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载的意思

《左传》记载:将食,涨,如厕,陷而卒大家如何看待这段记载?记录与记载区别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8 21:08:51 浏览8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左传》记载:将食,涨,如厕,陷而卒大家如何看待这段记载

怎么看“将食,涨,如厕,陷而卒”这段《左传》中的记载呢?

很精彩呀!

活脱脱描绘出一个诸侯的悲催之殇。

梁启超先生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一文中,盛赞过《左传》,称其“文章优美”,不仅是中国最早而又最详备完整的编年史,同时也是一部长于修辞的文学典范。

《左传》,起自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四年,即前464年,记载了将近三百年的历史。

三百年就是十几代人,十余万天,怎么能要求《左传》面面俱到,把所有需要记载的人和事,都掰开了揉碎了讲得更细呢。

题目里的这句话,出自《左传.成公十年》。

前面讲了一些其他诸侯的事情,然后说到“晋侯”。这时候的晋侯叫“獳”,也就是晋景公。

《左传》载,晋侯得了急症,欲请秦国的医生来给他看病,秦伯让医生拖延着慢些去。后来医生终于到了晋国,看过晋侯的病说,这个病治不了,因为已经“病入膏肓”了。在这之前,有一个叫“桑田巫”的巫师,说过晋侯的病可能拖不到新麦收获。这个时候,新麦已经收割了。晋侯一边吩咐手下人给他准备用新麦做成的“美食”,一边就下令把桑田巫杀掉了。

接着,就是下面这一幕——“将食,涨,如厕,陷而卒。

晋侯刚要吃新麦,突然感觉肚子胀,马上去了厕所,不料竟一下掉进粪坑,淹死了。

有人说,“陷而卒”,不是晋侯跌落粪坑淹死的,而是中医里讲的“气陷”之症。

这的确是一种说法。但未必说得通。

晋侯獳,死于成公十年,即公元前581年。

《左传》成书,当在战国中期,即前375-前351年之间。

这个时候,《黄帝内经》还未成书,应该只有了《内经》的雏形,最后完成,应在西汉初年。

《左传》里,已经反映出古人对人的身体和疾病相当深入的认识,但是,“阴阳”“五行”观念尚未系统形成。

《黄帝内经》里,“阴阳”“五行”理念已很成熟,这是在战国后期和西汉初期的认知水平。

“气”的概念,在《黄帝内经》里有两处专门的论述。然而,“气陷”的概念还没形成。关于“气陷”,均见于宋明以后的《玉机微义》、《景岳全书》等医学著作中。

最重要的是,晋侯所得是急症,而“气陷”是缓症,临床表现是腰腹坠胀,久泻,脱肛等等,皆由气虚发展而来,多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一般不会立马有生命危险的。

所以,“陷而卒”,最大可能,还是掉进了茅坑儿。

或问,一个诸侯,也是相当大的“官儿”了,怎么可能掉到茅坑儿里呢?

还真的可能。

《左传》说,晋侯刚准备吃新麦,腹胀,于是“如厕”。

“如”,就是有所往。“如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上厕所”。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说:“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这是“鸿门宴”里的情节。

“厕”,《说文》曰:“清也。”

“清”的古字是“圊(qīng)”。这个“圊”字的含义,是说“厕”是至秽之处,需要经常修治使之清洁。

由此可知,“厕”的另一个叫法是“圊”。

而这个“圊”字,是从“圂(hùn)”这个字来的——因为圂而需要圊。

“圂”,甲骨文里已经有了这个字。徐中舒先生说:“圂,豕在囗中,象豢豕之所”——说白了,“圂”,其实就是猪圈。

《说文解字》说:“圂,厕也,从囗,象豕在囗中也。”

可见,“厕”,还有一个名字,叫“圂”,或者说,“厕”就与猪圈在一起。

如果若干年前在农村生活过,大概能知道,如厕之处所,很多是和猪圈在一起的。

清末才子段玉裁说,《周礼》讲过“厕”为何会与猪圈在一起,因为这都是猪和狗的食物。

段玉裁总结说:“人厕或曰圂,俗作溷。或曰清,俗作圊。或曰轩。”厕还可称“轩”。

他说,以上说法,都可见于东汉刘熙所著的《释名》。

“厕”和“轩”,是很文雅的说法,都是对王公贵族而言。

“厕”,本身是“侧”的异体字——在旁边的意思。

《庄子.外物篇》:“厕足而垫之。”

《史记.乐毅传》:“厕之宾客之中。”《集韵》注曰:“厕,侧也。”

王公贵族如厕之处,必在屋侧,于是以“厕”命名之。不过,大概也仅只是名称上文雅一些。

各位小伙伴们,千万别被现在的电影电视剧“骗”了,以前的王公贵族,生活物质条件也是极差的。当然,黎民百姓就更差。

1600年,欧洲的大科学家大哲学家笛卡尔没穿过睡衣晨衣,没发明出来也没有。

看看本内特等人写的《欧洲中世纪史》,1300年以前,欧洲的绝大多数贵族,没有自己单独睡觉的房间,都使用极简陋的“公共厕所”。

晋侯獳生活的年代,距现在整整2600年,他所“如”之“厕”,极大概率也是和猪圈连在一起的。

因此,他掉到茅坑儿里“而卒”,太可能了。

记录与记载区别

中文名“纪录”条件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含义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记录下来的材料记录jìlù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例子】把她的想法在一张纸上记录下来

夏朝没有文字记载,夏朝可能会用什么样的文字

从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来看,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朝代是商朝,包括郭沫若在内的一些考古学家和文字学家一直将商朝晚期发现的甲骨文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文字。按照这种观点,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就只有3300多年。可是我国号称五千年文明古国,没有文字的情况下有什么办法来证实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呢?

很显然,即使商朝是考古发现最早文字的朝代,商朝的文字肯定不是一蹴而就,也需要演进和变化而来,而变化必须有前身。商朝文字的前身是什么?当然就是夏朝文字。何以见得夏朝就有文字呢?想必大家都知道“仓颉造字”的传说,仓颉者夏朝人,由黄帝命之造字。仓颉造字虽为传说,《史记》、《淮南子》等史书中对仓颉造字说均有记载或引用。

文字学者马贺山先生对被称为当代三大天书的《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三篇文字,在古人释义的基础上进行破译和解读。马贺山先生认为以上三篇文字就是夏朝文字。马贺山认为夏朝传世的官方文字是夏篆,这些文字主要以甲骨文的形式存在。商代的甲骨文已是一种相当完备的文字,传统文字学所谓的“六书”在甲骨文中大多具备,是其文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文字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商代甲骨文的出现决不会是从天而降的,在它之前应有其发生演变的过程。因此,夏朝文字是官方文字,官方文字的特点是夏篆;而黄帝文字也是官方文字,是大篆,是仓颉大篆。也就是说,黄帝命仓颉造字并非空穴来风。夏朝的夏篆是商代甲骨文的前身,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有文字记载开始就有了诗歌,这个理论成立吗

谢谢邀请!诗歌的出现比文字的出现早。在远古时期,一些劳动歌谣,就是口头的诗歌,它的流传就是靠口头,是没有文字记载的。人们在劳动的时候,唱着歌谣,使劳动有节奏,增加劳动效率,如打夯,要同时用力,就得有劳动号子。这个“劳动号子”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诗歌。到有了文字的时候,才可以用文字记载诗歌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