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学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吗
- 谁能告诉我中国文字的拼音是怎么发展来的
-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不是相辅相成的
- 太极拳和健身可以相辅相成吗
- “知识”和“见识”有区别吗
- 早教和幼教有什么区别联系
- 伦纳德和乔治是互相耽误还是相辅相成
学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吗
谢邀!
学历和能力有关系,但不是绝对的相辅相成,但看在什么领域,具体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学历,指曾在学校结业或毕业之后得到的一纸文凭,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是指最后也是最高层次的一个学历证书,以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实施学历教育、由国家认可的文凭颁发权力的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所颁发的学历证书为凭证。学历更多的是指一种认证的“证书”,这个“证书”对于一个人曾经在校学习的一种肯定和证明。这个更多的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的认可。
能力 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 人们在完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有所不同。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则是一种综合素养,一种技能,用于实际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更多的是一种行为上的表现。
一、学历是敲门砖
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学历很重要,尤其是有985或者211学校学历的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因为这个时候用人单位无法判断一个学生工作所需能力是否良好,只能通过往年的数据以及这个学校的知名度,学历的高低来初步判断这个学校的学生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
同样的学历,不同的学校出来的学生,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因为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育资源都不一样,所以在工作以后,能力就比学历更重要。
二、能力是晋升技能
当步入职场后,能力就比学历更为重要,因为用人单位招人都是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比如企业:就是以盈利为目的,如果一个人在企业无法创造价值,甚至总是给企业带来不好的影响,或者损失,那么这个人无论是多么高的学历,都将被企业所放弃。
如果在一线城市,学历越高越好,因为跟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比如在北京工作的时候,很多企业的落户政策,学历越高落户可能就越大,再比如北京的积分政策,博士生的分数就比本科生高22分,这个差距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说是望其项背。
现在学历普适性太强,有一个笑话就说:走在北京的大街上,天上掉下来一个招牌,砸中10个人,其中7个是本科生,2个研究生还有1个是博士生。可见学历对于大家来说已经趋同,学历仍然是毕业生们的敲门砖。但进入职场后,综合能力中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大家相互竞争的主要能力。
谁能告诉我中国文字的拼音是怎么发展来的
试答:从“官话”到“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逻辑。
本题“中国文字的拼音是怎么发展来的“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也极有价值的命题,其内涵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本身,题下已有答案值得认真借鉴学习。
本文试从整理清末到新中国“汉语拼音方案”形成的一些史料入手,思考从统一“官话”的努力到“汉语拼音方案”立法的历史逻辑及其包含的深刻意义,就教于方家。
1、中国在19世纪末的“汉语拼音运动”是社会变革宏大主题的组成部分。
清末民初的“三大语文运动”(”切音字运动“、”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共同目标是通过改革语言文字,普及教育,顺应历史社会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实现富国强兵、民族振兴,其意义远远超过”文字改革“本身。
由”切音字运动“引发的”国语运动”和“国语标准音“确立”以及其后的”注音字母“的制定直到新中国”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一脉相承,从一开始就从汉民族语言的统一直指中国多民族国家独立统一、复兴这样的宏大历史命题。
正因如此 ,“汉语拼音方案”是对”注音符号方案“、“国语罗马字方案“、“北音拉丁文方案“的继承、发展、创新,在近百年历史中,看似远比社会变革简单容易的“汉字拼音化“方案的种种努力,如果不能顺应“华夏民族共同语”这一宏大主题就注定无法推行。
(《新约全书》,”官话“版,字母注音,约出版于1920年后。)
2、 “汉语拼音运动”的核心诉求是实现“华夏民族共同语”的历史性呈现。
清末民初的”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前奏是可以远溯至明末,众多研究都注意到了西方传教士如利玛窦、金尼阁、丁韪良等在推进中国汉字注音方面的贡献和努力,但这种努力是局部的和肤浅的;中国对“甲午战争”失败的深刻反思直接触发了声势浩大的“汉语拼音运动”,其激进程度甚至要求”废除汉字“,这是西方传教士不容易理解的。
知识阶层在推究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原因时,形成了以谭嗣同、钱玄同为代表的观点:“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家断不能富强”,呼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各界人士群起响应,这是清末“切音字运动”的由来。
清末最后十年中提出各种拼音方案多达几十种。“切音运动第一人”卢戆章的《切音新字序》(1892)的贡献是明确提出了制定拼音字母的两个基本原则:“字话一律”和“字画简易”,全国“语言文字既从一律,文话皆相通,中国虽大,犹如一家,非如向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对面而无言也。”这种诉求已远远超出了纯粹的文字改革的范围,而是涉及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要求了。
从内容和措施上看,当时中国的上层社会人士的努力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官话“(指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标准的初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的统一,没有也不可能涉及”国语“的形成,即面向民众的高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的普遍推行。
(《葡汉辞典》手稿页,时间约为清末)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拼音方案”竟然大多是为”方言“设计的,比如卢戆章向清政府学部呈交的《中国切音字母》方案就是想用拉丁化拼音来拼写“闽广方言”的,清政府批驳其“不能通行各省”而弃用。
在卢戆章之后,劳乃宣(同治进士)设计了《简字全谱》方案(汉字笔画式拼音),这是一个包括南京话(《宁音谱》)、江浙(《吴音谱》)、闽广(《闽广谱》)方言的拼音方案。尽管慈禧在召见劳乃宣后还曾御批要求“学部议奏”,但不仅社会上骂他是“分裂语言文字的罪魁”,连清政府学部的明白人也因其方案“分裂语言,有碍统一”,最终束之高阁,不议不奏。
在深刻认识“拼音”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之后,王照提出的以汉字偏旁拼写《官话合声字母》方案广受欢迎,从京津、奉天到江浙官话字母遍及遍及中国十三个省,原因正在其直指”官话统一“,所谓:”官者公也,公用之话,语言必归划一,宜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宜取京话“。
张之洞、张百熙(管学大臣)、吴汝伦(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等与王照一起奏请朝廷在“学堂章程”中规定“于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理由也是“各国语言皆归一致”, 清朝也应“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他们的奏请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
1911年,清政府“学部”还正式通过了“统一国语办法案”,准备用五年时间,在“宣统八年“(1916年)普及国语。这既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笑话,但也是顺应大势的历史事实,其中并无矛盾。
3、重视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推行”国语“和”国语标准音“的历史贡献。
辛亥革命后,清华政府倒台,中国实际上陷入更大的混乱中。即使如此 ,北洋政府在1912年就着手大力推行”国语“,希望确定”国语标准音“。这种紧迫的努力同样清楚地显示,从十九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与大中华意义的国家统一紧密联系的课题。
北洋时期,“经过“京音、国音问题”大辩论,把“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空想修正为纯以京音为准的”新国音“方案,甚至连”注音字母“的提法也更名为”注音符号“。自此,”国语“进入师范和小学语文教学,也进入电台广播、电影、话剧等社会生活的新领域,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事实上的”法定地位“。
在整个民国时期几十年,”国语运动“又经历了从”官话“到”国语“,从”老国音“到”新国音“的演进,重要的历史贡献在于找到了“中国语言的心”(刘复语),以《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的发布为标志,以“北京语音系”为全国“标准音”成为共识。
毫无疑问,这一时期的语言改革进展成果也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汉语规范化、推广普通话、汉语拼音方案时,”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现代汉语的”普通话方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书页图片:民国时期的注音”国语课本“,大约为1930年代出版物)
4、艰苦探索的十年,新中国开国领导人直接推动《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
1949年10月10日,新中国刚刚成立,毛泽东主席立即批准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即“文改会”。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从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高度认识和直接领导推动“文字改革”的进行。
1952年10月,在“文改会”成立的当年,“拼音方案组”就通过了一个”汉语拼音字母表方案“(声母24个,韵母37个)。1953年初,正是毛泽东主席亲自审阅了“拼音方案”,但他认为这套”拼音字母表“主要的缺点还是”笔画太繁“,他甚至表示有些拼音比以前的注音字母更难写,需要进一步研究。
实际上,在1950年到1955年间,“文改会”还曾就“汉语拼音方案”向海内外征集了600多种方案,选择了264种编印成《各地人士寄来汉语拼音文字方案汇编》,作为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重要参考资料,现在已经成为珍贵史料。
很多人并不知道,“文改会”在1954年还提出了五个“民族语言拼音方案”的草案,国务院在1957年曾经批复过一份《关于讨论壮文方案和少数民族文字方案中设计字母的几项原则的报告》,这清楚地表明推动“少数民族文字”的规范和发展实际上与“汉字改革”三大任务是紧密相联的整体。
(《各地人士寄来汉语拼音文字方案汇编》,1957年出版)
1955年10月,“文改会”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解决了《汉语拼音方案》最关键的语音标准问题,同时提出六种“汉语拼音方案”的初稿向全国征求意见。
“文改会”并且极其郑重地提出要用“普通话”代替“国语”这个历史名称,而这一提议决不是无关要紧、可有可无的。
1955年5月6日,刘少奇主席也曾经对“文改会”工作提出过三点很具体的意见,包括“简化字要分期分批进行”(繁体字不要马上废除)、“学校采用普通话教学”(教师要学会普通话,不会讲普通话的,不能当教师)和“汉字拼音方案”(考虑用拼音试译《毛泽东选集》)。
1956年1月,中央召开了一次“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在这个具有全局性的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专门对“文字改革”发表了讲话,这也充分反映了国家最高领导人层面对“文字改革”所具有的特殊重要地位的重视。
以下摘录毛泽东主席在这次大会上的讲话原文:
“我很赞成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几个,向一面写,简单明了。……拉丁字母出在罗马那个地方,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我们用一下,是否就大有卖国嫌疑呢?我看不见得。凡是外国的好东西,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我们就是要学,就是要统统拿过来,并且加以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周恩来总理在这次会议的总结发言中说“中央政治局决定:首先简化汉字,推行书报横排,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公布后用在小学课本上,代替注音字母。”
1956年一二月间“文改会”后,《人民日报》在2月12日发表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和《关于拟订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几点说明》,向全国征求意见。
1956年9月26日,“文改会”主任吴玉章还在“中共八大“上专门作了《关于中国文字改革问题》的发言。这些都充分说明”文字改革“所涉及内容的广泛和动员的深入。
在经历近十年艰苦工作后,直到1958年1月10日,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所作《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重要报告中才首次明确提出:我国文字改革的任务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项任务。
所有这些都反映新中国开国领导人对于“文字改革”的全局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清楚的认识,这也使得“文字改革”在1950-1958年近十年的基础工作细致而扎实。
(全面总结、继承、吸收古老汉字的文化营养是”汉字改革“的题中之义。)
1956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了郭沫若为主任的“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张奚若、胡乔木为副主任,委员共16人),将提出的《汉语拼音修正草案》向语言、教育、文艺、新闻、出版、科技、翻译各界以及部队、人民团体和39个城市的100位语文工作者书面征求意见。
1957年11月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决定中有“准备提请全国人大讨论和批准,并且决定登报公布,让全国人民事先知道”这样认真而又感人的表达。
同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特别发表社论《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和汉语拼音方案》,为《汉语拼音方案》的公布定下基调。
经过十年的艰苦探索,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大一届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批准汉语拼音方案,并明确要求“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应该首先在师范、中、小学校进行教学,积累教学经验,同时在出版等方面逐步推行,并且在实践过程中继续求得方案的进一步完善”。
需要指出的是,直到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才通过《ISO 7098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但这项迟到的决定正式确认了”汉语拼音方案“为汉语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国际标准“,其中对中国地名、人名、专有名称形成国际规范的意义极其深远,比如地图翻译或标注。
(1950年代,出版了大量《明末罗马字注音文章》,作为”汉字拼音方案“参考)
5、结语:从”国语“走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历史必然。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此项立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立法意图在于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根据宪法,制定的法规。
其中,《通用语言文字法》在第十八条对《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如下:
(1)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
(2)《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
(3)《汉语拼音方案》同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
(4)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
这几行看似简明的文字既是中国古老文字在新时代的使用规范,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向现代化迈进艰苦探索的重大成果,既是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维护国族独立 、统一百年奋斗史的”文字总结“,更显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
附记:
2015年12月15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日内瓦出版了(International Standard,2015),向全世界公布了最新的“汉语拼音国际标准“:《ISO 7098:2015》。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不是相辅相成的
谢谢邀请!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促进物质文明发展,精神文明来源于物质文明,物质文明的发展又离不开精神文明协助,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促进,并肩发展,
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有了物质文明,人们就开始从生产劳动中摩挲经验,为了提高生产劳动效率,人们就开始思考探索,这就有了最简单的科学,就是所谓的精神文明。人们之间为了更好的协作生产,开始了最简单的交流,经过长期的演变过程,人们开始学会了说话,这就是精神文明的生成。所以说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在物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精神文明诞生。人们通过学习,掌握了科学知识,提高了文化修养,这样可以更好的投入到社会群体,为人类做贡献,这就是精神文明协助物质文明发展。
一些发明都是在科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进一步改进创新的结果,是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提现,是精神文明带动物质文明发展最鲜活的例子,所以说物质文明发展和精神文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太极拳和健身可以相辅相成吗
练太极☯️和健身是不矛盾的。练太极可以使健身的人肌肉不僵化,练健身可以给太极增加力量。掌握好了一定可以相辅相成的
“知识”和“见识”有区别吗
知识是“我读过”
见识是“我见过”
知识是“我能掌握”
见识是“我会运用”
知识是“我想做一个君子”
见识是“我能做一个小人”
知识是“物体的浮力等于物体下沉时排开液体的重力”
见识是“陛下,我能证明这个皇冠被工匠掺了一些假”
知识是“尧帝传位于舜帝是因为舜帝能忠孝仁义礼智信发展全面”
见识是“尧帝传位于舜帝是因为尧帝认为舜帝的虚伪适合当君主”
知识是“我知道”
见识是“我熟悉”
知识是“诗词曲赋”
见识是“坑蒙拐骗”
知识是“我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见识是“我要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
知识是“平仄用韵粘对拗救”
见识是“炼字润色修改删除”
知识是“我能背下来《红楼梦》”
见识是“我在后宫里当了皇后。”
知识是“我希望我们结婚后可以平等地对待对方家人”
见识是“如果我对你家人不好就没有理由这样要求你”
知识是“我爱你”
见识是“我娶你”
知识是“我在酒桌上说我懂得P2P懂得物联网懂得新能源懂得比特币”
见识是“我现在就换衣服下楼去捡破烂,这样我可以多卖出十元钱来”
知识是“我每天用香奈儿润肤露”
见识是“我用冷水从下向上洗脸”
知识是“《渊海子平》《周易集解》。”
见识是“你今年命犯桃花红鸾星动”
知识是“我可能比你强”
见识是“你可能比我强”
知识是“我坐在电脑前答复你这个问题,然后马上睡觉”
见识是“回不回答这个问题无所谓,但别忘了做俯卧撑”
早教和幼教有什么区别联系
您好,感谢提问。
按照惯例和通常做法,3岁孩子上幼儿园了,6岁孩子上小学了,那么孩子的教育就自然地被3和6分段为0-3和3-6,早教是指0-3岁上幼儿园之前,幼教是指3-6岁上幼儿园到上小学之间。至于0岁从什么时候开始,说法不一,有的认为从孩子出生开始,有的认为从孩子有了生命开始,有的认为从父母准备要孩子开始,笔者倾向于后者,越早越好。这两段教育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第一,释放天性和发现兴趣有区别,但在培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早教,父母在准备要孩子的时候就开始调理身体,保持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状态,为将来孩子天生的潜质提供条件;胎教是和孩子不见面的教育,为孩子形成优秀的品质或潜能潜移默化;出生之后,让孩子在各个敏感期充分释放自己的天性,能够促进其头脑、心脑、肠脑的根基式生长。幼教,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开始接受有组织、有任务、有目标的教育。这两段教育,在形式上具有松散型和集中型的区别,但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早教促进幼教发展,幼教彰显早教成果,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二,放任自流和建立规则有区别,但在培养意识上具有融合性。孩子在早教期间,尊重孩子的自由,在身体安全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放任,就像孩子在各个敏感期所表现出来的诸如啃玩具、撒娇粘人、吃饭挑食等等,父母不可横加指责,有的情况还要有意识地放任自流。幼教期间就不一样了,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逐步让其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这两段教育在意识上,有意识放纵和有意识控制是不同的,但在培养意识上,从无规则放任到有规则做事,是一个观察、发现、鼓励、引导、激励、约束的培养流程,放任中有规则意识,如危险的东西要及时提醒,约束中有宽容的意识,如不可像成人一样严格要求,两者相互融合、螺旋推进。
第三,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有区别,但在培根教育上具有互补性。早期教育以家庭为主,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是一个首任老师群体,需要家人(含保姆)在早教理念上保持高度的一致,使孩子置身于一个科学的早教氛围之中,所受到的教育是连续的、一致的、共同的;幼教以幼儿园为主,孩子的模仿、学习、相处的对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育的方法也有很大改变,孩子会明显感到有区别、不适应。这两段教育方法和手段尽管有不同,但0-3岁也好、3-6岁也好,都属于学龄前儿童,都属于培根教育,并为小学之后的正本教育打基础。要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化情况,早教可以适当引入幼教中孩子能够提前接受的知识,幼教可以弥补早教中发挥不够充分或发挥滞后的问题,相互补充、互促共进。
供悟友参考,如觉有用,请关我,谢谢!
伦纳德和乔治是互相耽误还是相辅相成
上赛季快穿在没有绝对核心的状况下,季后赛和勇士大战快船,在赛前都预测勇士将4:0横扫快船的背景下,比赛硬是打了6场,快船将阵容厚度的优势展现的淋漓极致。让人印象深刻。休赛期,伦纳德携手保罗-乔治加盟快船,一时间让洛城成为口水集中地区。同城德比,快船和湖人的冠军之争闹得满城风云,沸沸扬扬。
这也引起了很多的讨论,保罗-乔治和伦纳德到底是互相耽搁还是相辅相成而成就大业也成为话题。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关于互相耽搁的所谓论点:
1、伤病?
伦纳德因受过大伤报销,也遭受着肩伤折磨,加入猛龙和快船后,也因为负荷管理,经常轮休。而保罗乔治休赛期经历了两次肩部手术,分别是右肩上的肩袖手术和左肩上盂唇撕裂修复,这导致在快船的比赛中也打打停停,不断养伤,两人都因为伤病和保养问题,导致赛季快船阵容磨合的一直不尽如意。如果伤病继续一直困扰着这两位核心,在争冠之路上,这绝对是极大的隐患。但是由于阵容深度以及交易市场和买断市场的作为,使得快船战绩仍然在西部保持前列。所以就伤病这个问题,对俩人互相耽搁这个论点来说,有一定道理,毕竟伤病本身也是比赛的一部分。但是却不能因伤病来判断二者会互相耽搁。
2、位置重叠?
按标准的位置来说,这俩人都是小前锋位置,打法也较为相似,可持球可无球,而且两者也都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不过保罗乔治更是锋卫摇摆人的定位,位置可三可四。在球员使用率上,伦纳德33.2%的使用率排队内第一,保罗乔治29.6%的使用率排在队内第二,路威28.4%的使用率排在球队第三,这三者瓜分了球队主要回合数。但是因为路威打的替补阵容,首发控卫贝弗利的球员占有率是相当低的。所以,这对于里弗斯这样一个冠军教头来说,两人的持球或无球、主攻或者关键时刻使用上不存在任何问题。也就不存在所谓位置重叠一说。
3、性格?
性格上,伦纳德属于话语较少,不苟言笑,但是性格坚毅,努力踏实,心理素质极高的球员,从初入联盟的防守悍将到后来的攻防核心,这个性格是伦纳德能够快速成长的最根本原因,而保罗乔治,善于交际,性格随和,从这样的性格来看,俩人不是那种性格上合不来的人,而且俩人都属于好胜心奇强的大心脏球员。所以从性格上虽然无法说俩人一定能合得来,但也不能判断俩人合不来。
二、为何会相辅相成?
1、攻防一体
本文要回答的是不是这两位球员有多强,所以关于这两人的进攻防守收据以及各自荣誉就不赘述,但就这两人,可以说撑起了快船的进攻防守体系,有人会说,进攻上以路威和哈雷尔的替补同样是进攻不可或缺的,这点我承认,而且不能否认,但是我们相比较一下过去两个赛季,路威的球队胜利贡献值和进攻效率以及PER,在快船这三年降到了最低,而哈雷尔在使用率增加的情况下,球队胜利贡献值、进攻效率以及PER却也降低了,可见他俩对球的进攻只能是一个补充,不能成为主要得分手段,撑不起球队的进攻。而防守上,这俩更别指望了。
2、两人既可以打无球也可以打持球
在里弗斯的战术中,挡拆是快船最主要的一个战术,重点说一下快船队的挡拆,上季快船有接近三分之一的进攻是持球挡拆完成,主要可以细分为几种模式:
挡拆突破(路威);挡拆投篮(路威+加里纳利);挡拆内切顺下(哈雷尔);挡拆换防背身单打(哈雷尔)。
尽管快船很依赖挡拆和单打,但是快船队的其他球员并非一人拿球四人站着看。快船属于”人动球动,快速转移”的球队,每个球员的投射效率都不算太高,但是胜在攻击点多且分散,只要有一到两个点打开手感,很容易带动全队,多点开花。
统计挡拆造成的威胁,乔治上赛季场均有6.5次通过挡拆完成进攻,每回合可得1.02分;伦纳德场均6.3次通过挡拆完成进攻,每回合可得1.01分(联盟挡拆王是利拉德,每回合1.08分)。
而这赛季我们大部门时间可以看到,球队虽然补充了两个核心,但是挡拆仍是主要进攻战术,而对于这两个既可以打无球又可以持球的球星,他们之间的化学反应无疑极其重要。而实际在使用上,球队多以伦纳德持球为主,保罗乔治更多是的终结者,弧顶两人的交叉掩护,是这个赛季两人融合的缩影。这也发挥了两人特点,伦纳德善于持球单打,保罗乔治善于接球就投。
3、冠军教头加成作用。
综上所述,保罗-乔治和伦纳德相辅相成,若缺少了其中一个,快船就缺少了那么点冠军的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