发展都是极有益处的。另可以培养审美情趣,美感就会激发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总之,书法能释古通今,陶治情操,好似知识大都市中的一派田园风光,自然、质朴、宁静。

作为习书者,要在传承中体会古人的心境。好的书法是“书如陈酿不求甜”,不求甜美,追求的是“书如陈酿”的艺术境界,不断的品尝、实践其中的妙处。

如学习柳公权楷书体时,对他的人和书体要了解,他的“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是哲理名言。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即负盛名,他的书法结体遒劲,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体势劲媚,骨力道健,洒脱而有法度,也由于他作品独到的特色,柳公权书法和颜真卿有“颜筋柳骨”之称,柳体对后世影响极大。

在临书圣王義之的“兰亭序”时,会被带入“王羲之与四十一位文人墨客共聚兰亭,设曲摆宴,饮酒作诗,欢畅淋漓,酒意乘兴,挥笔写下了这千古名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浮想联翩,感慨万分”的意境中。这篇临本笔意温润,从“形神兼备”发展到“离形神似”,讲求自然,顺乎神理,在艺术上这是形式表现和精神内涵的关系,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给人一种洒脱秀美的艺术感受,在堪称天下第一行书的面前,是一顿丰盛美味的大餐。

在临文徵明的书法,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

我曾临过他的“滕王阁序”,此长卷收藏在中国书画国际大学艺术馆。

还有临过号称“张颠”张旭草书心经,他书如龙蚪腾霄,雄强而不失于清雅,自由放纵却又法度森严,恢宏大度之间飘舞着幽森的娇艳,既有钟馗食鬼之果敢气魄,又似罂粟般勾人蚀骨,堪称鬼神之作。杜甫曾评价:“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书法是书法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书法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当你走进这些古代名家书法中,心灵感应会体会到什么叫潇洒、委婉、深沉。

书法是中国十大国粹排名第一,博大精深,要用一辈子去学习和创作,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有责任和义务弘扬中华书画传统文化,学海无涯,艺无止境!

附:为国家散打队员、56公斤级散打冠军周东鹏写“血性男儿”书法作品中的“男”。整幅作品视频在我帖中已发。

如何做到“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仁善的心符合天地运行的规律,所以说“心即理”。致良知就是用自己的行动去达成仁义和善良的愿望。心学大师王阳明曾说“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工夫”,这里的“事的工夫”就是指实际行动。用实际行动去达成目标,就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讲的是什么道理,不引经据典,说出自己的认识

王阳明的心学说到底是儒家学派的一个分支,儒发端于孔孟,在传承的过程中被演化,到了陆九渊那里就出现了心学“心即是理”,所以对人生真理的认识上,不是向外求,转而向内求了,这就是世界观的认知方向上发生了改变,所以就反对程朱“格物致知”,提倡“致良知”,也就是格心,世事诸理皆于此心,但在格心的过程中,深受道家及佛家的影响,所以后世哲学在研究王学多以“主观唯心主义”论之。

我们说阳明心学,有般若的思想,有禅宗的影子,也有阴阳之道的倪端,这些也不为过,人类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都会博学旁家,吸取精华。

但是王阳明在晚年为何把自己的著作付之一炬呢?实际上其向内格心方法上从整体框架上并没有超越佛教的认识论,但在实践的方向上则摆脱个人而基于社会,这种适用范围上作了调整只是儒家根基文化使然。

王阳明,一个仕途顺利的青年才俊,因为得罪了权势而被贬,再用儒家的学说使其也摆脱不了个人的苦闷命运,为了精神上的解脱,就必然对佛、道两家的学说进行解析和觉醒,但是,佛道两家的个人解脱的定格并不能完全满足其所受儒家文化的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而儒家的所谓穷则独善其身的虚伪更满足不了王阳明,所谓的龙场悟道,只是在佛道的发动机的驱使下,用儒家的方向盘驶向个人的人生目标。

所以王阳明的“心即理”也好,“知行合一”也罢、或者“致良知”,都是在儒、释、道文化的融合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析的产物,为读书人创立了一个即可像佛道两家那样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感悟,又能出世建功立业,可谓鱼和熊掌皆可以兼得理想天国。

然而从历史上来看,这种心学除了能给人以理观上的觉悟,而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并无大的帮助,以至于后来的泰州学派发展阳明心学,演化成为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被正统道学家目为异端邪说。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了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我是许家那个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王阳明龙场悟道到底悟了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龙场悟道?龙场悟道指的是王阳明在被贬到龙场这个险恶的地方后,结合自己多年来不好的遭遇,时刻反省自己,终于在一天深夜里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心才是感应万物的根本,史上把这场悟道称为龙场悟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龙场悟道后,再反过来看他到底悟了什么?总结一句话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圣人的道义就是良知,我自己就有可以满足自己,原来以前从事物中追求道理都是错的。那么根据内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无善无恶是心的本体。

心的本体就是天地的心,生生不息。道、天理以及良知都是一样的,所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就是这个道理。佛家常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它的具体体现。

第二,有善有恶是意识的作用。

天地与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是触景生情就会有喜怒哀乐,进而产生善和恶,比如“见儒人入井,则生恻隐之心,其为意识产生后的善;见妙龄处子,则生杀而搂抱之心,其为意识产生后的恶”。据于此,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也就是意识和行动是一起的。

第三,知道善和恶是良知的体现。

意识虽然有善和恶,但是自己内心的良知才是判断善和恶的标准。比如他说每个人都是圣人,拥有圣人的良知,拥有了判断是非的标准。即使是孔子说过的话,只要有错,你就可以不用去执行。

第四,行善事去恶事是格物的作用。

有了良知做标准,开始“知行合一”的动作,我们就可以更好的观察事物的好坏,从而多做善事而不去做坏事。“格物”就是做事前要认真观察,用心揣摩,才能从事物中明白一些好的道理。

第二个问题龙场悟道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1. 人的身心和谐:摒弃错误的言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人与社会的和谐:唤起人的良心多做好事,少做坏事促进社会的和谐。

总结:他的龙场悟道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对于增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借鉴意义。

如何在股票期货中做到知行合一

做量化!量化可以避免人性的弱点,不受人性中的感官刺激产生的影响作用。

如果真能做到完全的知行合一,你就是圣人,但现实生活中,我们老觉得自己做不到执行合一。我觉得《坛经》里面有句话可以解释: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所有的道理,当你明白后,就是明白了,但是你明白的道理需要不断的去实践,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逐步修成一种本能反应,肌肉记忆或者思维记忆,这样你才能真正的达到知行合一。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对知行合一的解释,你可以参考:“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意思就是当你真正做到了,才是你真正知的范围。你觉得自己知道而做不到,那不是真正的知道。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