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思无邪”的人在社会上会怎样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思无邪意,心归纯正,这样的人,有健全的身体,有健全的心灵和健全的精神,即便生活实苦,内心也富足美好。
何为“思无邪”
思无那是孔子对诗经的评价。其实是孔子的借用《诗经 鲁颂 駉》的语句,诗经里的意思是马为什么跑得快,因为“无邪”,不斜。思是发语词,无意。因为孔子强调过“诗言志”,志向不斜很重要。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学生读诗要全锤炼自己纯正的志向。
孔子评价《诗经》说:“思无邪”,这应该如何理解
《论语》中,孔子在评价《诗经》时说:“《诗》三百,一言一蔽之,曰:‘思无邪’。”意思是:“《诗经》三百篇,用一句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作品,所以孔子称它为“《诗》三百”。 《诗经》中的作品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国风”,即民间诗歌;“雅”是“正”的意思,即周朝都城附近的诗歌;“颂”诗是供王候祭祀宗庙时使用的诗歌。
《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和“小雅”中的一部分作品,来自于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和情感。有的作品是人民反剥削、反压迫的呐喊,如我们熟悉的《伐檀》、《硕鼠》;有的作品反映兵役、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如《君子于役》;有的作品反映对爱情和婚姻生活的美好愿望,如《周南·关雎》、《邶风·静女》;还有些作品反映劳动生活和爱国思想,如《魏风·十亩之间》、《秦风·无衣》。这些民间作品,是人民群众朴实生活和愿望的反映,是他们在各种遭遇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思想和感情的自然流露,是从他们心底发出的真实声音,所以孔子说“思无邪”。从《诗经》开始,“写实”就成了我国文学优良的传统,晚清诗人黄遵宪甚至把“我口手写我心”做为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
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开始,“造假”之风吹进了校园,“说假话”成为学生作文的家常便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偶然间读了亲戚家一个五年级孩子的作文,题为《成长的快乐》。作文里写他如何帮妈妈做家务,每天在校内校外如何开心快乐……,但柯杨知道,孩子平日不仅啥家务不做,还经常抱怨作业太多、压力大——他笔下的“快乐”究竟从何而来?
无论是做诗,还是作文,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学生作文说假话,一方面反映出孩子的思想已被造假之风所污染,不敢写真话;另一方面也说明作文教学和作文评价亟待改革,因为在学生心目中,谁写的作文主题最高尚、词藻最华丽、故事最感人,谁就会得到老师的夸奖,考试的时候就能拿高分。然而在年幼的学生生活中,到底什么主题最高尚?有多少感人的事情?由此来看,学生作文说假话,其实是老师和家长惹得祸。
假话作文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学修养,这是毫无疑问的。不仅如此,还会使学生养成弄虚作假的不良性格,与诚信做人的美好品质是背道而驰的。作为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敢于讲真话、写真情,哪怕这样的真话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只要“思无邪”,也应当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如何理解“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句话是《论语.为政篇》第二章的内容。原文为: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三百”,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延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比,就是譬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兴、比以外的其他一切表现手段,都可以包括在“赋”的范围之内。作为一种写作手段,它包括得十分广泛,有叙述、形容、联想、悬想、对话、心理刻画等等。
“蔽”,是概括的意思。
“思无邪”, 原是《诗经·鲁颂·駉》中一句诗:“思无邪,思马斯徂。”“思”在此篇本是无意的语音词,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正直的直)”。
本章的解释就是,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这一句放在《为政》篇中是有其意义的,一方面是引用孔子对诗经的评价告诉为政者,要心怀坦荡,光明磊落,也就是说通过学习《诗》,达到“思无邪”是为政者应该努力去修身的方向,这与儒家倡导的个人修身过程中要重视“慎独”非常切合,在论语中也有多处提到要以《诗经》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另一个方面,可以引申到为政者要明白,达到管理的目的,首先要统一思想,要通过教化,使被管理者“思无邪”,这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前提。